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兴介绍达州市近几年脱贫攻坚情况
[达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全兴]:达州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大巴山南麓,地处川、渝、陕结合部和长江上游成渝经济带,是四川的人口大市、农业大市、工业重镇和交通枢纽,享有“红色达州、中国气都、巴人故里”的美誉。201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83.94亿元,同比增长8.2%,经济运行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达州也是革命老区、贫困山区、秦巴山集中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区域。2014年,全市7个县(市、区)中,有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5个省定贫困县;建档立卡贫困村828个;贫困人口71.6万人,仅次于四川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凉山州;贫困发生率13.16%,远远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达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全兴]:脱贫攻坚以来,我们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下足“绣花功夫”,全力攻坚克难,吹响了“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冲锋号角。截至2017年底,达州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累计减贫51.27万人(占全省460万人的11.1%),脱贫人数全省最多,年均脱贫人数在12.8万人左右,贫困发生率降至3.67%;共退出贫困村460个;所辖的通川区摘帽工作已顺利接受省级验收评估。应该说,达州的脱贫攻坚已取得阶段性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可以概括为“五个空前”。第一、重视程度空前。严格执行脱贫攻坚党政“一把手”“双组长”负责制,制定出台超常推进脱贫攻坚“八条措施”。我统计了下,从2016年至今召开全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议24次,现场推进会8次。建立了脱贫攻坚督查巡查机制,41名市级领导率先垂范,到村入户督导调研、结对帮扶。
[达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全兴]:第二、组织保障空前。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建立起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责任体系,精准识贫、精准脱贫的工作体系,上下联动、统一协调的政策体系,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的帮扶体系,保障资金和人力的投入体系,多渠道、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和最严格的验收考核体系,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的要素保障。第三、全民参与空前。全市12.05万名干部职工直接参与脱贫攻坚,其中2666名驻村干部、2243名第一书记、1026名农技员、549名法律顾问、1006名农信员、11.4万名财政供养人员。人大“脱贫攻坚-人大代表再行动”、政协“我为扶贫攻坚做件事”精准助力脱贫攻坚。1223个国家、省、市、县级部门(单位)和企业联系帮扶828个贫困村。第四、投入力度空前。初步统计,2014年以来,我们市各级扶贫专项投入资金231亿元,金融精准扶贫贷款296亿元(其中扶贫小额信贷24.73亿元),社会帮扶资金(含捐物折资)23.15亿元。建立起总规模8.87亿元的卫生救助、教育救助、产业扶持、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四项基金。第五、监管力度空前。先后由市厅级领导带队开展脱贫攻坚各项督查12次,其中开展省、市、县联动督导4次。多次接受国、省组织的建档立卡动态调整交叉检查和第三方评估。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将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纳入全面从严治党“大格局”中谋划,重拳出击、挺纪亮剑,为全市脱贫事业提供了坚强纪律保障。
[达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全兴]:工作实践中,我们达州也涌现出了许多先进典型,探索出了一些好的经验做法。比如:农民企业家王策荣获第二届“四川十大扶贫好人”;扶贫干部陈泽胜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驻村帮扶干部第一书记黄小军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从严从实选准管好贫困村第一书记、“互联网+党建”引领群众脱贫、复员退伍军人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奋战脱贫攻坚等经验先后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性批示,并被中央主流媒体宣传报道;在全国首创农村“按揭房”模式保障群众住房安全;2017年9月,圆满承办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时任副总理汪洋,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时任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国扶办主任刘永富亲临达州调研并出席会议,给予了达州脱贫攻坚工作和大竹县易地扶贫搬迁与产业发展“双靠近三融合”经验高度认可和充分肯定。可以说,我们达州在脱贫攻坚这方面是下了深水、用了真功,做了大量工作,上级组织也对我们给予了充分肯定。据了解,2017年在全省党委政府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中,我们达州市在市(州)级考核中综合评价为“好”,渠县、大竹县在县级考核中综合评价为“好”,通川区被表彰为摘帽工作先进县(区)。
责任编辑:
刘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