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3分钟!带你读懂芦山3年巨变

  • 2016年04月20日 20时25分
  • 来源: 川报观察
  • 【字体:
  •   (一)

      四月芦山,草长莺飞。一切都在向世人展示着新生,诉说着希望——

      当人们行走在翻天覆地巨变的灾区,沿着时间脉络一一梳理,答案清晰浮现——这场“与众不同”的攻坚战,走出了一条“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重建新路。

      这条贯穿着科学重建理念的新路,不仅让芦山灾区焕然新生,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担负起特殊的国家使命——探索建立一套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新体制新机制,形成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灾后重建体系,为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贡献四川力量。

      (二)

      中国自古以来多灾多难。除了全民动员、举国援建,能否探索一条大灾之后恢复重建的新路子?

      这个开创性的“国家实验”摆在了芦山。震后不久,中央作出决定,实行“四川负总责,地方为主体”的灾后恢复重建方式,探索“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灾后重建新路子。

      这是一条不同于以往的重建新路,旨在通过由中央直接安排部署向地方具体负责转变,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形成一套与过去举国体制互为补充、相互完善的重建新机制新模式。

      这是尊重国情、体现科学的恢复重建之路。

      以地方为重建的责任和实施主体,有利于做到上与下结合、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从而使重建工作顺时应势、调度灵活、提高效率。

      这是立足实际、把握大势的恢复重建之路。

      明晰和确立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直通重建“最后一公里”,并由此激发地方政府创新体制机制,至关重要。

      这是凝聚制度优势、体现中国特色的恢复重建之路。

      向中央看齐,把中央的关怀与鼓励转化为科学重建、发展振兴的强大动力,这是对使命的自觉响应,更是对责任的奋力担当。

      (三)

      梳理重建新路的内涵,中央、地方、灾区群众三者所对应的,实为国家、四川省、芦山地震灾区这三个不同层面。

      三力合为一力,好似五指收拢成拳,方能发挥灾后重建的最大效力。

      这条新路,中央统筹指导是根本保证,是行动之纲。

      这条新路,地方作为主体是关键纽带,是成事之要。

      这条新路,灾区群众广泛参与是坚实基础,是力量之源。

      实践证明,在这条重建新路的探索中,中央统筹指导,极大提升了灾后恢复重建的战略定力和创新动力;地方作为主体,极大提高了地方党委政府应对灾难的治理能力和发展能力;灾区群众广泛参与,极大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共建共享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四)

      灾后重建,重建只是手段,发展才是根本目的。

      灾后重建的新路,贯穿着全过程、全领域创新发展的理念。

      灾后重建的新路,贯穿着补齐差距短板、均衡协调发展的理念。

      灾后重建的新路,贯穿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

      灾后重建的新路,贯穿着内引外联、开门开放的理念。

      灾后重建的新路,贯穿着民生优先、共建共享的理念。

      今天,走进芦山你会发现,正是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融入灾后重建的实践中,形成了重建新路强劲的生命力。

      (五)

      芦山、宝兴、天全、荥经、雨城、邛崃……展开的是一幅新生的画卷和浓浓的春意。

      芦山新路,“生于”芦山地震灾区,绝不会止步于芦山地震灾区。芦山新路,不仅是一地一时的重建成果,而是一套规范完整、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建体系。这一“国家实验”的创新与发展、进步与完善,对于自然灾害频发的中国,意义重大。

      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这条新生之路,正引领着芦山地震灾区,从“三年基本完成”走向“五年整体跨越、七年同步小康”,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3分钟!带你读懂芦山3年巨变

  • 2016年04月20日 20时25分
  • 来源: 川报观察
  •   (一)

      四月芦山,草长莺飞。一切都在向世人展示着新生,诉说着希望——

      当人们行走在翻天覆地巨变的灾区,沿着时间脉络一一梳理,答案清晰浮现——这场“与众不同”的攻坚战,走出了一条“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重建新路。

      这条贯穿着科学重建理念的新路,不仅让芦山灾区焕然新生,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担负起特殊的国家使命——探索建立一套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新体制新机制,形成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灾后重建体系,为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贡献四川力量。

      (二)

      中国自古以来多灾多难。除了全民动员、举国援建,能否探索一条大灾之后恢复重建的新路子?

      这个开创性的“国家实验”摆在了芦山。震后不久,中央作出决定,实行“四川负总责,地方为主体”的灾后恢复重建方式,探索“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灾后重建新路子。

      这是一条不同于以往的重建新路,旨在通过由中央直接安排部署向地方具体负责转变,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形成一套与过去举国体制互为补充、相互完善的重建新机制新模式。

      这是尊重国情、体现科学的恢复重建之路。

      以地方为重建的责任和实施主体,有利于做到上与下结合、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从而使重建工作顺时应势、调度灵活、提高效率。

      这是立足实际、把握大势的恢复重建之路。

      明晰和确立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直通重建“最后一公里”,并由此激发地方政府创新体制机制,至关重要。

      这是凝聚制度优势、体现中国特色的恢复重建之路。

      向中央看齐,把中央的关怀与鼓励转化为科学重建、发展振兴的强大动力,这是对使命的自觉响应,更是对责任的奋力担当。

      (三)

      梳理重建新路的内涵,中央、地方、灾区群众三者所对应的,实为国家、四川省、芦山地震灾区这三个不同层面。

      三力合为一力,好似五指收拢成拳,方能发挥灾后重建的最大效力。

      这条新路,中央统筹指导是根本保证,是行动之纲。

      这条新路,地方作为主体是关键纽带,是成事之要。

      这条新路,灾区群众广泛参与是坚实基础,是力量之源。

      实践证明,在这条重建新路的探索中,中央统筹指导,极大提升了灾后恢复重建的战略定力和创新动力;地方作为主体,极大提高了地方党委政府应对灾难的治理能力和发展能力;灾区群众广泛参与,极大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共建共享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四)

      灾后重建,重建只是手段,发展才是根本目的。

      灾后重建的新路,贯穿着全过程、全领域创新发展的理念。

      灾后重建的新路,贯穿着补齐差距短板、均衡协调发展的理念。

      灾后重建的新路,贯穿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

      灾后重建的新路,贯穿着内引外联、开门开放的理念。

      灾后重建的新路,贯穿着民生优先、共建共享的理念。

      今天,走进芦山你会发现,正是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融入灾后重建的实践中,形成了重建新路强劲的生命力。

      (五)

      芦山、宝兴、天全、荥经、雨城、邛崃……展开的是一幅新生的画卷和浓浓的春意。

      芦山新路,“生于”芦山地震灾区,绝不会止步于芦山地震灾区。芦山新路,不仅是一地一时的重建成果,而是一套规范完整、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建体系。这一“国家实验”的创新与发展、进步与完善,对于自然灾害频发的中国,意义重大。

      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这条新生之路,正引领着芦山地震灾区,从“三年基本完成”走向“五年整体跨越、七年同步小康”,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