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四川做了什么?连上《新闻联播》和人民日报头条

  • 2016年09月19日 20时46分
  • 来源: 川报观察
  • 【字体:
  •   导读

      这两天,四川成了媒体上的“红人”,接连登上央视《新闻联播》头条和人民日报头条。

      四川做了什么,能连续上头条?两大中央媒体为何如此看重四川?

      川报观察为你梳理!

      9月17日,攀枝花以全新的面貌登上央视《新闻联播》头条霸屏约4分50秒。

      报道主题是攀枝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推产业转型,结构优化。

      火爆异常的冬季休养

      报道开头说,尽管离冬天还有两三个月,但是,在攀枝花近郊的阿署达村,用于冬季老人休养的近百家农家旅馆,床位预订已非常火爆。阿署达村民余文琼介绍了自家农家旅馆为迎接过冬老人所做的准备。去年冬天,13万外地老人涌到攀枝花过冬,全城一房难求。而在过去,别说外地人抢着来,就是本地人都不想待。


      攀枝花摄影发烧友陈石存展示了今年七夕夜拍摄的照片,攀枝花透彻的星空,引得网友无数惊叹。而几年前,他在镜头里看到的攀枝花却让人忧心。


      攀枝花因矿而建,因钢而兴,采矿、冶炼业在攀枝花经济中占比最高时达到90%。作为西南地区最重要的钢铁基地,攀枝花为共和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钢铁、煤炭等行业面临深刻调整,攀枝花产业结构单一、资源环境受约束的发展瓶颈也日益凸显。

      拔地而起的康养机构

      攀枝花市委书记张剡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这座城市如何来转型,如何来调整,发展方式如何来转变,应该说已经比较迫切了。”

      重新审视市场需求,梳理自己的资源之后,攀枝花发现,其实优势就在眼前。冬季20度的平均气温与充沛的日照十分适宜发展养老度假、旅游休闲等健康产业,而中国每年光新增的老年人就超过500万。


      攀枝花市康养产业协会会长邓力说:“许多人看到我们这个机构都开玩笑说,好好做啊,再过20年我们都要进来的。我们知道,未来的产业春天一定在后面。”

      为培育新产业,攀枝花顶着财政收入下滑的压力,关停了100多家小矿山、小钢厂,压缩钢铁产能400万吨。同时,把土地、资金等更多的资源加给了健康养老产业。而国家对服务业的大力支持,以及健康产业规划、医改方案的密集出台,更是让攀枝花乘上了东风。昔日钢厂矿山聚集的山坡,一座座现代化康养机构正在拔地而起。

      张剡对升级传统产业信心坚定:“如果把钢铁这块完全淘汰了,这个城市就完了。所以我们这么多年一直坚持,一是淘汰落后产能,第二是促进产业升级。

      转型之路的一个缩影


      报道称,作为全国唯一的资源型创新开发试验区,攀枝花开始打造钒钛精深加工产业,传统钢铁产业内部也在进行调整,市场前景广阔的高铁用轨成为主打的拳头产品。攀钢集团攀钢钒公司总经理赵永平说,服务和制造结合起来,攀钢就可以长期获得效益。

      如今,攀枝花健康养老、旅游文化以及物流仓储等现代服务业从无到有,在全市经济中占比提高到25%,并正以每年3个百分点的速度快速增长;工业、建筑业占比下降到71%,但技术水平、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攀枝花的转型之路恰恰是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的一个缩影。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祝宝良表示,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动能不断上升,传统产能比重不断下降,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保持一个比较快的增长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9月19日,《人民日报》聚焦四川创新驱动发展。

      报道指出面临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四川经济能够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创新发展发挥了“主引擎”的关键作用。

      四川创新驱动正发力


      金秋的四川,创新驱动发展硕果累累:掌上超声设备,仅6寸手机大小,在家就可做超声检查;不需要数据线,手机隔空便能充电;含铼高温合金材料及单晶涡轮叶片,“一枚能卖1万美元,量产规模非常惊人”。近日,成都航宇超合金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相里麒向记者介绍时,一脸的自豪。该产品对我国航空产业发展自主化和国际化战略具有强劲的推动作用。

      创新驱动发展,四川出重拳创佳绩。近三年财政投入18亿元、引导投入200亿元,组织实施新材料、生物医药、先进制造、国际合作、军民融合等领域1500项重大成果转化项目,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702个,累计带动实现产值1.2万亿元以上。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核技术等领跑全国。

      支持加快技术改造创新,为此四川省拿出“真金白银”。2016年,全省整合安排资金10亿元,支持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有条件的市(州)也整合设立了专项资金,通过产业基金入股、融资贴息等方式,重点支持投资规模大、带动作用强、技术含量高的优质项目。

      支持政策精准“切题”。四川四汇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傅兆晓感触很深,他认为政策中提到的对新建创新创业载体给予资金支持、鼓励科技人员带项目和成果到各类载体创新创业等,都是精准“切题”。

      “从场地租金补贴、启动资金到后来的融资补贴,我们都拿到了。”2014年落户成都高新区的准星云学创始人林辉说,当时人工智能的概念远没有今天这么火爆,但成都高新区相关部门对此相当支持,现场办公当即拍板。2015年8月,准星云学顺利完成3000万元人民币A轮融资。

      新技术牵引“未来产业”。德阳东深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瞄准未来新能源制高点,专注于金属能源领域铝燃料电池技术开发、产品制造,发展国际领先的新型动力产业,在国际上率先实现金属(铝)燃料电源、动力电池产业化。9月3日,瞄准生物治疗癌症、总投资达10亿元人民币的成都新蜀肿瘤医院正式落户成都高新区。

      目前,成都高新区正围绕国际知名大企业创新中心、国际知名高校研究中心、国际知名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汇聚“三大国际性资源”,扩大科技开放合作,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在更高起点上推进创新创业。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四川做了什么?连上《新闻联播》和人民日报头条

  • 2016年09月19日 20时46分
  • 来源: 川报观察
  •   导读

      这两天,四川成了媒体上的“红人”,接连登上央视《新闻联播》头条和人民日报头条。

      四川做了什么,能连续上头条?两大中央媒体为何如此看重四川?

      川报观察为你梳理!

      9月17日,攀枝花以全新的面貌登上央视《新闻联播》头条霸屏约4分50秒。

      报道主题是攀枝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推产业转型,结构优化。

      火爆异常的冬季休养

      报道开头说,尽管离冬天还有两三个月,但是,在攀枝花近郊的阿署达村,用于冬季老人休养的近百家农家旅馆,床位预订已非常火爆。阿署达村民余文琼介绍了自家农家旅馆为迎接过冬老人所做的准备。去年冬天,13万外地老人涌到攀枝花过冬,全城一房难求。而在过去,别说外地人抢着来,就是本地人都不想待。


      攀枝花摄影发烧友陈石存展示了今年七夕夜拍摄的照片,攀枝花透彻的星空,引得网友无数惊叹。而几年前,他在镜头里看到的攀枝花却让人忧心。


      攀枝花因矿而建,因钢而兴,采矿、冶炼业在攀枝花经济中占比最高时达到90%。作为西南地区最重要的钢铁基地,攀枝花为共和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钢铁、煤炭等行业面临深刻调整,攀枝花产业结构单一、资源环境受约束的发展瓶颈也日益凸显。

      拔地而起的康养机构

      攀枝花市委书记张剡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这座城市如何来转型,如何来调整,发展方式如何来转变,应该说已经比较迫切了。”

      重新审视市场需求,梳理自己的资源之后,攀枝花发现,其实优势就在眼前。冬季20度的平均气温与充沛的日照十分适宜发展养老度假、旅游休闲等健康产业,而中国每年光新增的老年人就超过500万。


      攀枝花市康养产业协会会长邓力说:“许多人看到我们这个机构都开玩笑说,好好做啊,再过20年我们都要进来的。我们知道,未来的产业春天一定在后面。”

      为培育新产业,攀枝花顶着财政收入下滑的压力,关停了100多家小矿山、小钢厂,压缩钢铁产能400万吨。同时,把土地、资金等更多的资源加给了健康养老产业。而国家对服务业的大力支持,以及健康产业规划、医改方案的密集出台,更是让攀枝花乘上了东风。昔日钢厂矿山聚集的山坡,一座座现代化康养机构正在拔地而起。

      张剡对升级传统产业信心坚定:“如果把钢铁这块完全淘汰了,这个城市就完了。所以我们这么多年一直坚持,一是淘汰落后产能,第二是促进产业升级。

      转型之路的一个缩影


      报道称,作为全国唯一的资源型创新开发试验区,攀枝花开始打造钒钛精深加工产业,传统钢铁产业内部也在进行调整,市场前景广阔的高铁用轨成为主打的拳头产品。攀钢集团攀钢钒公司总经理赵永平说,服务和制造结合起来,攀钢就可以长期获得效益。

      如今,攀枝花健康养老、旅游文化以及物流仓储等现代服务业从无到有,在全市经济中占比提高到25%,并正以每年3个百分点的速度快速增长;工业、建筑业占比下降到71%,但技术水平、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攀枝花的转型之路恰恰是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的一个缩影。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祝宝良表示,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动能不断上升,传统产能比重不断下降,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保持一个比较快的增长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9月19日,《人民日报》聚焦四川创新驱动发展。

      报道指出面临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四川经济能够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创新发展发挥了“主引擎”的关键作用。

      四川创新驱动正发力


      金秋的四川,创新驱动发展硕果累累:掌上超声设备,仅6寸手机大小,在家就可做超声检查;不需要数据线,手机隔空便能充电;含铼高温合金材料及单晶涡轮叶片,“一枚能卖1万美元,量产规模非常惊人”。近日,成都航宇超合金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相里麒向记者介绍时,一脸的自豪。该产品对我国航空产业发展自主化和国际化战略具有强劲的推动作用。

      创新驱动发展,四川出重拳创佳绩。近三年财政投入18亿元、引导投入200亿元,组织实施新材料、生物医药、先进制造、国际合作、军民融合等领域1500项重大成果转化项目,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702个,累计带动实现产值1.2万亿元以上。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核技术等领跑全国。

      支持加快技术改造创新,为此四川省拿出“真金白银”。2016年,全省整合安排资金10亿元,支持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有条件的市(州)也整合设立了专项资金,通过产业基金入股、融资贴息等方式,重点支持投资规模大、带动作用强、技术含量高的优质项目。

      支持政策精准“切题”。四川四汇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傅兆晓感触很深,他认为政策中提到的对新建创新创业载体给予资金支持、鼓励科技人员带项目和成果到各类载体创新创业等,都是精准“切题”。

      “从场地租金补贴、启动资金到后来的融资补贴,我们都拿到了。”2014年落户成都高新区的准星云学创始人林辉说,当时人工智能的概念远没有今天这么火爆,但成都高新区相关部门对此相当支持,现场办公当即拍板。2015年8月,准星云学顺利完成3000万元人民币A轮融资。

      新技术牵引“未来产业”。德阳东深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瞄准未来新能源制高点,专注于金属能源领域铝燃料电池技术开发、产品制造,发展国际领先的新型动力产业,在国际上率先实现金属(铝)燃料电源、动力电池产业化。9月3日,瞄准生物治疗癌症、总投资达10亿元人民币的成都新蜀肿瘤医院正式落户成都高新区。

      目前,成都高新区正围绕国际知名大企业创新中心、国际知名高校研究中心、国际知名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汇聚“三大国际性资源”,扩大科技开放合作,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在更高起点上推进创新创业。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