2020-07-14

“蜀道”艰险成过往 山河今朝更风流

  • 2017年12月01日 08时22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11月22日,一列西成高铁动车组试验列车穿越秦岭进入关中平原。新华社发(唐振江摄)

      ——从秦蜀古道到西成高铁的时代跨越

      巍巍秦岭,如巨龙般横亘于关中平原和四川盆地之间。关中是秦汉唐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四川则自秦汉以来就是中国历代经济重要支撑。千百年来,先民们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坚韧,在万仞千峰间的秦岭开凿出了条条道路,逐渐形成了连通秦蜀的七大古道。

      秦蜀古道随着时代变迁湮没于岁月烟尘之中,但是秦蜀两地的交通方式却在不断发展和变革。从民国时期修筑的川陕公路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多条国道再到高速公路,从宝成铁路再到现代化的西成高铁,秦岭由天堑逐步变成通途,秦蜀两地的时空距离被不断缩短,“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的嗟叹也将被“秦蜀两地一日还”的新时代华章所代替。

      在古代

      千年秦蜀古道始于殷商 沿用至民国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句讲述了唐玄宗为了满足杨贵妃喜啖荔枝的爱好,不惜派人从南方用快马为杨贵妃送来荔枝的典故。而勾起人们好奇心的是,在交通条件落后的古代,人们是怎样将荔枝快速从南方输送到北方的长安?

      “为了满足杨贵妃的爱好,唐玄宗专门令人开辟了‘荔枝道’。它是秦蜀古道穿越巴山的东线,开辟于唐天宝年间。‘荔枝道’大体由南北两段构成,北段沿用原有的子午道,南段则为新线,由子午镇向南经陕西镇巴、四川万源至重庆涪陵。”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赵静说。

      2011年,陕西省文物局组织开展了秦蜀古道线性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赵静和她的同事们基本摸清了陕西秦蜀古道的底子:过去被人们俗称为“蜀道”的道路,更全面的叫法应该是秦蜀古道。它实际上是古代修筑的关中平原通往四川盆地的7条主道路(分别为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故道、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的统称。

      随着岁月流逝,秦蜀古道大多损毁消失,但在川陕很多地方仍可以清晰触摸到它们过往的痕迹。位于广元市的翠云廊景区,郁郁葱葱的千年柏树底下,就是曾勾连陕川的金牛道,相传刘禅降魏后由蜀赴长安时曾在此地一棵柏树下避雨。如今古柏依旧,林荫映衬下的青石板道路已然经过多次翻修,但游人到此仍能感受到悠远的历史感。

      五年间持续不断的考古发现,让秦蜀古道渐渐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考古人员发现,秦蜀古道遗迹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由栈道遗迹、栈桥遗迹、碥道遗迹构成,这三者构成的道路本体反映了秦蜀古道在修筑过程中“逢山开道,遇水架桥”的特点。而秦蜀古道的修建和使用始于殷商沿用至民国,前后有3000多年历史,堪称中国古代交通史上的奇迹。

      在近现代

      古与今“不谋而合” 先人智慧影响公路铁路选线

      “秦岭,天下之大阻也”,秦岭的险峻是秦蜀古道开凿的最大障碍,以至于古人用“飞梁架绝岭,栈道接危峦”的诗句形容古道修筑之难。

      “川陕间的古代栈道盘旋于高山峡谷之间,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工程技术措施,或凿山为道,或修桥渡水,或依山傍崖构筑用木柱支撑于危岩深壑之上的木构道路,表现了古人适应复杂地形条件的出色筑路技术能力。”陕西理工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梁中效说。

      2016年10月,长期研究古栈道文化的汉中文化学者黄建中曾尝试在褒谷口的岩壁上复原一个秦汉时期40厘米见方、深度70厘米的栈道壁孔,结果工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强凿出一个达不到古代标准的栈孔。

      “古栈道上有成千上万的栈孔,很难想象古人是以怎样的智慧和坚韧开凿出来的。”黄建中站在自己开凿的“栈孔”前感慨万千。

      古栈道中的先人智慧,不仅体现在其修筑过程中,还深刻表现在与后世不谋而合的线路选择上。“事实上,近现代穿越秦巴山区的几条公路和铁路基本上沿着秦蜀古道的选线在走。例如宝成铁路在秦岭山区基本沿着秦蜀古道中故道的线路修筑,而上世纪30年代修筑的川陕公路宝鸡至汉中段也基本沿着秦蜀古道修筑。”赵静说。

      时代不断变迁,不同时期的人们试图打通秦岭天堑的努力,在陕川之间造就了古今道路并行的“奇观”。在距离汉中市区15公里的褒谷口,危崖陡立,怪石高耸,316国道在这里的山间蜿蜒穿行,山脚下则是民国时期修筑的川陕公路和古褒斜道遗迹;在四川境内,108国道与金牛道时分时和,若即若离,沿着金牛道修筑的108国道部分路段2008年之前曾擦着剑门雄关而过,让过往旅客在车上就能一睹其风采。

      在当代

      秦岭由天堑变通途 穿越旅程由几个月变几小时

      随着中国逐步迈入现代社会,秦蜀古道的交通功能逐渐消退。新中国成立后,陕川之间的现代交通迅猛发展。1958年,全长669公里的宝成铁路通车,结束了陕川没有铁路连接的历史。

      为了打通秦岭之隔,新中国成立后陕川之间先后建成了多条国道,但穿越秦岭的旅途仍难言轻松。一些老司机如此形容途经秦岭的行车之苦:“山高、坡陡、弯急、路窄,经常堵车,遇到冬天下雪天,堵车时间就更长了,司机和乘客都苦不堪言。”

      2011年,陕西至四川的高速公路全线贯通,西安和成都的行车时间缩短为9个小时左右。曾经“难于上青天”的入蜀之道,从此不再是人们出行的畏途。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陕川之间的众多城市正告别过去的封闭状态。“一座山,两座山,刚刚才过剑门关”,路险难行曾是广元市发展的极大障碍。作为四川的北大门,如今广元境内有多条国道、高速公路和铁路通过,不久前刚刚通车的兰渝铁路更是使广元成为沟通大西南与大西北的铁路枢纽。广元农产品交易中心是四川北部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如今在这里可以买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蔬菜,而这都得益于铁路和公路物流的快捷输送。

      交通方式的变迁,印证着千百年来秦岭由天堑变通途的宏伟历史画卷。而即将建成通车的西安至成都高铁,将使西安至成都之间的旅行时间缩短至3个半小时左右,中国人破解“蜀道难”的历史将再一次被改写。

      “秦蜀古道延续了千年之久,到了近百年前川陕之间才有了现代公路,汽车也第一次开进了汉中市。而从2007年西汉高速贯通到2017年西成高铁通车,川陕之间交通方式的再次跨越只用了短短十年。从秦蜀古道到现代化的西成高铁,见证了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复兴之路。”陕西省汉中市委书记王建军说。

      国强才能路兴,秦蜀古道的变迁史,既是一部交通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时代的进步史。“前几天我有幸作为张骞后人代表体验乘坐了西成高铁,古代人翻越秦岭要用几个月的时间,而我们这一代人却能乘着高铁在几个小时内自由穿行。当年我的祖先张骞从汉中出发,经秦蜀古道来到长安入仕,并最终开辟了‘凿空西域’的伟业。如果他能够穿越到现在,应该也会和我一样感到骄傲和振奋。”今年34岁的张骞66代后人张东亮说。 (记者 李勇 惠小勇 石志勇 谢佼)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蜀道”艰险成过往 山河今朝更风流

  • 2017年12月01日 08时22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11月22日,一列西成高铁动车组试验列车穿越秦岭进入关中平原。新华社发(唐振江摄)

      ——从秦蜀古道到西成高铁的时代跨越

      巍巍秦岭,如巨龙般横亘于关中平原和四川盆地之间。关中是秦汉唐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四川则自秦汉以来就是中国历代经济重要支撑。千百年来,先民们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坚韧,在万仞千峰间的秦岭开凿出了条条道路,逐渐形成了连通秦蜀的七大古道。

      秦蜀古道随着时代变迁湮没于岁月烟尘之中,但是秦蜀两地的交通方式却在不断发展和变革。从民国时期修筑的川陕公路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多条国道再到高速公路,从宝成铁路再到现代化的西成高铁,秦岭由天堑逐步变成通途,秦蜀两地的时空距离被不断缩短,“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的嗟叹也将被“秦蜀两地一日还”的新时代华章所代替。

      在古代

      千年秦蜀古道始于殷商 沿用至民国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句讲述了唐玄宗为了满足杨贵妃喜啖荔枝的爱好,不惜派人从南方用快马为杨贵妃送来荔枝的典故。而勾起人们好奇心的是,在交通条件落后的古代,人们是怎样将荔枝快速从南方输送到北方的长安?

      “为了满足杨贵妃的爱好,唐玄宗专门令人开辟了‘荔枝道’。它是秦蜀古道穿越巴山的东线,开辟于唐天宝年间。‘荔枝道’大体由南北两段构成,北段沿用原有的子午道,南段则为新线,由子午镇向南经陕西镇巴、四川万源至重庆涪陵。”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赵静说。

      2011年,陕西省文物局组织开展了秦蜀古道线性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赵静和她的同事们基本摸清了陕西秦蜀古道的底子:过去被人们俗称为“蜀道”的道路,更全面的叫法应该是秦蜀古道。它实际上是古代修筑的关中平原通往四川盆地的7条主道路(分别为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故道、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的统称。

      随着岁月流逝,秦蜀古道大多损毁消失,但在川陕很多地方仍可以清晰触摸到它们过往的痕迹。位于广元市的翠云廊景区,郁郁葱葱的千年柏树底下,就是曾勾连陕川的金牛道,相传刘禅降魏后由蜀赴长安时曾在此地一棵柏树下避雨。如今古柏依旧,林荫映衬下的青石板道路已然经过多次翻修,但游人到此仍能感受到悠远的历史感。

      五年间持续不断的考古发现,让秦蜀古道渐渐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考古人员发现,秦蜀古道遗迹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由栈道遗迹、栈桥遗迹、碥道遗迹构成,这三者构成的道路本体反映了秦蜀古道在修筑过程中“逢山开道,遇水架桥”的特点。而秦蜀古道的修建和使用始于殷商沿用至民国,前后有3000多年历史,堪称中国古代交通史上的奇迹。

      在近现代

      古与今“不谋而合” 先人智慧影响公路铁路选线

      “秦岭,天下之大阻也”,秦岭的险峻是秦蜀古道开凿的最大障碍,以至于古人用“飞梁架绝岭,栈道接危峦”的诗句形容古道修筑之难。

      “川陕间的古代栈道盘旋于高山峡谷之间,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工程技术措施,或凿山为道,或修桥渡水,或依山傍崖构筑用木柱支撑于危岩深壑之上的木构道路,表现了古人适应复杂地形条件的出色筑路技术能力。”陕西理工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梁中效说。

      2016年10月,长期研究古栈道文化的汉中文化学者黄建中曾尝试在褒谷口的岩壁上复原一个秦汉时期40厘米见方、深度70厘米的栈道壁孔,结果工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强凿出一个达不到古代标准的栈孔。

      “古栈道上有成千上万的栈孔,很难想象古人是以怎样的智慧和坚韧开凿出来的。”黄建中站在自己开凿的“栈孔”前感慨万千。

      古栈道中的先人智慧,不仅体现在其修筑过程中,还深刻表现在与后世不谋而合的线路选择上。“事实上,近现代穿越秦巴山区的几条公路和铁路基本上沿着秦蜀古道的选线在走。例如宝成铁路在秦岭山区基本沿着秦蜀古道中故道的线路修筑,而上世纪30年代修筑的川陕公路宝鸡至汉中段也基本沿着秦蜀古道修筑。”赵静说。

      时代不断变迁,不同时期的人们试图打通秦岭天堑的努力,在陕川之间造就了古今道路并行的“奇观”。在距离汉中市区15公里的褒谷口,危崖陡立,怪石高耸,316国道在这里的山间蜿蜒穿行,山脚下则是民国时期修筑的川陕公路和古褒斜道遗迹;在四川境内,108国道与金牛道时分时和,若即若离,沿着金牛道修筑的108国道部分路段2008年之前曾擦着剑门雄关而过,让过往旅客在车上就能一睹其风采。

      在当代

      秦岭由天堑变通途 穿越旅程由几个月变几小时

      随着中国逐步迈入现代社会,秦蜀古道的交通功能逐渐消退。新中国成立后,陕川之间的现代交通迅猛发展。1958年,全长669公里的宝成铁路通车,结束了陕川没有铁路连接的历史。

      为了打通秦岭之隔,新中国成立后陕川之间先后建成了多条国道,但穿越秦岭的旅途仍难言轻松。一些老司机如此形容途经秦岭的行车之苦:“山高、坡陡、弯急、路窄,经常堵车,遇到冬天下雪天,堵车时间就更长了,司机和乘客都苦不堪言。”

      2011年,陕西至四川的高速公路全线贯通,西安和成都的行车时间缩短为9个小时左右。曾经“难于上青天”的入蜀之道,从此不再是人们出行的畏途。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陕川之间的众多城市正告别过去的封闭状态。“一座山,两座山,刚刚才过剑门关”,路险难行曾是广元市发展的极大障碍。作为四川的北大门,如今广元境内有多条国道、高速公路和铁路通过,不久前刚刚通车的兰渝铁路更是使广元成为沟通大西南与大西北的铁路枢纽。广元农产品交易中心是四川北部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如今在这里可以买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蔬菜,而这都得益于铁路和公路物流的快捷输送。

      交通方式的变迁,印证着千百年来秦岭由天堑变通途的宏伟历史画卷。而即将建成通车的西安至成都高铁,将使西安至成都之间的旅行时间缩短至3个半小时左右,中国人破解“蜀道难”的历史将再一次被改写。

      “秦蜀古道延续了千年之久,到了近百年前川陕之间才有了现代公路,汽车也第一次开进了汉中市。而从2007年西汉高速贯通到2017年西成高铁通车,川陕之间交通方式的再次跨越只用了短短十年。从秦蜀古道到现代化的西成高铁,见证了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复兴之路。”陕西省汉中市委书记王建军说。

      国强才能路兴,秦蜀古道的变迁史,既是一部交通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时代的进步史。“前几天我有幸作为张骞后人代表体验乘坐了西成高铁,古代人翻越秦岭要用几个月的时间,而我们这一代人却能乘着高铁在几个小时内自由穿行。当年我的祖先张骞从汉中出发,经秦蜀古道来到长安入仕,并最终开辟了‘凿空西域’的伟业。如果他能够穿越到现在,应该也会和我一样感到骄傲和振奋。”今年34岁的张骞66代后人张东亮说。 (记者 李勇 惠小勇 石志勇 谢佼)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