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时光|变 见证科技的力量

分享到:

中国科技城·绵阳创新中心二期创业园区为众多军民融合项目的孵化搭建平台。 (记者 郝飞 摄 资料图片)

成都市锦江区洪泰智造工场为智能硬件创业者搭建起实现自我价值和梦想的平台。 (记者 肖雨杨 摄 资料图片)

遂宁一家电子科技公司生产车间,工作人员通过放大镜检查电路板。 (记者 李向雨 摄 资料图片)

  话巨变

  盼盛会


  创新驱动是四川“三大发展战略”之一。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根本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回顾这5年,四川以科技支撑引领为核心动力,迎来了技术的群体性突破、科技成果转化加速推进。最近一段时间,记者深入到科技研发、相关体制机制改革一线,通过亲历者口述5年间的巨变以及对未来的期盼,见证四川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过渡的历史性巨变。

  时间

  
10月15日

  地点

  
成都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人物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空天光电技术事业部副部长 周向东

  背景

  投身航天领域多年,他所在的团队参与了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二代导航等一大批国家重大专项航天任务。2013年,嫦娥三号“驾到”月宫,五星红旗有了在地外天体上的第一次“留影”,拍摄这张彩色照片的相机正出自光电所。

  航天大动作 每一次都有新突破

  “发展太快,日新月异。”10月15日,谈及这5年多的体会,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空天光电技术事业部副部长周向东将“变”锁定为关键词。

  在他所从事的航天领域,这几年我国发展格外迅猛。更让他觉得自豪的是,每一次航天“大动作”,几乎都少不了光电所的身影。

  2012年,全球瞩目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九号飞船成功实现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而这次“太空拥吻”,光电所参与研制的激光雷达就承担着“眼睛”的重要角色,帮助它们在茫茫太空中找到彼此。

  2013年,嫦娥三号“驾到”月宫,五星红旗有了在地外天体上的第一次“留影”,拍摄这张彩色照片的相机正出自光电所。

  周向东点开手机,照片里,布满砾石和尘埃的灰黑色月面上,着陆器被阳光照得一片金色,其“胸前”的五星红旗格外鲜艳夺目。他表示,这台相机由团队历时3年完成,集照相、摄像功能为一体,是我国首台在月球上拍摄彩色图像的相机。除了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等优点外,还在技术上克服了月球上高达300摄氏度的温差、太阳高度角变化大对相机成像质量等影响。

  再到后来,神舟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太空“握手”,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飞船交会对接成功……周向东表示,看似相同的事情,实则每一次都有新突破。

  今年4月,我国首个太空“快递小哥”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升空。之后的近5个月中,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先后进行3次交会对接、3次推进剂补给即“太空加油”试验等。此次任务中,天舟一号配置的遥操作摄像机和交会对接激光雷达均由光电所研制。

  【寄语十九大】

  未来我们要勇于锻造跨越发展的思维,敢于挑战世界前沿,再下“深水区”,更好更快推动科技创新,早日将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记者 朱雪黎)

  时间

  9月28日

  地点

  成都千嘉科技有限公司物联网技术研究院

  人物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29所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张锡祥

  背景

  已进入耄耋之年的张锡祥院士,近年来通过院士(专家)工作站发挥自己的作用,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搭建人才体系。

  建起工作站

  促成科研成果转化

  9月28日,张锡祥在成都千嘉科技有限公司物联网技术研究院转了一个上午:看科研设备、询问博士后工作站、听取成果汇报……这位84岁的院士,丝毫不觉得疲惫,“很兴奋,就像回到科研一线。”

  千嘉科技是一家从事远传抄表产品的生产企业,为公用事业领域信息化系统提供解决方案。“我们希望张院士能在远程数据传输时的抗干扰方面提供帮助。”千嘉研究院院长胡芸华介绍,张锡祥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专家。他是我国雷达有源干扰领域的带头人,曾支撑多项重大工程的研制试验。

  这不是张锡祥第一次进入院士(专家)工作站。早在2010年,我省第一个正式成立的工作站和第一个由政府批准成立的院士专家服务中心在攀枝花市挂牌时,他就被聘为“攀枝花钒钛产业发展科技顾问”。

  5年来,张锡祥见证了院士(专家)工作站在我省不断壮大。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省已建省、市(州)级工作站318个,共引进院士128名,高层次专家1480名,合作开展科技项目736项。工作站在21个市(州)覆盖面达90%,涵盖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信息技术等重点产业和发展方向。

  “以前是科研所的院士,通过工作站,我现在是全社会的院士。”张锡祥说,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建设让“院地合作”长效化,形成了可持续双向合作驱动的机制,是极富创新的尝试。如今成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正好可以弥补基础理论、前沿研究这些短板,促成科研成果转化。

  目前,我省院士、专家及其创新团队帮助企业解决关键技术难题1264项,获发明专利1255项,推广转化科技成果1325项。

  【寄语十九大】

  我希望院士(专家)工作站未来能在全省遍地开花。在帮助企业把脉战略发展方向、攻克核心关键技术、转化重大科技成果、培养创新人才、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记者 侯冲)

  时间

  9月22日

  地点

  成都高新区盈创动力大厦

  人物

  成都高投盈创动力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黄光耀

  背景

  五年来,在黄光耀团队的努力下,探索出一条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路径——盈创动力科技金融服务模式。这一模式,已成为国务院在全国推广的13条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举措之一。

  金融服务多

  科技型企业好融资

  9月22日,与黄光耀在盈创动力大厦见面时,他才结束另一段采访。这段时间他被全国媒体聚焦,不久前,国务院决定在全国推广13条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举措,盈创动力科技金融服务模式是其中之一。

  “其实很早就有做科技金融服务的想法了。”黄光耀说,过去在政府金融部门上班,会听到不少创业者诉苦,“传统金融产品需要抵押担保,科技型企业就几张桌子椅子,值钱的只有技术和人才,怎么抵押贷款?”重成长、轻资产,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成了全国性难题。

  在他看来,科技金融服务和科技创新应该相互成就。“硅谷为什么能够成功?正是有了大量金融机构的支持,才诞生了谷歌、苹果。”

  2012年,黄光耀和团队开始探索新的科技金融服务方式——通过建立线下和线上服务载体,形成集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融资担保、上市路演等多种金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服务体系,“针对不同企业、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做到‘总有一款适合你’。”

  这5年,黄光耀感慨“遇见了最好的时代”。2013年,四川将创新驱动纳入全省三大发展战略,科技创新热潮在全川奔涌激荡,“打通科技与金融结合通道”成为创新发展的关键词。

  5年间,四川高新技术总产值翻了1.1倍。与此同时,盈创动力累计为超过4900家中小企业提供债权融资逾400亿元;累计为逾1.6万余家中小企业提供投融资增值服务;累计助推80余家中小企业改制上市。

  近两年来,一个新现象愈发明显——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主动找上门,希望盈创动力能为相应部门提供金融服务方面的培训,抑或开展合作。

  【寄语十九大】

  我们将坚持内涵式发展,整合更多金融资源、产品,做好服务,同时深入推动盈创动力公司的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让盈创动力更加专业化、市场化,让我们的平台和模式覆盖全国,成为中国做金融服务的“重量级”企业。 (记者 熊筱伟)

  时间

  9月30日

  地点

  新加坡

  人物

  电子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主任 葛树志

  背景

  根据我省制定的《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四川将努力突破关键零部件及系统集成设计制造等技术瓶颈,力争到2025年,机器人产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

  机器人产业

  雨后春笋一样发展

  9月30日,葛树志在新加坡通过微信和电话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说,这段时间一直在满世界奔波,跟学界同行、产业大佬、行业专家等交流沟通,探讨机器人相关技术在工业、教育、大健康等领域的应用。

  葛树志说,他希望将四川的机器人产业推向世界,不断提升四川科技实力。

  从2009年作为首批“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到电子科技大学任职,葛树志及他的团队一直处于机器人研发的前沿。跟中广核合作的“工业自动开封盖智能装备”、与四川长虹合作的“基于机器人协同的异形电子元器件装配系统”、同电子科技大学计划财务处联合开发出国内高校首个财务智能服务机器人——“财宝”……葛树志近几年的研究成果涉及机器人各个领域。

  葛树志说,刚来成都时,四川机器人研究还属于零星状态,“大都是科研人员的个体行为。”改变就发生在最近几年。2014年7月,电子科技大学成立机器人研究中心;2015年1月,四川省机器人产业联盟成立。在葛树志看来,这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标志着从高校到政府,都开始重视机器人产业,且取得了不错成绩。

  “目前来看,四川机器人产业像雨后春笋一样发展。”葛树志介绍,四川拥有机器人产业发展所必备的三大要素。首先是工业基础好;其次,电子科技大学、川大、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能提供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撑;最后,成都乃至四川省都出台了利于机器人产业发展相关政策。

  如果说过去5年,四川机器人产业是“雨后春笋”,葛树志坚信未来5年,可以期待真正的春天。

  【寄语十九大】

  在产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都比较成熟的今天,行业下一个风口,我认为是社会机器人。希望能在产业联盟和机器人研究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与学界同仁的沟通和交流。 (记者 侯冲)

责任编辑:李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