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这里为啥竟占全省十分之一

  • 2016年09月23日 08时05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编者按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的重要方法。当前,我省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加入到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的行列。其中,绵竹市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达8400名,占全省总量的1/10,其经验值得关注。但需要移植造血干细胞拯救生命的患者还很多,供需间还有相当的差距,志愿者招募工作也还有许多待解的难题。本报推出“来,当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系列报道,希望促进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招募机制的优化,促使更多的人了解并支持造血干细胞捐献。

      9月中旬,绵竹市齐天镇的双胞胎兄弟何志、何强离开家乡北上京津,开启自己新的生活。在今年的高考中,他俩分别被天津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录取。

      对两兄弟来说,最难忘记的是今年6月22日这天,俩人同时收到了两份“惊喜”:一个是兄弟俩的高考分数双双超过600分,另一个是兄弟俩的血样与一名白血病患者匹配成功。作为中华骨髓库的捐献志愿者,他们俩其中一人将挽救一条生命。

      在居民总数仅52万人的绵竹,像何志、何强这样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也称为骨髓捐献志愿者)已达8400名,占全省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总数的1/10。经测算,除不符合捐献年龄以及健康状况不允许的人外,绵竹市的志愿者占当地符合捐献条件总人数的近1/30。

      小小绵竹,为何会有如此众多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感恩】

      “给别人希望也是给自己希望”

      刚刚得知何志、何强的“惊喜”,一辈子都在农村生活的父母很纠结——要“捐骨髓”,万一出了意外怎么办?

      作为绵竹市首批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绵竹市仁爱医院院长李小军毫无何家父母的担心:“捐献造血干细胞既能救人一命,又对身体没有危害,何乐不为?”“救人就是在救自己,给别人希望也是给自己希望。”李小军说,谁都不敢保证自己不得白血病,不能当自己患病才想起志愿者的存在。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时,李小军是绵竹市人民医院的一线医务工作者。“当时有一个画面让我印象深刻:震后第三天,医院进入了接收伤员的高峰期,许多危重病人等待及时转移,而我们医务人员根本腾不开手。”李小军说,那时,许多志愿者自发从各地赶来,“他们顶着烈日,冒着余震的危险,一次次将绵竹的受伤群众抬上担架转运出去,汗水、伤员的血水把他们的衣服都浸湿了。”“在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过程中,绵竹得到了海内外爱心力量的帮助和支持。这份难忘的经历让我铭记,奉献有时候也是一种得到。”李小军说,能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也是对自己精神的提升。

      【传递】

      “希望像丈夫一样挽救别人生命”

      身边人的影响是许多绵竹人成为志愿者的原因。

      45岁的石忠琼是绵竹市一家私营企业的会计,她的丈夫邱龙军是一位社区书记,也是我省第89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成为造血干细胞志愿者的事情,他一直没有告诉家人。“去年有一天,他突然非常兴奋地跟我说,他的血样同一位白血病患者匹配成功了,他要去捐骨髓。”惊讶过后,石忠琼有些担心。

      2015年9月10日,邱龙军在成都捐献了造血干细胞,石忠琼专门请假陪伴在丈夫身边。“经历过整个过程,我发现一点都不可怕。”石忠琼说,丈夫很快出院,休养近一个月后,便又随她一同外出活动了,“我们喜欢骑自行车,现在他还是很能骑。”

      去年10月,石忠琼也成了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希望像丈夫一样挽救别人生命。”石忠琼说,身边有几个朋友同她一道成为了志愿者,用各自的行动影响着身边的人。

      “我的运气很好,从成为志愿者到匹配成功只隔一年。”今年3月29日,来自剑南春酒厂的33岁酿酒工陈琅完成了捐献,他说:“我的同事中有很多都是志愿者,我是受他们的感染后加入到志愿者组织的。”

      去年10月,陈琅在接到匹配成功的通知时,妻子正怀着第二个孩子、大的娃娃生病住院、酒厂工作繁忙……“坚决要捐!”陈琅得知,与自己匹配的是一个9岁孩子,已为人父的他感到无法推脱这份责任。

      在成功捐献后的第10天,陈琅迎来了自己的第二个女儿。“我迎来了自己的小孩,又挽救了一个小孩,这种感觉真好。”陈琅说。

      在绵竹,像邱龙军、陈琅这样,亲人、朋友、同学一同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的不在少数,他们把爱心广为传递。

      【机制】

      优化招募流程 避免志愿者流失

      9月21日,在绵竹市城区人流最密集的回澜大道上,一间50多平方米的房间前挤着10多位市民,他们是来进行无偿献血和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登记的。

      这间房子,就是今年初绵竹市政府特别拨给红十字会用于市民进行“无偿献血、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无偿捐献遗体”的“三献”工作室。

      绵竹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张咏旭告诉记者:“这里集中了许多爱心人士,我们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更加方便的平台,献血的同时就能报名成为志愿者,血样在现场同时采集。”张咏旭介绍,在有的地方,参与无偿献血的爱心人士想要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往往重复采集血样,许多潜在的捐献志愿者在这个重复的过程中流失。

      据了解,从2010年起步,短短6年,绵竹市已有8400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在张咏旭看来,绵竹市民踊跃加入志愿者队伍,也与相关部门搭好平台、做好服务紧密相关。

      在绵竹,公交站台设置了造血干细胞的公益广告,费用是最低价;在“三献”工作站,卫生部门每天指派医院、卫生院护理人员前来协助采样;邮政系统免费支持在公园里搭建“博爱小屋”及相关宣传栏……

      绵竹市红十字会不仅通过短信、微信、微博宣传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还在21个乡镇及学校、医院、机关企事业单位等设立了基层红会。“就是在村一级,我们也可以通过广播进行宣传。”张咏旭说,捐献志愿者中,以前城市居民占多数,现在农村居民越来越多了。

      绵竹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的故事让我们动容,在更大范围,我省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招募情况又如何呢?记者将继续调查,敬请关注。 (记者 石小宏 吴忧)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这里为啥竟占全省十分之一

  • 2016年09月23日 08时05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编者按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的重要方法。当前,我省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加入到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的行列。其中,绵竹市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达8400名,占全省总量的1/10,其经验值得关注。但需要移植造血干细胞拯救生命的患者还很多,供需间还有相当的差距,志愿者招募工作也还有许多待解的难题。本报推出“来,当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系列报道,希望促进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招募机制的优化,促使更多的人了解并支持造血干细胞捐献。

      9月中旬,绵竹市齐天镇的双胞胎兄弟何志、何强离开家乡北上京津,开启自己新的生活。在今年的高考中,他俩分别被天津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录取。

      对两兄弟来说,最难忘记的是今年6月22日这天,俩人同时收到了两份“惊喜”:一个是兄弟俩的高考分数双双超过600分,另一个是兄弟俩的血样与一名白血病患者匹配成功。作为中华骨髓库的捐献志愿者,他们俩其中一人将挽救一条生命。

      在居民总数仅52万人的绵竹,像何志、何强这样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也称为骨髓捐献志愿者)已达8400名,占全省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总数的1/10。经测算,除不符合捐献年龄以及健康状况不允许的人外,绵竹市的志愿者占当地符合捐献条件总人数的近1/30。

      小小绵竹,为何会有如此众多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感恩】

      “给别人希望也是给自己希望”

      刚刚得知何志、何强的“惊喜”,一辈子都在农村生活的父母很纠结——要“捐骨髓”,万一出了意外怎么办?

      作为绵竹市首批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绵竹市仁爱医院院长李小军毫无何家父母的担心:“捐献造血干细胞既能救人一命,又对身体没有危害,何乐不为?”“救人就是在救自己,给别人希望也是给自己希望。”李小军说,谁都不敢保证自己不得白血病,不能当自己患病才想起志愿者的存在。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时,李小军是绵竹市人民医院的一线医务工作者。“当时有一个画面让我印象深刻:震后第三天,医院进入了接收伤员的高峰期,许多危重病人等待及时转移,而我们医务人员根本腾不开手。”李小军说,那时,许多志愿者自发从各地赶来,“他们顶着烈日,冒着余震的危险,一次次将绵竹的受伤群众抬上担架转运出去,汗水、伤员的血水把他们的衣服都浸湿了。”“在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过程中,绵竹得到了海内外爱心力量的帮助和支持。这份难忘的经历让我铭记,奉献有时候也是一种得到。”李小军说,能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也是对自己精神的提升。

      【传递】

      “希望像丈夫一样挽救别人生命”

      身边人的影响是许多绵竹人成为志愿者的原因。

      45岁的石忠琼是绵竹市一家私营企业的会计,她的丈夫邱龙军是一位社区书记,也是我省第89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成为造血干细胞志愿者的事情,他一直没有告诉家人。“去年有一天,他突然非常兴奋地跟我说,他的血样同一位白血病患者匹配成功了,他要去捐骨髓。”惊讶过后,石忠琼有些担心。

      2015年9月10日,邱龙军在成都捐献了造血干细胞,石忠琼专门请假陪伴在丈夫身边。“经历过整个过程,我发现一点都不可怕。”石忠琼说,丈夫很快出院,休养近一个月后,便又随她一同外出活动了,“我们喜欢骑自行车,现在他还是很能骑。”

      去年10月,石忠琼也成了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希望像丈夫一样挽救别人生命。”石忠琼说,身边有几个朋友同她一道成为了志愿者,用各自的行动影响着身边的人。

      “我的运气很好,从成为志愿者到匹配成功只隔一年。”今年3月29日,来自剑南春酒厂的33岁酿酒工陈琅完成了捐献,他说:“我的同事中有很多都是志愿者,我是受他们的感染后加入到志愿者组织的。”

      去年10月,陈琅在接到匹配成功的通知时,妻子正怀着第二个孩子、大的娃娃生病住院、酒厂工作繁忙……“坚决要捐!”陈琅得知,与自己匹配的是一个9岁孩子,已为人父的他感到无法推脱这份责任。

      在成功捐献后的第10天,陈琅迎来了自己的第二个女儿。“我迎来了自己的小孩,又挽救了一个小孩,这种感觉真好。”陈琅说。

      在绵竹,像邱龙军、陈琅这样,亲人、朋友、同学一同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的不在少数,他们把爱心广为传递。

      【机制】

      优化招募流程 避免志愿者流失

      9月21日,在绵竹市城区人流最密集的回澜大道上,一间50多平方米的房间前挤着10多位市民,他们是来进行无偿献血和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登记的。

      这间房子,就是今年初绵竹市政府特别拨给红十字会用于市民进行“无偿献血、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无偿捐献遗体”的“三献”工作室。

      绵竹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张咏旭告诉记者:“这里集中了许多爱心人士,我们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更加方便的平台,献血的同时就能报名成为志愿者,血样在现场同时采集。”张咏旭介绍,在有的地方,参与无偿献血的爱心人士想要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往往重复采集血样,许多潜在的捐献志愿者在这个重复的过程中流失。

      据了解,从2010年起步,短短6年,绵竹市已有8400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在张咏旭看来,绵竹市民踊跃加入志愿者队伍,也与相关部门搭好平台、做好服务紧密相关。

      在绵竹,公交站台设置了造血干细胞的公益广告,费用是最低价;在“三献”工作站,卫生部门每天指派医院、卫生院护理人员前来协助采样;邮政系统免费支持在公园里搭建“博爱小屋”及相关宣传栏……

      绵竹市红十字会不仅通过短信、微信、微博宣传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还在21个乡镇及学校、医院、机关企事业单位等设立了基层红会。“就是在村一级,我们也可以通过广播进行宣传。”张咏旭说,捐献志愿者中,以前城市居民占多数,现在农村居民越来越多了。

      绵竹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的故事让我们动容,在更大范围,我省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招募情况又如何呢?记者将继续调查,敬请关注。 (记者 石小宏 吴忧)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