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对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第525号建议答复的函

  • 2019年07月10日 15时50分
  • 来源: 农业农村厅
  • 【字体:
  • 唐卫东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构建农业科技人才支撑体系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建议》(第525号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构建联动机制

    我省通过建设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开展农科教大联合,推动各级科研单位纵横向联合构建农业科研联动机制。一是在全国率先组建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打破部门、区域和学科界限,有效整合了全省行政区域内40多家科研、教学、推广单位及农业龙头企业的218名专家参与,组建了水稻等18个产业技术创新团队,从体制上较好地实现了农业科技上、中、下游一体化,提升了全省农业科技创新整体实力。二是构建了农科教、产学研大联合大协作新机制。建立并完善省农业农村厅、省农科院、川农大“三家”联席会议制度,协商解决全省农业科技需求及成果转化应用等重大问题和抗灾减灾应急科技服务技术难题。三是推动省农科院与地市级农科院所纵向结合,把省农科院创制的新品种、集成的新技术通过地市级农科院所扩大示范、熟化和推广。省农科院与绵阳市等18个市州政府74个县(区、市)政府签订了院地科技合作协议,并建设南充、绵阳、宜宾、攀枝花等6个分院,探索出“实地化合作、制度化运行、无缝化对接”的院地合作“三化”模式。四川农业大学与21个市州签订了校地战略合作协议,并与全省市州农科院所和上百家企业广泛开展项目合作。

    二、关于构建开放机制

    近年来,我省通过整合全产业链、完善科技激励机制、研发为产品市场服务等,构建更加开放的科研机制。一是树立全产业链并重的研究观。我省以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为抓手,以产业为主线,打破条块分割,以全产业链整合农业科技资源。特色产业上,重点加强优质新品种选育、技术集成创新;农机农艺融合上,重点加强先进适用、安全可靠、生产急需的农业机械研发推广,加快推进水稻机插机收、玉米收获机械化,突破油菜机收技术瓶颈;农产品加工上,重点加强农产品包装、加工、运输等关键技术研究。二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按照《关于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专项改革试点的意见》(川改办发〔2014〕4号)、《关于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见》(川府发〔2015〕27号)等文件精神,推动科研院所落实分配激励保障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及利益分配机制。三是重视市场导向。强化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建设,吸纳了全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有关企业参与,凝聚农业研发及推广应用人才队伍,建立起多专业、多学科纵横联合、协同创新的新体制,实现了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全产业链条各环节紧密衔接、环环相扣的技术创新与技术服务体系。

    三、关于构建培育机制

    利用科研平台建设、专家服务团组建、“三区”科技人员专项实施等加大我省科技人才培养力度。一是加强平台建设促进人才培养。聚焦产业振兴,统筹推进项目、平台和人才发展,开展农林作物及畜禽育种攻关、重点研究开发计划和创新人才团队建设。我省拥有市州级以上的农业科研机构44个,建有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47个,国家育种改良分中心、协同创新中心9个,国家原原种扩繁基地200多个,建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7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35个、产业技术研究院12个、农业科技园区93个、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86个等平台,利用平台建设促进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和交流。二是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围绕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需求,组织省、市、县各级科技人员,采用“一县一团”的方式建立科技特派团,面向县域产业发展开展技术咨询、现场指导、技术培训、创业培训等技术服务,创办、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及企业等,推动先进适用技术和成果转化应用。2018年,在脱贫攻坚农业产业技术帮扶中,组建农技专家服务团794个、技术巡回服务小组2863个,建立科技示范基地607个。三是实施“三区”科技人员专项计划。补足产业发展中科技和人才短板,深化院地合作、校地合作,大力实施“三区”科技人员专项计划,从各级科研单位、高等学校每年择优选派1000名左右科技人员,带技术、项目、资金深入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为当地特色支柱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服务和创业带动。

    四、关于构建融合机制

    我省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机制探索,与示范基地县、园区结合实施科技转化行动等方式,使专家理论实践结合更为紧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一是探索建立科技转化机制。探索并建立了“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首席专家+岗位专家+产业基地示范县”、“专家+农技人员+新型职业农民(业主)+辐射带动户”等成果转化模式,带动农业科研院校、专合社、龙头企业等多元化服务主体全程参与技术推广服务。二是结合试验示范。围绕四川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与布局,突出示范引领,强化“五新”示范,促进“六良”配套,实施“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示范推广试点工程”,分区域探索了平原、丘陵和盆周山区整体推进农业科技集成示范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全省农业科技专家建设了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地方区域性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500多个,核心示范面积100多万亩;创建畜禽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小区(场)20291个,部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小区(场)488个。三是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示范行动。围绕川粮(油)、川猪等十大特色产业,依托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农业专业镇、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等创新转化平台,支持开展农田重金属污染修复、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和治理、肥药减量增效、节水节能等技术集成和转化示范试点,示范立体农业、设施农业、智慧农业与精准农业模式,促进农产品高质高效绿色生产。

    五、关于构建投入机制

    我省通过保障农业基础性研究投入,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推进科技资金管理改革等构建农业科研投入机制。一是保障农业基础性研究。坚持把科研院所农业科技研发作为重点保障事项,不断增加财政投入。支持农科院等农业科研院所开展现代育种方法、育种技术等各类科技基础性、前沿性和应用技术性研发。积极争取、用好中央财政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等政策支持,推动我省农业科技跨越发展。省级财政每年安排农业育种攻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6000万元,加大对农作物、畜牧、水产、林木等方面的科研扶持力度,支持选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研发一批配套栽培(养殖)新技术或新模式,持续提升农作物、畜禽、水产等方面的研发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二是建立农业科技多元化投入机制。突出以农业科技担保、基金、分险、贴息为抓手,建立财政农业科技激励奖补机制。支持各地建立农业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将农业科技攻关等现代农业发展关键环节纳入基金支持范畴,加快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好、带动能力大的农业科技企业和项目。三是推进科技资金管理改革。坚决落实《进一步完善省级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实施意见》(川委办〔2017〕2号)、《四川省深化省级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案》(川府发〔2017〕5号)等系列改革部署,继续加大专项资金整合力度,完善省级财政科技计划,包括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不断完善对前沿和共性技术类科研院所财政经费、技术收益等多元化投入发展模式,促进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激发科技人员科技创新积极性。健全科研项目后补助支持体系。

    下一步,我省将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农科教一体。以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为核心,扎实推进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培育扩大农业应用型中高级人才队伍,激励涉农专业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技推广组织就业。鼓励创新团队、涉农科研院所、高校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技推广机构组建农科教产学研联盟,建设重点实验室、良种育繁推基地等,促进技术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

    二是育才引才壮大人才队伍。科技创新从根本上看是人才建设。支持涉农科研院所、高校依托省委、省政府招才引智重大工程计划,引进一批农业领军型人才;要推进创新团队的建设,鼓励把领军型人才纳入到创新团队建设。要围绕我省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十三五”规划,发挥好指导、培训等作用,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科技运用能力,造就一大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三是健全多学科跨单位的育种攻关协作机制。要做好示范引领和整合资源平台,按照产学研融合、育繁推一体的要求,以增强育种能力为核心,以技术优势领域和特色主导产业为重点,充分发挥涉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种子企业两个主体的优势。促进科企实质性对接,鼓励通过股份合作、项目合作和人才合作等方式,促进创新资源优化配置。

    四是推进科技与产品市场深度融合。要加强农业投入品安全风险评估、农产品安全监测及预警、标准化种养殖技术标准规程、机械化施药等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要积极研究改进农产品加工工艺设备,大力开发果蔬茶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推进腊肉、香肠等肉制品和牦牛奶、有机奶等高品质乳品等肉蛋奶加工技术研究,开展粮薯豆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应用,积极开发药食同源等功能性农产品。

    五是把农业产业园区作为转化应用的主要载体。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要把园区作为主要载体,科技资源、人才等都要主动向园区集聚,打造一批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要创新任务对接机制,鼓励支持创新团队、科研院所等与园区建立稳定的科技合作机制,联合设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等平台。

    再次感谢您对我省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

    2019年7月4日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对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第525号建议答复的函

  • 2019年07月10日 15时50分
  • 来源: 农业农村厅
  • 唐卫东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构建农业科技人才支撑体系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建议》(第525号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构建联动机制

    我省通过建设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开展农科教大联合,推动各级科研单位纵横向联合构建农业科研联动机制。一是在全国率先组建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打破部门、区域和学科界限,有效整合了全省行政区域内40多家科研、教学、推广单位及农业龙头企业的218名专家参与,组建了水稻等18个产业技术创新团队,从体制上较好地实现了农业科技上、中、下游一体化,提升了全省农业科技创新整体实力。二是构建了农科教、产学研大联合大协作新机制。建立并完善省农业农村厅、省农科院、川农大“三家”联席会议制度,协商解决全省农业科技需求及成果转化应用等重大问题和抗灾减灾应急科技服务技术难题。三是推动省农科院与地市级农科院所纵向结合,把省农科院创制的新品种、集成的新技术通过地市级农科院所扩大示范、熟化和推广。省农科院与绵阳市等18个市州政府74个县(区、市)政府签订了院地科技合作协议,并建设南充、绵阳、宜宾、攀枝花等6个分院,探索出“实地化合作、制度化运行、无缝化对接”的院地合作“三化”模式。四川农业大学与21个市州签订了校地战略合作协议,并与全省市州农科院所和上百家企业广泛开展项目合作。

    二、关于构建开放机制

    近年来,我省通过整合全产业链、完善科技激励机制、研发为产品市场服务等,构建更加开放的科研机制。一是树立全产业链并重的研究观。我省以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为抓手,以产业为主线,打破条块分割,以全产业链整合农业科技资源。特色产业上,重点加强优质新品种选育、技术集成创新;农机农艺融合上,重点加强先进适用、安全可靠、生产急需的农业机械研发推广,加快推进水稻机插机收、玉米收获机械化,突破油菜机收技术瓶颈;农产品加工上,重点加强农产品包装、加工、运输等关键技术研究。二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按照《关于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专项改革试点的意见》(川改办发〔2014〕4号)、《关于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见》(川府发〔2015〕27号)等文件精神,推动科研院所落实分配激励保障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及利益分配机制。三是重视市场导向。强化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建设,吸纳了全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有关企业参与,凝聚农业研发及推广应用人才队伍,建立起多专业、多学科纵横联合、协同创新的新体制,实现了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全产业链条各环节紧密衔接、环环相扣的技术创新与技术服务体系。

    三、关于构建培育机制

    利用科研平台建设、专家服务团组建、“三区”科技人员专项实施等加大我省科技人才培养力度。一是加强平台建设促进人才培养。聚焦产业振兴,统筹推进项目、平台和人才发展,开展农林作物及畜禽育种攻关、重点研究开发计划和创新人才团队建设。我省拥有市州级以上的农业科研机构44个,建有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47个,国家育种改良分中心、协同创新中心9个,国家原原种扩繁基地200多个,建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7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35个、产业技术研究院12个、农业科技园区93个、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86个等平台,利用平台建设促进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和交流。二是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围绕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需求,组织省、市、县各级科技人员,采用“一县一团”的方式建立科技特派团,面向县域产业发展开展技术咨询、现场指导、技术培训、创业培训等技术服务,创办、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及企业等,推动先进适用技术和成果转化应用。2018年,在脱贫攻坚农业产业技术帮扶中,组建农技专家服务团794个、技术巡回服务小组2863个,建立科技示范基地607个。三是实施“三区”科技人员专项计划。补足产业发展中科技和人才短板,深化院地合作、校地合作,大力实施“三区”科技人员专项计划,从各级科研单位、高等学校每年择优选派1000名左右科技人员,带技术、项目、资金深入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为当地特色支柱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服务和创业带动。

    四、关于构建融合机制

    我省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机制探索,与示范基地县、园区结合实施科技转化行动等方式,使专家理论实践结合更为紧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一是探索建立科技转化机制。探索并建立了“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首席专家+岗位专家+产业基地示范县”、“专家+农技人员+新型职业农民(业主)+辐射带动户”等成果转化模式,带动农业科研院校、专合社、龙头企业等多元化服务主体全程参与技术推广服务。二是结合试验示范。围绕四川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与布局,突出示范引领,强化“五新”示范,促进“六良”配套,实施“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示范推广试点工程”,分区域探索了平原、丘陵和盆周山区整体推进农业科技集成示范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全省农业科技专家建设了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地方区域性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500多个,核心示范面积100多万亩;创建畜禽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小区(场)20291个,部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小区(场)488个。三是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示范行动。围绕川粮(油)、川猪等十大特色产业,依托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农业专业镇、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等创新转化平台,支持开展农田重金属污染修复、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和治理、肥药减量增效、节水节能等技术集成和转化示范试点,示范立体农业、设施农业、智慧农业与精准农业模式,促进农产品高质高效绿色生产。

    五、关于构建投入机制

    我省通过保障农业基础性研究投入,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推进科技资金管理改革等构建农业科研投入机制。一是保障农业基础性研究。坚持把科研院所农业科技研发作为重点保障事项,不断增加财政投入。支持农科院等农业科研院所开展现代育种方法、育种技术等各类科技基础性、前沿性和应用技术性研发。积极争取、用好中央财政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等政策支持,推动我省农业科技跨越发展。省级财政每年安排农业育种攻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6000万元,加大对农作物、畜牧、水产、林木等方面的科研扶持力度,支持选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研发一批配套栽培(养殖)新技术或新模式,持续提升农作物、畜禽、水产等方面的研发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二是建立农业科技多元化投入机制。突出以农业科技担保、基金、分险、贴息为抓手,建立财政农业科技激励奖补机制。支持各地建立农业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将农业科技攻关等现代农业发展关键环节纳入基金支持范畴,加快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好、带动能力大的农业科技企业和项目。三是推进科技资金管理改革。坚决落实《进一步完善省级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实施意见》(川委办〔2017〕2号)、《四川省深化省级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案》(川府发〔2017〕5号)等系列改革部署,继续加大专项资金整合力度,完善省级财政科技计划,包括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不断完善对前沿和共性技术类科研院所财政经费、技术收益等多元化投入发展模式,促进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激发科技人员科技创新积极性。健全科研项目后补助支持体系。

    下一步,我省将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农科教一体。以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为核心,扎实推进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培育扩大农业应用型中高级人才队伍,激励涉农专业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技推广组织就业。鼓励创新团队、涉农科研院所、高校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技推广机构组建农科教产学研联盟,建设重点实验室、良种育繁推基地等,促进技术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

    二是育才引才壮大人才队伍。科技创新从根本上看是人才建设。支持涉农科研院所、高校依托省委、省政府招才引智重大工程计划,引进一批农业领军型人才;要推进创新团队的建设,鼓励把领军型人才纳入到创新团队建设。要围绕我省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十三五”规划,发挥好指导、培训等作用,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科技运用能力,造就一大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三是健全多学科跨单位的育种攻关协作机制。要做好示范引领和整合资源平台,按照产学研融合、育繁推一体的要求,以增强育种能力为核心,以技术优势领域和特色主导产业为重点,充分发挥涉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种子企业两个主体的优势。促进科企实质性对接,鼓励通过股份合作、项目合作和人才合作等方式,促进创新资源优化配置。

    四是推进科技与产品市场深度融合。要加强农业投入品安全风险评估、农产品安全监测及预警、标准化种养殖技术标准规程、机械化施药等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要积极研究改进农产品加工工艺设备,大力开发果蔬茶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推进腊肉、香肠等肉制品和牦牛奶、有机奶等高品质乳品等肉蛋奶加工技术研究,开展粮薯豆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应用,积极开发药食同源等功能性农产品。

    五是把农业产业园区作为转化应用的主要载体。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要把园区作为主要载体,科技资源、人才等都要主动向园区集聚,打造一批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要创新任务对接机制,鼓励支持创新团队、科研院所等与园区建立稳定的科技合作机制,联合设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等平台。

    再次感谢您对我省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

    2019年7月4日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