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大60周年校庆,中国首座电子科技博物馆开馆!国庆一起当“特工”
甲子风雨兼程,六十载春华秋实。9月29日上午,电子科技大学建校60周年总结暨“双一流”建设动员大会在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举行。
国家有关部委、省内部分市州、省直有关部门、科研院校负责人,国内外知名大中学校校长代表,电子科技大学校友、师生员工等6000人参加大会。
电子科技大学创立于1956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建的第一所电子信息类高等院校。60年来,学校累计培养了16万余名优秀毕业生,在科技前沿、经政管理、人文社科等各个领域,特别是在振兴民族电子工业、发展国防事业的过程中,为国家、地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乘着这股校庆热风,电子科大开展了各式各样的大型活动,其中电子科技博物馆就于9月28日上午在其清水河校区内,正式开馆并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国庆节一起去看看吧——
中国第一座综合性电子科技类博物馆,旨在以电子科技发展史上有代表性的物品为载体,记录推动电子科技发展特别是中国电子科技发展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电子科技博物馆于2015年4月开始筹建,共收藏了藏品近4000件,在展厅中有500多件有代表性的藏品。博物馆位于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图书馆报告厅附楼,毗邻西湖,展厅面积约2000平方米,共分为序厅、通信、雷达、广播电视、电子测量仪器、电子元器件、计算机和展望未来共八个部分。
体验发电报
不少以前在谍战电影中经常出现的电传打字机,展示在通信单元。其中一款BD055型电传打字机,是1956年上海华东邮电器材厂独立绘图、加工、研制的。“它由1300多个零配件构成,精密度非常高,质量可以与当时德国T51型电传机媲美,1957年开始小批量生产,在国内使用。从1957年到80年代末,这款电传打字机的累计销量达到3.4万部。”
博物馆内,观众不仅可以参观展品,还可以体验真人互动。比如在通信单元就还原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电信局的工作场景,工作人员正在发送电报。这个场景前,是一块多媒体互动屏幕,记者根据触摸屏的提示,亲自体验了用莫尔斯电码发送电报。
雷达
雷达部分分为军用和民用两条路线。军用雷达包括空警-2000,860雷达车等,都为我国的边境安全和国防建设作出巨大贡献。而电子科大自主研制的X波段大天线阵列雷达成像实验系统更是填补了国内的空白,是我国成像测量雷达研究领域的一项突破。雷达部分除了室内展示的实物,在室外科技景观区域还有用于科学教研和展览的雷达车。其中一台860雷达车,是抗美援越战争中唯一可以全天候开机运作的雷达车,在战场上层击落600多架飞机,立下汗马功劳。
电子测量仪器
一架其貌不扬的小飞机,如果仅从外形看,跟现在的无人机甚至都不能同日而语。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就是在这架小飞机拍摄的图片中,人们发现了SOS求救信号,由此解救了许多被围困的灾民,在“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还提供了重点灾区所有流域堰塞湖的遥感影像数据,被国家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指挥誉为救灾指挥的“军事地图”。
广播电视
广播电视单元内,有几排老式的收音机可以说是整个电子科技博物馆最有观赏性的部分。这些收音机大部分都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生产的电子管收音机,有珍妮斯、飞歌、艾默生、斯图尔特华纳等品牌。其中一台珍妮斯落地式收音机看着又大又笨重,1941年诞生于美国,为第一代调频广播收音机,它设计有12个电子管,其中3个用于调频。
计算机单元
“国之重器”——“银河一号”巨型计算机。中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一亿次以上的巨型计算机,1983年由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在长沙研制成功。据介绍,它的诞生向全世界宣布:中国成了继美、日等国之后,能够独立设计和制造巨型机的国家。时至今日,银河系列计算机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它们对于我国计算机领域与其他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开放时间:周一至周五,16:30停止入馆。
参观预约电话:028—61831002
网址http://www.museum.uestc.edu.cn/
国庆期间正常开放
交通指南
茶店子公交站搭乘716a路在电子科大清水河校区南校门站下车,步行60米即可到达。
搭乘地铁四号线,清江西路站下车,搭乘736路在电子科大清水河校区南校门站下车,步行80米即可到达。
搭乘地铁二号线,犀浦站下车,步行60米到达犀浦公交站搭乘708路,在电子科大清水河校区南校门站下车,步行60米即可到达。(记者 江芸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