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对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第1030号建议答复的函

  • 2021年10月22日 11时01分
  • 来源: 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
  • 【字体:
  • 川林技函〔2021〕478号 

    张志和等代表: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强对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与科研持续投入的建议》(第1030号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进一步加强四川省在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上的科技投入问题

    按照中央决策部署,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其中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试点区(以下简称“试点区”)面积20177平方公里、占大熊猫国家公园总面积的74.36%,涉及成都、绵阳、雅安、广元、阿坝、德阳、眉山7个市(州)20个县(市、区)。2019年1月,我省印发《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实施方案》,明确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7个管理分局、基层管理站和四川省大熊猫科学研究院等机构设置方案。截至目前,成都、德阳、绵阳、广元、雅安、眉山、阿坝7个管理分局已全面落实运行。

    在科研上以大熊猫保护为核心,深化大熊猫保护管理机制,不断提升科学精细化水平。一是开展大熊猫保护科学研究。成立四川省大熊猫科学研究院,通过整合、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科研人才,深入开展大熊猫野生种群遗传档案、遗传基因库、栖息地保护恢复技术等基础科学研究,印发大熊猫遗传档案,建立技术规程,掌握500余只大熊猫的DNA建档信息,将野生大熊猫种群管理提升到分子遗传水平。二是构建“天空地人”一体化监测体系。明确智慧国家公园发展理念,“天空地人”一体化推动“数字熊猫公园”建设。“天”,即配备搭载可见光、红外、激光等光电探测设备的航空载体,实时弥补卫星轮转监测空白;“空”,即建立卫星监测预警平台,实施定点时段全域监测;“地”,即实施“视频监控+瞭望塔+检查站”,实时开展地面监控;“人”,即开发背负式单兵巡护装备和系统,发挥巡护人员“神经末梢”作用。试点以来,建立红外相机监测点位7830个,总监测工作量达169万相机日,监测到大熊猫359只,救护病饿野生大熊猫4只。

    下一步将持续支持深入开展大熊猫前沿科学研究。围绕大熊猫科技创新,我省大熊猫科学研究院拟于近年实施3个方面、14大类、24小项内容,突出大熊猫胚胎体外培育、基因编程等前沿科技,抓住大熊猫小种群复壮、栖息地恢复等重大生态保护课题,预期总投入超过1.5亿元。同时,争取将大熊猫科学研究纳入四川省科技计划,加大经费支持力度

    二、关于探索提高科技投入系统性和长期性问题

    四川省高度重视大熊猫系统保护和研究。2015年11月,四川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探索建立以大熊猫等珍稀物种、特殊生态类型为主题的国家公园”写入四川省“十三五”规划。为进一步解决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的突出问题,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已印发的《大熊猫国家公园总体规划(试行)》,四川省起草并于今年4月发布了《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科研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在对大熊猫保护现状进行分析基础上,结合大熊猫公园试点期间遇到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提出了未来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根据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和管理急需程度,可分步实施,逐步解决相关科学问题。针对研究内容和结果,结合保护管理需求,可及时对未来重点支持研究内容进行调整,兼顾短期和长远保护需求。林草部门将积极探索如何提高科技投入系统性和长期性,同时将大熊猫国家公园科技工作纳入四川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强化科技投入的系统性和长期性。

    下一步将争取省政府积极支持以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和成都市人民政府联合共建的形式在四川省大熊猫科学研究院成立“四川-犹他国家公园研究院”。在省内联合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和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等单位科研力量组成理事会,籍此形成省内科研合作平台。联合犹他大学等一批科研机构,形成国际科研合作交流平台,聚焦科研方向,形成合力联合攻关重大科研课题,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关于进一步建立多元投入体系问题

    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着力建设国家公园,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些自然遗产”指示精神的具体实践,在持续推动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中,我省始终围绕讲好大熊猫故事,弘扬熊猫生态文化重点,全面提升“大熊猫”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一是按照省委省政府“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文旅强省布局,着力将大熊猫打造成四川文旅产业代表IP,持续举办熊猫国际生态旅游节、“数字国际熊猫节”。官修出版全球首部《大熊猫图志》,创办《四川大熊猫国家公园》等杂志,推行各类熊猫公园网站、公众号,常态化、多形式展示熊猫品牌。二是积极推行大熊猫主题科普和自然教育。评定了王朗、唐家河、龙苍沟等19个省级“大熊猫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基地”,卧龙等9处获教育部“研学基地”称号。三是启动“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自然教育先行试验区与生态体验先行试验区”。完成《大熊猫国家公园自然教育与生态体验专项规划》编制。主办首届大熊猫国家公园文创研讨会暨文创产品设计大赛。通过一系列举措,拓展了大熊猫品牌价值深度,持续擦亮四川金字招牌,整合各类资源,争取社会资本运营投入,逐步形成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多元投入体系。

    下一步将继续强化多元投入。一是争取加大对数字化公园建设的专项投入。数字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是国家公园基础信息和数据共建共享的重要基础。积极争取建立中央为主、地方为辅的财政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加快智能化、可视化、信息化“天空地人一体化”监测装备建设,提高国家公园数字化建设管理水平和监测巡护现代化水平。目前,已统筹中央项目资金近9000万元,构建升级“1123”数字信息化平台的大熊猫国家公园监测体系,试点建设项目待发改委审批。二是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整合社会资源,引入社会资本,做强做大熊猫品牌。

    四、关于加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问题

    近年来,林草部门积极推动与大熊猫相关的成果转化应用,涌现出《大熊猫繁殖生物学与保护遗传学研究与应用》,《大熊猫用犬瘟热疫苗的筛选和效果评价》《四川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地震灾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大熊猫栖息地修复技术研究》《野生大熊猫栖息地研究与种群复壮技术》等一大批优秀成果获得省政府科技进步奖。利用这些成果,建立大、小相岭2个大熊猫野化放归基地和卧龙核桃坪、都江堰熊猫谷2个大熊猫野化培训基地,累计将13只大熊猫放归自然,并持续开展追踪监测,其中小相岭片区放归的圈养大熊猫“泸欣”与野生种群交配并成功产崽。去年以来,“大熊猫繁殖技术”“大熊猫育幼模式特征及其发情期行为节律研究”“人为干扰对大熊猫勿角关键廊道的影响研究”推广应用等6个科技推广项目正在建设之中。

    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强大熊猫小种群复壮,加强圈养大熊猫野化放归研究和实施;加强大熊猫走廊带规划、建设和技术示范及应用;大熊猫野生种群调查技术和种群监测技术研发,建立大熊猫种群监测数据库平台和监测体系;大熊猫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疫病监测技术研发和监测平台及体系建设;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与修复,大熊猫栖息地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建设;受损大熊猫栖息地自然修复机理及其驱动力研究;人工措施对受损大熊猫栖息地恢复进程的影响、驱动力及其有效性研究等方面的研究。在设置科研年限上结合科研实际给与长期稳定支持,在考核指标设置上,突出以解决关键突出问题为主要考核指标,弱化论文等考核指标,最终形成一批可转化应用的成果,切实推动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管理和发展,将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成为我国示范性的国家公园。

    该项建议既符合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管理的相关要求,也是大熊猫国家公园争取国家、省级政策资金支持、着力推进的重要工作。下一步,我局将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省级相关单位的汇报协调,积极争取相关政策资金支持,全力推进建议中的各项工作。

    感谢你们对林业和草原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人:谷艳平 联系电话:028-83364013)

                               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

                                2021年5月21日


    责任编辑: 余庆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对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第1030号建议答复的函

  • 2021年10月22日 11时01分
  • 来源: 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
  • 川林技函〔2021〕478号 

    张志和等代表: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强对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与科研持续投入的建议》(第1030号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进一步加强四川省在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上的科技投入问题

    按照中央决策部署,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其中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试点区(以下简称“试点区”)面积20177平方公里、占大熊猫国家公园总面积的74.36%,涉及成都、绵阳、雅安、广元、阿坝、德阳、眉山7个市(州)20个县(市、区)。2019年1月,我省印发《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实施方案》,明确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7个管理分局、基层管理站和四川省大熊猫科学研究院等机构设置方案。截至目前,成都、德阳、绵阳、广元、雅安、眉山、阿坝7个管理分局已全面落实运行。

    在科研上以大熊猫保护为核心,深化大熊猫保护管理机制,不断提升科学精细化水平。一是开展大熊猫保护科学研究。成立四川省大熊猫科学研究院,通过整合、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科研人才,深入开展大熊猫野生种群遗传档案、遗传基因库、栖息地保护恢复技术等基础科学研究,印发大熊猫遗传档案,建立技术规程,掌握500余只大熊猫的DNA建档信息,将野生大熊猫种群管理提升到分子遗传水平。二是构建“天空地人”一体化监测体系。明确智慧国家公园发展理念,“天空地人”一体化推动“数字熊猫公园”建设。“天”,即配备搭载可见光、红外、激光等光电探测设备的航空载体,实时弥补卫星轮转监测空白;“空”,即建立卫星监测预警平台,实施定点时段全域监测;“地”,即实施“视频监控+瞭望塔+检查站”,实时开展地面监控;“人”,即开发背负式单兵巡护装备和系统,发挥巡护人员“神经末梢”作用。试点以来,建立红外相机监测点位7830个,总监测工作量达169万相机日,监测到大熊猫359只,救护病饿野生大熊猫4只。

    下一步将持续支持深入开展大熊猫前沿科学研究。围绕大熊猫科技创新,我省大熊猫科学研究院拟于近年实施3个方面、14大类、24小项内容,突出大熊猫胚胎体外培育、基因编程等前沿科技,抓住大熊猫小种群复壮、栖息地恢复等重大生态保护课题,预期总投入超过1.5亿元。同时,争取将大熊猫科学研究纳入四川省科技计划,加大经费支持力度

    二、关于探索提高科技投入系统性和长期性问题

    四川省高度重视大熊猫系统保护和研究。2015年11月,四川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探索建立以大熊猫等珍稀物种、特殊生态类型为主题的国家公园”写入四川省“十三五”规划。为进一步解决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的突出问题,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已印发的《大熊猫国家公园总体规划(试行)》,四川省起草并于今年4月发布了《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科研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在对大熊猫保护现状进行分析基础上,结合大熊猫公园试点期间遇到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提出了未来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根据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和管理急需程度,可分步实施,逐步解决相关科学问题。针对研究内容和结果,结合保护管理需求,可及时对未来重点支持研究内容进行调整,兼顾短期和长远保护需求。林草部门将积极探索如何提高科技投入系统性和长期性,同时将大熊猫国家公园科技工作纳入四川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强化科技投入的系统性和长期性。

    下一步将争取省政府积极支持以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和成都市人民政府联合共建的形式在四川省大熊猫科学研究院成立“四川-犹他国家公园研究院”。在省内联合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和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等单位科研力量组成理事会,籍此形成省内科研合作平台。联合犹他大学等一批科研机构,形成国际科研合作交流平台,聚焦科研方向,形成合力联合攻关重大科研课题,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关于进一步建立多元投入体系问题

    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着力建设国家公园,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些自然遗产”指示精神的具体实践,在持续推动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中,我省始终围绕讲好大熊猫故事,弘扬熊猫生态文化重点,全面提升“大熊猫”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一是按照省委省政府“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文旅强省布局,着力将大熊猫打造成四川文旅产业代表IP,持续举办熊猫国际生态旅游节、“数字国际熊猫节”。官修出版全球首部《大熊猫图志》,创办《四川大熊猫国家公园》等杂志,推行各类熊猫公园网站、公众号,常态化、多形式展示熊猫品牌。二是积极推行大熊猫主题科普和自然教育。评定了王朗、唐家河、龙苍沟等19个省级“大熊猫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基地”,卧龙等9处获教育部“研学基地”称号。三是启动“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自然教育先行试验区与生态体验先行试验区”。完成《大熊猫国家公园自然教育与生态体验专项规划》编制。主办首届大熊猫国家公园文创研讨会暨文创产品设计大赛。通过一系列举措,拓展了大熊猫品牌价值深度,持续擦亮四川金字招牌,整合各类资源,争取社会资本运营投入,逐步形成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多元投入体系。

    下一步将继续强化多元投入。一是争取加大对数字化公园建设的专项投入。数字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是国家公园基础信息和数据共建共享的重要基础。积极争取建立中央为主、地方为辅的财政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加快智能化、可视化、信息化“天空地人一体化”监测装备建设,提高国家公园数字化建设管理水平和监测巡护现代化水平。目前,已统筹中央项目资金近9000万元,构建升级“1123”数字信息化平台的大熊猫国家公园监测体系,试点建设项目待发改委审批。二是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整合社会资源,引入社会资本,做强做大熊猫品牌。

    四、关于加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问题

    近年来,林草部门积极推动与大熊猫相关的成果转化应用,涌现出《大熊猫繁殖生物学与保护遗传学研究与应用》,《大熊猫用犬瘟热疫苗的筛选和效果评价》《四川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地震灾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大熊猫栖息地修复技术研究》《野生大熊猫栖息地研究与种群复壮技术》等一大批优秀成果获得省政府科技进步奖。利用这些成果,建立大、小相岭2个大熊猫野化放归基地和卧龙核桃坪、都江堰熊猫谷2个大熊猫野化培训基地,累计将13只大熊猫放归自然,并持续开展追踪监测,其中小相岭片区放归的圈养大熊猫“泸欣”与野生种群交配并成功产崽。去年以来,“大熊猫繁殖技术”“大熊猫育幼模式特征及其发情期行为节律研究”“人为干扰对大熊猫勿角关键廊道的影响研究”推广应用等6个科技推广项目正在建设之中。

    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强大熊猫小种群复壮,加强圈养大熊猫野化放归研究和实施;加强大熊猫走廊带规划、建设和技术示范及应用;大熊猫野生种群调查技术和种群监测技术研发,建立大熊猫种群监测数据库平台和监测体系;大熊猫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疫病监测技术研发和监测平台及体系建设;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与修复,大熊猫栖息地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建设;受损大熊猫栖息地自然修复机理及其驱动力研究;人工措施对受损大熊猫栖息地恢复进程的影响、驱动力及其有效性研究等方面的研究。在设置科研年限上结合科研实际给与长期稳定支持,在考核指标设置上,突出以解决关键突出问题为主要考核指标,弱化论文等考核指标,最终形成一批可转化应用的成果,切实推动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管理和发展,将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成为我国示范性的国家公园。

    该项建议既符合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管理的相关要求,也是大熊猫国家公园争取国家、省级政策资金支持、着力推进的重要工作。下一步,我局将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省级相关单位的汇报协调,积极争取相关政策资金支持,全力推进建议中的各项工作。

    感谢你们对林业和草原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人:谷艳平 联系电话:028-83364013)

                               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

                                2021年5月21日


    责任编辑: 余庆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