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洛县新农村暨彝家新寨建设纪实

  • 2012年03月16日 00时00分
  • 来源: 省民委
  • 【字体:
  •   沿着省道乌金路208线和县道甘(洛)石(棉)路走进甘洛县的乡(镇)、村,只见青山绿水旁的一幢幢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现代气息的新房整齐有序;一条条水泥路蜿蜒山间,坚实平坦;一面面文化墙色彩绚丽,寓意深刻;一张张笑脸幸福荡漾,写满感激;新农村和彝家新寨建设使甘洛农村旧貌换新颜,美景堪入画。

      近年来,甘洛县以创先争优为动力,整合投入各类资金2.89亿元,抢抓灾后重建机遇,扎实有序推进新农村暨彝家新寨建设。全县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48个村初具新农村雏形,10个村成为州、县级新农村和彝家新寨建设示范村,全县广大农村呈现出了特色产业与社会事业同步发展、基础设施与公益事业同步推进、环境整治与乡村文明同步加强、农民素质与基层民主同步提升的良好态势。

      创先争优深入开展  高起点规划各具特色

      甘洛县委、县政府深入开展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彝家新寨建设示范点、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示范乡镇、村创建活动,在新农村和彝家新寨建设中当先锋、做表率,确立了“高起点定位、高标准建设”的指导思想,通过打造示范点,以点带面,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

      决策者们在建设之初就通盘考虑新农村和彝家新寨建设要素,一次规划到位,分年度实施。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文明与田园风光相结合”的原则,制定建设布局规划,先后出台了新农村暨彝家新寨建设示范点的建设规划。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和民俗习惯,注重保护历史文脉和自然生态景观,合理设计房屋结构布局和外观风格,形成了农舍点点、林盘棋布、绿树掩映、错落有致、一村一貌的建设特色,培育出了一批不同产业基础、不同发展模式、不同建筑风格的文明新村。

      完善基础设施  保障服务能力 

      甘洛县把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作为强大动力,与灾后重建、项目建设、特色农业开发、新农村暨彝家新寨建设和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结合起来,已建成“村容村貌大为改观、公共设施基本配套、特色农业产业明显发展、村级民主管理明显提升”的新农村、新彝寨48个。原来在农村房屋中占80%以上的简易土木结构房、木板房、茅草房、石板房,现已被砖瓦房、小楼房所取代,农民群众住房条件和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为了提高村民们的生活质量,全县农村建成绿化休闲小广场50余个、2.51万平方米,安装健身器材近100台(套)。投入资金3833万元,完成各类小型水利工程180个,解决了8.86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投入资金6278万元,解决了1.51万户、5.28万人的用电难问题;在建和已建成农村沼气池8500口;安装广播电视“村村通”卫星直播设备1.14万套。

      截至目前,甘洛县已累计完成投资1.95亿元,完成新建民居1420户,改建2503户;新修通村公路2条8.7公里,新建民俗活动中心和坝子5482平方米、农家书屋30个和30个公益、商贸场所;硬化户路7550米,完成“一池三改”432户。每个新村庄都配套了医疗卫生室、村级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农家超市,大多数农户都用上了沼气、吃上了干净水、看(听)上了广播电视,农村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布局不断趋于合理、文化阵地不断趋向完善、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拓宽增收渠道  培育新型农民

      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县级各部门和单位深入各自联系帮扶乡镇、村,与当地干部群众一道摆问题、找原因、选路子,集思广益,共拟脱贫致富规划。目前,全县共有20多个村引进了适合自身发展的项目。

      对结对帮扶单位实行“大洗牌”,实行科学结对,实现全覆盖,形成结对帮扶长效机制。对地处偏远、基础设施落后的乡镇、村,由民政、交通、水利、水电等部门结对;对林果种植、烤烟种植、生猪产业、马铃薯、黑苦荞种植规模较大的乡镇、村则分别由林业、劳动、烟草、畜牧等对口部门结对,真正使结对帮扶机制实现“专业对村、部门对口”。在对口部门的结对帮扶下,2011年,黑马乡洼尔浦村的核桃产业势头强劲,核桃种植户最高年收入达到3.26万元。在创先争优活动的推动下,特色产业已经成为推动甘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引擎。

      如今的甘洛农村,不仅房子大了,车子有了,而且经济宽裕了,呈现出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生产生活用品摆放整齐、休闲娱乐文明适度、社会和谐稳定的新气象。
    责任编辑: 蓁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甘洛县新农村暨彝家新寨建设纪实

  • 2012年03月16日 00时00分
  • 来源: 省民委
  •   沿着省道乌金路208线和县道甘(洛)石(棉)路走进甘洛县的乡(镇)、村,只见青山绿水旁的一幢幢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现代气息的新房整齐有序;一条条水泥路蜿蜒山间,坚实平坦;一面面文化墙色彩绚丽,寓意深刻;一张张笑脸幸福荡漾,写满感激;新农村和彝家新寨建设使甘洛农村旧貌换新颜,美景堪入画。

      近年来,甘洛县以创先争优为动力,整合投入各类资金2.89亿元,抢抓灾后重建机遇,扎实有序推进新农村暨彝家新寨建设。全县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48个村初具新农村雏形,10个村成为州、县级新农村和彝家新寨建设示范村,全县广大农村呈现出了特色产业与社会事业同步发展、基础设施与公益事业同步推进、环境整治与乡村文明同步加强、农民素质与基层民主同步提升的良好态势。

      创先争优深入开展  高起点规划各具特色

      甘洛县委、县政府深入开展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彝家新寨建设示范点、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示范乡镇、村创建活动,在新农村和彝家新寨建设中当先锋、做表率,确立了“高起点定位、高标准建设”的指导思想,通过打造示范点,以点带面,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

      决策者们在建设之初就通盘考虑新农村和彝家新寨建设要素,一次规划到位,分年度实施。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文明与田园风光相结合”的原则,制定建设布局规划,先后出台了新农村暨彝家新寨建设示范点的建设规划。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和民俗习惯,注重保护历史文脉和自然生态景观,合理设计房屋结构布局和外观风格,形成了农舍点点、林盘棋布、绿树掩映、错落有致、一村一貌的建设特色,培育出了一批不同产业基础、不同发展模式、不同建筑风格的文明新村。

      完善基础设施  保障服务能力 

      甘洛县把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作为强大动力,与灾后重建、项目建设、特色农业开发、新农村暨彝家新寨建设和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结合起来,已建成“村容村貌大为改观、公共设施基本配套、特色农业产业明显发展、村级民主管理明显提升”的新农村、新彝寨48个。原来在农村房屋中占80%以上的简易土木结构房、木板房、茅草房、石板房,现已被砖瓦房、小楼房所取代,农民群众住房条件和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为了提高村民们的生活质量,全县农村建成绿化休闲小广场50余个、2.51万平方米,安装健身器材近100台(套)。投入资金3833万元,完成各类小型水利工程180个,解决了8.86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投入资金6278万元,解决了1.51万户、5.28万人的用电难问题;在建和已建成农村沼气池8500口;安装广播电视“村村通”卫星直播设备1.14万套。

      截至目前,甘洛县已累计完成投资1.95亿元,完成新建民居1420户,改建2503户;新修通村公路2条8.7公里,新建民俗活动中心和坝子5482平方米、农家书屋30个和30个公益、商贸场所;硬化户路7550米,完成“一池三改”432户。每个新村庄都配套了医疗卫生室、村级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农家超市,大多数农户都用上了沼气、吃上了干净水、看(听)上了广播电视,农村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布局不断趋于合理、文化阵地不断趋向完善、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拓宽增收渠道  培育新型农民

      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县级各部门和单位深入各自联系帮扶乡镇、村,与当地干部群众一道摆问题、找原因、选路子,集思广益,共拟脱贫致富规划。目前,全县共有20多个村引进了适合自身发展的项目。

      对结对帮扶单位实行“大洗牌”,实行科学结对,实现全覆盖,形成结对帮扶长效机制。对地处偏远、基础设施落后的乡镇、村,由民政、交通、水利、水电等部门结对;对林果种植、烤烟种植、生猪产业、马铃薯、黑苦荞种植规模较大的乡镇、村则分别由林业、劳动、烟草、畜牧等对口部门结对,真正使结对帮扶机制实现“专业对村、部门对口”。在对口部门的结对帮扶下,2011年,黑马乡洼尔浦村的核桃产业势头强劲,核桃种植户最高年收入达到3.26万元。在创先争优活动的推动下,特色产业已经成为推动甘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引擎。

      如今的甘洛农村,不仅房子大了,车子有了,而且经济宽裕了,呈现出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生产生活用品摆放整齐、休闲娱乐文明适度、社会和谐稳定的新气象。
    责任编辑: 蓁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