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四川地灾防治形成“国家经验”

  • 2016年04月25日 09时06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嘉宾

      许 强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钱江澎 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总工程师

      徐崇辉 芦山县国土资源局局长


      历经“5·12”汶川特大地震和“4·20”芦山强烈地震的双重考验,地灾防治“第一大省”的四川,形成了怎样的经验?下一步的重点又有哪些?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经历两次考验成全国地灾治理“样本”

      记者:在5年时间里,我们连续经历了两次地震考验,地灾防治工作推进得怎样?

      许强:不论是在地灾防治的管理方面,还是在科学技术的应用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四川的应急能力提升很大。“4·20”芦山强烈地震当天,50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就到了灾区开展震后地质灾害应急排查和危险性评估工作。第二天,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就对灾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做了一个预测性评估,为应急排查提供方向。这些都是我们在汶川地震经验的基础上不断研究总结而来的成果,并应用到了芦山地震的地灾治理中。

      钱江澎:两次大的地震加剧了地质灾害发生的隐患,对四川省的地质灾害防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近年来国土资源部也把四川省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全国的示范和样本,至少在四川开了3次全国性的地质灾害防治经验交流会。

      三个汛期零伤亡 一整套防灾体系保驾护航

      记者:地震灾区地灾治理成效显著,特别是雅安地震灾区,经过3个汛期的考验,连续实现了地质灾害零伤亡,这是如何做到的?

      钱江澎: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整套防灾避灾体系,要在防治的标准、技术体系和组织保障方面做到万无一失。在汶川地震灾后治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防治的标准。

      徐崇辉:当时我们需要对318国道沿线松散的岩石进行清理,这条国道是灾后重建的“生命线”,不能长期封闭。我们多个部门协同作战,既保证了安全,也确保了“大动脉”的畅通。

      许强:我们在防治理念上也有所创新,特别是在地质灾害治理进入尾声后,坚持以防为主,强化主动避让,变被动防灾为主动避灾、临灾避险为提前预防避让。还在地震灾区安装了全国首批自动雨量计、泥位计、红外视频仪等先进设备,强化风险防控。

      徐崇辉:目前芦山县已经建立起健全的监测监控体系,主动避灾。比如我们针对每个地质灾害隐患点都落实了相应的监测人员,首先由专家到相应隐患点进行现场培训,国土部门还会定期对监测人员展开培训。

      在实战中不断调整四川经验能为全国所用

      记者:对全国的地灾防治,四川经验将起到怎样的示范作用?

      许强:最近的云南鲁甸地震、尼泊尔地震发生后,四川不少参与过汶川、芦山地震灾后地灾治理的专家和技术团队都提供了支援,我们的经验运用到了上述地区。比如鲁甸地震的地灾防治中用到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思路,最早就是用在芦山地震的地灾治理中,将地质灾害工程治理、排危除险、避险搬迁、监测预警等防灾措施与生态治理、区域复绿、土地复垦等相结合。在冷木沟就采用这一方式,将其作为芦山地震灾区唯一的地质遗迹实施开发性保护。

      钱江澎:实施芦山地震灾后地灾防治工程的过程中,对挡墙原有的一些技术规范进行了调整,更适合实际情况。现在国土资源部正重新制定和修编地质灾害一系列技术标准,其中挡墙技术标准的修订,四川相关专家就全程参与,发挥了重要作用。 (记者 王域西)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四川地灾防治形成“国家经验”

  • 2016年04月25日 09时06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嘉宾

      许 强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钱江澎 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总工程师

      徐崇辉 芦山县国土资源局局长


      历经“5·12”汶川特大地震和“4·20”芦山强烈地震的双重考验,地灾防治“第一大省”的四川,形成了怎样的经验?下一步的重点又有哪些?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经历两次考验成全国地灾治理“样本”

      记者:在5年时间里,我们连续经历了两次地震考验,地灾防治工作推进得怎样?

      许强:不论是在地灾防治的管理方面,还是在科学技术的应用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四川的应急能力提升很大。“4·20”芦山强烈地震当天,50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就到了灾区开展震后地质灾害应急排查和危险性评估工作。第二天,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就对灾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做了一个预测性评估,为应急排查提供方向。这些都是我们在汶川地震经验的基础上不断研究总结而来的成果,并应用到了芦山地震的地灾治理中。

      钱江澎:两次大的地震加剧了地质灾害发生的隐患,对四川省的地质灾害防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近年来国土资源部也把四川省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全国的示范和样本,至少在四川开了3次全国性的地质灾害防治经验交流会。

      三个汛期零伤亡 一整套防灾体系保驾护航

      记者:地震灾区地灾治理成效显著,特别是雅安地震灾区,经过3个汛期的考验,连续实现了地质灾害零伤亡,这是如何做到的?

      钱江澎: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整套防灾避灾体系,要在防治的标准、技术体系和组织保障方面做到万无一失。在汶川地震灾后治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防治的标准。

      徐崇辉:当时我们需要对318国道沿线松散的岩石进行清理,这条国道是灾后重建的“生命线”,不能长期封闭。我们多个部门协同作战,既保证了安全,也确保了“大动脉”的畅通。

      许强:我们在防治理念上也有所创新,特别是在地质灾害治理进入尾声后,坚持以防为主,强化主动避让,变被动防灾为主动避灾、临灾避险为提前预防避让。还在地震灾区安装了全国首批自动雨量计、泥位计、红外视频仪等先进设备,强化风险防控。

      徐崇辉:目前芦山县已经建立起健全的监测监控体系,主动避灾。比如我们针对每个地质灾害隐患点都落实了相应的监测人员,首先由专家到相应隐患点进行现场培训,国土部门还会定期对监测人员展开培训。

      在实战中不断调整四川经验能为全国所用

      记者:对全国的地灾防治,四川经验将起到怎样的示范作用?

      许强:最近的云南鲁甸地震、尼泊尔地震发生后,四川不少参与过汶川、芦山地震灾后地灾治理的专家和技术团队都提供了支援,我们的经验运用到了上述地区。比如鲁甸地震的地灾防治中用到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思路,最早就是用在芦山地震的地灾治理中,将地质灾害工程治理、排危除险、避险搬迁、监测预警等防灾措施与生态治理、区域复绿、土地复垦等相结合。在冷木沟就采用这一方式,将其作为芦山地震灾区唯一的地质遗迹实施开发性保护。

      钱江澎:实施芦山地震灾后地灾防治工程的过程中,对挡墙原有的一些技术规范进行了调整,更适合实际情况。现在国土资源部正重新制定和修编地质灾害一系列技术标准,其中挡墙技术标准的修订,四川相关专家就全程参与,发挥了重要作用。 (记者 王域西)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