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简体 繁体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二五”旅游业

发展规划的通知 

川办发〔2011〕82号 二○一一年十二月五日
 

(此文件已于2017年12月29日宣布失效)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四川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四川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八次全会精神,依据《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发〔2009〕41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四川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本规划是《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重点专项规划之一,是指导未来5年全省旅游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第一章 发展环境 

  第一节 “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面对“5·12”汶川特大地震、国际金融危机、甲型H1N1流感全球蔓延等众多不利因素的严重影响,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合力推动,旅游系统积极应对,化危为机,全省旅游业保持了较快、有序发展,继续向旅游强省目标迈进。旅游综合实力显著提升,2007年成为西部地区首个、全国第八个旅游总收入跨千亿的省份,2010年旅游总收入达到1886.09亿元,比2005年(721.26亿元)增加1164.83亿元;旅游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以“创佳、创优、创A”为抓手不断完善旅游目的地体系,旅游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旅游灾后恢复重建取得巨大成就,对促进灾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全省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节 “十二五”发展形势 

  四川是我国旅游资源最富集的省份之一,旅游是四川最大、最突出的优势。近年来,我省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大力实施政府主导战略,全省旅游业发展连续多年保持了突飞猛进的态势,成为我省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尤其在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旅游业表现出较强的产业适应能力和综合带动能力,在拉动消费、促进就业、帮助农民增收、弘扬文化、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积极而突出的作用。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我省旅游业实现了从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大省的跨越,进入加快实现旅游经济强省建设目标的新阶段。 

  “十二五”时期四川旅游业进入新一轮大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从全球看,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旋律,政治多极化、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快,旅游业成为世界各国应对宏观经济危机、气候危机、环境问题的重要突破口,将依然保持较快发展,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将更加突出。从国内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将再上新台阶,居民消费能力稳步提升,消费结构升级进一步加快,旅游将成为国民的重要生活方式,形成巨大、稳固的国内旅游消费市场,旅游业进入大众化的全面发展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转型关键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要求,凸显了旅游业在调结构、扩内需、改善民生、保护生态等方面的特殊作用,旅游业的国家战略地位日益提升。从全省看,我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重点推进“两化”互动发展,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城镇体系加速完善,将在消费能力和目的地体系建设等方面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巨大支撑;同时,国家大力扶持四川民族地区跨越发展、地震灾区发展振兴和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将极大改善这些区域基础设施等发展条件,有利于区域旅游业发展,并赋予了旅游业在惠民、富民、稳民方面的特殊要求。 

  “十二五”时期也是四川旅游业破解自身发展难题的攻坚期、面临严峻挑战的考验期。全省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日益制约发展,亟待解决,如旅游产业素质不高,旅游市场主体发育不完善,旅游产品供给、旅游服务质量、市场秩序现状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和变化的旅游需求,与现代服务业的要求还不适应、不匹配。同时,日趋激[##page##]烈的市场竞争,随时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经济危机、公共卫生事件等各种不利因素的冲击,将给我省旅游业发展带来巨大压力。 

  未来5年我省大力发展旅游业机遇多,大有可为,但发展任务更艰巨,发展要求更高,需要以更宽视野、更大气魄、更具创意来发展旅游业,需要做大空间、做强产业、做优服务、做响品牌,为全省经济跨越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 

  第二章 发展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全省旅游业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全省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总体要求,围绕旅游经济强省建设目标,加快转变旅游发展方式,将旅游业发展与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提升产业素质,推动产业融合,加快配套旅游基础服务设施要素,进一步提升四川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发展大旅游,构建大产业,充分发挥旅游业在扩大内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改善民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努力将旅游业培育成四川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未来5年我省旅游业发展要把握好四个方面: 

  一是突出发挥旅游业综合功能。更加注重旅游业在扩大消费、吸纳就业、保护生态、传播文化和促进开放等方面的作用,服务全省科学发展大局。 

  二是突出发挥旅游业的“扶贫”作用和区域协同效应。加大对民族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和地震灾区等特殊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扶持,带动全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三是突出我省独特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继续发挥5大世界遗产的引领作用和世界品牌效应,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创新利用各类资源,积极开发具有鲜明特色和品牌化的旅游产品,推出精品线路,提升品质,塑造品牌,树立独特鲜明的旅游形象。 

  四是突出个性化的旅游服务。围绕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和变化的旅游需求,加快推进我省各类国家级旅游资源的景区化,不断培育旅游新业态,完善旅游服务要素,提供精细化、个性化的特色服务,促进旅游服务升级,树立四川服务品牌。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十二五”时期,全省旅游业发展要重点坚持和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游客需求为导向,科学发展旅游业;努力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提高旅游满意度,使旅游更加安全、便利、惠民,促进全民素质的优化提升。 

  ——坚持加快发展。把旅游业发展放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谋划和推动,不断壮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保持高于全省经济、全国旅游业的增长率,缩小与全国和旅游发达地区差距,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省。 

  ——坚持创新发展。深化旅游综合改革,推进旅游行业管理和企业经营体制创新;推进旅游业态创新,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提升旅游市场吸引力;创新旅游技术,加快旅游开发与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新的科技成果应用;深入实施科教兴旅和人才强旅战略,提高旅游行业创新发展能力。 

  ——坚持统筹发展。统筹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构建文化、旅游协调发展机制,满足市场日益增长的文化旅游需求;统筹城市与乡村旅游发展,合理配置城乡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统筹旅游的经济功能与社会属性,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坚持开放发展。促进产业要素自由流动,全面加强要素市场对外开放的公共服务。对接国际标准,全面提升旅游服务品质、管理水平和设施便利化程度。加强区域合作,进一步探索对外开放新形态,深化扩展国际合作内涵与外延。 

  ——坚持绿色发展。强化旅游全行业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立足资源环境谋发展,[##page##]倡导绿色消费观念,实现旅游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为四川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重要支撑。 

  第三节 发展目标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十二五”时期全省旅游业发展总体目标是:我省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世界遗产旅游目的地,旅游业在我国西部的排头兵优势更加突显。全省旅游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基本形成“大旅游”产业体系,旅游服务质量明显提升,旅游应急救助服务能力显著提高,整体旅游形象更加鲜明,旅游目的地建设成效显著,区域旅游发展格局更为优化,旅游业在全省经济社会中的地位更突出、作用更明显,基本实现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转变。具体体现在: 

  ——旅游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到2015年,旅游业初步建设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全省旅游总收入超过4000亿元,年均增长16.7%,相当于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3.6%;其中,国内旅游收入达到4012亿元,年均增长16%;旅游外汇收入达到8.5亿美元,年均增长19%。 

  ——旅游市场不断扩大提升。到2015年,全省接待游客总人数超过4亿人次,其中,国内游客数达到3.99亿人次,年均增长8%;入境游客数达到240万人次,年均增长18%。开发形成一批新的旅游精品景区,旅游产品数量更加丰富,创建100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旅游市场主体不断壮大,培育10家年旅游经营收入超过5亿元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50家年旅游经营收入过1亿元的中小型旅游企业。 

  ——旅游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得到优化升级,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保险、旅游资讯等新业态蓬勃发展,旅游业与第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观光旅游产品质量明显提升,休闲度假、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等产品开发成效显著,养生、自驾游、美食、商务会展等高端和新兴旅游产品得到健康培育,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更为丰富,产品体系更为健全和优化。 

  ——旅游资源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环境友好型的生态旅游业加快发展,旅游景区内污染物排放、废物回收利用达到国家有关标准,依法防治水土流失,减少植被破坏和景观破坏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建成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在全行业范围内推进节能环保,建设一批低碳旅游示范城市,认证一批生态景区、循环型景区,创建一批绿色旅游饭店。到2015年底,星级饭店、A级景区用水、用电量在2010年基础上下降20%。 

  ——旅游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初步建立旅游安全法规、旅游安全预警、旅游安全控制、旅游应急救援、旅游保险“五位一体”的旅游安全保障机制,逐步完善旅游景区预警系统、服务场所防范系统、自驾车救援系统、旅游紧急救援系统等公共安全设施和应急队伍建设,形成信息畅通、协调有力、应对高效的旅游安全防范预警应急处置体系。进一步提高行业内及游客旅游安全意识。 

专栏1 “十二五”时期旅游经济主要指标



  第四节 战略布局 

  根据我省旅游资源禀赋、交通条件、经济联系和旅游发展基础,“十二五”期间全省旅游将按“1355”的格局发展。 

  一、1个旅游经济增长极 

  即大成都旅游经济增长极。以成都市为核心,辐射周边的德阳市、资阳市、眉山市、雅安市等地。依托成都市突出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以建设天府新区为契机,积极引入大型旅游企业和优质营运团队,集约开发龙门山、“两湖一山”(龙泉[##page##]湖、三岔湖、龙泉山)、彭祖山、黑龙滩等4大组团,重点开发一批具有文化体验、休闲娱乐、温泉、湖泊、森林、乡村风貌等多功能、多主题的旅游综合体,推进旅游产业要素集聚,加快旅游产业化、信息化、标准化和国际化,打造城乡发展一体、产业融合、富有时代魅力的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引领全省旅游业发展。 

  二、3个旅游经济带 

  成绵乐旅游经济带:以德阳市、绵阳市、广元市、乐山市为主。依托成绵乐城际铁路、成绵高速等大通道,按照“立足城市、做强沿线、北拓南联、开放发展”的思路,加快完善城市旅游功能,集中开发一批特色度假基地、主题酒店群,鼓励旅游产业集聚发展,重点打造世界遗产、古蜀文化、乡村休闲、地震遗址、三国文化等5大旅游主题,形成以成都市为中心,以广元市、乐山市为支撑的旅游产业带。 

  成渝旅游经济带:以遂宁市、内江市、南充市、广安市、资阳市为主。充分利用地缘优势,抓住成渝经济区建设契机,以市场开拓、区域合作为重点,统筹推进沿线城市功能完善、景区开发,重点打造以中国死海为核心的康体休闲基地、以“两湖一山“为核心的山水休闲基地、以大千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休闲基地;加快南充嘉陵江流域生态文化旅游区建设,加快推进南充、广安川渝合作示范旅游区建设,将成渝旅游带打造成为连接成都市、重庆市两大中心城市的旅游经济带。 

  成雅攀旅游经济带:以攀枝花市、雅安市、凉山州为主。抓住雅攀高速公路建成和成昆铁路完善升级的契机,以西昌市为中心,以攀枝花市、雅安市为支撑,依托独特的熊猫故乡生态环境、绚丽的彝族文化与民族风情、神秘的攀西大裂谷,重点发展休闲度假、休闲农业、攀西特色旅游土特产、彝族文化旅游商品等产业,打造中国西部“阳光风情度假天堂”。 

  三、5个特色旅游经济区 

  大九寨国际旅游区:以阿坝州为主,辐射绵阳市、广元市。以“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和红原机场、成兰高速铁路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和提升九寨沟的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以黄龙等建设5A级旅游景区为依托,深度发掘大草原生态、藏羌文化内涵,加快建设若尔盖大草原、茂汶藏羌风情走廊、四姑娘山、达古冰川等景区,推进阿坝州旅游由东部向中西部扩展,形成以世界遗产观光为主,藏羌文化体验、草原休闲、山地度假等为配套的世界级生态旅游目的地。 

  环贡嘎生态旅游区:以贡嘎山为品牌,以康定为核心。实施“统一规划、分步推进”发展战略,集中力量打造康定国际精品旅游城,以及康定县新都桥镇、塔公乡、泸定县泸桥镇、磨西镇、丹巴县章谷镇等周边重点城镇;重点建设木格措、海螺沟、丹巴藏寨、塔公草原、雅拉雪山等5大旅游组团,力争建成1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着力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做好康定机场运营配套建设,完善以康定为核心的旅游公路网和配套基础设施,带动甘孜州东部发展。 

  亚丁香格里拉旅游区:以稻城亚丁为核心。按照“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核心区”定位,以打造国际旅游精品为目标,加大亚丁景区生态环境保护,高标准、合理开发生态文化旅游项目;建设亚丁机场到亚丁景区的旅游通道,完善稻城县城、香格里拉镇、桑堆乡等城镇旅游功能。配套建设好巴塘措普沟、理塘格聂山、长青春科尔寺等旅游景区,完善乡城县城、理塘县城、雅江县城等重点旅游接待中心的旅游配套服务功能,提升亚丁至木里、乡城至得荣、巴塘至得荣的公路等级,形成旅游环线,带动甘孜州南部发展。 

  川南文化旅游区:以自贡市、泸州市、内江市、宜宾市为主。依托成渝经济区开发,围绕“长江黄金水道”、川南喀斯特地貌和“中国白酒金三角”、竹文化、盐文化、恐龙文化等资源,加快川南城市群旅游业协同发展,深度开发特色文化、生态旅游,打造川黔渝旅游“金三角”,推动川南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 

  秦巴生态旅游区:以达州市、巴中市为主。贯彻落实秦巴山区扶贫政策,将旅游发展与扶贫工作紧密结合,加大光雾山、诺水河、米仓山、川陕苏区遗址、巴人遗址、百里峡、八台山、花萼山等景区开发力度,提升旅游景区建设水平,完善达州市、巴中市中心城市的配套设施建设,将秦巴旅游带[##page##]打造成为绿色生态走廊、红色文化走廊,成为旅游扶贫示范带。 

  四、5条旅游环线 

  围绕全省旅游交通大干线建设,加快完善北环线、西环线、东南环线、西南环线、东环线,推动全省旅游发展格局网络化。 

  (一)北环线(九环线)。环线构成:成都—德阳—绵阳—九寨沟—松潘—红原—马尔康—理县—汶川—成都。依托九寨沟、黄龙世界遗产,以藏羌民族文化为主线,配合红原机场建设,扩大原九环线,完善道路等基础服务设施,推动阿坝州中西部旅游开发,支撑该区域世界遗产、藏羌风情、地震遗址、三国文化等主题旅游产品。 

  (二)西环线(大熊猫线)。环线构成:成都—卧龙—小金—丹巴—康定—泸定—雅安—成都。以“大熊猫原生态旅游”为主线,重点增强环线公路交通保障,全面完善公路安全防护设施,提高宝兴县城、小金县城、康定县城、新都桥镇、丹巴县城等城镇的餐饮住宿接待能力,支撑该区域大熊猫、康巴风情、高山生态、温泉度假等主题旅游产品。 

  (三)东南环线(长江线)。环线构成:成都—乐山—宜宾—泸州—自贡—内江—遂宁—成都。以长江自然山水和川南民俗文化为主线,加大沿线精品旅游景区开发,重点打造游轮旅游产品,创新开发宗教文化、养生文化、白酒文化、竹文化、盐文化、恐龙文化等主题旅游产品,增强环线旅游吸引力。 

  (四)西南环线(香格里拉线)。环线构成:成都—雅安—西昌/攀枝花—盐源—木里—亚丁—稻城—康定—成都。以“香格里拉”为品牌,整合金沙江流域旅游资源,加快完善雅攀高速、318国道和攀枝花、西昌、康定、亚丁4大支线机场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夯实西南旅游崛起的基础。重点开发民族风情体验(康巴风情、彝族风情、摩梭风情)、高山生态观光、阳光休闲度假、特种探险、科考等主题旅游产品。 

  (五)东环线(三国线)。环线构成:成都—遂宁—南充—广安—达州—巴中—广元—绵阳—德阳—成都。以“蜀道遗踪三百里,蜀汉英雄两千年”为整体形象,突出参与性休闲文化旅游项目开发,增强线路的吸引力,支撑该区域将帅故里、三国文化、农耕文化、红军文化、嘉陵江风光、大巴山生态等主题旅游产品。 

  第三章 发展任务 

  第一节 优化产品体系 

  适应以人为本的需要,坚持市场导向和资源导向并重,按照特色化、人性化、规模化、标准化的要求,运用先进技术和理念,从注重景区景点建设转变为景城(镇)村联动、全方位支撑的旅游目的地建设,从主要依赖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生态、文化体验、乡村等复合型旅游转变,构建具有四川特色、多层次、多功能、结构优化、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体系。 

  一、加快开发旅游新产品 

  (一)满足大众需求,大力开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围绕市民需求和游客需求,大力发展都市休闲游和城郊游。注重开发城市公园、文化广场、特色商业街区等城市休闲产品,合理配置城乡休闲设施与休闲空间,积极培育城市特色休闲街区和夜间旅游休闲集中消费区,促进城乡居民休闲度假消费。 

  着眼于区域性国际度假市场和国内发达地区度假市场,把旅游度假区发展与旅游目的地打造、生态文化保护、城乡社会和谐发展、公共环境建设有机结合,加快建设国家级、省级休闲度假旅游区,重点扶持湖滨休闲度假旅游、城郊休闲度假旅游、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山水生态休闲度假旅游、都市休闲旅游产品,以及温泉度假、湖岛度假、森林度假等专项度假旅游产品,拓展商务、会展、体育、现代娱乐等产品的休闲度假功能,打造中国西部第一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二)加快各类资源景区化,打造一批国际旅游精品。根据市场需求,依托我省突出的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资源优势,大力实施“资源景区化”,建设一批新的国家级旅游精品,作为全省重点旅游项目,在规划、立项、宣传等方面全力支持。力争新建成100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其中国家5A级旅游景区新增5个。[##page##] 

  (三)促进产业融合,开发各类专项旅游产品。 

  文化旅游。发挥旅游的产业带动功能,更加有效地整合旅游与文化资源,加大地方文化的研究力度,深入挖掘开发各类文化资源,着力提高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创意水平,实现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重点开发古蜀文化、蜀汉三国、佛教道教文化、天府古镇、特色文化村落、巴蜀名人故居、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美食文化等系列文化旅游产品,建设一批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推出一批地域风情浓郁、时代特色鲜明和市场吸引力强的旅游演艺产品,开发一批文化旅游出版物、文化旅游纪念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精品和拳头产品。 

  生态旅游。结合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把生态建设与发展生态旅游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制定标准和认证,建设一批生态旅游示范区,加强规划设计和游客管理,开展生态观光、生态体验、科普教育等活动,促进我省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水利风景区等可持续发展。 

  自驾游。发挥四川独特的地貌、多样的生态和多彩的文化优势,依托成都作为全国私家车第三城的优势,围绕四川旅游交通建设,以成都市为中心,以标准化建设为抓手,政府引导建设一批自驾游目的地,推出5条自驾游精品示范线,打造中国自驾游胜地。 

  乡村旅游。抓住扶贫开发、灾区发展振兴等契机,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结合新村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创新乡村旅游开发模式,重点建设1000个特色民族村寨、100个特色观光农业园、10个城郊型乡村旅游产业带,培育10大国际性的乡村旅游节庆活动,发挥其示范和引领作用,促进我省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红色旅游。遵循旅游产业发展规律,创新发展方式,提升红色旅游景区竞争力和吸引力,完善第一期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建设,新规划建设30个红色旅游景区,创建8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探索建设一批旅游扶贫试验区。 

  美食旅游。依托四川独特的饮食文化,以“川菜、川酒、川茶”为主要载体,以成都“世界美食之都”为龙头,以各地特色菜系为支撑,打造“1+N”天府美食旅游线,策划10大主题美食节,建设10大美食街,出版10类天府美食书籍,展示传播四川独特的地域文化、传统文化。 

  商务会展旅游。提升和创建一批世界性、全国性知名会展品牌;以提高针对会展客商的旅游配套服务为重点,促进会展与旅游的实质性整合;着力延伸会展旅游产业链,带动美食、购物等产业加快发展。 

  工业科技旅游。加快我省工业科技旅游品牌建设,依托绵阳核工业基地、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攀枝花钢铁工业城,融科普、体验、修学等多功能于一体,打造“核世界”国防主题公园、“奔月”航天主题公园、“钢铁时代”主题公园;依托泸州老窖、宜宾五粮液、绵竹剑南春、古蔺郎酒、射洪沱牌等名酒品牌资源,建设一批以酒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旅游城市(镇)。 

  此外,要大力开发运动康体、中医养生、修学科考、宗教文化等潜在优势旅游产品,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按照国家相关管理规定探索开发跳伞、滑翔、游艇、私人飞机等高端旅游产品,不断创造旅游消费亮点。 

  专栏2 优化旅游产品体系 

  1.度假产品。 

  10大旅游度假区:成都龙门山(都江堰—虹口)旅游度假区、峨眉山旅游度假区、西昌邛海—泸山阳光旅游度假区、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旅游度假区、“中国死海”旅游度假区、眉山黑龙滩旅游度假区、蜀南竹海旅游度假区、攀枝花红格温泉旅游度假区、自贡盐疗养生度假基地、彭祖山养生旅游度假区等。 

  2.观光产品。 

  国家级资源创A工程:新增100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其中5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金沙—三星堆、小平故里、剑门关、阆中古城等;国家4A级旅游景区50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45个。 

  3.专项产品。 

  文化旅游建设工程:10个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国[##page##]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等10大特色文化旅游节庆活动;50个政治、军事、文化类名人故居;100个特色文化名村名镇。 

  生态旅游:10个生态旅游示范区。 

  自驾旅游:川西北黄河大草原自驾游、中国景观大道香格里拉自驾游、攀西大裂谷阳光自驾游、蜀道三国自驾游、重返“苏区”自驾游等5条精品线。 

  乡村旅游富民工程:1000个特色民族村寨、100个特色观光农业园、10个城郊型乡村旅游产业带、10大乡村旅游节庆。 

  红色旅游:新推出30个红色旅游景区,创建8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10个旅游扶贫试验区。 

  工业科技旅游:“核世界”国防主题公园(绵阳)、“奔月”航天主题公园(西昌)、“钢铁时代”主题公园(攀枝花);打造宜宾酒都,泸州酒城,绵竹市、二郎镇、沱牌镇等酒镇。 

  天府美食旅游:打造“1+N”天府美食旅游线,策划10大主题美食节,建设10大美食街,出版10类天府美食书籍。 

  商务会展旅游:培育壮大10个品牌展会,主要包括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自驾游交易博览会、中国国际软件合作洽谈会、中国西部海峡两岸经济科技博览会、城乡统筹发展论坛、成都国际家具工业展览会、成都国际汽车展览会、承接产业转移成都论坛等。 

  二、整合建设旅游目的地城镇 

  围绕旅游景区开发建设,结合全省新型城镇化战略,分级分类配套规划建设旅游城镇,完善城镇旅游功能,形成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旅游目的地城镇体系。 

  (一)强力推进成都市建设国际化旅游目的地城市。 

  成都市要以“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世界美食之都”等国际性旅游城市品牌为平台,围绕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抓住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契机,加快推进旅游现代化、国际化进程。 

  着力提升成都市的都市旅游功能,建设不同主题的都市游憩区,加快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建设绿色通道、立体交通网络,实现“无缝对接”;统筹城乡旅游协调发展,营造良好人文生态环境;成都市率先建设西部首个“智慧旅游城市”,加快信息技术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全面运用,促进旅游消费方式、旅游管理方式、旅游产业形态转变,提升旅游业的现代化水平,推动成都市建设成国际化旅游目的地城市。 

  (二)加快培育一批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城市。 

  围绕全省旅游发展布局,结合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以及百万人口城市的形成,培育泸州市、乐山市、宜宾市、西昌市等11个城市为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自贡市、德阳市、遂宁市、内江市、广安市、达州市、雅安市、眉山市、资阳市等9市为特色旅游目的地城市。 

  区域旅游目的地城市要加快完善旅游咨询中心、旅游集散中心、旅游交通导引系统等公共服务设施,着力提升旅游接待、集聚和辐射功能。同时,要结合本地居民休闲娱乐需求以及外地游客需求,发挥地域特色文化,加强城市休闲产品建设,塑造城市独特形象。 

  (三)积极打造100个特色旅游小城镇。 

  在我省旅游资源富集地区、大中城市周边、重点旅游线路节点等有条件的地方,重点打造历史文化型、生态休闲型、特色产业型、旅游集散型、民族风情型5类、100个特色旅游目的地城镇。旅游城镇建设要突出地方特色,重视旅游服务功能;要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城镇环境,提升居民整体素质,营造热情、礼貌、文明的居民形象与氛围,塑造和谐、文明、特色鲜明的旅游城镇形象。 

  全省所有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要进一步完善城市旅游功能,提升旅游形象,创建旅游品牌,做优旅游服务,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 

  专栏3 旅游目的地体系 

  国际化旅游目的地城市(1个):成都市。 

  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城市(11个):攀枝花市、泸州市、绵阳市、广元市、乐山市、南充市、宜宾市、巴中市、马尔康县、康定县、西昌市。 

  特色旅游目的地城市(9个):自贡市、德阳市、遂宁市、内江市、广安市、达州市、雅安市、眉[##page##]山市、资阳市。 

  特色旅游镇(五类,100个): 

  历史文化型(50个):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镇、双流县黄龙溪镇、大邑县安仁镇、邛崃市平乐镇、崇州市街子镇,自贡市沿滩区仙市镇、荣县双石镇,泸州市泸县立石镇、合江县尧坝镇、合江县福宝镇、古蔺县太平镇、古蔺县二郎镇,德阳市旌阳区孝泉镇、罗江县调元镇、罗江县白马关镇,绵阳市三台县郪江镇、江油市青莲镇,广元市元坝区昭化镇、旺苍县木门镇、剑阁县普安镇、剑阁县武连镇、剑阁县剑门关镇,遂宁市射洪县金华镇、大英县卓筒井镇,内江市资中县铁佛镇、资中县罗泉镇、隆昌县云顶镇,乐山市市中区苏稽镇、五通桥区西坝镇、犍为县清溪镇、犍为县罗城镇、井研县千佛镇,南充市蓬安县相如镇、蓬安县锦屏镇,宜宾市翠屏区李庄镇、南溪区南溪镇、江安县夕佳山镇、屏山县龙华镇,广安市广安区协兴镇、广安区肖溪镇、武胜县沿口镇,达州市达县石桥镇、宣汉县清溪镇、大竹县清河镇,巴中市巴州区恩阳镇,雅安市雨城区上里镇、石棉县安顺彝族乡,眉山市彭山县江口镇、洪雅县柳江镇,凉山州会理县城关镇。 

  民族风情型(20个):绵阳市北川县擂鼓镇,雅安市宝兴县硗碛镇,阿坝州汶川县映秀镇、汶川县水磨镇、汶川县耿达镇、理县米亚罗镇、理县古尔沟镇、松潘县川主寺镇、九寨沟县漳扎镇、小金县日隆镇、若尔盖县唐克镇、红原县邛溪镇,甘孜州康定县新都桥镇、泸定县磨西镇、丹巴县章谷镇、道孚县八美镇、乡城县乡巴拉镇、稻城县香格里拉镇,凉山州盐源县泸沽湖镇、普格县螺髻山镇。 

  旅游集散型(10个):攀枝花市西区格里坪镇,遂宁市大英县蓬莱镇,乐山市峨边县黑竹沟镇,宜宾市长宁县长宁镇、长宁县竹海镇,达州市万源县白沙镇、宣汉县东乡镇,巴中市南江县光雾山镇、通江县诺水河镇,凉山州冕宁县城厢镇。 

  生态休闲型(10个):成都市郫县友爱镇、大邑县花水湾镇、都江堰市虹口镇,自贡市大安区大山铺镇,绵阳市安县桑枣镇,南充市南部县升钟镇,眉山市仁寿县黑龙滩镇、洪雅县槽渔滩镇,资阳市简阳市三岔镇,凉山州雷波县黄琅镇。 

  特色产业型(10个):成都市龙泉驿区柏合镇、龙泉驿区山泉镇,攀枝花市盐边县红格镇,泸州市江阳区江北镇,德阳市广汉市连山镇、绵竹市九龙镇,广元市朝天区曾家镇,遂宁市船山区新桥镇、射洪县沱牌镇,乐山市五通桥区竹根镇。 

  三、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以市场为导向,运用旅游线路统筹方法,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挖掘地域文化和特色旅游内容,将硬件设施环境与旅游功能相融合,重点打造世界遗产、熊猫故乡、蜀山之王、蜀汉三国、大爱无疆、长征丰碑、醉游中国、发现四川一百年等8条精品旅游线。 

  到“十二五”末,8大精品旅游线所有连接到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旅游公路达到一级,旅游交通实现无缝对接,旅游标识标牌、旅游公路安全防护栏齐全,旅游咨询、住宿、餐饮、购物等配套服务设施完善,其管理和服务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旅游精品线成为中国推向世界的国家重点线路。 

  专栏4 8大精品旅游线路 

  1.“世界遗产”经典旅游线。以九寨沟、黄龙、大熊猫栖息地、峨眉山—乐山大佛、青城山—都江堰5大世界遗产为核心构建的精品旅游线,主要面向国际市场,兼顾国内市场。 

  2.“熊猫故乡”探秘旅游线。以大熊猫发现地(雅安)、大熊猫繁育基地(成都)、大熊猫保护基地(卧龙)为主,培育成为具有国家竞争力的世界级旅游精品线路,主要面向国际市场。 

  3.“蜀山之王”贡嘎山生态旅游线。以贡嘎山为核心、以康定为支撑,展示康巴藏区独特的自然资源、民族文化,主要面向国际市场。 

  4.“蜀汉三国”文化旅游线。主线为成都—德阳—绵阳—剑门关—昭化古城—阆中—南充—成都,可设计世界名人论三国、骑游三国蜀道、三国演义之拓展训练、三国文化修学之旅等系列三国主题线路,除国内市场、港澳台地区市场外,重点针对日韩及东南亚旅游市场。 

  5.“长征丰碑”红色旅游线。涉及泸州、攀枝花、凉山、甘孜、阿坝等地,以中央红军入川长征路线为主线,重点展示伟大的长征精神,展现川[##page##]西地区绝美的自然风光、绚丽的民族风情和社会主义农村新貌,规划建成国家级精品旅游线路,主要针对国内市场。 

  6.“大爱无疆”灾区新貌旅游线。涉及成都、德阳、绵阳、广元、阿坝、雅安6个重灾市(州),以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展示灾后重建成果、地震科普教育为主题,积极申报世界遗产,主要针对国内市场。 

  7.“醉游中国”白酒金三角旅游线。以四川白酒“六朵金花”(五粮液、泸州老窖、剑南春、全兴大曲、郎酒、沱牌曲酒)为主,延伸至贵州茅台,展示独特的白酒文化和区域生态资源,主要针对国内市场以及受中国白酒文化影响的日韩市场。 

  8.“发现四川一百年”探秘之旅:以英美威尔逊、洛克两位专家学者在四川探寻神秘东方世界行程为主线,展示四川百年沧桑的人文地理,主要针对欧美专项市场。一是“探秘中国西部花园”的威尔逊之路,分为两条线:川东北的达州(宣汉、达县)—巴中—南充(仪陇、阆中)—绵阳(盐亭、三台)—成都;川西北的成都—都江堰—卧龙—小金—丹巴—康定—泸定—汉源—乐山—成都,主要面向国内自驾游市场,以及欧美探险、科考专项市场。二是“寻找香格里拉”的洛克之路:西昌—泸沽湖—木里—稻城—亚丁—康定—成都,展示独特的彝族风情、康巴风情和横断山脉的绝美自然风光,主要针对国内自驾游市场,以及欧美的探险、科考专项市场。 

  第二节 完善服务体系 

  加快完善、拓展旅游服务要素,增强旅游企业综合实力,提高公民素质,整体提升旅游软实力。 

  一、不断扩大服务领域 

  遵循产业发展规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大众为根本,加快完善旅游娱乐、旅游购物、旅游咨询等旅游服务薄弱环节,提升“吃住行游”等服务要素水平,积极拓展旅游服务新领域,构建更具包容性的旅游服务体系。 

  (一)旅游娱乐。突出四川民俗风情和地方文化特色,策划多种夜间娱乐主题项目和旅游演艺产品,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成都市及乐山市等12个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城市,要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利用高科技手段,推出面向游客的1—2个常年演出的城市大型文娱活动或夜间娱乐节目,不断打造成各地的文化品牌;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要有1—2个文化表演活动。同时要加强对娱乐活动的引导,促进旅游娱乐健康发展。 

  (二)旅游购物。促进旅游业与四川地方特色产业对接,打造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旅游商品,着力提升购物在旅游消费中的比例。树立大旅游商品观念,推进特色工业产品、农林牧渔业及副产品、手工艺品等旅游化,将常规化的制造业商品通过工业旅游的开发形成特色工业旅游商品;鼓励创意企业进入旅游商品行列,加大旅游商品研发和设计能力,实现旅游商品“特色化、系列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培育一批文化旅游商品品牌,重点扶持蜀锦、蜀绣、漆器、青神竹编、绵竹年画、民族刺绣、龚扇等四川特色小商品。制定《四川省旅游购物街区评定标准》,规划建设10条省级旅游购物街,推动成都市结合专业市场建设,建设全国知名的旅游商品销售中心,打造“旅游购物之都”。实施旅游购物企业的评级和推荐制度,进一步规范旅游购物经营活动;加大监管力度,建立旅游购物点的信用管理体系,完善旅游商品售后服务保障体系,营造诚信、便捷的旅游购物环境。 

  (三)旅游咨询。适应散客为主的发展趋势,加大旅游咨询服务。各市、重点旅游县要把旅游咨询服务作为城市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加快建设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站、点),并与旅游集散中心共同形成网络化的散客服务系统。旅游咨询服务要充分运用电子商务技术,满足游客浏览、咨询、订购、投诉等多种需求。 

  (四)旅游运输。推动全省旅游交通实现无缝对接。加快构建干线铁路、城际铁路、长途客运、旅游客车、市区公交、出租车等各种交通方式相互衔接、零换乘的综合性运输体系,满足大众化旅游需求。各地要加大旅游公共交通建设,大力发展旅游运输公司,鼓励交通企业增加汽车租赁服务,城市开设自行车出租点;开发城市观光巴士线路和夜间旅游观光专线,建立延伸到周边主要旅游景区和乡村旅游点的公共交通网络;提升旅游交通的等级质量,完善旅游交通引导系统,提高通达[##page##]性、舒适性、便捷性。推动各地按照旅游交通服务标准,不断提高旅游运输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 

  (五)旅游景区。推动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加大旅游景区保护力度,不断完善提升重点旅游景区的防洪、供水、排污、垃圾处理、旅游厕所等基础服务设施,鼓励旅游景区使用低碳环保材料,支持国家A级旅游景区建设循环型景区;提高旅游景区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快电子门票、移动互联网、实时视频、电子导游等信息技术的应用;规范旅游景区的开发、经营活动,引导非A级旅游景区服务向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因地制宜创新旅游景区管理体制、经营模式,在有条件的旅游景区率先实施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离”试点,增强景区竞争力。 

  (六)旅游住宿。以市场为导向,优化星级饭店的结构、档次与空间分布,加快发展经济型酒店和汽车旅馆,形成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住宿设施体系。加强对旅游饭店的管理以及与相关部门的综合统筹和协调,进一步建立健全旅游饭店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加强社会旅馆的标准化与规范化管理。加快建立分时度假酒店、旅游房地产、家庭旅馆、汽车旅馆、青年旅舍等行业标准和管理规范。提高星级饭店的整体硬件设施和服务水平,推进旅游饭店业普及电子商务的步伐。 

  (七)旅游餐饮。充分发挥川菜的品牌优势,进一步提升餐饮在全省旅游产业中的支撑作用。服务大众化的旅游餐饮需求,大力挖掘四川传统菜系和地方特色餐饮。弘扬四川饮食文化,支持四川餐饮品牌做大做强。鼓励各地发展特色餐饮、民族餐饮、健康餐饮,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街、美食城,满足游客对四川美食的需求。以标准化为抓手,大力提升旅游餐饮特别是旅游团队餐的服务质量,逐步建设统一规范的旅游团队餐馆。联合卫生、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加强旅游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保障游客饮食安全。 

  (八)旅行社。加快推进旅行社等级评定,鼓励旅行社门市部向社区发展。鼓励旅行社加强对商务、会议团队以及散客的专业化服务,积极组织自驾车团队旅游、散客租车旅游。提高旅行社在国际市场的客源开拓能力和国内市场的竞争能力,增强产品创新和开发能力,完善内部管理,提升旅行社企业素质。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导游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旅行社行业自律。 

  (九)拓展旅游服务新领域。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发展的旅游需求为指向,以大旅游的视野观,加快旅游业与一、二、三次产业的融合,培育消费新热点。继续推进旅游业与相关行业的资源性融合,大力发展农业旅游、森林旅游、文化旅游、工业旅游、体育旅游等;着力推动旅游与相关行业生产性、服务性的融合,引导培育旅游装备业,积极发展旅游过程中的金融、保险、邮政、通讯、医疗、保健、娱乐休闲、商务会展等服务,促进旅游产品、配套服务的升级,带动相关产业、行业的发展。 

  二、大力提升服务能力 

  重视旅游企业在完善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积极作用,加快培育壮大旅游企业,推动旅游市场主体发育,提高旅游服务能力。 

  (一)加快旅游企业改革创新。引入市场经营理念和机制,推行有偿使用和转让制度,组建市场主体,吸引各类资本开发旅游资源,搞活做强旅游景区。鼓励旅游企业加快创建现代商业模式,创新管理理念、管理机制和管理手段,推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快建立以游客满意为导向的旅游企业质量管理机制,增强旅游企业服务质量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二)培育大型旅游企业。鼓励和支持非旅企业、非公企业参与旅游投资开发和经营服务,推进跨地区、跨领域、跨所有制企业兼并重组、上市等多形式改革,形成一批在省内外富有竞争优势的旅游大企业集团,培育一批年旅游经营收入超过5亿元、资产总值达10亿元以上的领军企业。成都市、乐山市、阿坝州等旅游企业集中的地区要抓住机遇,加快与国际大企业的对接,争取更多的外商资本进入,率先组建综合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旅游企业集团。积极鼓励旅游企业抢占资本市场,争取近5年内3至5家旅游企业上市。 

  (三)积极支持民营和中小旅游企业发展。制定实施“旅游企业小巨人计划”,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为旅游企业再发展创造良好环[##page##]境,力争形成50家年旅游经营收入过亿元的旅游企业“小巨人”,进一步壮大市场主体规模。 

  三、着力增强服务意识 

  提高我省居民好客意识,增强全社会发展旅游共识,提升旅游从业人员服务意识,打造四川旅游服务品牌,营造我省良好的旅游人文环境。 

  (一)增强公众的旅游服务意识。结合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开展全社会旅游宣传工作,实施旅游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活动,形成有利于旅游发展的舆论氛围,提升居民的好客意识;积极宣传旅游业的方针政策,宣传旅游业强大的关联、带动功能,增强领导干部的旅游产业意识和服务意识,形成大旅游发展共识。 

  (二)提高旅游从业者的服务意识。旅游管理部门要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在旅游企事业单位开展创优活动,提高旅游服务“窗口”行业的服务意识;加大培训力度,扩大旅游从业人员培训范围,创新培训方式,树立模范和榜样,发挥优秀从业人员的典型示范作用,引导旅游从业人员增强发自内心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有价值的劳动意识,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专栏5 旅游要素提升工程 

  旅游购物。规划建设10条省级旅游购物街。重点扶持蜀锦、蜀绣、漆器、青神竹编、绵竹年画、民族刺绣、龚扇等特色小商品开发。 

  旅游娱乐。开发10台大型特色文化演艺节目。 

  旅游餐饮。建设20个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街、美食城。 

  旅游企业。培育10家旅游年经营收入超过5亿元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50家年旅游经营收入过1亿元的旅游企业小巨人。 

  第三节 创新营销体系 

  把旅游营销作为我省旅游发展的突破口,摆在旅游业发展更加重要的地位。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原则,准确研判定位客源市场,创新旅游营销方式,强化四川旅游形象宣传,统筹发展国内外市场,推动四川整体旅游形象的新突破和新发展,进一步壮大旅游经济实力。 

  一、强化四川旅游整体形象宣传 

  将旅游作为四川形象宣传的战略资源和重要渠道,通过旅游整体形象塑造和推广,提升我省文化软实力。深化“天下四川、熊猫故乡”品牌形象内涵,整合全省优势旅游资源,形成具有针对性的、系统的四川旅游品牌形象体系,提高四川旅游品牌在海内外游客市场上的知名度和感召力。 

  加大四川旅游整体形象宣传力度。积极发挥各类博览会、体育赛事、节庆活动、国际高峰论坛的平台作用,加快建立主要客源地所在国语言版本的四川旅游网站,创新四川旅游品牌在海内外主流媒体的广告投放形式,突出长效、可持续的形象宣传作用。 

  积极参与区域旅游合作,重点推进港澳台、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积极推动四川与重庆、陕西、云南、贵州等周边省(市)无障碍旅游合作,实现区域旅游资源、游客和信息互动共享。加强与越南、泰国等东盟及亚太地区旅游合作,积极争取在日本、韩国等境外主要客源市场设立四川旅游办事处。提升与国际旅游组织的旅游合作水平,积极参与世界旅游组织(UNWTO)、亚洲太平洋旅游协会(PATA)等国际旅游机构的活动。 

  二、统筹发展四大旅游市场 

  针对日益增长的大众化、多样化、高品位的旅游消费需求趋势,根据四川实际,确立“突破入境、活跃省内、提升省外、引导出境”总体思路,推动旅游市场协调发展。 

  (一)突破入境市场。站在服务全省扩大对外开放、树立四川形象的战略高度,把发展入境旅游放到更突出的位置,提升到更具竞争力的水平。注重国际旅游细分市场研究,根据消费特征开展针对性营销。巩固香港、澳门市场,深化台湾市场,加强与当地官方机构合作,注重对当地潜在游客的营销,重点开发高端商务群体、主妇型休闲群体、回乡探亲访友旅游团、大中学生暑期休假群体、周末购物游群体。重点开拓日本、韩国、东盟及欧美客源市场,着力开发高端商务旅游群体、奖励旅游群体、修学旅游群体。借助省委、省政府领导出访的有利时机,开展旅游宣传推广活动;探索建立我省驻外旅游代理推广机构,加强与境外旅游管理部门和业界的沟通和合作;加大与境外国[##page##]家和地区修学旅游组织者共同开发青少年修学旅游市场;大力开发华人华侨旅游市场,借助海外华人社团和报刊传媒宣传四川旅游;加强与民航部门合作,在国际热点航线上投放四川旅游专刊和播放四川旅游专题片,开展航线和旅游精品线路联合促销。 

  (二)活跃省内市场。围绕贯彻扩内需、促消费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从满足日益增长的大众化旅游消费需求、改善民生的角度,全面发展省内旅游市场。结合民生工程加大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供便利化的旅游服务;制定实施旅游优惠政策,特别是加强对老年人、残疾人、学生等的优惠政策,鼓励旅行社、旅游景区和酒店等企业联合开发针对性产品,提供优惠、优质服务;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要加强旅游发展宣传工作,加大旅游公益广告的播放力度,发展旅游频道及旅游节目。全省要抓住双休日、小长假、黄金周等节假日市场,统筹策划实施主题营销活动,不断掀起旅游高潮。 

  (三)提升省外市场。省外市场发展重点是扩大游客来川规模,提高游客人均消费。重点开发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等客源市场的高端商务群体;通过无障碍旅游扩大陕西、重庆、云南、贵州等周边市场份额;通过网络平台培育河南、湖北、湖南、山西、甘肃等新兴客源市场;通过感恩主题营销,抓好灾区对口支援省(市)重点客源市场。 

  (四)引导出境市场。以提升我省居民素质为目标,引导出境旅游市场规范有序发展。加强旅行社资质的审核和监督检查,增加出境组团社的数量。启动四川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安全预警制度,加强旅游安全教育。实施重点出境市场和重点入境市场客源互换计划,带动入境旅游市场的发展。 

  三、健全旅游营销工作机制 

  构建一体化的营销格局。整合全省上下各方资源,组成省级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部门、旅行社、景区、相关企业等共同参与的“产品、市场、销售一体化”宣传营销格局。 

  (一)建立专业化的营销组织。探索组建“全省旅游营销联盟”;各地旅游部门要优化设计营销组织机构,提高旅游营销的专业化、国际化水平。 

  (二)建立现代化的营销信息系统。建立全省旅游营销信息系统,包括内部分析系统、营销情报系统、市场调研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三)建立全程化的营销管理制度。强化市场营销计划管理,建立科学规范的营销计划制定程序、营销过程控制体系和营销绩效评估体系。制定全省“十二五”旅游营销专项规划,实施年度重点营销计划,组织好每项营销活动,做实每次营销工作。 

  (四)建立特色化的营销宣传网络。制定我省旅游宣传整体规划和阶段策略,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游客的消费特征,充分发挥境内外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体优势,激发和吸引潜在游客群体,培养和储备将来游客群体。 

  四、构建旅游品牌体系 

  实施旅游品牌战略,构建全省旅游品牌体系,进一步突显旅游目的地形象。 

  (一)旅游资源品牌。各地、各部门协同配合,积极创建各类旅游资源品牌,提高全社会对资源的保护意识。重点推进世界遗产申报工作,加快金沙—三星堆遗址、剑门蜀道、贡嘎山、兴文石海(与云南石林等打捆)等项目申遗进程,加大川剧、康定情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力度,积极推动红军长征线、茶马古道线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加强世界遗产的宣传,促进世界遗产的永续利用。 

  (二)旅游产品品牌。先期推出世界遗产之旅、熊猫故乡探秘、古蜀文明探源、蜀汉三国寻踪、天府古镇漫步、体验“四川(川菜、川酒、川茶、川戏)”之旅、长征丰碑红色之旅、大爱无疆灾区新貌之旅和寻找香格里拉之旅等旅游产品品牌。 

  (三)旅游节庆品牌。打好旅游节庆活动牌,扩大节庆活动的市场操作和推广力度,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全国性、区域性节庆活动。重点打造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国(成都)国际美食节、中国四川国际南国冰雪节、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成都国际桃花节、康定情歌节、自贡国际恐龙灯会、攀枝花国[##page##]际漂流节、都江堰放水节10大旅游节庆品牌。 

  (四)旅游服务品牌。鼓励旅游企业创A(A级景区)、评“星”(星级酒店)、追“绿”(绿色企业),评选“十大金牌导游”、“十大品牌经理人”、“百名明星员工”。 

  (五)旅游商品品牌。鼓励创新开发旅游商品,组织评选四川省10大特色旅游工艺品、10大特色文化旅游商品、10大特色地方小吃、10大特色旅游土特产。 

  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旅游企业应针对不同品牌内涵和要求,加大创建和推广力度,全方位塑造和支撑四川旅游整体形象。 

  专栏6 四川旅游品牌体系建设 

  旅游资源品牌化工程:世界遗产1个;国家级遗产2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处;国家级森林公园5处;国家级湿地公园5处;国家级地质公园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0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项。 

  旅游产品品牌:世界遗产之旅、熊猫故乡探秘、古蜀文明探源、蜀汉三国寻踪、天府古镇漫步、体验“四川(川菜、川酒、川茶、川戏)”之旅、长征丰碑红色之旅、大爱无疆灾区新貌之旅和寻找香格里拉之旅。 

  旅游节庆品牌: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国(成都)国际美食节、中国四川国际南国冰雪节、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成都国际桃花节、康定情歌节、自贡国际恐龙灯会、攀枝花国际漂流节、都江堰放水节。 

  旅游商品品牌:10大特色旅游工艺品、10大特色文化旅游商品、10大特色地方小吃、10大特色旅游土特产。 

  五、创新旅游营销渠道 

  加快运用新的营销载体和技术,大力拓展旅游营销渠道,更加有效地开发旅游市场。大力推动多种语言、多种文字的市场化旅游类出版物的发行,促进纸质出版物、电子出版物及网媒有机结合,实现最大化覆盖,增强持续影响力。有效借力移动平台媒体营销,如通过国内外重要航班、高铁动车和主要铁路旅游列车上的媒体和城市移动电视进行旅游营销。重点发展网络营销,组建四川旅游网络营销联盟,加强外部网络连接,不断拓宽网上展示、网上推广和网上信息服务的领域。利用网络资源特别是网络电视加强旅游宣传促销,策划组织网上四川旅游博览会。鼓励旅游企业建立电子网络销售系统,完善电子网络销售功能,扩大网络销售效果。注重影视传播,重点策划推出一批感染力强、传播力强的形象片、专题片、纪录片和影视剧,讲好四川故事,放大四川元素,展现四川魅力。 

  第四节 夯实基础体系 

  切实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我省旅游业发展的一项先导性、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来抓,重点构建舒适便捷的立体旅游交通网络,加快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着力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强化旅游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强化旅游立体交通建设 

  依托现有交通体系,推进我省旅游目的地立体交通网络建设。提升旅游景区可达性,促进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加快对接快速交通体系。着力解决我省藏区、老区、贫困区域以及重点项目的旅游交通瓶颈问题。加快推进城际铁路建设,加开出入四川的旅游专列。加大岷江、长江等内河航段的游线开发。积极推进亚丁、红原等支线机场建设,健全旅游包机服务。 

  (一)加速建设对外交通运输体系。加速成都门户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积极拓展双流机场国际直飞航线,加快成都到国内主要客源中心的高铁建设。此外,加速亚丁机场、红原机场等支线建设和九寨沟、广元、达州、攀枝花等出川通道节点枢纽的建设,构成中心主导、次级支撑、节点推动的对外交通运输体系。 

  (二)优化内部旅游交通运输体系。优化省内中心城市、干线公路、铁路、机场等到重点旅游景区的旅游公路,提升旅游发展重点县之间、县到景区的旅游公路,完善与主体交通设施能力相适应的旅客集散和中转系统,形成舒适、便捷、安全的旅游立体交通网络。科学规划建设景区外部和内部交通方式与线路,实现快进慢游。旅游景区外部交通要畅通快捷,景区内部道路、停车场等交通[##page##]基础设施建设要突出环保和以人为本,符合建设标准。 

  (三)规划建设旅游交通产品。大力发展假日旅游专列、城际旅游专列、旅游游轮、城市公交旅游直通车等,提高旅游交通的服务能力和水平。积极推进旅游与交通的融合发展,率先在全省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建设城市绿道,逐步形成全省绿道网。 

  (四)加快完善旅游交通服务设施。以旅游交通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加快推动旅游交通服务设施建设。 

  自驾游基础设施。根据道路条件和景区分布,加快完善自驾车游览系统、补给系统、应急救援系统、管理保障系统。采取优惠措施吸引投资者,加快兴建一批自驾车营地与汽车旅馆。 

  旅游集散中心体系。以自助游、自驾游为主要服务对象,根据旅游目的地的品位及分布,“十二五”重点建设成都旅游集散中心门户,攀枝花市、泸州市、广元市、乐山市、西昌市5个区域旅游集散中心,其他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逐步配套建设旅游集散点。 

  旅游标识标牌。全省高速公路、国省道要完善旅游标识标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重点县要率先完善旅游交通引导系统,在重要交通节点、换乘点设置旅游交通导览图。 

  专栏7 旅游交通建设 

  旅游公路网建设。完善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对外联系通道,提高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县域交通主干道之间的连接线道路服务水平。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需求和交通建设实际,做好规划和项目对接,重点倾斜、积极支持旅游公路建设。 

  自驾游基础设施建设。建设100个自驾车营地、100个汽车旅馆。2012年前,建成20个不同类型的自驾车营地示范点。 

  旅游集散中心体系建设。2012年前,重点建设成都旅游集散中心门户,攀枝花市、泸州市、广元市、乐山市、西昌市等5个区域旅游集散中心。“十二五”末建设旅游集散站、点80个。 

  旅游标识标牌建设。全省高速公路、重要旅游支线公路完善设置旅游标识标牌;支持国家A级景区、省级重点景区完善标识标牌。预计共需建5500个旅游标识标牌。 

  城市休闲绿道建设。2012年前,在5个优秀旅游城市建设具有示范性的城市休闲绿道。“十二五”末,所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完成城市绿道建设。 

  二、着力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 

  (一)加强旅游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 

  利用全社会信息化基础,加强旅游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旅游景区、旅游交通干线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热点区域的无线宽带网络覆盖,推进信息化网络向旅游乡村延伸。 

  加强市、县及旅游企业信息化基础工作。加强旅游城镇、景区及道路沿线等旅游信息化建设,严格旅游景区、星级饭店、旅行社、乡村旅游示范点及乡村酒店等信息标准化实施,力争2年内所有A级旅游景区、星级饭店、旅行社、乡村旅游示范点及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旅游信息标准化分级达标。 

  加强旅游信息化安全保障。逐步建立以身份认证、授权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旅游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信息安全培训,提高信息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水平。 

  (二)建设多层次、开放式服务的旅游信息化应用平台体系。 

  按照《中国旅游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总体要求,完善旅游服务基础信息资源建设,构建适应现代旅游方式,满足管理行业、服务企业和服务游客的信息化应用平台体系。 

  加快旅游政务平台建设。建立面向全旅游系统、服务旅游企业的高效协同办公、行业数据自动采集、行业职能有效支撑、行业应用集中统一的政务信息系统和行业管理系统。建立全省旅游系统运行调度和应急救援联动指挥系统,提高旅游运行管理和应急救援水平。 

  打造旅游咨询服务平台体系。构建面向全球、全面准确、更新及时、方便智能、公信力强的公众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系统。加强政府引导和推进力度,促进公益性和市场化相融合,规范咨询企业[##page##]市场行为。 

  推进旅游电子商务平台体系建设。建立数据标准统一、业务应用集成、安全有效可靠的电子商务平台。加强市场监管,建立健全旅游电子商务交易规范和技术标准,建立旅游企业信用评定制度,推动全社会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高。 

  (三)积极探索新技术在旅游信息服务中的应用。 

  推广移动信息技术对在途游客的服务应用,利用移动终端随时、随地、随身的优势,加快移动旅游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充分利用“三网融合”契机,不断拓展新网络、新渠道、新方式营销手段,构建跨网络、跨平台、跨终端、跨空间的网络营销平台体系,促进各种新技术在旅游营销与旅游服务中的应用,实现传统旅游营销向现代旅游营销模式转变。 

  提升目的地城市旅游信息化应用水平。率先在成都市开展“智慧旅游”创建工程,逐步向其他目的地城市和景区梯次推进。 

  专栏8 旅游信息化建设 

  “一库三网”工程。建设旅游基础信息数据库,搭建旅游政务网、旅游咨询网、旅游电子商务网。 

  “智慧旅游”试点工程。3个智慧旅游城市(成都市、绵阳市、乐山市),10大智慧景区(九寨沟、黄龙、都江堰、青城山、峨眉山、乐山大佛、剑门关、阆中古城、蜀南竹海、李白故里)。 

  三、加快建设旅游公共服务设施 

  着力完善旅游咨询中心、旅游厕所以及信息网、通信网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一)全面推进旅游咨询中心建设。在机场、火车站、汽车站、高速公路服务区、商业集中区等游客集中区域建设旅游咨询中心。旅游部门要积极协调发展改革、财政、交通运输、文化、经济和信息化、住房城乡建设等相关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政策,实施旅游咨询中心示范工程,引导各地旅游咨询中心建设。 

  (二)加快建设旅游便民服务设施。统筹社会医疗卫生、金融服务、供水供电、邮政通信、互联网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充分满足旅游发展需求。强化管理规范、清洁卫生、方便游客的旅游厕所设施建设,各地主要旅游景区、旅游餐饮场所、旅游城镇、旅游沿线的旅游厕所达到国家星级旅游厕所标准。加快推动旅游景区及旅游交通干线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旅游干线、国家A级旅游景区、省级以上旅游景区、星级饭店等要实现通信网、互联网全覆盖。 

  专栏9 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旅游咨询中心建设工程。2012年前、在全省选建5个具有典型示范性的旅游咨询中心。“十二五”末,共建150个旅游咨询中心。 

  旅游厕所改扩建工程。“十二五”末,5A级旅游景区厕所建设标准必须基本达到四星级,4A级旅游景区厕所建设标准必须基本达到三星级,全省3A级以上景区厕所须做到布局合理、数量充足、免费开放。改扩建650个旅游厕所。 

  四、加强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注重旅游开发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协调。对高耗水、高耗能、环境污染和破坏较严重的旅游项目的规模、数量和布局选址进行有效控制;探索循环经济和旅游开发结合的有效途径,积极创建生态景区、循环型景区;加大旅游城镇的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建立健全旅游环境保护的机制体制、法规政策体系,加快形成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框架,加强旅游生态环境的科学研究和生态监测工作,加强自然灾害的预报工作。 

  科学利用和有效保护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要贯彻生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倡导生态、环保、节约型的旅游开发模式,重视旅游规划中的环境保护环节,严格执行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做好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排污处理等相关规划。 

  加强旅游资源的分区、分级和分类保护。高度重视生态良好地区和重点资源开发地区的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保护文物、遗迹、人文旅游地及其周边环境;充分挖掘当地文化遗产,组织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展示和弘扬地方文化精华,尤其重视非物质文化的挖掘,以开发促保护。 

  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景区建设要严格执[##page##]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严禁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开展旅游活动,从严控制在生态敏感区、生态脆弱区的旅游活动,加强景区的大气、水体、土壤和噪声环境质量管理,建设和完善污水、垃圾等环保基础设施,大力宣传、引导游客珍爱景区自然生态和加强景区环境保护。 

  在全行业树立绿色发展意识。创建绿色企业,探索开展低碳旅游城市试点,引导游客绿色消费,突出发挥旅游业绿色发展的典型作用。 

  专栏10 旅游环境保护工程 

  旅游“创绿”工程。创建50个国家级绿色饭店、50个国家级绿色餐饮企业;创建10个低碳旅游城市。 

  节能减排:星级饭店、A级旅游景区用水、用电在2010年基础上下降20%。 

  第五节 健全管理体系 

  一、建立大产业发展机制 

  (一)增强宏观协调能力。强化大旅游和综合性产业观念,完善省和各地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领导机制,建立定期议事协商制度、目标管理制度、督办问责制度、绩效考评制度,及时协调解决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加强旅游与发展改革、宣传、文化、交通运输、住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林业、教育、扶贫等相关部门的合作,建立部门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强化部门分工合作,联合制定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政策规范和标准。 

  (二)提升行业服务能力。转变旅游行政职能,将工作重点转向统筹协调、政策指导、规划控制、资金引导、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和整合营销等,强化市场准入和监管的控制能力,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增强高效规范的执行能力。 

  (三)创新旅游管理体制机制。以成都市旅游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鼓励和指导各地开展旅游管理改革创新,推动旅游资源跨行政区域整合,支持跨行业的旅游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地方探索旅游景区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进一步解决行政职能与企业行为交叉的局面。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共建、客源互送、信息共用、利益共赢”的原则,创新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省内外区域旅游协同整合机制。 

  (四)加快推进旅游行业协会改革发展。发挥行业协会的纽带作用,促进旅游企业的发展。完善协会内部机构职能,促进各专业分会发展,强化行业自律,积极做好政府委托的各项工作。重点完善制定行业约定、服务标准、以及调查统计、信息发布、宣传促销、人才培训等职能,推进旅游行业协会的人员和财务关系与旅游行政管理等部门脱钩。积极发展社会中介机构。扶持培育旅游服务类社会中介机构发展,优化市场准入机制,允许各类资本投资经营,实施便捷高效的审批服务,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中介机构。 

  二、加快旅游标准化建设 

  实施标准化引领战略。按照“政府推动、企业主体”的原则,推进“旅游标准化示范省”创建工作,加大旅游标准化推广和贯彻执行力度。健全旅游国家标准贯彻和本地标准制定机制,完善四川省旅游标准化工作机制,重点加强对旅游饭店、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城镇、旅游道路、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乡、村)和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等旅游标准的实施。健全旅游标准体系,积极研制和修订各级各类旅游标准,重点推出一批填补国家空白的旅游地方标准。规范第三方、商业性等性质的旅游标准制定。建立旅游标准实施评价体系,加快制定部分重点标准的实施细则、工作程序和实施办法,强化标准实施的监督考核机制,规范旅游标准化工作。 

  三、加强旅游诚信系统建设 

  深入推进依法治旅,建立以游客满意度为核心的服务质量管理体系,联合政府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建立“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企业自觉、社会监督”的旅游诚信系统。 

  全面贯彻国家有关旅游法律法规,修订发布《四川省旅游条例》,健全我省旅游法规体系。加强部门和区域联合执法,严厉打击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 

  组织开展游客满意度调查测评,建立由政府主导、第三方组织、游客为主体、覆盖旅游各要素的旅游目的地游客满意度调查评价体系。 

  建立诚信基本信息库,定期公示旅行社、星级饭店、导游人员等违规受处罚以及获得荣誉称号、[##page##]表彰情况,加强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的诚信管理。开展“诚信旅游示范单位”评选工作。 

  四、推进旅游统计制度改革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加强旅游统计工作,如实反映旅游发展现状,定期公布旅游产业发展成果。加强旅游统计基础工作。进一步完善旅游统计工作责任考评机制。旅游企业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加强旅游统计基础工作,定期向有关部门如实报送经营财务等统计资料。建立旅游统计工作与星级饭店复核、旅行社等级评定、A级旅游景区评定、旅游企业评优及旅游项目资金补贴等挂钩的行业管理机制和监督奖惩机制。着力提高旅游统计数据质量。规范上报数据口径、管控数据传递流程,统一数据出口,逐步实现旅游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和标准化,整体提升我省旅游业统计数据质量。开展旅游产业统计调查方法研究和试点工作。在国家旅游局部署下,积极与统计部门和专家合作,科学界定国民经济体系中旅游产业的范围,探索建立健全旅游统计监测制度。 

  专栏11 旅游管理体系建设 

  旅游标准化。新增地方标准15部,市(州)区域性地方标准40部,企业标准100部。出台《四川省旅游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 

  旅游法规体系。修订《四川省旅游条例》,制订旅游职业资格和职称评审管理办法、旅游市场监管规范、四川省旅游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旅游资源保护办法、旅游从业人员规范。 

  旅游诚信系统。建立四川旅游诚信网,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诚信档案信息库。每年评选一批诚信旅游企业和诚信旅游工作者。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发布旅游服务质量信息。 

  旅游统计制度改革。开展旅游统计调查制度改革试点,将国内旅游统计及抽样调查工作纳入年度专项任务。制定合理的统计指标,核算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 

  第六节 构建保障体系 

  一、强化组织保障 

  充分发挥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按照大旅游产业发展要求,各市(州)要相应建立和完善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地方旅游发展。完善省、市、县旅游行政管理和监督执法系统。加快完善市、县旅游行政管理和监督执法系统,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旅游业发展。实施分级管理、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二、加大政策保障 

  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各级人民政府要在整合现有资金渠道的基础上,加快建立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和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旅游发展投入机制,支撑旅游业发展。 

  积极推动旅游政策贯彻落实。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恢复振兴旅游业的意见》(川府发〔2008〕44号)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强做大旅游企业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川府发电〔2008〕53号),落实旅游企业税费优惠政策。 

  保障旅游用地需要。注重旅游规划与土地、林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将旅游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土地林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统筹考虑,优先保障旅游用地需要。 

  构建多渠道融资体系。充分发挥四川旅游发展集团及地方各级旅游投资公司的投融资功能。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贴方式,带动金融资本支持代表性、引导性旅游项目建设,拓宽民间资本投资旅游业领域。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企业的支持力度,优先支持重大旅游项目、乡村旅游发展等的信贷投入。鼓励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通过股票上市、企业债券、项目融资、产权置换等方式筹措资金。鼓励各类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机构对旅游企业的银行贷款和旅游景区开发、旅游项目建设融资提供担保服务。 

  专栏12 旅游政策法规建设 

  制定出台政策文件。如在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和大力发展我省入境旅游等方面制定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各市(州)出台相应实施意见或各专项政策。 

  落实好现有政策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旅[##page##]游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强做大旅游企业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川府发电〔2008〕53号)等。 

  三、加强人才保障 

  旅游主管部门做好人才战略与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工作。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创新培养方式,拓宽培养渠道,加大培养力度,提高全行业职工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重点培养提高旅游主管部门人才、高层次旅游经营管理人才、旅游短缺专业人才、教育培训师资人才,建立合理的旅游人才流动机制。实施有利于促进优秀旅游人才脱颖而出的表彰奖励政策和鼓励旅游企业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示范引导政策。 

  大力实施旅游业人才职业化工程。加强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和考核,以标准促提高,实施“全省旅游从业人员五年轮训计划”;结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劳务品牌培训项目的实施,在有条件开展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等地区推行旅游从业人员上岗培训,对全省乡村旅游景区(点)、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农家乐从业人员进行全员轮训。 

  加快建立新型旅游人才培训体系。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扩大旅游教育规模,切实加强职业院校旅游服务业学科和专业建设。大力开展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培养培训,完善专业化、系统化的旅游培养培训体系。加强旅游研究机构建设,建设好“西部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基地”,筹建四川旅游职业院校。 

  建设科学的旅游人才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在旅游行业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旅游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对旅游人才实施素质评价,对旅游组织人才开发工作进行科学评估,对旅游院校的教育培训进行及时反馈与评价。 

  推进旅游人才建设信息化。进一步完善旅游从业人员统计工作,建立信息跟踪机制、强化信息共享机制。积极健全旅游就业信息网络,定时发布信息,完善旅游就业信息服务。 

  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人才激励奖励的有关政策,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完善选人用人机制,探索建立导游人员人才诚信管理制度。维护旅游从业人员合法权益,建立健全旅游从业人员的养老、事业和医疗等保障机制。 

  专栏13 旅游人才工程 

  1.旅游教育培训网络。 

  建设由一个公共平台——四川旅游人才教育网,五大培育基地——旅游行政管理人员培育基地、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育基地、旅游技术人才培育基地、旅游技能人才培育基地、旅游教育人才培育基地,七个培训示范中心——旅游景区(点)人才培训中心、旅游导游人才培训中心、旅游餐饮人才培训中心、旅游交通人才培训中心、旅游娱乐人才培训中心、旅游饭店人才培训中心、旅游规划人才培训中心,构成的四川旅游教育培训网络。 

  2.旅游人才标准体制和认证体系。 

  建立旅游行政人才、旅游饭店人才、旅行社人才、旅游景区人才标准,建立和完善旅游专业技术职称制度。 

  3.旅游人才培训计划。 

  旅游从业者轮训计划:五年内分级分类对全省旅游行政管理人员、导游、讲解员、服务员全部轮训一次,培训人次超过50万人次。 

  旅游就业普训计划:在有条件开展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等地区,加强旅游技能培训,提高当地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知识和能力,五年内培训200万人次以上。 

  乡村旅游技能人才特训计划:全面提高全省乡村旅游景区(点)、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农家乐从业人员技能素质、服务水平,推动全省乡村旅游标准化、特色化、规范化发展。 

  四、健全安全保障 

  以旅游安全风险防范为重点,以健全旅游应急救援体系为突破口,以完善保险体系为保障,加快完善旅游服务场所、自驾车旅游线路沿线的公共安全设施,推动建立旅游医疗与安全急救、旅游危机管理与游客反应快速应变双重旅游救援系统,提高在旅游经营中应对各种危机事件的信息传递和快速反应能力。 

  完善旅游公共安全应急预案与机制。与公[##page##]安、交通运输、食品、卫生、保险、通讯、消防、武警、外事等部门合作,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义务,制定旅游公共安全应急预案并积极推进,尽快纳入法规范畴。 

  强化对旅游景区的安全管理。对旅游景区安全实行等级化管理,制定并实施《四川省旅游景区治安等级化评定办法》,将旅游景区安全状况评定结果与景区评级工作挂钩。完成旅游景区安全管理信息系统联网建设,加强对景区的日常检查和“黄金周”、节假日专项检查,落实责任,确保景区安全稳定。 

  引导发展“1+N”式专业旅游紧急救援公司。实行政府引导,在成都成立专业的旅游紧急救援公司,该公司与各市(州)的子公司形成“1+N”式的结构,负责全省的旅游紧急救援和公共安全服务。 

  拓展旅游保险项目。增强旅游安全社会意识,拓展包括旅游事前、事中、事后以及旅游地、旅行地、客源地的全方位旅游保险服务体系。 

  第四章 规划实施 

  第一节 注重规划衔接 

  做好旅游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以及农业、林业、交通运输、水利、文化等规划的衔接。市(州)、县(市、区)旅游业发展规划和重点旅游景区规划要在发展方向、重大旅游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与上一级旅游规划相衔接。同级旅游业发展规划要在发展方向、重大旅游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与周边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规划进行衔接。 

  专栏14 旅游规划体系 

  编制专题规划。“十二五”四川省旅游宣传营销规划、秦巴山区(四川部分)旅游产业扶贫规划、地震灾区旅游发展振兴计划、四川省“三基地一窗口”红色旅游发展规划、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四川藏区“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川陕金三角旅游线路要素整合实施方案、四川省跨省际旅游产品线路规划、四川省自驾车旅游产品规划、四川省旅游集散中心发展规划、四川省风景名胜区发展规划、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发展规划、四川省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四川省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四川省旅游公路网建设规划、四川省旅游商品发展规划等。 

  编制市(州)旅游业发展规划。21个市(州)“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融入相关规划。将旅游规划的目标与任务融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以及农业、林业、交通、水利、文化等相关规划。 

  第二节 纳入年度计划 

  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将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排出时序进度,纳入每年的年度计划,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各市(州)人民政府下达年度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省属大型企业、旅游行业和系统要根据本规划和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下达的任务,及时制定实施方案,分解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纳入年度计划;对主要指标应当设置年度目标,充分体现本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年度计划报告要分析本规划的实施进展情况。 

  第三节 加强监督考评 

  一、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 

  探索建立旅游发展目标任务考评机制。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有关目标任务落实的跟踪、监督、检查和评估,把旅游发展目标任务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之中,纳入县域经济考核排名的指标体系之中;对重点项目、重要工作实行领导干部分包责任制,并纳入年度考核。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对推进旅游发展贡献突出、成绩显著的地方、部门和个人,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二、建立规划评估和调整机制 

  制定和实施旅游发展年度计划,加强规划实施报告。定期总结规划主要指标和重点任务完成情况,全面分析检查规划实施效果。规划实施期间,如需调整,由规划编制部门提出修订方案,按规定程序进行调整和修订。 

  附件:1.名词解释(略) 

     2.规划图件(略)

关键字:
年 份:
期 号:

主管主办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编辑出版   四川省人民政府公报室
编       审   杨东生
责       编   赵晓斌 唐 黎
                 张 娟
编       校   杨 雯 朱 莎 于淑青
印       刷   四川省人民政府机关文印中心
发行范围    国际国内公开发行
全国统一刊号   CN51—1727/D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006—1991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5100004000451
刊       期   半月刊
地       址    成都市督院街30号
电       话    (028)86604546
                  (028)86605625(传真)
邮政编码    610016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