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大力推进新村建设

  • 2012年05月04日 00时00分
  • 来源: 省民委
  • 【字体:
  •   凉山州在2010年启动实施新农村建设“百村示范”工程的基础上,2011年启动实施“百乡千村”新村建设工程。两年来,累计整合投入各类资金92.23亿元,启动建设新村572个,新建扩建民居53873户,新建“1+N”村民公共服务活动中心273个。巨大地改善了项目实施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近两年来,凉山州各级、各有关部门进一步强化全域凉山理念,坚持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现场推动、分步实施,把握“4+1”建设路径,建设了一批特色产业支撑型、工业企业带动型、乡村旅游主导型、扶贫开发提高型、生态家园建设型、城镇引领融入型、能人带动创新型的新村,大力探索和总结不同区域、不同特色的新农村建设路子和模式。
       
       一、统筹规划 分类推进 目标任务锁定全面小康
       
      凉山州立足区域发展不协调和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的实际,以统筹协调、先易后难、竞争比选、抓点示范为原则,以全域凉山为统揽,以“一优先、四配套”为路径,以任务、责任、时间、质量“四明确”为要求,规划到2015年30%以上、2020年60%以上村民入住新村;全域齐动,分类建设新村。立足现实基础,规划到2015年建设新村2360个,其中建设安宁河谷地区新村1170个、大凉山彝家新寨1143个、木里藏区新村47个,5年新增22.02万户、102万人实现集中居住;注重功能提升,完善规划,与小城镇建设、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各类移民搬迁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等有机结合,规划建设新农村综合体50个;规划到村,明确年度任务。按照“打破夹皮沟”、提高村落布局水平,“打破军营式”、提高村庄规划水平,“打破火柴盒”、提高民居设计水平的要求,州委、州政府出台“关于推进‘百乡千村’新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制定三类区域新村建设年度实施方案,明确县市年度建设目标任务,县市“土洋结合、专群结合”,“本地人才+外聘专家”,编制新村建设总体规划和村落民居规划设计方案,经省或州审定,由县市组织实施。
        
      二、统筹配套 注重结合 村落民居融入自然生态
        
      凉山州将新村建设与加快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县城—乡镇—新村”合理布局、协调推进,构建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双轮驱动”新格局。2011年,全州启动建设新村459个,新建扩建民居40402户。彰显“三类”风格,推进现代生活入农家;整村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新村道路和入户硬化率达70%以上,新建新村公路1022公里、农田水利渠系370公里、高标准农田13.3万亩,村民饮用水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加强供电、通讯、沼气池、生态垃圾池、污水排放设施建设,绿化、美化村落庭院;推进“三产”联动,增强“两个带动”富村民。引导鼓励新村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连片建设特色产业基地75.3万亩、新增适度规模养殖2772户;申请注册“大凉山”农产品标识,成立苦荞、花卉、马铃薯、石榴、苹果等产业协会,统一打造“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品牌。借力第10届中国农交会、第12届西博会,专辟“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展厅展台,集中展示50个大类、300多个产品,成功举办“2011大凉山特色农产品成都展销周”,现场销售和引资招商金额创同类展会新高;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着力开发农业功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以节搭台、以节促销”,以民俗游和生态游为主的乡村旅游业富了一方群众;建设“1+6”活动中心,促进公共服务到村落;加强基层政权、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项目配套建设,2011年在行政村所在地建设村民公共服务中心273个,落实经营性服务项目和公益性服务人员。
       
      三、项目整合 综合扶持 工作机制体现村民意愿
       
      凉山州把新村建设与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相结合,健全机制,创新举措,整合各方力量,调动社会参与,尊重农民意愿,共建靓丽村落民居。“七个一点”撬动增投入,建立各级政府投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涉农资金捆一点、帮扶单位助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补一点、金融机构贷一点的“七个一点”多元投入机制。
       
      2011年,州、县市两级财政投入新村建设专项资金10.326亿元,撬动各类建设资金30.26亿元,主要用于示范片、示范村的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村民新建改建农房以及主导产业发展;制订出台发展现代农业奖励扶持政策和农民参与新村建设的以奖代补具体办法;各级部门和行业整合项目、资金,集中投入,支持新村建设;“四级联动”激发新活力。州、县、乡、村“四级互动”,把新村建设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突出位置,坚持做到规划到村、项目到户、责任到人;创新帮扶机制,推行业主委员会负责制,民主推选村民代表,成立业主委员会,由业主委员会比选确定施工队伍,委托符合资质要求的工程监理公司负责质量监督,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一事一议”的作用;加大土地整理力度,积极探索“增减挂钩、占补平衡”的用地政策,总结推广会理潭溪河南阁“土地银行”经验,用好农行“三农创新产品试验基地”政策,争取金融创新产品服务新村建设;“五项制度”确保高质量。强化组织领导和宣传发动,建立健全州级“三个区域”领导小组责任制度、新村建设进度督查制度、“周报、月清、季结”通报制度、目标任务考核制度、项目资金使用公告公示制度;建立健全领导进村、部门进村、联系干部进村、援建队伍进村、监管人员进村的“五进村”制度;确保工匠培训到位、资金投入到位、物资调运到位、质量保障到位、安全措施到位“五到位”;坚决落实项目情况、工程进度、建设质量、资金拨付、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五公示”要求;全面推行质量、价格、工期、廉政、安全“五位一体”的项目建设管理模式,对工程建设进行全程监控,确保新村建设资金安全高效。
         
      四、倡导新风 转变观念  引领村民过上新生活
         
      全州坚持把大凉山扶贫开发作为促进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点,“多管齐下”,实施大扶贫,推进大开发。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与自力更生相结合,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贫困村为重点,“输血”与“造血”并重,禁毒、防艾、职教、扶贫和倡导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并举,以“板凳”工程为切入点,大力开展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引导群众从“不坐地上坐板凳、不睡地上睡床铺、不用锅庄用灶台”做起,逐步树立勤劳节俭、清洁卫生、自尊自强、厚养薄葬的新观念,推动彝区群众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大转变。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凉山州大力推进新村建设

  • 2012年05月04日 00时00分
  • 来源: 省民委
  •   凉山州在2010年启动实施新农村建设“百村示范”工程的基础上,2011年启动实施“百乡千村”新村建设工程。两年来,累计整合投入各类资金92.23亿元,启动建设新村572个,新建扩建民居53873户,新建“1+N”村民公共服务活动中心273个。巨大地改善了项目实施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近两年来,凉山州各级、各有关部门进一步强化全域凉山理念,坚持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现场推动、分步实施,把握“4+1”建设路径,建设了一批特色产业支撑型、工业企业带动型、乡村旅游主导型、扶贫开发提高型、生态家园建设型、城镇引领融入型、能人带动创新型的新村,大力探索和总结不同区域、不同特色的新农村建设路子和模式。
       
       一、统筹规划 分类推进 目标任务锁定全面小康
       
      凉山州立足区域发展不协调和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的实际,以统筹协调、先易后难、竞争比选、抓点示范为原则,以全域凉山为统揽,以“一优先、四配套”为路径,以任务、责任、时间、质量“四明确”为要求,规划到2015年30%以上、2020年60%以上村民入住新村;全域齐动,分类建设新村。立足现实基础,规划到2015年建设新村2360个,其中建设安宁河谷地区新村1170个、大凉山彝家新寨1143个、木里藏区新村47个,5年新增22.02万户、102万人实现集中居住;注重功能提升,完善规划,与小城镇建设、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各类移民搬迁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等有机结合,规划建设新农村综合体50个;规划到村,明确年度任务。按照“打破夹皮沟”、提高村落布局水平,“打破军营式”、提高村庄规划水平,“打破火柴盒”、提高民居设计水平的要求,州委、州政府出台“关于推进‘百乡千村’新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制定三类区域新村建设年度实施方案,明确县市年度建设目标任务,县市“土洋结合、专群结合”,“本地人才+外聘专家”,编制新村建设总体规划和村落民居规划设计方案,经省或州审定,由县市组织实施。
        
      二、统筹配套 注重结合 村落民居融入自然生态
        
      凉山州将新村建设与加快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县城—乡镇—新村”合理布局、协调推进,构建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双轮驱动”新格局。2011年,全州启动建设新村459个,新建扩建民居40402户。彰显“三类”风格,推进现代生活入农家;整村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新村道路和入户硬化率达70%以上,新建新村公路1022公里、农田水利渠系370公里、高标准农田13.3万亩,村民饮用水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加强供电、通讯、沼气池、生态垃圾池、污水排放设施建设,绿化、美化村落庭院;推进“三产”联动,增强“两个带动”富村民。引导鼓励新村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连片建设特色产业基地75.3万亩、新增适度规模养殖2772户;申请注册“大凉山”农产品标识,成立苦荞、花卉、马铃薯、石榴、苹果等产业协会,统一打造“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品牌。借力第10届中国农交会、第12届西博会,专辟“大凉山特色农产品”展厅展台,集中展示50个大类、300多个产品,成功举办“2011大凉山特色农产品成都展销周”,现场销售和引资招商金额创同类展会新高;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着力开发农业功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以节搭台、以节促销”,以民俗游和生态游为主的乡村旅游业富了一方群众;建设“1+6”活动中心,促进公共服务到村落;加强基层政权、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项目配套建设,2011年在行政村所在地建设村民公共服务中心273个,落实经营性服务项目和公益性服务人员。
       
      三、项目整合 综合扶持 工作机制体现村民意愿
       
      凉山州把新村建设与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相结合,健全机制,创新举措,整合各方力量,调动社会参与,尊重农民意愿,共建靓丽村落民居。“七个一点”撬动增投入,建立各级政府投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涉农资金捆一点、帮扶单位助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补一点、金融机构贷一点的“七个一点”多元投入机制。
       
      2011年,州、县市两级财政投入新村建设专项资金10.326亿元,撬动各类建设资金30.26亿元,主要用于示范片、示范村的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村民新建改建农房以及主导产业发展;制订出台发展现代农业奖励扶持政策和农民参与新村建设的以奖代补具体办法;各级部门和行业整合项目、资金,集中投入,支持新村建设;“四级联动”激发新活力。州、县、乡、村“四级互动”,把新村建设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突出位置,坚持做到规划到村、项目到户、责任到人;创新帮扶机制,推行业主委员会负责制,民主推选村民代表,成立业主委员会,由业主委员会比选确定施工队伍,委托符合资质要求的工程监理公司负责质量监督,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一事一议”的作用;加大土地整理力度,积极探索“增减挂钩、占补平衡”的用地政策,总结推广会理潭溪河南阁“土地银行”经验,用好农行“三农创新产品试验基地”政策,争取金融创新产品服务新村建设;“五项制度”确保高质量。强化组织领导和宣传发动,建立健全州级“三个区域”领导小组责任制度、新村建设进度督查制度、“周报、月清、季结”通报制度、目标任务考核制度、项目资金使用公告公示制度;建立健全领导进村、部门进村、联系干部进村、援建队伍进村、监管人员进村的“五进村”制度;确保工匠培训到位、资金投入到位、物资调运到位、质量保障到位、安全措施到位“五到位”;坚决落实项目情况、工程进度、建设质量、资金拨付、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五公示”要求;全面推行质量、价格、工期、廉政、安全“五位一体”的项目建设管理模式,对工程建设进行全程监控,确保新村建设资金安全高效。
         
      四、倡导新风 转变观念  引领村民过上新生活
         
      全州坚持把大凉山扶贫开发作为促进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点,“多管齐下”,实施大扶贫,推进大开发。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与自力更生相结合,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贫困村为重点,“输血”与“造血”并重,禁毒、防艾、职教、扶贫和倡导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并举,以“板凳”工程为切入点,大力开展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引导群众从“不坐地上坐板凳、不睡地上睡床铺、不用锅庄用灶台”做起,逐步树立勤劳节俭、清洁卫生、自尊自强、厚养薄葬的新观念,推动彝区群众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大转变。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