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水中筑“粮仓” 四川唱响富民兴省现代渔歌

  • 2016年08月02日 08时17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盐亭县西部水产科技园一角


    乐山市市中区石龙水产养殖基地

      “十二五”,我省水产业驶入发展黄金时期——

      7月23日,南江红光镇玉白村。第三届玉湖抢鱼赛一声令下,2000多人下塘“摸鱼”,万名游客助威,一时成媒体焦点。

      靠水吃水,建养殖基地,发“渔财”;依山傍水,筑渔业新村,吃旅游饭;做水文章,办特色活动,叫响鱼品牌……玉白村成了四川水产“十二五”一路转型求变、做大图强、绿色富民的生动注脚。5年来,四川把水产置于大农业筹谋,以建设现代渔业为主攻方向,着力转方式、调结构,不断增产能、保供给、提质效、促增收、护生态,水产业迎来发展黄金期。

      放眼望去,川山蜀水间,湖库塘堰,星罗棋布;鱼欢荷香、蟹肥虾壮;渔业新村,民富景美,一座座“水中粮仓”不断崛起,千河之省悄然变鱼米之乡,川蜀

      大地正唱响现代富民兴省渔歌。

      绿色谋变自我革命,“三驾马车”携产业融合突围

      四川水产5年转型发展,从“自我革命”起步。

      曾经,全省水库网箱密布,盛况空前。但随着箱满为患,水质恶化……“还百姓一库清水!”我省毅然断臂“求生”,打响一场场“水上拆迁战”,仅白龙湖就将14677口网箱全部清除。

      背后却是产业重创之痛。“水库渔业产量曾高达28万吨,仅白龙湖就2.2万吨,还都是集中供给。”省水产局负责人透露。

      产业巨变倒逼绿色转身、加码补缺。四川背水一战,一手抓大宗水产,一手做大优势特色,推动良种化率达60%,并向池塘、水库和稻田谋增效挖潜,池塘高产高效养殖、水库生态健康养殖和稻田综合种养“三驾马车”成蓬勃之势。

      各地随后竞相突破——全省每年230亿尾鱼苗,眉山东坡区贡献超6成,坐稳最大鱼苗繁育基地交椅;广汉三水渔业专合社将1350亩烂泥塘改造为标准化鱼塘,产值跃升至5400万元;绵阳推广养殖名特优品种20多个,比例已占35%;冷水鱼震后也原地起跳,彭州涌泉冷水鱼公司每年200多吨金鳟、鲟鱼远销欧盟;白龙湖也重新走上打造生态有机鱼的品牌之路。

      产业化经营快马加鞭,全省水产企业1625个、专合社2028个,渔业规模化率提升至40%,“谁来养鱼”问号不断拉直。“三产”共舞也成效初显:四川润兆渔业的鱼子酱及鲟鱼加工品从国外挣回200万美元;内江则剑指水产电子商城,50家“触网”渔企销售额达8000万元;休闲渔业基地超900家,仅彭州稻田鱼美食文化节6月开幕当日便“吃掉”3万斤鱼。

      一条条鱼儿安全地“游”上餐桌。这几天,安县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日夜紧盯近1000个塘口,作为全省唯一创建县,迎来全国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验收。在全省,三级质量监测体系正高效运行,部级健康养殖示范场达234家,无公害水产品6.12万公顷;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标水产品分别达1004个、4个、11个和6个;5年来产地抽检合格率始终保持96%以上。

      兴村富民西部领先,渐成农村经济新增长点

      5年砥砺奋进,四川渔业临变不惊,赢回更大发展空间,一路稳中向好,拉出漂亮的上扬曲线。

      数据标注出发展力度——2015年,全省水产养殖面积20.25万公顷,较2010年增1.93万公顷,增长10.53%;稻田养殖达31.01万公顷;水产品产量138.68万吨,增33.62万吨,增长32%。“连续5年保持5%的稳定增速。”省水产局负责人表示。

      放眼全国,四川水产大省含金量十足——淡水养殖面积西部第1,产量全国第9、内陆第5、西部第2,产值中西部第5、西部第1;稻田养鱼面积全国第1,产量全国第2、中西部第1;休闲渔业产值中西部第3、西部第1;渔用药物产值中西部第4、西部第1;水产苗种产值西部第2;鲶鱼、鮰鱼、长吻鮠产量全国第1;泥鳅、黄颡鱼、鲈鱼、黄鳝产量西部第1;鲟鱼产量西部第2……

      四川渔业经济更是向休闲渔业、餐饮服务、仓储流通、深加工等二三产业联动延伸,2015年“蛋糕”已做大到346.4亿元。

      广汉三水合作社靠一三产业融合突破,通过承办四川省首届钓鱼运动锦标赛等大型赛事,名震天下,让曾经“揭不开锅”的友谊村如今户均年纯收入超10万元的养殖户多达20多户、5万元以上的40多户,其余均超2万元。

      窥一斑可见全豹。2015年,全省农民人均渔业收入535.81元,较2010年增长66.46%;渔民人均纯收入13240.14元,增幅高达80.83%。“高于同期农民人均收入近1.4倍,水产业在不少地方已成农村经济重要支柱和重要增长点。”省水产局负责人表示。

      富民同时兴村。通江县大兴乡东郡村,昔日烂泥湾通过打造渔业新村,已蜕变为巴山小江南,2015年人均收入10976元。5年间,我省共打造725个现代水产业示范村,渔业产值超过30亿元,农民人均渔业收入超万元。

      深耕未来供给侧改革,奋力建设现代水产业强省

      傲人成绩背后,短板让四川水产人压力在肩——

      2015年,全国水产品人均占有量48.74公斤,四川人均不到全国的1/3,淡水水产品自给率不到70%。水产品成农产品省外调入最突出的品类。这与西部渔业大省地位极不相符。不仅如此,名优特水产品占比不到1/3,水产品加工率仅0.3%……

      缺口巨大,潜力更可观。作为千河之省,全省可养殖水面约30万公顷,宜渔稻田超60万公顷。

      四川渔业如何“填空”?看空间,“三驾马车”可做大文章——基地是重点,稻田潜力大,水库可探索;看方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明路子——绿色生态和名特优水产品将是市场新爆点。

      上半年,安县绵安产业带和凯江千亩养殖带已发展至6037亩;仁寿黑龙滩水库大水面生态鱼、洪雅等地雅鱼、娃娃鱼等竞相崛起;广元昭化引进天津热带观赏鱼项目……全省新增水产养殖3万亩、池塘标准化改造1万亩,名特优鱼产量19.1万吨。

      稻田里藏着渔业大未来。“一亩龙虾挣3000元,还倒逼化肥农药减半。”崇州黎坝村叶学明家的“一水两用、一田双收”,让前来参观的农业部培训班代表连连点赞。如今,成都已全域推开稻田综合种养,2017年达10万亩,增收2亿元以上。“科技创新、加工流通、休闲渔业、电子商务、品牌建设也是下步重点,同时牢牢捍卫百姓舌尖和水生态安全。”省水产局负责人表示,不断走出具有四川特色的现代水产业发展道路。

      交出5年蝶变考卷的四川水产,将目光瞄准2020年:抓住最佳发展时机,水产养殖面积达25万公顷,水产品总产量达180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达560亿元,助推农民人均水产收入840元,继续高唱富民兴省绿色新渔歌。

      绵阳市盐亭县

      园区“领舞”水中蹚出富民小康路

      从成德南高速盐亭出口驶入麻秧乡,所有人都会为突然涌入眼帘的这片世外桃源般水世界而震撼——接天碧波,池塘密布,沿山间梯次铺展,清风拂过,水光潋滟,荷香四溢,追逐的鱼群激起欢快的水花……占地1.5万亩的“西部水产”产业园正在这片丘区奇迹般崛起。

      园区“领舞”,带动水产提档升级、转型突破。近年,盐亭正是按“全面整合资源,打造现代渔业”思路,集中力量一张蓝图绘到底,全力拉长产业价值链,将“小鱼”做成“大渔”,从水中蹚出一条富民路小康途。

      大手笔规划推进西部水产园区变鱼米水乡

      这几天,华腾水产专合社负责人杨小军正摩拳擦掌迎接全省水产会的“检阅”。作为首批赴盐亭发展水产的民营资本,他已带动500多户社员建起900多亩养殖基地。

      吸引他扎根下来的,正是盐亭打造“西部水产”产业园的清晰思路和大手笔规划。

      2013年,盐亭立足成渝经济圈,筹谋以园区崛起,勾勒一幅现代渔业发展图——西部水产科技示范园为核心区,华腾水产良种繁育场、毛公生态农场为苗种基地,湖库、稻田、江河生态和小微水体四大养殖区鼎立,覆盖整整12个乡镇24个村。

      盐亭随后整合3.7亿元巨资分三步“施工”:一期建5000亩生态精养鱼池及干道渠系;二期增建鱼池1万亩;三期再修水上乐园、星级酒店和休闲垂钓场所等。如今,亚洲最大淡水鱼博物馆即将开建。

      载下梧桐树,华腾水产、森林雨水产2家企业和12家专合社等“凤凰”果断落户,聚力发展鲈鱼、黄颡鱼、胭脂鱼及匙吻鲟、岩原鲤等16个名特优品种。“精养亩产2000斤以上,以前粗放养殖上千斤都少。”杨小军说,亩产值高达3万—6万元。

      园区还大打科技和绿色牌——这里不仅是国家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和川农大博士工作站,还是部级健康养殖示范场、国家大宗淡水鱼长丰鲢示范基地;10个品种水产品更连续两届获农业部无公害认证。

      一三产业共舞机制护航增收奔康路

      不仅水中养鱼,盐亭还围绕一条鱼、一汪水“种风景”。

      在园区,新村、荷塘、亭榭……以鱼文化为主线的风景遍地开花。几年有序推进,产区已变景区、水乡惊变公园。

      有了风景,还要会吆喝。7月16日,盐亭西部水产荷花节启幕,迷你马拉松赛、婚纱“荷塘走秀”轮番上演,“西部水产”钓鱼比赛也将迎来第三届。37家星级农家乐遍布园区。2015年,园区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揽金6000多万元,成为响亮旅游名片。

      带动农民和贫困户因渔而富,机制是关键——村委会统一流转鱼池,公开发包给业主,村民以社员入股,业主再按每亩800元承包费、农民保底分红股金200元、设施管护费100元上交到村,村民因而都能从地租和分红中获益。而对藕鱼、稻鱼工程,则按户建自管、联建共管、协会共建专管形式确权给农户或协会经营,“农民创家业、企业创新业、能人创大业”格局就此形成。

      机制护航,胜利村汪多玉靠2亩池塘加分红,去年净赚1.2万元。这只是个案。2015年,盐亭水产总量1.8万吨,渔业总产值3亿元,渔民人均纯收入6000元,农民荷包里有620元来自渔业,500人还因渔脱贫——水产成了农村经济支柱和脱贫奔康新引擎。

      新目标锁定:力争2020年,“西部水产”园区水产养殖面积达5万亩,全县达10万亩,农民人均渔业增收1000元以上,水产业在脱贫攻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作用更强,以西部水产强县崛起于川东北。

      乐山市市中区

      以“渔”突围开启脱贫奔康加速度

      “田坎修好了,不漏水,年底出200斤鱼!”乐山市市中区普仁乡贫困户王述能望着自家稻田中的鱼池,对摘帽奔康信心十足。

      贫困户的信心背后是市中区的发展决心。作为全区农业4大主导产业之一,该区将现代水产作为农业转型升级、农民脱贫奔康重要突破口,坚持宜渔则渔,进军稻田、筑牢基地、提升品质、锻造品牌,以“渔”崛起,跨越转型。

      块头变大、活力变强,鱼儿不断引领农民跃上奔康路:2015年底,全区水产养殖达6万余亩,年产量3.36万吨,实现渔业产值4.3亿元,渔农人均纯收入突破1.4万元,脱贫加速度因此骤然开启。

      谋致富:装上“发动机”,系上“安全带”

      乐山市市中区岷江以东丘陵地区,十年九旱,曾让王述能泄气,“庄稼都喝不饱,哪里还养得到鱼!”

      普仁因鳝鱼、螃蟹等打洞,水田成旱田,全乡四村皆是贫困村,贫困户300余人,而岷江以东丘区更是经济滞后,贫困重地。

      带农致富、助贫摘帽,根本靠强产业这个“发动机”。乐山市市中区于是以规划为引领,推动渔业连片发展。

      铸引擎,靠三项并举:在岷江东丘区做大“稻田养鱼”文章,规模化连片养殖,并在普仁以“稻鱼轮作”连片扶贫;高起点打造集生态渔业、乡村旅游、新村建设于一体的养殖基地和养殖带;财政奖补项目倾斜,基本解决10余乡镇交通用水难题。

      精准发力,成效立显:在石龙,由继东渔业专合社打造的2000亩水产高科技博览园气势初具,正瞄准高科技苗种及特种水产养殖、休闲渔业等发力,理事长易继东对建成西南一流水产科技园、打造乐山水产新名片底气十足。在童家等地,万亩名优鱼、万亩无公害水产品等4个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及两个养殖带渐成气候,年产量2.36万吨。在普仁,350人因渔甩掉“穷帽”……

      产业飞奔,市中区不忘系牢“安全带”。针对养殖高风险,该区2013年全面启动政策性水产养殖保险试点,保费由财政承担75%。正是靠2500元保险,今年5月损失上万斤鱼的朱建军获6万元赔付挺过难关,全区渔农更因新政挽回损失2700万元。不仅如此,该区还对达标专合社、龙头企业和业主从500元到50万元不等重奖,大手笔招商引凤。

      谋跨越:双轮驱动升级,新型主体领军

      安谷镇大龙村“鲶鱼大王”缪树强,本就主营南方大口鲶及各类名优鱼,面对不创新就淘汰的市场,又带领龙滩渔业专合社引进台湾大泥鳅,让社员不断从水中捞“金”——这正是市中区坚持提档升级,推动产业跨越的写照。

      转型从供给侧改革入手。该区把水产业纳入大农业统筹,以种业体系建设突破,逐步建成1200亩水产苗种繁育基地7个,年产各类名优水产苗种4亿尾,名特优新产量已占总量的逾半。

      谋跨越,还要打好手中名牌战略和主体带动两张大牌。

      为擦亮金字招牌,市中区以“品质优先、品牌响亮”双轮驱动,奖励支持有机、地标产品,一批规模大、品牌响的农产品不断涌现,更捍卫绿色品质,不断强化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省市级抽检合格率连年达99.5%。几年砥砺,全区已认证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2个、无公害水产品7个、有机水产品2个,还获批岷江长吻鮠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个、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1个。

      一批新型渔业经营主体正不断崛起。目前,全区已建成区级水产业协会1个,会员2000余人;渔业专合社29个,社员2500余户,获农业部示范社称号1个、省级示范社称号2个,正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贫困户”等利益联结模式,不断带动农民搏击大市场,鼓起钱袋子。 (李三水 图片由四川省水产局提供)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水中筑“粮仓” 四川唱响富民兴省现代渔歌

  • 2016年08月02日 08时17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盐亭县西部水产科技园一角


    乐山市市中区石龙水产养殖基地

      “十二五”,我省水产业驶入发展黄金时期——

      7月23日,南江红光镇玉白村。第三届玉湖抢鱼赛一声令下,2000多人下塘“摸鱼”,万名游客助威,一时成媒体焦点。

      靠水吃水,建养殖基地,发“渔财”;依山傍水,筑渔业新村,吃旅游饭;做水文章,办特色活动,叫响鱼品牌……玉白村成了四川水产“十二五”一路转型求变、做大图强、绿色富民的生动注脚。5年来,四川把水产置于大农业筹谋,以建设现代渔业为主攻方向,着力转方式、调结构,不断增产能、保供给、提质效、促增收、护生态,水产业迎来发展黄金期。

      放眼望去,川山蜀水间,湖库塘堰,星罗棋布;鱼欢荷香、蟹肥虾壮;渔业新村,民富景美,一座座“水中粮仓”不断崛起,千河之省悄然变鱼米之乡,川蜀

      大地正唱响现代富民兴省渔歌。

      绿色谋变自我革命,“三驾马车”携产业融合突围

      四川水产5年转型发展,从“自我革命”起步。

      曾经,全省水库网箱密布,盛况空前。但随着箱满为患,水质恶化……“还百姓一库清水!”我省毅然断臂“求生”,打响一场场“水上拆迁战”,仅白龙湖就将14677口网箱全部清除。

      背后却是产业重创之痛。“水库渔业产量曾高达28万吨,仅白龙湖就2.2万吨,还都是集中供给。”省水产局负责人透露。

      产业巨变倒逼绿色转身、加码补缺。四川背水一战,一手抓大宗水产,一手做大优势特色,推动良种化率达60%,并向池塘、水库和稻田谋增效挖潜,池塘高产高效养殖、水库生态健康养殖和稻田综合种养“三驾马车”成蓬勃之势。

      各地随后竞相突破——全省每年230亿尾鱼苗,眉山东坡区贡献超6成,坐稳最大鱼苗繁育基地交椅;广汉三水渔业专合社将1350亩烂泥塘改造为标准化鱼塘,产值跃升至5400万元;绵阳推广养殖名特优品种20多个,比例已占35%;冷水鱼震后也原地起跳,彭州涌泉冷水鱼公司每年200多吨金鳟、鲟鱼远销欧盟;白龙湖也重新走上打造生态有机鱼的品牌之路。

      产业化经营快马加鞭,全省水产企业1625个、专合社2028个,渔业规模化率提升至40%,“谁来养鱼”问号不断拉直。“三产”共舞也成效初显:四川润兆渔业的鱼子酱及鲟鱼加工品从国外挣回200万美元;内江则剑指水产电子商城,50家“触网”渔企销售额达8000万元;休闲渔业基地超900家,仅彭州稻田鱼美食文化节6月开幕当日便“吃掉”3万斤鱼。

      一条条鱼儿安全地“游”上餐桌。这几天,安县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日夜紧盯近1000个塘口,作为全省唯一创建县,迎来全国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验收。在全省,三级质量监测体系正高效运行,部级健康养殖示范场达234家,无公害水产品6.12万公顷;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标水产品分别达1004个、4个、11个和6个;5年来产地抽检合格率始终保持96%以上。

      兴村富民西部领先,渐成农村经济新增长点

      5年砥砺奋进,四川渔业临变不惊,赢回更大发展空间,一路稳中向好,拉出漂亮的上扬曲线。

      数据标注出发展力度——2015年,全省水产养殖面积20.25万公顷,较2010年增1.93万公顷,增长10.53%;稻田养殖达31.01万公顷;水产品产量138.68万吨,增33.62万吨,增长32%。“连续5年保持5%的稳定增速。”省水产局负责人表示。

      放眼全国,四川水产大省含金量十足——淡水养殖面积西部第1,产量全国第9、内陆第5、西部第2,产值中西部第5、西部第1;稻田养鱼面积全国第1,产量全国第2、中西部第1;休闲渔业产值中西部第3、西部第1;渔用药物产值中西部第4、西部第1;水产苗种产值西部第2;鲶鱼、鮰鱼、长吻鮠产量全国第1;泥鳅、黄颡鱼、鲈鱼、黄鳝产量西部第1;鲟鱼产量西部第2……

      四川渔业经济更是向休闲渔业、餐饮服务、仓储流通、深加工等二三产业联动延伸,2015年“蛋糕”已做大到346.4亿元。

      广汉三水合作社靠一三产业融合突破,通过承办四川省首届钓鱼运动锦标赛等大型赛事,名震天下,让曾经“揭不开锅”的友谊村如今户均年纯收入超10万元的养殖户多达20多户、5万元以上的40多户,其余均超2万元。

      窥一斑可见全豹。2015年,全省农民人均渔业收入535.81元,较2010年增长66.46%;渔民人均纯收入13240.14元,增幅高达80.83%。“高于同期农民人均收入近1.4倍,水产业在不少地方已成农村经济重要支柱和重要增长点。”省水产局负责人表示。

      富民同时兴村。通江县大兴乡东郡村,昔日烂泥湾通过打造渔业新村,已蜕变为巴山小江南,2015年人均收入10976元。5年间,我省共打造725个现代水产业示范村,渔业产值超过30亿元,农民人均渔业收入超万元。

      深耕未来供给侧改革,奋力建设现代水产业强省

      傲人成绩背后,短板让四川水产人压力在肩——

      2015年,全国水产品人均占有量48.74公斤,四川人均不到全国的1/3,淡水水产品自给率不到70%。水产品成农产品省外调入最突出的品类。这与西部渔业大省地位极不相符。不仅如此,名优特水产品占比不到1/3,水产品加工率仅0.3%……

      缺口巨大,潜力更可观。作为千河之省,全省可养殖水面约30万公顷,宜渔稻田超60万公顷。

      四川渔业如何“填空”?看空间,“三驾马车”可做大文章——基地是重点,稻田潜力大,水库可探索;看方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明路子——绿色生态和名特优水产品将是市场新爆点。

      上半年,安县绵安产业带和凯江千亩养殖带已发展至6037亩;仁寿黑龙滩水库大水面生态鱼、洪雅等地雅鱼、娃娃鱼等竞相崛起;广元昭化引进天津热带观赏鱼项目……全省新增水产养殖3万亩、池塘标准化改造1万亩,名特优鱼产量19.1万吨。

      稻田里藏着渔业大未来。“一亩龙虾挣3000元,还倒逼化肥农药减半。”崇州黎坝村叶学明家的“一水两用、一田双收”,让前来参观的农业部培训班代表连连点赞。如今,成都已全域推开稻田综合种养,2017年达10万亩,增收2亿元以上。“科技创新、加工流通、休闲渔业、电子商务、品牌建设也是下步重点,同时牢牢捍卫百姓舌尖和水生态安全。”省水产局负责人表示,不断走出具有四川特色的现代水产业发展道路。

      交出5年蝶变考卷的四川水产,将目光瞄准2020年:抓住最佳发展时机,水产养殖面积达25万公顷,水产品总产量达180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达560亿元,助推农民人均水产收入840元,继续高唱富民兴省绿色新渔歌。

      绵阳市盐亭县

      园区“领舞”水中蹚出富民小康路

      从成德南高速盐亭出口驶入麻秧乡,所有人都会为突然涌入眼帘的这片世外桃源般水世界而震撼——接天碧波,池塘密布,沿山间梯次铺展,清风拂过,水光潋滟,荷香四溢,追逐的鱼群激起欢快的水花……占地1.5万亩的“西部水产”产业园正在这片丘区奇迹般崛起。

      园区“领舞”,带动水产提档升级、转型突破。近年,盐亭正是按“全面整合资源,打造现代渔业”思路,集中力量一张蓝图绘到底,全力拉长产业价值链,将“小鱼”做成“大渔”,从水中蹚出一条富民路小康途。

      大手笔规划推进西部水产园区变鱼米水乡

      这几天,华腾水产专合社负责人杨小军正摩拳擦掌迎接全省水产会的“检阅”。作为首批赴盐亭发展水产的民营资本,他已带动500多户社员建起900多亩养殖基地。

      吸引他扎根下来的,正是盐亭打造“西部水产”产业园的清晰思路和大手笔规划。

      2013年,盐亭立足成渝经济圈,筹谋以园区崛起,勾勒一幅现代渔业发展图——西部水产科技示范园为核心区,华腾水产良种繁育场、毛公生态农场为苗种基地,湖库、稻田、江河生态和小微水体四大养殖区鼎立,覆盖整整12个乡镇24个村。

      盐亭随后整合3.7亿元巨资分三步“施工”:一期建5000亩生态精养鱼池及干道渠系;二期增建鱼池1万亩;三期再修水上乐园、星级酒店和休闲垂钓场所等。如今,亚洲最大淡水鱼博物馆即将开建。

      载下梧桐树,华腾水产、森林雨水产2家企业和12家专合社等“凤凰”果断落户,聚力发展鲈鱼、黄颡鱼、胭脂鱼及匙吻鲟、岩原鲤等16个名特优品种。“精养亩产2000斤以上,以前粗放养殖上千斤都少。”杨小军说,亩产值高达3万—6万元。

      园区还大打科技和绿色牌——这里不仅是国家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和川农大博士工作站,还是部级健康养殖示范场、国家大宗淡水鱼长丰鲢示范基地;10个品种水产品更连续两届获农业部无公害认证。

      一三产业共舞机制护航增收奔康路

      不仅水中养鱼,盐亭还围绕一条鱼、一汪水“种风景”。

      在园区,新村、荷塘、亭榭……以鱼文化为主线的风景遍地开花。几年有序推进,产区已变景区、水乡惊变公园。

      有了风景,还要会吆喝。7月16日,盐亭西部水产荷花节启幕,迷你马拉松赛、婚纱“荷塘走秀”轮番上演,“西部水产”钓鱼比赛也将迎来第三届。37家星级农家乐遍布园区。2015年,园区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揽金6000多万元,成为响亮旅游名片。

      带动农民和贫困户因渔而富,机制是关键——村委会统一流转鱼池,公开发包给业主,村民以社员入股,业主再按每亩800元承包费、农民保底分红股金200元、设施管护费100元上交到村,村民因而都能从地租和分红中获益。而对藕鱼、稻鱼工程,则按户建自管、联建共管、协会共建专管形式确权给农户或协会经营,“农民创家业、企业创新业、能人创大业”格局就此形成。

      机制护航,胜利村汪多玉靠2亩池塘加分红,去年净赚1.2万元。这只是个案。2015年,盐亭水产总量1.8万吨,渔业总产值3亿元,渔民人均纯收入6000元,农民荷包里有620元来自渔业,500人还因渔脱贫——水产成了农村经济支柱和脱贫奔康新引擎。

      新目标锁定:力争2020年,“西部水产”园区水产养殖面积达5万亩,全县达10万亩,农民人均渔业增收1000元以上,水产业在脱贫攻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作用更强,以西部水产强县崛起于川东北。

      乐山市市中区

      以“渔”突围开启脱贫奔康加速度

      “田坎修好了,不漏水,年底出200斤鱼!”乐山市市中区普仁乡贫困户王述能望着自家稻田中的鱼池,对摘帽奔康信心十足。

      贫困户的信心背后是市中区的发展决心。作为全区农业4大主导产业之一,该区将现代水产作为农业转型升级、农民脱贫奔康重要突破口,坚持宜渔则渔,进军稻田、筑牢基地、提升品质、锻造品牌,以“渔”崛起,跨越转型。

      块头变大、活力变强,鱼儿不断引领农民跃上奔康路:2015年底,全区水产养殖达6万余亩,年产量3.36万吨,实现渔业产值4.3亿元,渔农人均纯收入突破1.4万元,脱贫加速度因此骤然开启。

      谋致富:装上“发动机”,系上“安全带”

      乐山市市中区岷江以东丘陵地区,十年九旱,曾让王述能泄气,“庄稼都喝不饱,哪里还养得到鱼!”

      普仁因鳝鱼、螃蟹等打洞,水田成旱田,全乡四村皆是贫困村,贫困户300余人,而岷江以东丘区更是经济滞后,贫困重地。

      带农致富、助贫摘帽,根本靠强产业这个“发动机”。乐山市市中区于是以规划为引领,推动渔业连片发展。

      铸引擎,靠三项并举:在岷江东丘区做大“稻田养鱼”文章,规模化连片养殖,并在普仁以“稻鱼轮作”连片扶贫;高起点打造集生态渔业、乡村旅游、新村建设于一体的养殖基地和养殖带;财政奖补项目倾斜,基本解决10余乡镇交通用水难题。

      精准发力,成效立显:在石龙,由继东渔业专合社打造的2000亩水产高科技博览园气势初具,正瞄准高科技苗种及特种水产养殖、休闲渔业等发力,理事长易继东对建成西南一流水产科技园、打造乐山水产新名片底气十足。在童家等地,万亩名优鱼、万亩无公害水产品等4个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及两个养殖带渐成气候,年产量2.36万吨。在普仁,350人因渔甩掉“穷帽”……

      产业飞奔,市中区不忘系牢“安全带”。针对养殖高风险,该区2013年全面启动政策性水产养殖保险试点,保费由财政承担75%。正是靠2500元保险,今年5月损失上万斤鱼的朱建军获6万元赔付挺过难关,全区渔农更因新政挽回损失2700万元。不仅如此,该区还对达标专合社、龙头企业和业主从500元到50万元不等重奖,大手笔招商引凤。

      谋跨越:双轮驱动升级,新型主体领军

      安谷镇大龙村“鲶鱼大王”缪树强,本就主营南方大口鲶及各类名优鱼,面对不创新就淘汰的市场,又带领龙滩渔业专合社引进台湾大泥鳅,让社员不断从水中捞“金”——这正是市中区坚持提档升级,推动产业跨越的写照。

      转型从供给侧改革入手。该区把水产业纳入大农业统筹,以种业体系建设突破,逐步建成1200亩水产苗种繁育基地7个,年产各类名优水产苗种4亿尾,名特优新产量已占总量的逾半。

      谋跨越,还要打好手中名牌战略和主体带动两张大牌。

      为擦亮金字招牌,市中区以“品质优先、品牌响亮”双轮驱动,奖励支持有机、地标产品,一批规模大、品牌响的农产品不断涌现,更捍卫绿色品质,不断强化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省市级抽检合格率连年达99.5%。几年砥砺,全区已认证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2个、无公害水产品7个、有机水产品2个,还获批岷江长吻鮠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个、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1个。

      一批新型渔业经营主体正不断崛起。目前,全区已建成区级水产业协会1个,会员2000余人;渔业专合社29个,社员2500余户,获农业部示范社称号1个、省级示范社称号2个,正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贫困户”等利益联结模式,不断带动农民搏击大市场,鼓起钱袋子。 (李三水 图片由四川省水产局提供)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