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对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第710号建议答复的函

  • 2019年07月10日 15时52分
  • 来源: 农业农村厅
  • 【字体:
  • 吕火明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农业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十条建议》(第710号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围绕乡村“五个振兴”,以科技创新突破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瓶颈,为加快推进四川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我省从准确把握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切实抓好组织保障等方面开展了工作。

    一、准确把握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会议时强调“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是支撑和引领农业发展的核心问题。这几年,随着农业科技进步,农业农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粮油等主要农产品市场供给充足,果菜茶等特色优势产业实现跨越发展。但全省农业特别是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不足、发展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仍然存在,我们面临做大量保供给和提高质量效益的双重任务。要实现这些目标任务,加快农业提质、增效、升级,根本要靠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是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根本出路。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擦亮四川农业金字招牌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提出的重大命题。我们必须以科技进步为核心和先导,用技术、资本、人才、管理等现代要素去替代不断减少的劳动力、土地等传统要素,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物质装备、经营组织、管理方式去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一)构建联动机制

    我省通过建设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开展农科教大联合,推动各级科研单位纵横向联合构建农业科研联动机制。一是在全国率先组建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打破部门、区域和学科界限,有效整合了全省行政区域内40多家科研、教学、推广单位及农业龙头企业的218名专家参与,组建了水稻等18个产业技术创新团队,从体制上较好地实现了农业科技上、中、下游一体化,提升了全省农业科技创新整体实力。二是构建了农科教、产学研大联合大协作新机制。建立并完善省农业农村厅、省农科院、川农大“三家”联席会议制度,协商解决全省农业科技需求及成果转化应用等重大问题和抗灾减灾应急科技服务技术难题。三是推动省农科院与地市级农科院所纵向结合。把省农科院创制的新品种、集成的新技术通过地市级农科院所扩大示范、熟化和推广。省农科院与绵阳市等18个市州政府74个县(区、市)政府签订了院地科技合作协议,并建设南充、绵阳、宜宾、攀枝花等6个分院,探索出“实地化合作、制度化运行、无缝化对接”的院地合作“三化”模式。

    (二)构建开放机制

    近年来,我省通过整合全产业链、完善科技激励机制、研发以产品市场为导向,构建更加开放的科研机制。一是树立全产业链并重的研究观。我省以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为抓手,以产业为主线,打破条块分割,以全产业链整合农业科技资源。特色产业上,重点加强优质新品种选育、技术集成创新;农机农艺融合上,重点加强先进适用、安全可靠、生产急需的农业机械研发推广,加快推进水稻机插机收、玉米收获机械化,突破油菜机收技术瓶颈;农产品加工上,重点加强农产品包装、加工、运输等关键技术研究。二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按照《关于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专项改革试点的意见》(川改办发〔2014〕4号)、《关于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见》(川府发〔2015〕27号)等文件精神,推动科研院所落实分配激励保障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及利益分配机制。三是重视市场导向。强化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建设,吸纳了全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有关企业参与,凝聚农业研发及推广应用人才队伍,建立起多专业、多学科纵横联合、协同创新的新体制,实现了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全产业链条各环节紧密衔接、环环相扣的技术创新与技术服务体系。

    (三)构建培育机制

    利用科研平台建设、专家服务团组建、“三区”科技人员专项实施等加大我省科技人才培养力度。一是加强平台建设促进人才培养。聚焦产业振兴,统筹推进项目、平台和人才发展,开展农林作物及畜禽育种攻关、重点研究开发计划和创新人才团队建设。我省拥有市州级以上的农业科研机构44个,建有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47个,国家育种改良分中心、协同创新中心9个,国家原原种扩繁基地200多个,建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7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35个、产业技术研究院12个、农业科技园区93个、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86个等平台,利用平台建设促进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和交流。二是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围绕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需求,组织省、市、县各级科技人员,采用“一县一团”的方式建立科技特派团,面向县域产业发展开展技术咨询、现场指导、技术培训、创业培训等技术服务,创办、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及企业等,推动先进适用技术和成果转化应用。2018年,在脱贫攻坚农业产业技术帮扶中,组建农技专家服务团794个、技术巡回服务小组2863个,建立科技示范基地607个。三是实施“三区”科技人员专项计划。补足产业发展中科技和人才短板,深化院地合作、校地合作,大力实施“三区”科技人员专项计划,从各级科研单位、高等学校每年择优选派1000名左右科技人员,带技术、项目、资金深入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为当地特色支柱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服务和创业带动。

    (四)构建融合机制

    我省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机制探索,与示范基地县、园区结合实施科技转化行动等方式,使专家理论实践结合更为紧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一是探索建立科技转化机制。探索并建立了“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首席专家+岗位专家+产业基地示范县”、“专家+农技人员+新型职业农民(业主)+辐射带动户”等成果转化模式,带动农业科研院校、专合社、龙头企业等多元化服务主体全程参与技术推广服务。二是结合试验示范。围绕四川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与布局,突出示范引领,强化“五新”示范,促进“六良”配套,实施“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示范推广试点工程”,分区域探索了平原、丘陵和盆周山区整体推进农业科技集成示范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全省农业科技专家建设了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地方区域性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500多个,核心示范面积100多万亩;创建畜禽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小区(场)20291个,部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小区(场)488个。三是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示范行动。围绕川粮(油)、川猪等十大特色产业,依托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农业专业镇、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等创新转化平台,支持开展农田重金属污染修复、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和治理、肥药减量增效、节水节能等技术集成和转化示范试点,示范立体农业、设施农业、智慧农业与精准农业模式,促进农产品高质高效绿色生产。

    三、切实抓好组织保障

    一是抓组织领导。我省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实行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乡村组织实施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县委书记要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切实加强各级农业农村工作部门建设,按照规定做好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工作,充分发挥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导检查等职能,发挥乡村振兴总牵头总协调作用。

    二是抓考评激励。2019年省委一号文件明确将乡村振兴考核纳入省委、省政府综合绩效目标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任免、政策资金支持的重要参考。出台实施乡村振兴考评激励办法,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划分不同的类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实行分类区差异化考评。每年考核评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先进县10个、先进乡镇50个、示范村500个,分别给予6000万、500万元、60万元的财政资金补助,并制定了在用地指标、项目安排、干部考评等方面的激励措施。

    三是抓科研投入。我省通过保障农业基础性研究投入,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推进科技资金管理改革等构建农业科研投入机制。首先保障农业基础性研究投入。支持农科院等农业科研院所开展现代育种方法、育种技术等各类科技基础性、前沿性和应用技术性研发。省级财政每年安排农业育种攻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6000万元,加大对农作物、畜牧、水产、林木等方面的科研扶持力度。建立农业科技多元化投入机制。突出以农业科技担保、基金、分险、贴息为抓手,建立财政农业科技激励奖补机制。支持各地建立农业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将农业科技攻关等现代农业发展关键环节纳入基金支持范畴,加快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好、带动能力大的农业科技企业和项目。大力推进科技资金管理改革。坚决落实《进一步完善省级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实施意见》(川委办〔2017〕2号)、《四川省深化省级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案》(川府发〔2017〕5号)等系列改革部署,加大专项资金整合力度,完善省级财政科技计划,包括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

    四是抓宣传报道。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与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低成本全球传播等优势,通过新浪微博和四川省组织部“四川发布”、四川电视台的四川观察”、四川日报“川报观察”、多个媒体共享的“今日头条”等APP以及四川农村日报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政策、重大科技成果、热点科技问题的宣传和解读,调动社会各方参与的积极性。开展“三农”科技创新宣传与科普下乡入村行动。及时总结和宣传推广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中的新典型、新模式,利用展会、报刊、互联网等多种媒体渠道进行广泛宣传、推广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成功经验。

    下一步,要贯彻落实好新的乡村振兴战略各项职责任务,努力形成各部门各方面共同推进工作的新格局。

    一要加强顶层设计抓统筹。要努力在农村“聚人气”“聚财气”的体制机制、乡村振兴如何与脱贫攻坚衔接等方面进行战略谋划,在“10+3”产业体系、园区打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开展政策创设,在村庄规划、职业农民培育等方面推进制度设计,继续抓好重要文件政策起草,科学制定工作计划,做到工作有系统部署、落实有政策支撑。

    二要依靠党委政府抓统筹。用好乡村振兴战略考评激励办法“指挥棒”,落实地方党委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情况报告制度。大家要当好当地党委政府乡村振兴参谋助手,搞好综合协调,建立重点任务台账制度,把“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落到实处。

    三要形成部门合力抓统筹。充分调动起各方面的力量,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打几场硬仗,运用好综合部门搭台、专业部门唱戏的工作方式,通过开展联合调研、联合印发文件、联合督查督导等手段,推动劲往一处使、同向发力。

    四要整合各类资源抓统筹。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提得再响亮,最终还是要看具体政策举措和硬性指标约束转化落实没有,要争取引导推动涉农资金项目、人员力量整合,确保乡村振兴有人管、有钱干。

    五要加强督导考核抓统筹。省委农办将对各地和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开展督查,将围绕重要文件、重要工作、重要批示开展专项跟踪督导,推动各项工作落实。

    感谢您对乡村振兴提出宝贵建议,恳请您继续对我省农业农村工作关心与支持。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

    2019年7月4日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对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第710号建议答复的函

  • 2019年07月10日 15时52分
  • 来源: 农业农村厅
  • 吕火明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农业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十条建议》(第710号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围绕乡村“五个振兴”,以科技创新突破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瓶颈,为加快推进四川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我省从准确把握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切实抓好组织保障等方面开展了工作。

    一、准确把握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会议时强调“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是支撑和引领农业发展的核心问题。这几年,随着农业科技进步,农业农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粮油等主要农产品市场供给充足,果菜茶等特色优势产业实现跨越发展。但全省农业特别是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不足、发展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仍然存在,我们面临做大量保供给和提高质量效益的双重任务。要实现这些目标任务,加快农业提质、增效、升级,根本要靠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是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根本出路。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擦亮四川农业金字招牌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提出的重大命题。我们必须以科技进步为核心和先导,用技术、资本、人才、管理等现代要素去替代不断减少的劳动力、土地等传统要素,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物质装备、经营组织、管理方式去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一)构建联动机制

    我省通过建设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开展农科教大联合,推动各级科研单位纵横向联合构建农业科研联动机制。一是在全国率先组建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打破部门、区域和学科界限,有效整合了全省行政区域内40多家科研、教学、推广单位及农业龙头企业的218名专家参与,组建了水稻等18个产业技术创新团队,从体制上较好地实现了农业科技上、中、下游一体化,提升了全省农业科技创新整体实力。二是构建了农科教、产学研大联合大协作新机制。建立并完善省农业农村厅、省农科院、川农大“三家”联席会议制度,协商解决全省农业科技需求及成果转化应用等重大问题和抗灾减灾应急科技服务技术难题。三是推动省农科院与地市级农科院所纵向结合。把省农科院创制的新品种、集成的新技术通过地市级农科院所扩大示范、熟化和推广。省农科院与绵阳市等18个市州政府74个县(区、市)政府签订了院地科技合作协议,并建设南充、绵阳、宜宾、攀枝花等6个分院,探索出“实地化合作、制度化运行、无缝化对接”的院地合作“三化”模式。

    (二)构建开放机制

    近年来,我省通过整合全产业链、完善科技激励机制、研发以产品市场为导向,构建更加开放的科研机制。一是树立全产业链并重的研究观。我省以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为抓手,以产业为主线,打破条块分割,以全产业链整合农业科技资源。特色产业上,重点加强优质新品种选育、技术集成创新;农机农艺融合上,重点加强先进适用、安全可靠、生产急需的农业机械研发推广,加快推进水稻机插机收、玉米收获机械化,突破油菜机收技术瓶颈;农产品加工上,重点加强农产品包装、加工、运输等关键技术研究。二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按照《关于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专项改革试点的意见》(川改办发〔2014〕4号)、《关于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见》(川府发〔2015〕27号)等文件精神,推动科研院所落实分配激励保障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及利益分配机制。三是重视市场导向。强化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建设,吸纳了全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有关企业参与,凝聚农业研发及推广应用人才队伍,建立起多专业、多学科纵横联合、协同创新的新体制,实现了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全产业链条各环节紧密衔接、环环相扣的技术创新与技术服务体系。

    (三)构建培育机制

    利用科研平台建设、专家服务团组建、“三区”科技人员专项实施等加大我省科技人才培养力度。一是加强平台建设促进人才培养。聚焦产业振兴,统筹推进项目、平台和人才发展,开展农林作物及畜禽育种攻关、重点研究开发计划和创新人才团队建设。我省拥有市州级以上的农业科研机构44个,建有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47个,国家育种改良分中心、协同创新中心9个,国家原原种扩繁基地200多个,建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7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35个、产业技术研究院12个、农业科技园区93个、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86个等平台,利用平台建设促进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和交流。二是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围绕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需求,组织省、市、县各级科技人员,采用“一县一团”的方式建立科技特派团,面向县域产业发展开展技术咨询、现场指导、技术培训、创业培训等技术服务,创办、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及企业等,推动先进适用技术和成果转化应用。2018年,在脱贫攻坚农业产业技术帮扶中,组建农技专家服务团794个、技术巡回服务小组2863个,建立科技示范基地607个。三是实施“三区”科技人员专项计划。补足产业发展中科技和人才短板,深化院地合作、校地合作,大力实施“三区”科技人员专项计划,从各级科研单位、高等学校每年择优选派1000名左右科技人员,带技术、项目、资金深入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为当地特色支柱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服务和创业带动。

    (四)构建融合机制

    我省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机制探索,与示范基地县、园区结合实施科技转化行动等方式,使专家理论实践结合更为紧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一是探索建立科技转化机制。探索并建立了“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首席专家+岗位专家+产业基地示范县”、“专家+农技人员+新型职业农民(业主)+辐射带动户”等成果转化模式,带动农业科研院校、专合社、龙头企业等多元化服务主体全程参与技术推广服务。二是结合试验示范。围绕四川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与布局,突出示范引领,强化“五新”示范,促进“六良”配套,实施“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示范推广试点工程”,分区域探索了平原、丘陵和盆周山区整体推进农业科技集成示范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全省农业科技专家建设了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地方区域性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500多个,核心示范面积100多万亩;创建畜禽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小区(场)20291个,部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小区(场)488个。三是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示范行动。围绕川粮(油)、川猪等十大特色产业,依托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农业专业镇、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等创新转化平台,支持开展农田重金属污染修复、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和治理、肥药减量增效、节水节能等技术集成和转化示范试点,示范立体农业、设施农业、智慧农业与精准农业模式,促进农产品高质高效绿色生产。

    三、切实抓好组织保障

    一是抓组织领导。我省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实行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乡村组织实施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县委书记要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切实加强各级农业农村工作部门建设,按照规定做好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工作,充分发挥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导检查等职能,发挥乡村振兴总牵头总协调作用。

    二是抓考评激励。2019年省委一号文件明确将乡村振兴考核纳入省委、省政府综合绩效目标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任免、政策资金支持的重要参考。出台实施乡村振兴考评激励办法,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划分不同的类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实行分类区差异化考评。每年考核评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先进县10个、先进乡镇50个、示范村500个,分别给予6000万、500万元、60万元的财政资金补助,并制定了在用地指标、项目安排、干部考评等方面的激励措施。

    三是抓科研投入。我省通过保障农业基础性研究投入,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推进科技资金管理改革等构建农业科研投入机制。首先保障农业基础性研究投入。支持农科院等农业科研院所开展现代育种方法、育种技术等各类科技基础性、前沿性和应用技术性研发。省级财政每年安排农业育种攻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6000万元,加大对农作物、畜牧、水产、林木等方面的科研扶持力度。建立农业科技多元化投入机制。突出以农业科技担保、基金、分险、贴息为抓手,建立财政农业科技激励奖补机制。支持各地建立农业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将农业科技攻关等现代农业发展关键环节纳入基金支持范畴,加快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好、带动能力大的农业科技企业和项目。大力推进科技资金管理改革。坚决落实《进一步完善省级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实施意见》(川委办〔2017〕2号)、《四川省深化省级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案》(川府发〔2017〕5号)等系列改革部署,加大专项资金整合力度,完善省级财政科技计划,包括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

    四是抓宣传报道。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与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低成本全球传播等优势,通过新浪微博和四川省组织部“四川发布”、四川电视台的四川观察”、四川日报“川报观察”、多个媒体共享的“今日头条”等APP以及四川农村日报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政策、重大科技成果、热点科技问题的宣传和解读,调动社会各方参与的积极性。开展“三农”科技创新宣传与科普下乡入村行动。及时总结和宣传推广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中的新典型、新模式,利用展会、报刊、互联网等多种媒体渠道进行广泛宣传、推广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成功经验。

    下一步,要贯彻落实好新的乡村振兴战略各项职责任务,努力形成各部门各方面共同推进工作的新格局。

    一要加强顶层设计抓统筹。要努力在农村“聚人气”“聚财气”的体制机制、乡村振兴如何与脱贫攻坚衔接等方面进行战略谋划,在“10+3”产业体系、园区打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开展政策创设,在村庄规划、职业农民培育等方面推进制度设计,继续抓好重要文件政策起草,科学制定工作计划,做到工作有系统部署、落实有政策支撑。

    二要依靠党委政府抓统筹。用好乡村振兴战略考评激励办法“指挥棒”,落实地方党委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情况报告制度。大家要当好当地党委政府乡村振兴参谋助手,搞好综合协调,建立重点任务台账制度,把“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落到实处。

    三要形成部门合力抓统筹。充分调动起各方面的力量,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打几场硬仗,运用好综合部门搭台、专业部门唱戏的工作方式,通过开展联合调研、联合印发文件、联合督查督导等手段,推动劲往一处使、同向发力。

    四要整合各类资源抓统筹。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提得再响亮,最终还是要看具体政策举措和硬性指标约束转化落实没有,要争取引导推动涉农资金项目、人员力量整合,确保乡村振兴有人管、有钱干。

    五要加强督导考核抓统筹。省委农办将对各地和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开展督查,将围绕重要文件、重要工作、重要批示开展专项跟踪督导,推动各项工作落实。

    感谢您对乡村振兴提出宝贵建议,恳请您继续对我省农业农村工作关心与支持。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

    2019年7月4日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