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冕宁县建设村:好日子是建设出来的

  • 2012年07月06日 00时00分
  • 来源: 省民委
  • 【字体:
  •   站在108国道上,远眺建设村,只见远山如黛,果木成林,一排排红瓦白墙的小别墅掩映其中。走进村里,现代而雅致的小洋楼,四通八达的水泥路,宽阔的文化广场,瓜果飘香的田地,令人仿佛置身于画册中。一幅“林中有水,水中有林,人在林中,林在水中”的生态田园新农村美丽画卷。

      过去,这里流传着一句话:“前面荒滩,后面荒山,有女不嫁峡口湾。”如今,在冕宁县提起建设村,没有人会不知道,“这个村啊,有钱得很。”人们的话语里充满着羡慕和赞扬,多少人以居住在这里为荣,多少女孩等待着这里的男子来迎娶自己。

      冕宁县复兴镇建设村位于县城东南部5公里,幅员面积7.6平方公里,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483户、1804人,耕地面积2130亩。十多年前的建设村,生产结构单一,村民生活水平低下;村民文化生活单一,赌博成风,是有名的“穷窝”、“闹事窝”。

      近年来,为改变“穷、脏、乱”的落后现状,建设村以美丽富饶文明和谐安宁河谷建设为契机,以州级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为依托,逐步实现了村民变富、村庄更美、村风变好的总体目标。2010年被评为“四川省五十百千示范工程示范村”,“全州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去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万元。一个民居建设特色鲜明、产业支撑有力、功能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和谐、管理科学民主的新农村综合体——“安宁河源头明星村”正逐步崛起,引领带动全县新村建设全面快速推进。

      建设村只有2130亩耕地面积,人均耕地1.1亩,真正高产田人均只有0.4亩左右,其余大多是坡地。如果仅靠在这点薄地上耕作吃饭,是永远富不起来的。如何把村民从有限的土地上解放出来,转变路子,找到新的途径,是致富的关键。

      日子再也不能这样过,但应该怎么着手?精明能干且早也富起来的村支书金洪元一直在苦苦思考,在心中有个大致方案后,2010年初,他率领村支委一班人到广东和江苏等地考察。一周后,回到村里,村支部做出了一项改变建设村命运的决定: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村内进行土地流转、产业流转和资金流转。

      2010年3月,农旺合作社成立,下辖种植专业合作社、养殖专业合作社和投资专业合作社。4月,全村200多农户签字按手印,同意把承包地交给合作社进行整理流转、集中使用。土地的流转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以不改变土地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利益为基础,由合作社牵头,引导村民将土地量化入股,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作社按每亩1000元的保底收入集中了1200亩地,与农户签订10年合同。根据市场和合作社经营情况,保底收入将逐年增加。

      目前投资240万元建成的120亩蔬菜大棚喜获丰收,并已建成水果基地1800亩。其中樱桃600亩,优质桃800亩,优质杏60亩,优质梨60亩,矮化优质核桃280亩,村民自己到合作社务工也有收入,较以前种粮食收入翻了三倍以上。

      “以前专门种粮食,大春和小春两季收入每亩也就是1500元,流转后,村委会付承包费每亩2000元,空余的时间我们还可以打工。”村民们乐呵呵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种地不种地都赚钱,这让他们十分开心。

      肥沃、耕种便利的土地,由有经验和有能力的人们耕种着,不仅凸显了效益,还解放了大部分的劳动力,让他们用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创造更多的财富。

      “以前,我家的2亩田分散在12个地方,打谷子的时候,几乎一天都在背打谷机。”金开建是最早一批加入合作社的村民,提起合作社带来的好处,他就欢喜得合不拢嘴。现在,他流转回来的土地,都集中在新建的小洋楼周围,种满了茄子。摆脱了土地的制约,金开建有了更多的时间外出务工,现在,他已经是年薪10万元的高级“蓝领”。

      二组村民朱万红不愿再种地,把2亩土地流转给合作社,领了2000元,一家4口到成都打工。和朱万红一样的村民有20多户,而另一批农户却希望拥有更多的土地。

      “我从合作社租了4亩地,支付给合作社3000元。”李平华平时爱钻研农技知识,利用租来的地,去年搞大棚黑番茄,卖到8元1斤,比普通番茄贵3倍,赚了4万多元。

      利用合作社的流转土地,统一按村里的规划布局产业,去年建设村有70多户农民通过规模化生产,实现大幅增收。“比流转前,平均每亩多收入300多元。”金洪元说。

      对喜欢搞养殖的农户,合作社也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他们可领养怀孕母猪或仔猪,统一使用合作社的无公害饲料、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技术规程、统一调拨回收商品猪,出售以后,社员分红。

      “去年我从合作社花5000元领养了5头母猪。”村委会主任朱万武说,“当年5头母猪产了150头小猪,年终返给合作社3头母猪,得了2400元,返给合作社150头小猪,得了6万多元。”

      蔬菜和水果,这是建设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主攻方向,在村活动中心的会议室,挂着该村十年规划。干果种植区、大棚蔬菜区、良种水果种植区、樱桃种植区和良种猪养殖基地、大牲畜集中养殖区等被标得清清楚楚。

      走进67岁的张俊荣老奶奶家里,她正一个人和上门收购桃子的小贩包装着箱子,看见记者进门,她高兴地站起来,把装箱的任务交给了小贩,转身就带我们去了她家的桃林里。”“走,去摘新鲜的桃子吃去。”张俊荣家种了五十多亩毛桃和油桃,每年产一万多斤,卖桃子就可以赚3万多元。再加上少量的樱桃和李子,光凭水果她家就能挣4万多元。而她的3个儿子和1个女儿还分别在外面开车和开农家乐,每年的收入比卖水果的还多。她的三个儿子每人都修了一栋楼,面积比村上统一建造的别墅还大得多。儿子们有钱,卖水果的不少收入就直接给了老太太,她身上攒的钱也不少。“我有9个孙孙呢,考上了大学我就每个奖他们一万块钱。”

      2010年建设村被确定为“全省乡村生态观光农业示范村”。以此为机遇,建设村正在大力发展生态观光旅游业。下一步投资建筑面积近2500平方米的乡村酒店,并投资建设200余万元的农家超市,安宁河上的彩虹大桥已经开建,建成后到县内只需10分钟,清水游泳池、沙滩场等也即将开建,“村中有水、水中有村,人在林中、林在人中,一年四季瓜果飘香”的生态旅游产业已初具规模,届时,旅游又将成为建设村产业收入中一个崭新的增长点。

      “我们要修电站。”2010年5月,村上号召大家把手头的钱拿出来入股分红,“当然,这个是自愿。”在村民会议上,村支书金洪元说。村民以自愿入股的方式筹集资金2700万元,修建了龙家沟一级电站,当年村民从中分红200万元以上。“我出了25万元,分红4万多元。”村民朱小虎说。尝到了资金变资本的甜头,只要村里有什么投资,大家争先恐后入股。

      如何利用好积累的资金,创建自己的企业实体,村里结合目前冕宁的水电开发热潮,组建投资专业合作社,入股建成长兴电站、三合电站、龙家沟电站,村民自有资金入股2700万元,合作社为村民担保贷款入股4000万元,目前村民已累计入股6700万元,2011年村民分红已达800多万元。

      据金洪元介绍,建设村的村民入股分红分成两个方面,一个是贷款分红,一个则是民间资金分红。“贷款分红是由公司和合作社担保,贷款贷给老百姓,老百姓再拿来入股分红,贷款的利息每一年是还9%,但分红给老百姓是20%。其中有11%,我们贷了4000万,每一年就要分400多万;另外一个,就是有一部分钱是老百姓自己的民间资金集资入股,也就是自己的钱,分给他们的钱是20%,老百姓现在已经入了2700多万,一年是分500多万。这样加起来分给全村的是870万。”

      同时村民在工程建设中还得到了大量的劳动收入,村合作社下设的劳务公司,现有价值1700多万元的建筑设备出租,旗下的运输公司有数台装载机、挖掘机和几十辆重型卡车共计3000万元,全村现有机械驾驶员100多人,驾驶员人均年纯收入5万元以上。

      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0648元,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万元村”,而2011年,建设村实现了人均收入15000元的目标,他们正在用惊人的速度谱写着致富的奇迹。

      有了殷实的经济基础作保障,建设村的其他建设事业就底气十足了。

      2010年,建设村被确定为四川省“五十百千”工程示范村,冕宁县委、县政府也提出了将建设村建成安宁河谷明星村的目标。建设村抓住这次机会,在《州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总体规划》等规划的基础上,投资20余万元,聘请了有资质的专业规划设计单位,为建设村编制了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村落民居建设等规划,为建设与发展定下了明确方向,细化了工作。

      2010年,建设村投资100万元对全村的村庄风貌进行塑造,使得村庄环境更上一个台阶。投资130万元,修建800平方米的活动场所,电脑、投影设备、远程教育、农家书屋和村两委办公室一应俱全。2011年又投资60万元新建了活动广场,为村里的大小文化活动提供广阔场所。

      当然,最让村民高兴的,是村里小“别墅”的开建。这一批小洋楼还未开建,报名场面就十分火爆,第一期只能按照报名次序满足了36户。2010年以来,村两委响应省州县号召,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由村民自筹资金3000余万元,政府补助公共设施建设500余万元,两期建成新民居86套,建筑面积20288平方米(198-268平方米/户),小区道路、路灯、广场等配套工程完善。第三期规划建设70套,正在报名中,力争3年完成,让全村90%以上的村民住进新居。

      村民黄大姐的家是第一期二层联排的小洋楼,有198平方米,楼上楼下记者转了转,屋子里从地板到墙纸、从吊灯到空调、从平板电视到整体橱柜、那叫一个设施齐备、亮堂整洁。黄大姐告诉记者,修房子加上装修花费接近三十万,这可都是自己挣的钱。“弄这个房子,都是自己掏钱,不算其他收入,单凭在合作社入股的10万,一年就要分两万,我们全村都跟着金书记干。在我们村要比就比哪家娃娃读的大学好、哪家先住上小别墅、哪家在公司投资入股分红多。”

      十多年前,建设村里还没有一栋楼房,而现在,这些红瓦白墙的小洋楼几乎成为了建设村的标志。那时的他们,在为了温饱苦苦挣扎,在为了能上趟城市看看而高兴的时候,不会想到,现在他们过上的,是连城里人都羡慕的美丽乡村里的现代城镇生活。他们已经很知足,努力地建设着自己的家园,他们不知道的是,未来还有多大的惊喜等待着他们。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凉山州冕宁县建设村:好日子是建设出来的

  • 2012年07月06日 00时00分
  • 来源: 省民委
  •   站在108国道上,远眺建设村,只见远山如黛,果木成林,一排排红瓦白墙的小别墅掩映其中。走进村里,现代而雅致的小洋楼,四通八达的水泥路,宽阔的文化广场,瓜果飘香的田地,令人仿佛置身于画册中。一幅“林中有水,水中有林,人在林中,林在水中”的生态田园新农村美丽画卷。

      过去,这里流传着一句话:“前面荒滩,后面荒山,有女不嫁峡口湾。”如今,在冕宁县提起建设村,没有人会不知道,“这个村啊,有钱得很。”人们的话语里充满着羡慕和赞扬,多少人以居住在这里为荣,多少女孩等待着这里的男子来迎娶自己。

      冕宁县复兴镇建设村位于县城东南部5公里,幅员面积7.6平方公里,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483户、1804人,耕地面积2130亩。十多年前的建设村,生产结构单一,村民生活水平低下;村民文化生活单一,赌博成风,是有名的“穷窝”、“闹事窝”。

      近年来,为改变“穷、脏、乱”的落后现状,建设村以美丽富饶文明和谐安宁河谷建设为契机,以州级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为依托,逐步实现了村民变富、村庄更美、村风变好的总体目标。2010年被评为“四川省五十百千示范工程示范村”,“全州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去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万元。一个民居建设特色鲜明、产业支撑有力、功能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和谐、管理科学民主的新农村综合体——“安宁河源头明星村”正逐步崛起,引领带动全县新村建设全面快速推进。

      建设村只有2130亩耕地面积,人均耕地1.1亩,真正高产田人均只有0.4亩左右,其余大多是坡地。如果仅靠在这点薄地上耕作吃饭,是永远富不起来的。如何把村民从有限的土地上解放出来,转变路子,找到新的途径,是致富的关键。

      日子再也不能这样过,但应该怎么着手?精明能干且早也富起来的村支书金洪元一直在苦苦思考,在心中有个大致方案后,2010年初,他率领村支委一班人到广东和江苏等地考察。一周后,回到村里,村支部做出了一项改变建设村命运的决定: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村内进行土地流转、产业流转和资金流转。

      2010年3月,农旺合作社成立,下辖种植专业合作社、养殖专业合作社和投资专业合作社。4月,全村200多农户签字按手印,同意把承包地交给合作社进行整理流转、集中使用。土地的流转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以不改变土地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利益为基础,由合作社牵头,引导村民将土地量化入股,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作社按每亩1000元的保底收入集中了1200亩地,与农户签订10年合同。根据市场和合作社经营情况,保底收入将逐年增加。

      目前投资240万元建成的120亩蔬菜大棚喜获丰收,并已建成水果基地1800亩。其中樱桃600亩,优质桃800亩,优质杏60亩,优质梨60亩,矮化优质核桃280亩,村民自己到合作社务工也有收入,较以前种粮食收入翻了三倍以上。

      “以前专门种粮食,大春和小春两季收入每亩也就是1500元,流转后,村委会付承包费每亩2000元,空余的时间我们还可以打工。”村民们乐呵呵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种地不种地都赚钱,这让他们十分开心。

      肥沃、耕种便利的土地,由有经验和有能力的人们耕种着,不仅凸显了效益,还解放了大部分的劳动力,让他们用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创造更多的财富。

      “以前,我家的2亩田分散在12个地方,打谷子的时候,几乎一天都在背打谷机。”金开建是最早一批加入合作社的村民,提起合作社带来的好处,他就欢喜得合不拢嘴。现在,他流转回来的土地,都集中在新建的小洋楼周围,种满了茄子。摆脱了土地的制约,金开建有了更多的时间外出务工,现在,他已经是年薪10万元的高级“蓝领”。

      二组村民朱万红不愿再种地,把2亩土地流转给合作社,领了2000元,一家4口到成都打工。和朱万红一样的村民有20多户,而另一批农户却希望拥有更多的土地。

      “我从合作社租了4亩地,支付给合作社3000元。”李平华平时爱钻研农技知识,利用租来的地,去年搞大棚黑番茄,卖到8元1斤,比普通番茄贵3倍,赚了4万多元。

      利用合作社的流转土地,统一按村里的规划布局产业,去年建设村有70多户农民通过规模化生产,实现大幅增收。“比流转前,平均每亩多收入300多元。”金洪元说。

      对喜欢搞养殖的农户,合作社也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他们可领养怀孕母猪或仔猪,统一使用合作社的无公害饲料、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技术规程、统一调拨回收商品猪,出售以后,社员分红。

      “去年我从合作社花5000元领养了5头母猪。”村委会主任朱万武说,“当年5头母猪产了150头小猪,年终返给合作社3头母猪,得了2400元,返给合作社150头小猪,得了6万多元。”

      蔬菜和水果,这是建设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主攻方向,在村活动中心的会议室,挂着该村十年规划。干果种植区、大棚蔬菜区、良种水果种植区、樱桃种植区和良种猪养殖基地、大牲畜集中养殖区等被标得清清楚楚。

      走进67岁的张俊荣老奶奶家里,她正一个人和上门收购桃子的小贩包装着箱子,看见记者进门,她高兴地站起来,把装箱的任务交给了小贩,转身就带我们去了她家的桃林里。”“走,去摘新鲜的桃子吃去。”张俊荣家种了五十多亩毛桃和油桃,每年产一万多斤,卖桃子就可以赚3万多元。再加上少量的樱桃和李子,光凭水果她家就能挣4万多元。而她的3个儿子和1个女儿还分别在外面开车和开农家乐,每年的收入比卖水果的还多。她的三个儿子每人都修了一栋楼,面积比村上统一建造的别墅还大得多。儿子们有钱,卖水果的不少收入就直接给了老太太,她身上攒的钱也不少。“我有9个孙孙呢,考上了大学我就每个奖他们一万块钱。”

      2010年建设村被确定为“全省乡村生态观光农业示范村”。以此为机遇,建设村正在大力发展生态观光旅游业。下一步投资建筑面积近2500平方米的乡村酒店,并投资建设200余万元的农家超市,安宁河上的彩虹大桥已经开建,建成后到县内只需10分钟,清水游泳池、沙滩场等也即将开建,“村中有水、水中有村,人在林中、林在人中,一年四季瓜果飘香”的生态旅游产业已初具规模,届时,旅游又将成为建设村产业收入中一个崭新的增长点。

      “我们要修电站。”2010年5月,村上号召大家把手头的钱拿出来入股分红,“当然,这个是自愿。”在村民会议上,村支书金洪元说。村民以自愿入股的方式筹集资金2700万元,修建了龙家沟一级电站,当年村民从中分红200万元以上。“我出了25万元,分红4万多元。”村民朱小虎说。尝到了资金变资本的甜头,只要村里有什么投资,大家争先恐后入股。

      如何利用好积累的资金,创建自己的企业实体,村里结合目前冕宁的水电开发热潮,组建投资专业合作社,入股建成长兴电站、三合电站、龙家沟电站,村民自有资金入股2700万元,合作社为村民担保贷款入股4000万元,目前村民已累计入股6700万元,2011年村民分红已达800多万元。

      据金洪元介绍,建设村的村民入股分红分成两个方面,一个是贷款分红,一个则是民间资金分红。“贷款分红是由公司和合作社担保,贷款贷给老百姓,老百姓再拿来入股分红,贷款的利息每一年是还9%,但分红给老百姓是20%。其中有11%,我们贷了4000万,每一年就要分400多万;另外一个,就是有一部分钱是老百姓自己的民间资金集资入股,也就是自己的钱,分给他们的钱是20%,老百姓现在已经入了2700多万,一年是分500多万。这样加起来分给全村的是870万。”

      同时村民在工程建设中还得到了大量的劳动收入,村合作社下设的劳务公司,现有价值1700多万元的建筑设备出租,旗下的运输公司有数台装载机、挖掘机和几十辆重型卡车共计3000万元,全村现有机械驾驶员100多人,驾驶员人均年纯收入5万元以上。

      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0648元,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万元村”,而2011年,建设村实现了人均收入15000元的目标,他们正在用惊人的速度谱写着致富的奇迹。

      有了殷实的经济基础作保障,建设村的其他建设事业就底气十足了。

      2010年,建设村被确定为四川省“五十百千”工程示范村,冕宁县委、县政府也提出了将建设村建成安宁河谷明星村的目标。建设村抓住这次机会,在《州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总体规划》等规划的基础上,投资20余万元,聘请了有资质的专业规划设计单位,为建设村编制了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村落民居建设等规划,为建设与发展定下了明确方向,细化了工作。

      2010年,建设村投资100万元对全村的村庄风貌进行塑造,使得村庄环境更上一个台阶。投资130万元,修建800平方米的活动场所,电脑、投影设备、远程教育、农家书屋和村两委办公室一应俱全。2011年又投资60万元新建了活动广场,为村里的大小文化活动提供广阔场所。

      当然,最让村民高兴的,是村里小“别墅”的开建。这一批小洋楼还未开建,报名场面就十分火爆,第一期只能按照报名次序满足了36户。2010年以来,村两委响应省州县号召,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由村民自筹资金3000余万元,政府补助公共设施建设500余万元,两期建成新民居86套,建筑面积20288平方米(198-268平方米/户),小区道路、路灯、广场等配套工程完善。第三期规划建设70套,正在报名中,力争3年完成,让全村90%以上的村民住进新居。

      村民黄大姐的家是第一期二层联排的小洋楼,有198平方米,楼上楼下记者转了转,屋子里从地板到墙纸、从吊灯到空调、从平板电视到整体橱柜、那叫一个设施齐备、亮堂整洁。黄大姐告诉记者,修房子加上装修花费接近三十万,这可都是自己挣的钱。“弄这个房子,都是自己掏钱,不算其他收入,单凭在合作社入股的10万,一年就要分两万,我们全村都跟着金书记干。在我们村要比就比哪家娃娃读的大学好、哪家先住上小别墅、哪家在公司投资入股分红多。”

      十多年前,建设村里还没有一栋楼房,而现在,这些红瓦白墙的小洋楼几乎成为了建设村的标志。那时的他们,在为了温饱苦苦挣扎,在为了能上趟城市看看而高兴的时候,不会想到,现在他们过上的,是连城里人都羡慕的美丽乡村里的现代城镇生活。他们已经很知足,努力地建设着自己的家园,他们不知道的是,未来还有多大的惊喜等待着他们。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