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加快”开启四川教育发展新征程

  • 2012年09月10日 00时00分
  • 来源: 教育厅
  • 【字体:
  •   激情跨越 辉煌巨变 

      “两个加快”战略实施以来,四川走过了悲壮豪迈、可歌可泣的5年,这也是教育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5年。 

      5年来,学校在变,教师在变,课堂在变,学生在变。从城市到乡村,处处日新月异。四川教育围绕“两个加快”,应对挑战,抢抓机遇,攻坚克难,顽强拼搏,好中求快,创新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巨变。 

      截至2011年底,全省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21万所,在校生1883.97万人;教职工94.36万人,其中专任教师78.14万人。幼儿园1.02万所,在园幼儿211.01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65.8%;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1.29万所,在校生 907.3万人,181个县(市、区)全部实现“两基”,小学净入学率99.51%,初中净入学率98.95%;高中阶段学校数1396所,在校生291.97万人,入学率77.44%,其中中职(含技工校)在校生140.76万人,职普招生比1.07:1;普通高校94所(本科院校45所、高职高专49所),成人高校22所,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174.83万人,毛入学率27%。 

      一个个翔实的数据和一幅幅真切的画面,展示出四川教育激动人心的腾飞之势。全川教育人的心血和汗水,早已融入四川“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滚滚大潮,成为伟大历史丰碑的重要组成部分。 

      A明晰发展思路 推进科学发展 

      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的快速发展,四川教育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各级各类教育长足发展,教育投入大幅增长,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改革逐步深化,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国民素质显著提升,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各级各类教育普及程度与全国特别是发达地区的差距全面缩小。教育事业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使四川教育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为迈出跨越发展步伐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两个加快”战略背景下,四川教育人也在审视和思考全省教育下一步的改革和发展。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教育自身的发展要求,省教育厅根据全省实现跨越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坚持把灾后学校恢复重建与提升覆盖城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相结合,坚持把深化教育改革与促进教育内涵发展相结合,坚持把加大教育投入与扩内需保增长相结合,确定了“围绕一条主线”、“突出两个方面”的工作思路,通过“六项具体措施”,着力“九大重点任务”,努力推进四川教育新跨越。 

      “围绕一条主线”,即围绕科学发展、恢复重建、振兴四川教育这条主线。 

      “突出两个方面”,即突出灾后学校恢复重建和推进教育事业发展两个方面。 

      “六项具体措施”,即着力推进教育公平,切实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优化教育结构,切实推进职教攻坚;着力实施质量工程,切实提升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着力加强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教育人才保障水平;着力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切实增强教育发展动力;着力加强党的建设,切实构建和谐校园。期望通过各方面努力,努力解决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中职教育基础能力不强、高等教育质量不适应等问题,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九大重点任务”: 

      ——以制定《教育规划纲要》为重点,科学谋划未来发展战略。 

      围绕新时期新阶段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科学谋划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制定了《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编制了“十二五”规划,理清了未来10年教育发展战略和思路,扎实推进教育改革创新,为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以灾后重建为契机,提升灾区教育整体水平。省教育厅确立了“坚持科学重建,振兴四川教育”的总体目标,明确了“恢复、发展、振兴”的重建思路,制定了学校恢复重建的规划。着力实施提升式重建。学校重建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后,及时将工作重心从加快项目建设转到加强学校管理。通过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加强学校设施设备管理,大力加强校长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有效提高灾区学校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 

      ——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切入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创新考试招生制度,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探索半工半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开展农民工培训;立足四川区域经济社会和支柱产业发展加强学科建设,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探索建立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以制度创新为抓手,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坚持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就近免试入学,探索多样化普通高中招生方式,改革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创新发展民办教育的体制机制。深化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管理模式,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 

      ——以实施教育民生工程为重点,促进教育公平。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对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逐步实行免收学杂费政策。抓好“普九”化债工作。健全和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落实各项资助政策,大力推进高校生源地助学贷款,开展普通高中特困学生资助工作。着力解决城市困难家庭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 

      ——以农村和民族地区教育为重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通过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民族地区教育发生根本性变化;通过实施重大教育项目,促进城乡薄弱学校建设,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推进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建设、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通过加强教师队伍交流和培训,提高教育管理和教学水平。 

      ——以 “9+3”免费教育为突破口,全面推进职教攻坚。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攻坚三年计划,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步伐,职业教育投入体制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实施藏区、彝区“9+3”免费教育计划,推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并以此促进全省中职学校基础能力和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以质量工程为抓手,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和教学水平评估,加强重点学科、精品课程、特色专业建设,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继续加强“211”、“985”工程建设和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大学科技园和技术转移中心建设。 

      ——以师德建设为重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四川省中小学骨干教师成长计划”、“四川省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四川省中小学教师学历学位提升计划”,重点抓好民族地区、农村地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实施高校“人才强校”战略,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实施中小学校长、教育局长省级培训项目。 

      B上下团结拼搏 实现教育跨越 

      “两个加快”战略实施以来,四川教育战线团结拼搏,开拓奋进,实现了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和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的双重胜利,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显著增强。 

      教育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取得全面胜利。“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以后,教育系统紧急投入抗震救灾,灾区师生在第一时间得到救治和安置。2008年9月1日,灾区学校340万学生全面复学复课。三年恢复重建,教育战线广大教职员工流着血、忍着痛、含着泪,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经过1000多个日夜奋战,实现灾区教育浴火重生、凤凰涅槃。142个受灾县规划恢复重建学校8323所,竣工8298所,竣工率99.7%,走在灾区恢复重建前列。同时,通过多种途径为灾区学校补充教师8500余名,培训校长、教师3.6万人次,灾区教育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颁布 《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全国和全省相继召开教育工作会议,国家和四川省先后颁布《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这是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新的里程碑。《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了教育发展“两基本、两建成”的战略目标,即“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建成教育强省和西部人才高地”。 

      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2006年春,全省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两免一补”政策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全面落实,惠及千万农村学生。2008年秋,近百万城市义务教育学生免除学杂费,全省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新进展。坚持把农村和民族地区作为工作重点,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重要任务,着力构建均衡发展保障机制。一是在财政拨款、项目安排、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和民族地区倾斜。二是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工程,组织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义务教育校舍维修改造、农村初中工程、薄弱学校改造、学校布局调整等教育改革发展重大项目。三是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大力促进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2010年,制定实施第二个《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提出未来10年民族地区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目标任务。四是开展“义务教育示范县”创建工作,开展均衡发展改革试点,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两基”历史任务全面实现。经过25年的艰苦努力和不懈奋斗,到2010年四川全面完成“两基”任务。去年12月,国家教育督导团依法对我省“两基”工作开展督导检查,对我省推进“两基”工作的巨大成就、宝贵经验给予高度评价。教育部领导专程赴川参加大会并庄重宣布:四川全面完成“两基”任务,实现“两基”目标。四川几代人的追求和梦想变成现实。 

      职业教育实现跨越发展。一是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2008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5年来,全省中职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指导,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全省重点建设了一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县级职教中心和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发展基础更加坚实。2011年招收中职学生达到57.6万人,职普招生比达到5.1:4.9。二是启动实施了藏区 “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2009年,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了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3年来,共有近3万名藏区学生享受“9+3”免费教育政策。“9+3”办学模式已经成为四川教育一张亮丽的名片,得到中央领导和教育部的充分肯定,教育部已将该项计划向新疆、西藏等地推广。 

      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省教育厅坚持把内涵发展作为基本工作取向,把提高质量作为核心任务,大力实施质量工程。狠抓质量建设,实施“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和“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开展本专科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高校教学基本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迈上新台阶。不断深化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人才培养体制改革,部省共建、省市共建、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进一步深化,初步形成“三级办学、两级管理、以省为主,市州或行业共建共管,多种模式并存”的高教管理新体制。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产学研结合等办学模式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更加紧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进一步加强。2011年,全省共有24个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个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52个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个硕士人才培养项目单位。科技服务能力明显增强。2011年科研经费达49亿元。全省高校建成科技创新平台281个,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2011年高校获国家科学技术奖9项。2011年接受行业、企业委托研发的项目达1万多项,获得研究经费26亿元,占全省高校科技经费总量的一半,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直接经济效益40亿元以上。 

      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以保障基本受教育机会为重点促进公平。从2007年到2011年,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从62.69%提高到65.8%,小学净入学率从99.5%提高到99.51%,初中净入学率从95.06%提高到98.9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64.16%提高到77.44%。以化解教育难点热点为突破口促进公平。启动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多种形式和途径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加强幼儿园管理,切实解决幼儿“入园难”。深入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和 “9+3”免费教育计划,改善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民生。大力实施教育民生工程,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制度建设。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工作,通过实行“两免一补”、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学生”辍学问题。以扶持特殊群体和帮助贫困群体为重点,不断完善覆盖各级各类学校学生资助体系,努力保障全体公民受教育权利。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和中职学校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全面实施,普通高中和普通高校国家助学金覆盖面达到30%和29%,越来越多群众享受到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 

      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切实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以体育活动为推手,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保证学生每天体育活动1小时,全省坚持冬季长跑活动的学校已超过80%。加强艺术教育,开展大中小学艺术展演活动,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开展“歌唱祖国”和“感恩之声”系列活动,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使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熏陶和教育。同时,大力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突破。通过深化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管理体制改革,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深化教育事业单位全员聘用制改革,改革教师选拔和录用制度,积极推行农村中小学校长聘任制改革,实施以特聘教授、创新人才、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高校 “人才强校”工程,加强地震灾区学校教师(校长)队伍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等,全省形成了一支思想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结构趋于合理、学科较为齐全的教师队伍,为全省教育事业健康、协调和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师资保障。 

      全省现有专任教师78.14万人,其中高校教师6.97万人,高中阶段教师13.16万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51.03人。全省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由2007年的98.92%、96.42%、86.57%,分别提高到99.81%、98.73%、94.64%。高校教师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已超过50%;中职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36.4%,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数量显著增加。5年中,全省有1500多名教师受到国家和省表彰。教师地位和待遇有较大提高,特别是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实施绩效工资后,全省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人均年收入增加,惠及在职教职工59.7万人、退休教职工25.6万人。 

      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断健全,投入不断增长。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提高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标准,从2010年起,全省农村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提高100元,小学达到每生每年400元、初中600元。将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每生每天提高1元、每年增加250元,小学达到每生每年750元、初中1000元。当年省上下达新机制各项经费共计68.95亿元。积极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89.85亿“普九”债全部化解。 

      结 语 

      5年来四川教育发生的辉煌巨变,早已作为全川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入史册。时间不会停留,前进的脚步更不会停留。我们相信,在“两个加快”的雄壮鼓声中,四川教育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乘势前进,再创辉煌!
    责任编辑: 陈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两个加快”开启四川教育发展新征程

  • 2012年09月10日 00时00分
  • 来源: 教育厅
  •   激情跨越 辉煌巨变 

      “两个加快”战略实施以来,四川走过了悲壮豪迈、可歌可泣的5年,这也是教育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5年。 

      5年来,学校在变,教师在变,课堂在变,学生在变。从城市到乡村,处处日新月异。四川教育围绕“两个加快”,应对挑战,抢抓机遇,攻坚克难,顽强拼搏,好中求快,创新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巨变。 

      截至2011年底,全省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21万所,在校生1883.97万人;教职工94.36万人,其中专任教师78.14万人。幼儿园1.02万所,在园幼儿211.01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65.8%;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1.29万所,在校生 907.3万人,181个县(市、区)全部实现“两基”,小学净入学率99.51%,初中净入学率98.95%;高中阶段学校数1396所,在校生291.97万人,入学率77.44%,其中中职(含技工校)在校生140.76万人,职普招生比1.07:1;普通高校94所(本科院校45所、高职高专49所),成人高校22所,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174.83万人,毛入学率27%。 

      一个个翔实的数据和一幅幅真切的画面,展示出四川教育激动人心的腾飞之势。全川教育人的心血和汗水,早已融入四川“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滚滚大潮,成为伟大历史丰碑的重要组成部分。 

      A明晰发展思路 推进科学发展 

      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的快速发展,四川教育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各级各类教育长足发展,教育投入大幅增长,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改革逐步深化,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国民素质显著提升,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各级各类教育普及程度与全国特别是发达地区的差距全面缩小。教育事业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使四川教育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为迈出跨越发展步伐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两个加快”战略背景下,四川教育人也在审视和思考全省教育下一步的改革和发展。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教育自身的发展要求,省教育厅根据全省实现跨越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坚持把灾后学校恢复重建与提升覆盖城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相结合,坚持把深化教育改革与促进教育内涵发展相结合,坚持把加大教育投入与扩内需保增长相结合,确定了“围绕一条主线”、“突出两个方面”的工作思路,通过“六项具体措施”,着力“九大重点任务”,努力推进四川教育新跨越。 

      “围绕一条主线”,即围绕科学发展、恢复重建、振兴四川教育这条主线。 

      “突出两个方面”,即突出灾后学校恢复重建和推进教育事业发展两个方面。 

      “六项具体措施”,即着力推进教育公平,切实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优化教育结构,切实推进职教攻坚;着力实施质量工程,切实提升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着力加强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教育人才保障水平;着力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切实增强教育发展动力;着力加强党的建设,切实构建和谐校园。期望通过各方面努力,努力解决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中职教育基础能力不强、高等教育质量不适应等问题,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九大重点任务”: 

      ——以制定《教育规划纲要》为重点,科学谋划未来发展战略。 

      围绕新时期新阶段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科学谋划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制定了《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编制了“十二五”规划,理清了未来10年教育发展战略和思路,扎实推进教育改革创新,为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以灾后重建为契机,提升灾区教育整体水平。省教育厅确立了“坚持科学重建,振兴四川教育”的总体目标,明确了“恢复、发展、振兴”的重建思路,制定了学校恢复重建的规划。着力实施提升式重建。学校重建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后,及时将工作重心从加快项目建设转到加强学校管理。通过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加强学校设施设备管理,大力加强校长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有效提高灾区学校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 

      ——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切入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创新考试招生制度,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探索半工半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开展农民工培训;立足四川区域经济社会和支柱产业发展加强学科建设,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探索建立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以制度创新为抓手,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坚持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就近免试入学,探索多样化普通高中招生方式,改革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创新发展民办教育的体制机制。深化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管理模式,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 

      ——以实施教育民生工程为重点,促进教育公平。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对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逐步实行免收学杂费政策。抓好“普九”化债工作。健全和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落实各项资助政策,大力推进高校生源地助学贷款,开展普通高中特困学生资助工作。着力解决城市困难家庭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 

      ——以农村和民族地区教育为重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通过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民族地区教育发生根本性变化;通过实施重大教育项目,促进城乡薄弱学校建设,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推进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建设、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通过加强教师队伍交流和培训,提高教育管理和教学水平。 

      ——以 “9+3”免费教育为突破口,全面推进职教攻坚。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攻坚三年计划,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步伐,职业教育投入体制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实施藏区、彝区“9+3”免费教育计划,推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并以此促进全省中职学校基础能力和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以质量工程为抓手,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和教学水平评估,加强重点学科、精品课程、特色专业建设,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继续加强“211”、“985”工程建设和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大学科技园和技术转移中心建设。 

      ——以师德建设为重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四川省中小学骨干教师成长计划”、“四川省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四川省中小学教师学历学位提升计划”,重点抓好民族地区、农村地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实施高校“人才强校”战略,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实施中小学校长、教育局长省级培训项目。 

      B上下团结拼搏 实现教育跨越 

      “两个加快”战略实施以来,四川教育战线团结拼搏,开拓奋进,实现了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和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的双重胜利,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显著增强。 

      教育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取得全面胜利。“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以后,教育系统紧急投入抗震救灾,灾区师生在第一时间得到救治和安置。2008年9月1日,灾区学校340万学生全面复学复课。三年恢复重建,教育战线广大教职员工流着血、忍着痛、含着泪,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经过1000多个日夜奋战,实现灾区教育浴火重生、凤凰涅槃。142个受灾县规划恢复重建学校8323所,竣工8298所,竣工率99.7%,走在灾区恢复重建前列。同时,通过多种途径为灾区学校补充教师8500余名,培训校长、教师3.6万人次,灾区教育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颁布 《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全国和全省相继召开教育工作会议,国家和四川省先后颁布《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这是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新的里程碑。《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了教育发展“两基本、两建成”的战略目标,即“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建成教育强省和西部人才高地”。 

      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2006年春,全省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两免一补”政策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全面落实,惠及千万农村学生。2008年秋,近百万城市义务教育学生免除学杂费,全省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新进展。坚持把农村和民族地区作为工作重点,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重要任务,着力构建均衡发展保障机制。一是在财政拨款、项目安排、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和民族地区倾斜。二是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工程,组织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义务教育校舍维修改造、农村初中工程、薄弱学校改造、学校布局调整等教育改革发展重大项目。三是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大力促进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2010年,制定实施第二个《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提出未来10年民族地区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目标任务。四是开展“义务教育示范县”创建工作,开展均衡发展改革试点,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两基”历史任务全面实现。经过25年的艰苦努力和不懈奋斗,到2010年四川全面完成“两基”任务。去年12月,国家教育督导团依法对我省“两基”工作开展督导检查,对我省推进“两基”工作的巨大成就、宝贵经验给予高度评价。教育部领导专程赴川参加大会并庄重宣布:四川全面完成“两基”任务,实现“两基”目标。四川几代人的追求和梦想变成现实。 

      职业教育实现跨越发展。一是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2008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5年来,全省中职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指导,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全省重点建设了一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县级职教中心和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发展基础更加坚实。2011年招收中职学生达到57.6万人,职普招生比达到5.1:4.9。二是启动实施了藏区 “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2009年,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了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3年来,共有近3万名藏区学生享受“9+3”免费教育政策。“9+3”办学模式已经成为四川教育一张亮丽的名片,得到中央领导和教育部的充分肯定,教育部已将该项计划向新疆、西藏等地推广。 

      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省教育厅坚持把内涵发展作为基本工作取向,把提高质量作为核心任务,大力实施质量工程。狠抓质量建设,实施“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和“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开展本专科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高校教学基本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迈上新台阶。不断深化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人才培养体制改革,部省共建、省市共建、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进一步深化,初步形成“三级办学、两级管理、以省为主,市州或行业共建共管,多种模式并存”的高教管理新体制。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产学研结合等办学模式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更加紧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进一步加强。2011年,全省共有24个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个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52个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个硕士人才培养项目单位。科技服务能力明显增强。2011年科研经费达49亿元。全省高校建成科技创新平台281个,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2011年高校获国家科学技术奖9项。2011年接受行业、企业委托研发的项目达1万多项,获得研究经费26亿元,占全省高校科技经费总量的一半,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直接经济效益40亿元以上。 

      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以保障基本受教育机会为重点促进公平。从2007年到2011年,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从62.69%提高到65.8%,小学净入学率从99.5%提高到99.51%,初中净入学率从95.06%提高到98.9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64.16%提高到77.44%。以化解教育难点热点为突破口促进公平。启动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多种形式和途径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加强幼儿园管理,切实解决幼儿“入园难”。深入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和 “9+3”免费教育计划,改善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民生。大力实施教育民生工程,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制度建设。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工作,通过实行“两免一补”、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学生”辍学问题。以扶持特殊群体和帮助贫困群体为重点,不断完善覆盖各级各类学校学生资助体系,努力保障全体公民受教育权利。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和中职学校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全面实施,普通高中和普通高校国家助学金覆盖面达到30%和29%,越来越多群众享受到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 

      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切实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以体育活动为推手,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保证学生每天体育活动1小时,全省坚持冬季长跑活动的学校已超过80%。加强艺术教育,开展大中小学艺术展演活动,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开展“歌唱祖国”和“感恩之声”系列活动,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使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熏陶和教育。同时,大力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突破。通过深化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管理体制改革,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深化教育事业单位全员聘用制改革,改革教师选拔和录用制度,积极推行农村中小学校长聘任制改革,实施以特聘教授、创新人才、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高校 “人才强校”工程,加强地震灾区学校教师(校长)队伍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等,全省形成了一支思想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结构趋于合理、学科较为齐全的教师队伍,为全省教育事业健康、协调和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师资保障。 

      全省现有专任教师78.14万人,其中高校教师6.97万人,高中阶段教师13.16万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51.03人。全省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由2007年的98.92%、96.42%、86.57%,分别提高到99.81%、98.73%、94.64%。高校教师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已超过50%;中职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36.4%,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数量显著增加。5年中,全省有1500多名教师受到国家和省表彰。教师地位和待遇有较大提高,特别是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实施绩效工资后,全省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人均年收入增加,惠及在职教职工59.7万人、退休教职工25.6万人。 

      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断健全,投入不断增长。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提高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标准,从2010年起,全省农村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提高100元,小学达到每生每年400元、初中600元。将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每生每天提高1元、每年增加250元,小学达到每生每年750元、初中1000元。当年省上下达新机制各项经费共计68.95亿元。积极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89.85亿“普九”债全部化解。 

      结 语 

      5年来四川教育发生的辉煌巨变,早已作为全川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入史册。时间不会停留,前进的脚步更不会停留。我们相信,在“两个加快”的雄壮鼓声中,四川教育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乘势前进,再创辉煌!
    责任编辑: 陈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