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锦江区今年计划改造18个棚户区项目

  • 2016年09月09日 16时15分
  • 来源: 人民网-四川频道
  • 【字体:
  •   拆迁改造梦,百姓安居梦。今年以来,成都市锦江区高度重视棚户区拆迁改造工作,将棚户区拆迁改造作为贯彻落实锦江区2016年投资和重点项目工作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项目带动投资、稳定增长的关键作用。笔者从该区房管局获悉,今年锦江区将陆续开展18个危旧房棚户区改造项目,并将通过认真部署、细化措施、创新举措,积极推进项目建设,着力构建全区上下合力推进大棚改的工作新格局。

      细化措施 圆了百姓安居梦

      青和里北段7、9、10号院片区位于水井坊街道辖区内,院落部分房屋修建于上世纪80年代,部分修建于上世纪90年代,为砖混结构平房或多层楼房。

      和其他老旧院落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青和里北段7、9、10号院也暴露出了种种问题:院内地面沉降,一到雨季极易内涝;部分房屋无独立卫生间,配套不完善;部分平房和楼房顶层出现漏雨现象,居民生活环境差……院落居民盼星星,盼月亮,迫切的期盼能早日迎来拆迁改造。

      今年,青和里北段7、9、10号院终于纳入锦江区危旧房棚户区改造项目,由区房管局作为牵头单位,区房屋管理服务中心作为项目业主和实施单位,按照“模拟搬迁”方式组织实施改造。百姓即将梦圆,但是工作的开展却并不那么容易。

      原来,青和里北段7号院是原成都华民印刷厂的宿舍区,共8栋142户居民。“我们厂其实就是所谓的‘福利厂’,厂里大多数员工都是残疾人,所以我们院里的居民也多数是残疾居民。以聋哑和肢体残疾为主。”居民蔡禄珍告诉笔者。蔡禄珍是一位肢体残疾人,今年75岁的他在院里居住了近40年。为了出入方便,他居住在平房中,然而,不到三十个平方的房子因为雨天漏水却修补了不下四、五十次。“我是真的希望能早日拆迁,能早日住上新家,安享晚年。”

      然而,就如蔡禄珍所言,由于院里有很多聋哑人,所以相比其他拆迁改造项目,青和里北段7号院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在青和里北段7、9、10号片区改造项目纳入区2016年度棚户区改造后,今年5月,区房管局、区房屋管理服务中心就进院落进行了实地的摸底调查,发现青和里北段7号院由于聋哑人很多,所以很难进行沟通交流,摸底工作遇到了阻碍。怎样才能让工作进一步得以开展?为此,区房管局、区房屋管理服务中心会同水井坊街道及院落所在社区共同开会进行了讨论,最终决定首先在每栋楼通过民主投票选出一名自改委成员,成立了自主改造委员会,提前开展政策宣传及住房保障资格、未经登记房屋认定等所需要件资料搜集工作;并在全院范围内甄选手语师,配合开展居民沟通协调工作。

      张志明也是青和里7号院的居民,他从事手语师的工作近30年。当听说在甄选手语师时,他主动报名,参与到了这次拆迁改造的工作中来。“拆迁改造是众望所归的好事情,能为这件事献一己之力,我觉得非常高兴。”于是,每一天,张志明就和区房屋管理服务中心、街道、社区的工作人员一起,挨家挨户的走访院落内的聋哑人,帮忙沟通交流,传达有关政策,做好问询和传达工作。至此,摸底调查工作终于得以全面开展。截至今年7月,青和里北段7、9、10号院最终全面完成了居民意愿收集,居民同意拆迁改造率为100%。

      “目前项目已选定评估公司进行房屋价值评估,正在通过公开招标(谈判)的方式确定测绘及劳务派遣服务单位。拟于10月中旬根据测绘结果及房屋评估价格会同相关部门及劳务派遣单位完成补偿安置方案的制定及论证工作,确保10月底进场签约,在年内完成签约工作。”区房屋管理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

      创新举措 统筹推进棚改工作

      青和里北段7号院这种根据院落实际成立自主改造委员会、配备手语师介入沟通的棚改工作正是今年锦江区棚改工作创新举措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锦江区积极加强与市房管局、市住保中心、国开行等金融部门的联系对接,同时加强与区发改、规划、国土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建立起了棚户区改造联动机制,定期召开会议协调解决棚改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从而加快推进国开行贷款棚户区改造计划。

      锦江区还充分发挥社区、自改委等群众自治组织作用,创新“动迁圆桌会”,由属地街道办事处负责配合项目实施单位推进片区房屋摸底调查搬迁改造。在整个过程中,将根据项目实际,做好项目范围内居民的组织协调、政策宣讲、矛盾调处工作,并派专人负责项目实施的对接、协调工作,确保棚户区改造和谐有序进行。

      就怎样规范政府行为,杜绝违规操作,确保棚户区改造工作规范有序进行,锦江区也积极进行了探索。据悉,今年以来,锦江区结合市房管局“成都数字房产政务服务平台”,创新使用了“网络签约”模式。据悉,所谓“网络签约”模式,就是通过对征收管理系统的重构升级,实现了同房屋登记系统中的房屋注销登记业务对接,补偿标准配置及安置协议在线生成,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强化对工作流程各环节进行严格管控。“这一模式的使用从根本上降低了在补偿安置管理工作中的各种风险,实现补偿安置工作的先进性管理。”区房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而创新“网络签约”模式,正是锦江区采取三项具体措施,做好“三项防控”这一创新举措中的一个。此外,锦江区还按照“三审两会”方式,采用“五定工作法”,突出群众主体地位,统筹推进棚户区改造,将改造的全过程用定量的方式督促管理,确保改造稳步推进,防止出现不可控风险;采用自查和督查的方式,制订了对全区危旧房棚户区改造实施单位的督查计划,重点检查实施单位是否落实“五项制度”,是否执行国家政策,重点做好政策把握的风险防控。检查工作流程是否规范,对工作过程进行风险防控。

      责任到人 落实棚改安置方式

      笔者了解到,锦江区2016年棚改融资项目启动9个,已成功签约2个项目,签约户数81户;其中国开行贷款项目红星路四段168号、青和里北段7号9号10号、点将台68号、东风面粉厂宿舍区及昭忠祠56号院等7个项目均已启动,正在进行旧房价值评估及测绘工作,9月底将陆续进场签约。接下来,锦江区将继续积极倒排进度,责任到人,加快项目推进工作。

      “此外,针对棚户区改造安置周期较长、棚户区居民需求多样等问题,我们还将认真落实‘化解库存、稳定市场’相关要求,探索推进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方式,在缩短安置周期、满足群众需求的同时,消化区域市场存量商品住房。”区房管局有关负责人告诉笔者,今年,锦江区积极推行“网上职能选房平台”,拟在暑袜北一街等棚改项目中,推行“网上职能选房平台”,将装有锦江区商品房房源的“网上智能选房平台”引入棚改项目签约现场,鼓励住户在棚户区改造中选择货币安置。“希望棚改工作能够形成双赢局面,切实让老百姓从‘忧居’变为‘宜居’,实现对贫困人群住房、收入和利益保障的同时,也能带动锦江区经济发展。”区房管局有关负责人说。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成都锦江区今年计划改造18个棚户区项目

  • 2016年09月09日 16时15分
  • 来源: 人民网-四川频道
  •   拆迁改造梦,百姓安居梦。今年以来,成都市锦江区高度重视棚户区拆迁改造工作,将棚户区拆迁改造作为贯彻落实锦江区2016年投资和重点项目工作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项目带动投资、稳定增长的关键作用。笔者从该区房管局获悉,今年锦江区将陆续开展18个危旧房棚户区改造项目,并将通过认真部署、细化措施、创新举措,积极推进项目建设,着力构建全区上下合力推进大棚改的工作新格局。

      细化措施 圆了百姓安居梦

      青和里北段7、9、10号院片区位于水井坊街道辖区内,院落部分房屋修建于上世纪80年代,部分修建于上世纪90年代,为砖混结构平房或多层楼房。

      和其他老旧院落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青和里北段7、9、10号院也暴露出了种种问题:院内地面沉降,一到雨季极易内涝;部分房屋无独立卫生间,配套不完善;部分平房和楼房顶层出现漏雨现象,居民生活环境差……院落居民盼星星,盼月亮,迫切的期盼能早日迎来拆迁改造。

      今年,青和里北段7、9、10号院终于纳入锦江区危旧房棚户区改造项目,由区房管局作为牵头单位,区房屋管理服务中心作为项目业主和实施单位,按照“模拟搬迁”方式组织实施改造。百姓即将梦圆,但是工作的开展却并不那么容易。

      原来,青和里北段7号院是原成都华民印刷厂的宿舍区,共8栋142户居民。“我们厂其实就是所谓的‘福利厂’,厂里大多数员工都是残疾人,所以我们院里的居民也多数是残疾居民。以聋哑和肢体残疾为主。”居民蔡禄珍告诉笔者。蔡禄珍是一位肢体残疾人,今年75岁的他在院里居住了近40年。为了出入方便,他居住在平房中,然而,不到三十个平方的房子因为雨天漏水却修补了不下四、五十次。“我是真的希望能早日拆迁,能早日住上新家,安享晚年。”

      然而,就如蔡禄珍所言,由于院里有很多聋哑人,所以相比其他拆迁改造项目,青和里北段7号院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在青和里北段7、9、10号片区改造项目纳入区2016年度棚户区改造后,今年5月,区房管局、区房屋管理服务中心就进院落进行了实地的摸底调查,发现青和里北段7号院由于聋哑人很多,所以很难进行沟通交流,摸底工作遇到了阻碍。怎样才能让工作进一步得以开展?为此,区房管局、区房屋管理服务中心会同水井坊街道及院落所在社区共同开会进行了讨论,最终决定首先在每栋楼通过民主投票选出一名自改委成员,成立了自主改造委员会,提前开展政策宣传及住房保障资格、未经登记房屋认定等所需要件资料搜集工作;并在全院范围内甄选手语师,配合开展居民沟通协调工作。

      张志明也是青和里7号院的居民,他从事手语师的工作近30年。当听说在甄选手语师时,他主动报名,参与到了这次拆迁改造的工作中来。“拆迁改造是众望所归的好事情,能为这件事献一己之力,我觉得非常高兴。”于是,每一天,张志明就和区房屋管理服务中心、街道、社区的工作人员一起,挨家挨户的走访院落内的聋哑人,帮忙沟通交流,传达有关政策,做好问询和传达工作。至此,摸底调查工作终于得以全面开展。截至今年7月,青和里北段7、9、10号院最终全面完成了居民意愿收集,居民同意拆迁改造率为100%。

      “目前项目已选定评估公司进行房屋价值评估,正在通过公开招标(谈判)的方式确定测绘及劳务派遣服务单位。拟于10月中旬根据测绘结果及房屋评估价格会同相关部门及劳务派遣单位完成补偿安置方案的制定及论证工作,确保10月底进场签约,在年内完成签约工作。”区房屋管理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

      创新举措 统筹推进棚改工作

      青和里北段7号院这种根据院落实际成立自主改造委员会、配备手语师介入沟通的棚改工作正是今年锦江区棚改工作创新举措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锦江区积极加强与市房管局、市住保中心、国开行等金融部门的联系对接,同时加强与区发改、规划、国土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建立起了棚户区改造联动机制,定期召开会议协调解决棚改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从而加快推进国开行贷款棚户区改造计划。

      锦江区还充分发挥社区、自改委等群众自治组织作用,创新“动迁圆桌会”,由属地街道办事处负责配合项目实施单位推进片区房屋摸底调查搬迁改造。在整个过程中,将根据项目实际,做好项目范围内居民的组织协调、政策宣讲、矛盾调处工作,并派专人负责项目实施的对接、协调工作,确保棚户区改造和谐有序进行。

      就怎样规范政府行为,杜绝违规操作,确保棚户区改造工作规范有序进行,锦江区也积极进行了探索。据悉,今年以来,锦江区结合市房管局“成都数字房产政务服务平台”,创新使用了“网络签约”模式。据悉,所谓“网络签约”模式,就是通过对征收管理系统的重构升级,实现了同房屋登记系统中的房屋注销登记业务对接,补偿标准配置及安置协议在线生成,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强化对工作流程各环节进行严格管控。“这一模式的使用从根本上降低了在补偿安置管理工作中的各种风险,实现补偿安置工作的先进性管理。”区房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而创新“网络签约”模式,正是锦江区采取三项具体措施,做好“三项防控”这一创新举措中的一个。此外,锦江区还按照“三审两会”方式,采用“五定工作法”,突出群众主体地位,统筹推进棚户区改造,将改造的全过程用定量的方式督促管理,确保改造稳步推进,防止出现不可控风险;采用自查和督查的方式,制订了对全区危旧房棚户区改造实施单位的督查计划,重点检查实施单位是否落实“五项制度”,是否执行国家政策,重点做好政策把握的风险防控。检查工作流程是否规范,对工作过程进行风险防控。

      责任到人 落实棚改安置方式

      笔者了解到,锦江区2016年棚改融资项目启动9个,已成功签约2个项目,签约户数81户;其中国开行贷款项目红星路四段168号、青和里北段7号9号10号、点将台68号、东风面粉厂宿舍区及昭忠祠56号院等7个项目均已启动,正在进行旧房价值评估及测绘工作,9月底将陆续进场签约。接下来,锦江区将继续积极倒排进度,责任到人,加快项目推进工作。

      “此外,针对棚户区改造安置周期较长、棚户区居民需求多样等问题,我们还将认真落实‘化解库存、稳定市场’相关要求,探索推进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方式,在缩短安置周期、满足群众需求的同时,消化区域市场存量商品住房。”区房管局有关负责人告诉笔者,今年,锦江区积极推行“网上职能选房平台”,拟在暑袜北一街等棚改项目中,推行“网上职能选房平台”,将装有锦江区商品房房源的“网上智能选房平台”引入棚改项目签约现场,鼓励住户在棚户区改造中选择货币安置。“希望棚改工作能够形成双赢局面,切实让老百姓从‘忧居’变为‘宜居’,实现对贫困人群住房、收入和利益保障的同时,也能带动锦江区经济发展。”区房管局有关负责人说。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