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对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第628号建议答复的函

  • 2018年04月17日 16时26分
  • 来源: 四川省科技厅
  • 【字体:
  •   赵世春等2位代表:

      您们提出的《关于大力推动我省防灾减灾产业发展的建议》(第628号建议)收悉。针对所提建议,我厅向省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厅、民政厅等部门致函征求意见,商请提供了相关材料,并邀请赵世春代表来我厅座谈交流,进一步了解相关需求及建议,经过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加强防灾减灾科技攻关

      一是将地质灾害、地震预警科技工作纳入“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统一部署,组织优势科研力量联合攻关,重点开展灾害灾情侦查、灾害快速调查技术、灾害现场救援处置技术装备和应急测绘服务技术产品等研发。

      二是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套地震预警技术体系,涵盖地震预警监测、地震预警信息产生、信息发布、信息接收和应用等环节,填补了我国地震预警领域的一系列空白。

      三是交通运输厅加强科技支撑,建成四川省公路水路交通应急指挥及抢险救助保障系统,局部实现与事件现场之间的通信保障、指挥协调和区域联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专业化系统在重点车船动态监管等方面得到推广,实现了9万余台营运车辆的卫星定位和759艘船舶的动态监控。

      二、加大科技成果应用

      利用汶川余震区特性,开展基于MEMS传感器和分布式计算技术示范,研发了全套地震预警技术体系,通过“四川造”地震预警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建成了延伸至31省市区的全球最大地震预警网,覆盖6.6亿人口,使我国成为继墨西哥、日本之后世界第三个具有地震预警能力的国家,四川在我国率先在民众、学校、工程、政府等部门应用地震预警技术。“5.12大地震伤情规律分析及应急救治技术规范”“震后伤残患者的规范化综合康复方案研究”“5.12地震后心理危机干预技术研究”等研究成果,在近期灾害救治中得到大力应用与推广,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三、推进自主创新体系和应急体系建设

      一是大力推动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地震预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抗震工程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应急测绘与防灾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四川省山区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建设,培养专业团队和人才,推动提高我省防灾减灾、地震预警整体水平。

      二是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大力支持下,由西南交通大学牵头建设的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顺利通过竣工验收,该国家工程实验室建成投入运行,将极大提升我省交通土建工程建设的技术创新实力,为我国陆地交通建设地质灾害防治发挥了强大技术支撑和创新引领作用。

      三是加强应急组织体系建立,交通运输厅与省直相关单位、市(州)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明确责任,落实分工,逐步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应急协调联动,初步建立了跨部门、跨区域和行业内部的工作协调与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初步建立以市(州)、县(市、区)为单位,包括1800辆客货应急车辆的道路应急运输保障队伍;水上交通初步编制了58艘监督艇和35艘运输船舶的应急运力储备方案。

      四、积极推进国际产能合作

      我省防灾减灾产业具备一定基础,一些优势产品市场前景较好,省发展改革委积极支持行业内骨干企业拓展境外产能和经贸合作空间,相关部门统筹运用现有外经贸发展资金及相关资金支持政策,通过前期费用补助、贷款贴息、保费补贴等方式,根据年度资金规模和项目申请情况,对有利于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获取境外重要能源资源、获取相关领域先进技术、带动我省重大装备出口的境外投资和境外工程承包的重大战略性项目进行择优支持。

      五、下阶段工作要点

      一是进一步加大重点科研平台建设。继续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防震救灾方面平台建设,推动提高我省山区防灾、减灾的整体水平。

      二是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科技攻关。组织西南交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和九寨沟生态保护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单位开展九寨沟7.0级地震成因与下一步减灾对策、景观维持技术合作等研究,进一步为地震工作提供科技支撑。

      三是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相关企业与科研机构整合创新资源,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通过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抢占经济制高点实现创新驱动。继续推进“四川造”地震预警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进一步研发地震预警技术体系。

      感谢您们对我省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您对以上答复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四川省人大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办理情况反馈意见表》上及时反馈我们,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工作。
    责任编辑: 刘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对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第628号建议答复的函

  • 2018年04月17日 16时26分
  • 来源: 四川省科技厅
  •   赵世春等2位代表:

      您们提出的《关于大力推动我省防灾减灾产业发展的建议》(第628号建议)收悉。针对所提建议,我厅向省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厅、民政厅等部门致函征求意见,商请提供了相关材料,并邀请赵世春代表来我厅座谈交流,进一步了解相关需求及建议,经过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加强防灾减灾科技攻关

      一是将地质灾害、地震预警科技工作纳入“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统一部署,组织优势科研力量联合攻关,重点开展灾害灾情侦查、灾害快速调查技术、灾害现场救援处置技术装备和应急测绘服务技术产品等研发。

      二是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套地震预警技术体系,涵盖地震预警监测、地震预警信息产生、信息发布、信息接收和应用等环节,填补了我国地震预警领域的一系列空白。

      三是交通运输厅加强科技支撑,建成四川省公路水路交通应急指挥及抢险救助保障系统,局部实现与事件现场之间的通信保障、指挥协调和区域联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专业化系统在重点车船动态监管等方面得到推广,实现了9万余台营运车辆的卫星定位和759艘船舶的动态监控。

      二、加大科技成果应用

      利用汶川余震区特性,开展基于MEMS传感器和分布式计算技术示范,研发了全套地震预警技术体系,通过“四川造”地震预警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建成了延伸至31省市区的全球最大地震预警网,覆盖6.6亿人口,使我国成为继墨西哥、日本之后世界第三个具有地震预警能力的国家,四川在我国率先在民众、学校、工程、政府等部门应用地震预警技术。“5.12大地震伤情规律分析及应急救治技术规范”“震后伤残患者的规范化综合康复方案研究”“5.12地震后心理危机干预技术研究”等研究成果,在近期灾害救治中得到大力应用与推广,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三、推进自主创新体系和应急体系建设

      一是大力推动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地震预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抗震工程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应急测绘与防灾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四川省山区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建设,培养专业团队和人才,推动提高我省防灾减灾、地震预警整体水平。

      二是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大力支持下,由西南交通大学牵头建设的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顺利通过竣工验收,该国家工程实验室建成投入运行,将极大提升我省交通土建工程建设的技术创新实力,为我国陆地交通建设地质灾害防治发挥了强大技术支撑和创新引领作用。

      三是加强应急组织体系建立,交通运输厅与省直相关单位、市(州)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明确责任,落实分工,逐步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应急协调联动,初步建立了跨部门、跨区域和行业内部的工作协调与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初步建立以市(州)、县(市、区)为单位,包括1800辆客货应急车辆的道路应急运输保障队伍;水上交通初步编制了58艘监督艇和35艘运输船舶的应急运力储备方案。

      四、积极推进国际产能合作

      我省防灾减灾产业具备一定基础,一些优势产品市场前景较好,省发展改革委积极支持行业内骨干企业拓展境外产能和经贸合作空间,相关部门统筹运用现有外经贸发展资金及相关资金支持政策,通过前期费用补助、贷款贴息、保费补贴等方式,根据年度资金规模和项目申请情况,对有利于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获取境外重要能源资源、获取相关领域先进技术、带动我省重大装备出口的境外投资和境外工程承包的重大战略性项目进行择优支持。

      五、下阶段工作要点

      一是进一步加大重点科研平台建设。继续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防震救灾方面平台建设,推动提高我省山区防灾、减灾的整体水平。

      二是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科技攻关。组织西南交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和九寨沟生态保护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单位开展九寨沟7.0级地震成因与下一步减灾对策、景观维持技术合作等研究,进一步为地震工作提供科技支撑。

      三是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相关企业与科研机构整合创新资源,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通过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抢占经济制高点实现创新驱动。继续推进“四川造”地震预警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进一步研发地震预警技术体系。

      感谢您们对我省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您对以上答复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四川省人大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办理情况反馈意见表》上及时反馈我们,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工作。
    责任编辑: 刘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