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四川入秋第二轮污染 工业、燃煤、尾气为“罪魁”

  • 2016年11月23日 08时13分
  • 来源: 四川新闻网
  • 【字体:
  •   22日17点,省环保厅发布了今年入秋以来第二次污染过程总结分析报告,报告显示,自11月13日起,受静稳、逆温和高湿等不利污染气象条件制约,大气环境承载能力急剧下降,我省盆地出现了今年入秋以来的第二次污染过程。本次污染过程共持续9天,于11月21日结束。其中有8天表现为区域性污染,污染最为严重的15日,成都、自贡、眉山3市为重度污染,德阳等9市出现了中度污染或轻度污染。出现时间早、影响区域广、持续时间长、污染严重特别是盆地西部和南部的污染最为严重是本次区域性污染过程的主要特点。

      本次污染过程影响到了成都、自贡、眉山、德阳、乐山、绵阳、遂宁、泸州、内江、南充、宜宾、雅安、资阳、广元和达州等15个城市(巴中、广安除外),占盆地内17个城市的88%。本次污染过程持续9天,较11月初第一次污染过程的4天多了一倍有余。成都、眉山、乐山、自贡分别出现了1、1、1、5天重度污染。成都、自贡、德阳还分别出现了2、3、3天中度污染。持续9天的污染过程期间全省PM2.5平均浓度为76μg/m3,约为秋季常态浓度的1.5倍左右,较今年一季度的区域性污染强度减弱了15%。

      报告显示,本次污染过程,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巨大是内部决定性因素。从今年以来开展的PM2.5来源监测结果表明,我省盆地内主要城市PM2.5的首要来源是工业和燃煤贡献,占40%左右;机动车尾气,约占近30%;扬尘和秸秆等生物质燃烧比例基本相当,分别占11-13%左右。成都大气超级站监测结果显示本次污染过程中的PM2.5主要来源除了工业外,机动车尾气贡献的增长幅度比较明显。

      报告认为,本次污染过程,污染气象因素是重要的外部控制性因素。今年进入11月后盆地的污染气象条件开始明显转差,主要表现在:(1)冷空气活动频次少,强度弱,路径以偏东为主,对盆地影响极弱,气温较常年有所偏高;(2)盆地西部和南部降水偏少,污染物的清除动力不足;(3)盆地静稳天气维持,形成涡旋气流死水,人们生产和生活排放的污染物得不到稀释而不断累积,同时又造成PM2.5的二次转化明显,尤其以盆地西部偏中南部和盆地南部为甚;(4)雾罩时数增加,相对湿度增大,造成PM2.5的吸湿性增长效应明显,容易出现PM2.5的爆发式增长,如乐山的PM2.5浓度在13日和14日的上午都出现了短短一小时内增长60%多的情况;(5)逆温频次增加,逆温层高度降低,污染物无法扩散,大气环境承载能力下降明显,秋冬季常态的大气边界层约为600米左右,而在13日至15日,成都大气超级站监测结果显示大气边界层一直维持在300米左右,部分时段压低至200米,垂直扩散条件较往日明显变差,造成环境承载能力急剧下降。同比前期完成的川西灰霾特征与成因科研项目研究结论,大气环境承载能力由此下降了2倍左右。同时,由于气态污染物累积造成的PM2.5转化生成也有所升高。在两者加成作用下,污染物浓度会上升2-3倍。比如,在秋冬季节常态静稳天气下PM2.5浓度为100μg/m3(此时的空气质量为轻度污染),在这种情况下浓度会增加至超过200μg/m3,也就是重度污染状态。

      11月15日,省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召开紧急会议,于16日零时启动了全省重污染区域黄色预警。成都、德阳、眉山、乐山、自贡5市积极作为,采取了工业限产减排、高排放机动车限行、建筑施工暂停、加大道路冲洗保洁力度等应急减排措施,其中成都还采取了人工增雨措施。截至区域黄色预警取消的19日,盆地西部在区域重污染应急措施的推动下,并在污染气象条件波动改善的协同作用下,成都、眉山等城市的污染状况有所缓减,空气质量等级由中度至重度污染改善至轻度至中度污染,城市协同预警、区域联防联控效果显著。本次污染过程中全省PM2.5平均浓度为76μg/m3,略高于第一次污染过程的74μg/m3,而对比这两次污染过程中,本次污染过程的气象条件明显较差,但浓度相对增加并不明显,这其中应急减排措施的成效功不可没。

      22日凌晨,冷空气自北向南影响我省盆地,污染扩散条件显著改善。截止16时,盆地内所有城市的空气质量已转为优良水平。预计,未来三天,盆地大部城市空气质量为优或良。 (记者 江瑶)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四川入秋第二轮污染 工业、燃煤、尾气为“罪魁”

  • 2016年11月23日 08时13分
  • 来源: 四川新闻网
  •   22日17点,省环保厅发布了今年入秋以来第二次污染过程总结分析报告,报告显示,自11月13日起,受静稳、逆温和高湿等不利污染气象条件制约,大气环境承载能力急剧下降,我省盆地出现了今年入秋以来的第二次污染过程。本次污染过程共持续9天,于11月21日结束。其中有8天表现为区域性污染,污染最为严重的15日,成都、自贡、眉山3市为重度污染,德阳等9市出现了中度污染或轻度污染。出现时间早、影响区域广、持续时间长、污染严重特别是盆地西部和南部的污染最为严重是本次区域性污染过程的主要特点。

      本次污染过程影响到了成都、自贡、眉山、德阳、乐山、绵阳、遂宁、泸州、内江、南充、宜宾、雅安、资阳、广元和达州等15个城市(巴中、广安除外),占盆地内17个城市的88%。本次污染过程持续9天,较11月初第一次污染过程的4天多了一倍有余。成都、眉山、乐山、自贡分别出现了1、1、1、5天重度污染。成都、自贡、德阳还分别出现了2、3、3天中度污染。持续9天的污染过程期间全省PM2.5平均浓度为76μg/m3,约为秋季常态浓度的1.5倍左右,较今年一季度的区域性污染强度减弱了15%。

      报告显示,本次污染过程,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巨大是内部决定性因素。从今年以来开展的PM2.5来源监测结果表明,我省盆地内主要城市PM2.5的首要来源是工业和燃煤贡献,占40%左右;机动车尾气,约占近30%;扬尘和秸秆等生物质燃烧比例基本相当,分别占11-13%左右。成都大气超级站监测结果显示本次污染过程中的PM2.5主要来源除了工业外,机动车尾气贡献的增长幅度比较明显。

      报告认为,本次污染过程,污染气象因素是重要的外部控制性因素。今年进入11月后盆地的污染气象条件开始明显转差,主要表现在:(1)冷空气活动频次少,强度弱,路径以偏东为主,对盆地影响极弱,气温较常年有所偏高;(2)盆地西部和南部降水偏少,污染物的清除动力不足;(3)盆地静稳天气维持,形成涡旋气流死水,人们生产和生活排放的污染物得不到稀释而不断累积,同时又造成PM2.5的二次转化明显,尤其以盆地西部偏中南部和盆地南部为甚;(4)雾罩时数增加,相对湿度增大,造成PM2.5的吸湿性增长效应明显,容易出现PM2.5的爆发式增长,如乐山的PM2.5浓度在13日和14日的上午都出现了短短一小时内增长60%多的情况;(5)逆温频次增加,逆温层高度降低,污染物无法扩散,大气环境承载能力下降明显,秋冬季常态的大气边界层约为600米左右,而在13日至15日,成都大气超级站监测结果显示大气边界层一直维持在300米左右,部分时段压低至200米,垂直扩散条件较往日明显变差,造成环境承载能力急剧下降。同比前期完成的川西灰霾特征与成因科研项目研究结论,大气环境承载能力由此下降了2倍左右。同时,由于气态污染物累积造成的PM2.5转化生成也有所升高。在两者加成作用下,污染物浓度会上升2-3倍。比如,在秋冬季节常态静稳天气下PM2.5浓度为100μg/m3(此时的空气质量为轻度污染),在这种情况下浓度会增加至超过200μg/m3,也就是重度污染状态。

      11月15日,省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召开紧急会议,于16日零时启动了全省重污染区域黄色预警。成都、德阳、眉山、乐山、自贡5市积极作为,采取了工业限产减排、高排放机动车限行、建筑施工暂停、加大道路冲洗保洁力度等应急减排措施,其中成都还采取了人工增雨措施。截至区域黄色预警取消的19日,盆地西部在区域重污染应急措施的推动下,并在污染气象条件波动改善的协同作用下,成都、眉山等城市的污染状况有所缓减,空气质量等级由中度至重度污染改善至轻度至中度污染,城市协同预警、区域联防联控效果显著。本次污染过程中全省PM2.5平均浓度为76μg/m3,略高于第一次污染过程的74μg/m3,而对比这两次污染过程中,本次污染过程的气象条件明显较差,但浓度相对增加并不明显,这其中应急减排措施的成效功不可没。

      22日凌晨,冷空气自北向南影响我省盆地,污染扩散条件显著改善。截止16时,盆地内所有城市的空气质量已转为优良水平。预计,未来三天,盆地大部城市空气质量为优或良。 (记者 江瑶)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