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一份来自省委政研室的调研报告:把小城镇发展上升为战略任务来抓

  • 2016年11月28日 22时44分
  • 来源: 督院街30号
  • 【字体:
  •   核心观点

      从四川过去县域经济发展实践看,一个县有了一定数量活力强劲的小城镇,就能激活、带动县域发展整盘棋局,这是一个大趋势。


      把小城镇发展上升为战略任务来抓

      ——深化四川“百镇建设行动”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大有可为,对经济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省委十届三次全会以来,四川省大力实施“百镇建设行动”,300个特色小城镇试点示范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了“百镇示范引领、带动千镇发展”的生动局面。国家最近公布的“中国特色小镇”四川就有7个,数量居全国第2位。小城镇的加快发展,正深刻影响着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格局。如何深化“百镇建设行动”,放大示范效应,引领带动全省小城镇加快发展,我们对此进行了专题调查和研究。

      实现“两个跨越”的紧迫需要

      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强调,要从国家和全省发展大局出发,充分认识推进小城镇建设的重大意义,抢抓机遇,科学有序推进小城镇建设。“百镇建设行动”的成功实践,探索出了一条富有四川特色的小城镇发展之路。站在新的起点,科学把握小城镇发展的趋势、方向和着力重点,对于加快推进我省“两个跨越”,关系十分重大。

      加快小城镇发展,对于拓展我省发展空间作用重大。我省有5000多个乡镇,其中建制镇2000多个,上连城市、下带农村,是我省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着力点,更是支撑发展的潜力所在。近些年来,我省县以上的城市发展变化大,农村新村建设成就斐然,但对处于纽带地位的小城镇发展关注不够,导致大部分小城镇基础设施落后,产业支撑薄弱,吸纳人口的承载能力有限,一直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尴尬地位。随着我省发展转型升级,小城镇在拓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空间、投融资空间、产业转移空间、人口转移空间、消费结构空间等方面作用和潜力得以凸显,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广阔,可以形成的投资效应十分巨大,小城镇建设必将成为我省“十三五”以至相当一个时期发展的新引擎。

      加快小城镇发展,对于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作用重大。我省是人口大省,但城镇化率现仅为47.7%,低于全国8.4个百分点。据统计,全省仅有近1000万人口就业、生活在小城镇,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小城镇还有很大的容纳余地。“十三五”时期,我省预计将有600万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落实好中央“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的部署任务繁重。发展小城镇,大大降低了农民市民化的门槛,有助于把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进入小城镇生活、就业,实现就近就地城镇化,推动农村“空心化、空巢化”问题加快解决。

      加快小城镇发展,对于深化我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用重大。小城镇成长不足是我省发展的重要短板,特别是在小城镇基础设施、产业发展、金融支持、公共服务等方面严重滞后。我省作为农业大省,广泛吸纳农业人口进入小城镇生活就业,对于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优化城乡资源配置,作用巨大。加快发展小城镇,有利于推动我省生态、旅游、商贸发展,挖掘消费潜力,有利于承接城市产业转移,推动城乡经济结构优化调整。

      加快小城镇发展,对于推动脱贫攻坚奔小康作用重大。“十三五”是我省脱贫攻坚决战决胜期,到2020年,将有380万贫困人口要实现脱贫,任务繁重艰巨。尤其是处于“四大扶贫攻坚片区”的小城镇,占全省小城镇的40%以上,规模小、基础弱、带动能力差。打赢脱贫攻坚硬仗,完成与全国同步奔小康的历史任务,小城镇是重要着力点。发展小城镇,相当于打造了几千个发展平台,聚集资源和投资,由点到面更快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拓展农村群众就业致富门路,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提高小城镇居住人群文明程度,加快我省脱贫攻坚奔小康的进程。

      加快小城镇发展,对于构筑多点多极支撑发展底部基础作用重大。小城镇是县域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支撑,其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县域经济发展。我省183个县(市、区),不少县域经济实力不强、竞争力较弱,小城镇发展滞后是重要原因。从我省过去县域经济发展实践看,一个县有了一定数量活力强劲的小城镇,就能激活、带动县域发展整盘棋局,这是一个大趋势。加快发展小城镇,能尽快培育壮大一批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副中心,构建起以县级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纽带、辐射农村发展的县域经济新格局,夯实、做强我省多点多极支撑发展的底部基础。

      七个方面入手加快小城镇发展

      我省小城镇正在迈入加速发展期,“百镇建设行动”打破了长期以来小城镇发展沉寂的局面,试点小城镇焕发出极大的生机与活力,千家万户农村群众感受到了新的变化,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省委书记王东明反复强调,这项工作要“往深里做,往实里做,提升质量,放大效应”。各地要认真总结提升、全面复制推广“百镇建设行动”的实践经验,从战略高度谋划和推进小城镇发展。

      一是立足战略全局,科学谋划我省小城镇发展。建设特色镇、带动小城镇,正在成为牵引我省“两个跨越”的新动能。不少地方的领导同志谈到,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发展的重心主要在县以上的城市,对小城镇发展重视不够,小镇经济的优势和活力没有得到充分释放。我省经济发展转型,必须开辟新的增长空间,全省2000多个建制镇,就是摆在我们眼前的巨大潜力。各级党委、政府需要准确把握我省小城镇建设的历史方位、现实作用、战略机遇、政策导向,坚持把这项工作放在“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经济强省”的历史高度来认识,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谋划,像抓幸福美丽新村建设那样来推动,加快乡土四川向城镇四川的转变。

      二是以巩固提升示范特色镇为引领,做深做实“百镇建设行动”。纳入“百镇建设行动”的试点示范镇,已从2013年的100个发展到300个,探索出了工业园区镇、旅游观光镇、商贸物流镇、生态宜居镇、现代农业镇、创新创业镇“六大特色镇”发展模式,打造出了一批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样板间”。下一步,需要花更大的力气,下更大的功夫,聚焦产业“特而强”、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全面抓好300个试点示范镇的巩固提升,做深做实做强。特别是要打造一批历史文化厚重、民族风情独特、自然风光优美、产业特色凸显,在国内外有知名度的品牌小镇。

      三是放大示范带动效应,全面实施“千镇振兴工程”。当前,我省正面临着国家进一步加大新型城镇化发展力度、突出发展特色小城镇、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等历史机遇,加快小城镇发展时机成熟、千载难逢。从省这个层面看,抓了300个镇试点示范,占建制镇总数的比例还不到20%,空间还十分广阔。各市(州)和县(市、区),可按照省上“百镇建设行动”的思路和做法,分类运用和推广“六大特色镇”发展模式,加快规划、培育、创建更多的特色小城镇,形成枝繁叶茂的四川小城镇发展新格局。

      四是着力改善小城镇面貌,统筹推进“小城镇功能提升工程”。我省大多数小城镇“先天发育不足”“后天营养不良”,特别是基础设施欠账多,导致形象面貌较差、生活环境落后,亟待大力改善。对于那些优势产业不突出、风貌特色不明显、地理位置偏远的小城镇,重点做好基础设施改造、环境面貌提升这篇大文章,使之成为放大“百镇建设行动”效应的具体抓手。要紧扣国家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改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资金政策投向,整合打捆项目,统筹实施“四大提升工程”:即小城镇“道路畅通工程”,构建上连城市、下达新村的路网格局;“市政设施改造工程”,全面改善供水、供气、管网、通信、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环境美化工程”,着力提高绿化和清洁卫生水平;“公共服务完善工程”,解决上学难看病难购物难。

      五是改革创新投入机制,破解小城镇发展瓶颈。全面推进小城镇建设,打开资金瓶颈是突破口,需要在机制创新上广开思路。应创新财政投入机制,整合使用城建、交通、水利、环保、民政、商贸、旅游等各类财政专项资金,使之在小城镇建设中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创新项目支撑机制,紧抓国家支持小城镇发展的政策机遇,整合打捆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争取国家在小城镇道路、供电供水供气、污水垃圾处理、保障住房建设等方面大的项目投入;创新金融支持机制,引导金融机构把建设小城镇作为新的信贷增长点,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对小城镇基础设施、改善民生等领域的金融支持,破解小城镇建设融资难题;创新社会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商贸和服务设施建设,广辟小城镇建设投入来源。

      六是创新建设模式,形成小城镇建设主体多元化格局。开发建设小城镇,必须彻底转观念,彻底转思路,把政府之手与市场之手有机结合起来,构建新的运作机制和建设模式,一方面,政府不包揽,重点搞好服务,突出做好建设规划、政策引导和典型示范;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用市场化手段,发挥企业在小城镇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东部不少省市发展小城镇,市场化运作程度高,引入企业成为开发主体,专业化开发建设小城镇,创建特色镇知名品牌,效果非常突出。我省也有不少这方面的成功案例,如成都市打造“天府古镇”集群、眉山市打造“休闲养生精品小镇”、甘孜阿坝凉山等地打造“民族风情旅游小镇”等,很多是以企业为主体整体开发建设的。要坚决摒弃政府给帽子、给投资才干事的传统思维,引入有实力的企业作主体,鼓励更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投入小城镇发展大市场。

      七是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激发小城镇动力活力。随着小城镇的加快发展,镇级管理体制改革迫在眉睫。不少镇上的负责人反映,镇一级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责不清晰,存在“权责不匹配”的尴尬和“小马拉大车”的艰难。要通过管理力量下沉、重心下移、权力下放,改革镇级管理体制,激发自治共治活力。对此,要按照“能放则放、能沉则沉”的原则,大力推进“扩权强镇”,依法赋予试点示范镇和有一定规模的小城镇,在市政设施、社会治安、就业社保、市场监管、人事管理、户籍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权限;要根据小城镇发展需要,探索简政便民改革,依法下放一批行政许可权和行政处罚权,由县(区)部门在小城镇设立分支机构或组建便民服务中心,集中审批,让企业和老百姓进一个门就能办好所有事。同时,要加紧探索“撤乡并镇”“撤镇设市”改革、财权下放改革、用地制度改革等方面的改革探索,为小城镇发展松绑加力。 (四川省委改革办调研组撰文:王整 蒲世阳 王涵生 李文宇 黄登武)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一份来自省委政研室的调研报告:把小城镇发展上升为战略任务来抓

  • 2016年11月28日 22时44分
  • 来源: 督院街30号
  •   核心观点

      从四川过去县域经济发展实践看,一个县有了一定数量活力强劲的小城镇,就能激活、带动县域发展整盘棋局,这是一个大趋势。


      把小城镇发展上升为战略任务来抓

      ——深化四川“百镇建设行动”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大有可为,对经济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省委十届三次全会以来,四川省大力实施“百镇建设行动”,300个特色小城镇试点示范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了“百镇示范引领、带动千镇发展”的生动局面。国家最近公布的“中国特色小镇”四川就有7个,数量居全国第2位。小城镇的加快发展,正深刻影响着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格局。如何深化“百镇建设行动”,放大示范效应,引领带动全省小城镇加快发展,我们对此进行了专题调查和研究。

      实现“两个跨越”的紧迫需要

      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强调,要从国家和全省发展大局出发,充分认识推进小城镇建设的重大意义,抢抓机遇,科学有序推进小城镇建设。“百镇建设行动”的成功实践,探索出了一条富有四川特色的小城镇发展之路。站在新的起点,科学把握小城镇发展的趋势、方向和着力重点,对于加快推进我省“两个跨越”,关系十分重大。

      加快小城镇发展,对于拓展我省发展空间作用重大。我省有5000多个乡镇,其中建制镇2000多个,上连城市、下带农村,是我省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着力点,更是支撑发展的潜力所在。近些年来,我省县以上的城市发展变化大,农村新村建设成就斐然,但对处于纽带地位的小城镇发展关注不够,导致大部分小城镇基础设施落后,产业支撑薄弱,吸纳人口的承载能力有限,一直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尴尬地位。随着我省发展转型升级,小城镇在拓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空间、投融资空间、产业转移空间、人口转移空间、消费结构空间等方面作用和潜力得以凸显,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广阔,可以形成的投资效应十分巨大,小城镇建设必将成为我省“十三五”以至相当一个时期发展的新引擎。

      加快小城镇发展,对于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作用重大。我省是人口大省,但城镇化率现仅为47.7%,低于全国8.4个百分点。据统计,全省仅有近1000万人口就业、生活在小城镇,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小城镇还有很大的容纳余地。“十三五”时期,我省预计将有600万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落实好中央“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的部署任务繁重。发展小城镇,大大降低了农民市民化的门槛,有助于把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进入小城镇生活、就业,实现就近就地城镇化,推动农村“空心化、空巢化”问题加快解决。

      加快小城镇发展,对于深化我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用重大。小城镇成长不足是我省发展的重要短板,特别是在小城镇基础设施、产业发展、金融支持、公共服务等方面严重滞后。我省作为农业大省,广泛吸纳农业人口进入小城镇生活就业,对于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优化城乡资源配置,作用巨大。加快发展小城镇,有利于推动我省生态、旅游、商贸发展,挖掘消费潜力,有利于承接城市产业转移,推动城乡经济结构优化调整。

      加快小城镇发展,对于推动脱贫攻坚奔小康作用重大。“十三五”是我省脱贫攻坚决战决胜期,到2020年,将有380万贫困人口要实现脱贫,任务繁重艰巨。尤其是处于“四大扶贫攻坚片区”的小城镇,占全省小城镇的40%以上,规模小、基础弱、带动能力差。打赢脱贫攻坚硬仗,完成与全国同步奔小康的历史任务,小城镇是重要着力点。发展小城镇,相当于打造了几千个发展平台,聚集资源和投资,由点到面更快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拓展农村群众就业致富门路,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提高小城镇居住人群文明程度,加快我省脱贫攻坚奔小康的进程。

      加快小城镇发展,对于构筑多点多极支撑发展底部基础作用重大。小城镇是县域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支撑,其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县域经济发展。我省183个县(市、区),不少县域经济实力不强、竞争力较弱,小城镇发展滞后是重要原因。从我省过去县域经济发展实践看,一个县有了一定数量活力强劲的小城镇,就能激活、带动县域发展整盘棋局,这是一个大趋势。加快发展小城镇,能尽快培育壮大一批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副中心,构建起以县级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纽带、辐射农村发展的县域经济新格局,夯实、做强我省多点多极支撑发展的底部基础。

      七个方面入手加快小城镇发展

      我省小城镇正在迈入加速发展期,“百镇建设行动”打破了长期以来小城镇发展沉寂的局面,试点小城镇焕发出极大的生机与活力,千家万户农村群众感受到了新的变化,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省委书记王东明反复强调,这项工作要“往深里做,往实里做,提升质量,放大效应”。各地要认真总结提升、全面复制推广“百镇建设行动”的实践经验,从战略高度谋划和推进小城镇发展。

      一是立足战略全局,科学谋划我省小城镇发展。建设特色镇、带动小城镇,正在成为牵引我省“两个跨越”的新动能。不少地方的领导同志谈到,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发展的重心主要在县以上的城市,对小城镇发展重视不够,小镇经济的优势和活力没有得到充分释放。我省经济发展转型,必须开辟新的增长空间,全省2000多个建制镇,就是摆在我们眼前的巨大潜力。各级党委、政府需要准确把握我省小城镇建设的历史方位、现实作用、战略机遇、政策导向,坚持把这项工作放在“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经济强省”的历史高度来认识,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谋划,像抓幸福美丽新村建设那样来推动,加快乡土四川向城镇四川的转变。

      二是以巩固提升示范特色镇为引领,做深做实“百镇建设行动”。纳入“百镇建设行动”的试点示范镇,已从2013年的100个发展到300个,探索出了工业园区镇、旅游观光镇、商贸物流镇、生态宜居镇、现代农业镇、创新创业镇“六大特色镇”发展模式,打造出了一批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样板间”。下一步,需要花更大的力气,下更大的功夫,聚焦产业“特而强”、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全面抓好300个试点示范镇的巩固提升,做深做实做强。特别是要打造一批历史文化厚重、民族风情独特、自然风光优美、产业特色凸显,在国内外有知名度的品牌小镇。

      三是放大示范带动效应,全面实施“千镇振兴工程”。当前,我省正面临着国家进一步加大新型城镇化发展力度、突出发展特色小城镇、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等历史机遇,加快小城镇发展时机成熟、千载难逢。从省这个层面看,抓了300个镇试点示范,占建制镇总数的比例还不到20%,空间还十分广阔。各市(州)和县(市、区),可按照省上“百镇建设行动”的思路和做法,分类运用和推广“六大特色镇”发展模式,加快规划、培育、创建更多的特色小城镇,形成枝繁叶茂的四川小城镇发展新格局。

      四是着力改善小城镇面貌,统筹推进“小城镇功能提升工程”。我省大多数小城镇“先天发育不足”“后天营养不良”,特别是基础设施欠账多,导致形象面貌较差、生活环境落后,亟待大力改善。对于那些优势产业不突出、风貌特色不明显、地理位置偏远的小城镇,重点做好基础设施改造、环境面貌提升这篇大文章,使之成为放大“百镇建设行动”效应的具体抓手。要紧扣国家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改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资金政策投向,整合打捆项目,统筹实施“四大提升工程”:即小城镇“道路畅通工程”,构建上连城市、下达新村的路网格局;“市政设施改造工程”,全面改善供水、供气、管网、通信、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环境美化工程”,着力提高绿化和清洁卫生水平;“公共服务完善工程”,解决上学难看病难购物难。

      五是改革创新投入机制,破解小城镇发展瓶颈。全面推进小城镇建设,打开资金瓶颈是突破口,需要在机制创新上广开思路。应创新财政投入机制,整合使用城建、交通、水利、环保、民政、商贸、旅游等各类财政专项资金,使之在小城镇建设中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创新项目支撑机制,紧抓国家支持小城镇发展的政策机遇,整合打捆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争取国家在小城镇道路、供电供水供气、污水垃圾处理、保障住房建设等方面大的项目投入;创新金融支持机制,引导金融机构把建设小城镇作为新的信贷增长点,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对小城镇基础设施、改善民生等领域的金融支持,破解小城镇建设融资难题;创新社会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商贸和服务设施建设,广辟小城镇建设投入来源。

      六是创新建设模式,形成小城镇建设主体多元化格局。开发建设小城镇,必须彻底转观念,彻底转思路,把政府之手与市场之手有机结合起来,构建新的运作机制和建设模式,一方面,政府不包揽,重点搞好服务,突出做好建设规划、政策引导和典型示范;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用市场化手段,发挥企业在小城镇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东部不少省市发展小城镇,市场化运作程度高,引入企业成为开发主体,专业化开发建设小城镇,创建特色镇知名品牌,效果非常突出。我省也有不少这方面的成功案例,如成都市打造“天府古镇”集群、眉山市打造“休闲养生精品小镇”、甘孜阿坝凉山等地打造“民族风情旅游小镇”等,很多是以企业为主体整体开发建设的。要坚决摒弃政府给帽子、给投资才干事的传统思维,引入有实力的企业作主体,鼓励更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投入小城镇发展大市场。

      七是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激发小城镇动力活力。随着小城镇的加快发展,镇级管理体制改革迫在眉睫。不少镇上的负责人反映,镇一级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责不清晰,存在“权责不匹配”的尴尬和“小马拉大车”的艰难。要通过管理力量下沉、重心下移、权力下放,改革镇级管理体制,激发自治共治活力。对此,要按照“能放则放、能沉则沉”的原则,大力推进“扩权强镇”,依法赋予试点示范镇和有一定规模的小城镇,在市政设施、社会治安、就业社保、市场监管、人事管理、户籍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权限;要根据小城镇发展需要,探索简政便民改革,依法下放一批行政许可权和行政处罚权,由县(区)部门在小城镇设立分支机构或组建便民服务中心,集中审批,让企业和老百姓进一个门就能办好所有事。同时,要加紧探索“撤乡并镇”“撤镇设市”改革、财权下放改革、用地制度改革等方面的改革探索,为小城镇发展松绑加力。 (四川省委改革办调研组撰文:王整 蒲世阳 王涵生 李文宇 黄登武)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