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关注“中国式养老”

  • 2015年08月28日 08时43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正在举行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27日下午听取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关于“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若干重要问题专题调研工作情况的报告。其中,有关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状况调研,引起会内外高度关注。

      当前,“老龄化”已成为中国未来发展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据统计,目前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2亿,同时每年有3%的人口进入老年人行列,老龄化高峰将在十到二十年后来临。到本世纪中叶,每3个中国人中就会有1位老人。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信春鹰在作报告时指出,我国养老服务形势严峻,供需矛盾突出,社会力量参与不够,农村养老问题严重,相关基本制度建设滞后,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

      一边是扑面而来的老龄化浪潮,一边是“未富先老”的严峻现实。如何走出一条适合中国老龄化社会的“中国式养老”道路?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专题调研报告建议,把加快发展养老服务纳入“十三五”规划,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为居家养老提供良好的社会化服务。

      报告强调,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服务,建立长期照护社会保险制度,大力推进农村养老服务发展,完善我国养老服务法律制度。

      此前,民政部副部长邹铭表示,居家和社区养老有望成为“十三五”时期政策投放的重点。“中国人的家庭观念特别强,这样的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决定了,愿意在机构养老的还是少数,绝大多数要靠家庭养老与社区养老相结合。”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李江说,解决“中国式养老”难题,必须有中国式解决方案。

      2013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中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目标,即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

      邹铭则进一步提出了未来“中国式养老”的构想:“十三五”时期,民政部门将更加重视居家和社区,并列为下一步政策投放的重点,让大家能够在家庭和社区内享受到更好的养老服务,快乐地生活、健康地长寿、优雅地老去。

      “养老机构的作用是兜底和补充,公办养老机构应优先保障经济困难的孤寡、失能、高龄等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同时,让各种主体兴办的养老机构成为适应不同人群养老需要的有益补充。”中国公益研究院养老研究中心主任高云霞说。  (记者 华春雨 余晓洁)

      解读

      “优雅地老去”还要解决这些问题

      记者近日围绕养老问题在全国多个地区进行调研时发现,受发展水平、资金投入、制度设计等各方面的制约,在“中国式养老”体系形成的道路上,同样存在着一系列特殊的困惑与瓶颈。

      老龄化加速与“未富先老”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入快速发展期。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2亿,过去一年间,全国老年人口增加了1200多万人。如果照此速度发展下去,未来不到10年,中国的老年人口就将再增1个亿。

      1999年末,当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开始进入国际通行的老龄化阶段时,中国的人均GDP仅有840美元,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阶段时的水平。中国的老龄化呈现出明显的“未富先老”特征。

      留守老人多与养老设施落后

      外出务工人员多,留守老人多,是中国广大农村面临的突出问题。农村老人的劳动能力是经济来源的根本支柱,大多数都要“干到干不动”为止。而一旦老人丧失了劳动能力,就没有了收入来源,只能靠子女抚养。

      2009年,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开始在全国试点,基础养老金定为每人每月55元。六年过去了,养老金的标准却没有大幅度的提高,对很多失去劳动能力的农村老人而言,每月几十元养老金是他们仅有的收入。

      不仅如此,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短缺问题非常严重,老年人活动场所非常少,基本没有健身设施,娱乐设施只有棋牌桌和简易的服装道具。

      “一床难求”与空置率高企

      “一床难求”的养老机构在中国的许多个城市中到处可见。不过与此同时,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近期发布的《中国养老机构发展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空置率整体较高,全国平均达到48%。

      一面是“一床难求”的相对资源稀缺,一面是空置率高企的绝对资源浪费。这样的悖论和矛盾是如何出现的?    调研中记者发现,作为社会养老体系的一个终端环节,养老机构的存在并不是为所有老人提供普适的养老服务,而是要满足特定群体的刚性需求。其中,政府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首先需要担负起“兜底”功能,也就是为五保老人,失能失智的低保老人等失去经济来源和基本保障的最困难群体提供最基本的养老服务。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兜底”的老人有限,如果坚持原有标准,则会产生巨大的床位空置;但如果仅以“男性满60岁,女性满55岁”的年龄为准入标准,则立即会产生床位供应紧张的问题。

      护理人员匮乏与从业意愿低下

      根据民政部门的规定,在养老机构中,养老护理员与老人的比例应该是1比3,但记者在北京、天津、江苏、浙江等多地走访时发现,能够按要求达到比例的微乎其微。有的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和老人的比例高达1比10。“在世俗观念中,养老护理就是伺候老人吃喝拉撒,是低人一等的工作。”曾经在龙福宫老人院南开院从事养老护理工作的张军告诉记者,“护理人员的收入也很低,同样是照顾人,住家保姆一个月都能挣1万多块,养老护理员却只有一两千块的收入。”

      养老机构最需要的就是养老护理员,但存在总量不足和质量有待提高的双重矛盾。 (记者 罗宇凡 王珏玢 俞菀)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关注“中国式养老”

  • 2015年08月28日 08时43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正在举行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27日下午听取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关于“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若干重要问题专题调研工作情况的报告。其中,有关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状况调研,引起会内外高度关注。

      当前,“老龄化”已成为中国未来发展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据统计,目前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2亿,同时每年有3%的人口进入老年人行列,老龄化高峰将在十到二十年后来临。到本世纪中叶,每3个中国人中就会有1位老人。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信春鹰在作报告时指出,我国养老服务形势严峻,供需矛盾突出,社会力量参与不够,农村养老问题严重,相关基本制度建设滞后,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

      一边是扑面而来的老龄化浪潮,一边是“未富先老”的严峻现实。如何走出一条适合中国老龄化社会的“中国式养老”道路?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专题调研报告建议,把加快发展养老服务纳入“十三五”规划,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为居家养老提供良好的社会化服务。

      报告强调,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服务,建立长期照护社会保险制度,大力推进农村养老服务发展,完善我国养老服务法律制度。

      此前,民政部副部长邹铭表示,居家和社区养老有望成为“十三五”时期政策投放的重点。“中国人的家庭观念特别强,这样的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决定了,愿意在机构养老的还是少数,绝大多数要靠家庭养老与社区养老相结合。”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李江说,解决“中国式养老”难题,必须有中国式解决方案。

      2013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中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目标,即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

      邹铭则进一步提出了未来“中国式养老”的构想:“十三五”时期,民政部门将更加重视居家和社区,并列为下一步政策投放的重点,让大家能够在家庭和社区内享受到更好的养老服务,快乐地生活、健康地长寿、优雅地老去。

      “养老机构的作用是兜底和补充,公办养老机构应优先保障经济困难的孤寡、失能、高龄等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同时,让各种主体兴办的养老机构成为适应不同人群养老需要的有益补充。”中国公益研究院养老研究中心主任高云霞说。  (记者 华春雨 余晓洁)

      解读

      “优雅地老去”还要解决这些问题

      记者近日围绕养老问题在全国多个地区进行调研时发现,受发展水平、资金投入、制度设计等各方面的制约,在“中国式养老”体系形成的道路上,同样存在着一系列特殊的困惑与瓶颈。

      老龄化加速与“未富先老”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入快速发展期。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2亿,过去一年间,全国老年人口增加了1200多万人。如果照此速度发展下去,未来不到10年,中国的老年人口就将再增1个亿。

      1999年末,当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开始进入国际通行的老龄化阶段时,中国的人均GDP仅有840美元,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阶段时的水平。中国的老龄化呈现出明显的“未富先老”特征。

      留守老人多与养老设施落后

      外出务工人员多,留守老人多,是中国广大农村面临的突出问题。农村老人的劳动能力是经济来源的根本支柱,大多数都要“干到干不动”为止。而一旦老人丧失了劳动能力,就没有了收入来源,只能靠子女抚养。

      2009年,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开始在全国试点,基础养老金定为每人每月55元。六年过去了,养老金的标准却没有大幅度的提高,对很多失去劳动能力的农村老人而言,每月几十元养老金是他们仅有的收入。

      不仅如此,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短缺问题非常严重,老年人活动场所非常少,基本没有健身设施,娱乐设施只有棋牌桌和简易的服装道具。

      “一床难求”与空置率高企

      “一床难求”的养老机构在中国的许多个城市中到处可见。不过与此同时,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近期发布的《中国养老机构发展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空置率整体较高,全国平均达到48%。

      一面是“一床难求”的相对资源稀缺,一面是空置率高企的绝对资源浪费。这样的悖论和矛盾是如何出现的?    调研中记者发现,作为社会养老体系的一个终端环节,养老机构的存在并不是为所有老人提供普适的养老服务,而是要满足特定群体的刚性需求。其中,政府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首先需要担负起“兜底”功能,也就是为五保老人,失能失智的低保老人等失去经济来源和基本保障的最困难群体提供最基本的养老服务。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兜底”的老人有限,如果坚持原有标准,则会产生巨大的床位空置;但如果仅以“男性满60岁,女性满55岁”的年龄为准入标准,则立即会产生床位供应紧张的问题。

      护理人员匮乏与从业意愿低下

      根据民政部门的规定,在养老机构中,养老护理员与老人的比例应该是1比3,但记者在北京、天津、江苏、浙江等多地走访时发现,能够按要求达到比例的微乎其微。有的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和老人的比例高达1比10。“在世俗观念中,养老护理就是伺候老人吃喝拉撒,是低人一等的工作。”曾经在龙福宫老人院南开院从事养老护理工作的张军告诉记者,“护理人员的收入也很低,同样是照顾人,住家保姆一个月都能挣1万多块,养老护理员却只有一两千块的收入。”

      养老机构最需要的就是养老护理员,但存在总量不足和质量有待提高的双重矛盾。 (记者 罗宇凡 王珏玢 俞菀)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