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客户端   微博微信   RSS订阅   省政府邮箱   无障碍浏览   | |
 
四川省政府网站 四川省政府网站
民生优先 绘制蜀中“安居图”
2010-6-27 20:59:20  来源:四川日报 【字体:
发邮件推荐给朋友 

  地震灾区受灾群众“家家有房住”的梦想正在变为现实;在藏区、彝区,在城市棚户区,一项又一项改善困难群众住房条件的宏大工程加快推进--


  青瓦、白石头、木隔断、羊图腾,富有民族特色的重建房沐浴在5月的阳光下,让参加全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现场会的代表赞叹不已。入住新房的村民有句肺腑之言:“地震使我们失去了家园,但我们得到了更多。”


  2009年4月,全省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动员大会庄重承诺:努力实现“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标任务”,尽快让灾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攻坚克难,加快重建。截至今年5月12日,全省154.9万户永久性农村居民住房已全部开工,完工99.7%。老百姓感慨:“重建让我们的居住条件往前赶了二三十年!”


  住房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的,还有我省藏区和彝区的少数民族同胞。2009年,是我省灾后恢复重建的攻坚年,也是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推进年”:我省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正式启动,彝区“三房”改造行动计划在这一年继续推进。


  放眼蜀中,一幅美丽的“安居图”已然展开。


  距地震不到两个月,四川灾后农房重建工作全面启动。“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浓墨重彩地推进


  特大地震留给四川一连串冰冷的数字:全省农村347.6万户农房受损、1200万人无家可归。


  住房重建工程量之大,需要解决问题之多之复杂,史无前例。


  震后第9天,过渡安置房攻坚战全面打响。“就地、就近、分散”的安置方针迅即确定;集中力量、集中资源实施过渡住房建设百日攻坚;出台补贴政策发动群众自己动手搭建简易住房。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震后3个月,1000余万受灾群众基本实现过渡住房安置。“四川速度”创造奇迹!    
  然而,过渡安置只是应急性措施,只有让失去家园的群众尽早搬入永久性住房、过上安居乐业的正常生活,才算是真正安顿好群众;只有让灾区群众在安居之后真正做到安定、安稳、安心,才能为加快灾后恢复重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切从废墟上开始。这是一场新的大考,既考验决策者的远见和智慧,也考验四川人民对未来发展的担当。


  2008年7月4日,距地震不到两个月,我省灾后农房重建工作全面启动。紧接着,在当月24日,全省第一次灾后农房重建工作现场会在广元市召开,对灾后农房重建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全省基本完成无房户过渡安置任务次日,省委提出: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当年9月8日,全省灾后农户永久性住房建设工作第二次现场会一锤定音:灾后农户永久性住房建设,群众是主体,决不能越俎代庖,替群众作决定,不允许搞形象工程。


  “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浓墨重彩地推进。省委九届五次、六次、七次全会,以及若干次省“5·1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全体会议,无不鲜明强调: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基点,抓紧恢复重建灾区群众家园、涉及民生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


  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灾后住房重建需要新的理念、机制和举措。


  震后两个月,省委就提出,着力把握“五个结合”,科学推进恢复重建。“五个结合”中的第一个,就是坚持把恢复重建与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


  2009年12月18日,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房建设工作现场会吹响“冲锋号”:提升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房建设水平。20天后,省“5·1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全体会议提出:“要将工作着力点转移到促进灾区发展提高上来,切实把灾后恢复重建与城乡统筹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不断增强灾区持续发展能力,使灾区群众基本生活条件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灾区经济社会发展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


  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废墟上拔地而起座座新房。


  来自四面八方的激情和智慧,在重建工地碰撞。为了受灾群众“家家有房住”,“四川速度”创造奇迹


  2009年5月9日,重灾区汶川县三江乡宣布率先完成恢复重建。河坝村村民费术明一家搬入一栋刚刚建成的两层藏式小楼。“有家真好!”一家人由衷地说。


  2009年9月27日,崇州市12104户受灾户彻底告别板房生活;10月,松潘县需重建农房的2147户全部完成农房重建任务……住房重建的“四川速度”,不断刷新灾区的面貌。


  自灾区进入恢复重建阶段起,让上千万灾区群众尽早住进永久性住房,成为省委、省政府关心的头等大事。救灾就是救民,重建就是为民。住房重建被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率先启动、全力推进。为了抢速度,距地震不到两个月,全省灾后农房重建工作启动。此后,在广元、绵阳等地连续召开农房重建现场会,研究可能面临的问题,互相借鉴宝贵的经验,制定切实可行的重建政策。


  --及时明确并迅速落实农房重建补助政策;


  --制定异地安置办法,通过多种途径对因灾失地农民进行安置;


  --及时向农民重建房屋提供技术保障,确保房屋质量安全;


  --出台系列政策措施,采用财政补助、金融支持等办法,切实帮助农村困难群众重建住房;


  --出台点对点的特供制,对钢材、水泥、平板玻璃、砂石等主要建材实行“特供”;


  …………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灾区群众响应党和政府号召,积极投入重建,自建房建设热火朝天。


  “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这两幅标语,是青川县枣树村村民喊出的强音,也是灾区群众的心声。


  都江堰市探索城市居民与农村受灾群众合作建房,上万户受灾农户获益;青川县倡导农户重建住房时多用木架结构、建造小面积适用房;绵阳市由政府向信用社存入贷款担保金,帮助群众解决住房贷款难题……来自四面八方的激情和智慧,在灾区住房重建工地上碰撞。在坚持自力更生、苦干实干的同时,我省还积极争取援建,一个个建设和修复城乡居民住房项目被确立为对口支援重点,一批批援助资金优先投入住房重建之中。


  “5·12”汶川特大地震两周年之际,四川自豪地宣告:全省154.9万户永久性农村居民住房全部开工,其中完工99.7%;城镇居民住房开工25.7万户,占重建任务的98.3%,其中完工21.63万户,占重建任务的84.2%。


  将永久性住房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四川的灾后重建村落,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动样本


  不仅要实现受灾群众“家家有房住”,而且要让灾区群众的房屋更现代、更有特色。灾后农房重建一启动,省委、省政府定下高标准。


  打破“夹皮沟”,提高村庄布局水平;打破“军营式”,提高村落规划水平;打破“火柴盒”,提高民居设计水平--我省把住房重建作为改善提升人居环境的重大契机,将永久性住房重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通过村镇规划的“三打破、三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


  专家论证、征集民意……一场场规划编制的会战在全省灾区展开。39个重灾县(市、区)以及631个镇乡、2043个村庄的重建规划及时出炉,大量建筑设计图纸同时免费发放到灾区供农民选用。我省农房建设长期无规划、缺技术的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遵照发展性、多样性、共享性和相融性“四性原则”,成都市为各个重灾区的近700个点位制定了一系列细致到每一栋农房、每一条沟渠的灾后重建规划;青川县突出“小青瓦、灰白墙、人字顶、木栏窗、踢脚线”的川北民居特色,全县有15802户重建户按此修改建房计划,节约成本6.9亿元;北京组织高科技企业积极参与什邡重建,帮助当地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援建安全、节能、环保……


  群众认可是最硬的标准--灾后恢复重建的为民宗旨始终如一。


  一楼一底的联排小别墅,门前是小园圃,屋后是沼气池,水、电、气入户,还有独立卫生间和浴室。新年搬进新居的安县花荄镇前进村村民陈春华乐滋滋地说,如今村里家家都是这样的条件,村里按照新农村建设标准规划设计,不像以前那样夹道而建,而是按村落民居的风貌进行规划。


  把住房重建作为改善提升人居环境的重大机遇,灾后重建的一个个村落,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动样本。


  不仅在灾区,在四川藏区、彝区,在城市棚户区,一项又一项改善困难群众住房条件的重大工程正加快推进


  “8个房间宽敞明亮,厨房、卫生间和畜圈都是分开的。”凉山州昭觉县普诗乡四呷村肖家社的彝族村民木牛家,通过“三房改造”,告别了不避风雨的居所,住进白墙黛瓦的新居。


  同样感到温暖的还有近9.6万藏区牧民,他们在去年搬进舒适的定居房里开始了新生活。


  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改善困难群众的住房条件作为大事常抓不懈。


  2009年2月,我省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开始实施。省委、省政府提出,用3年时间,投资180亿元(其中财政投入50亿元),让藏区10万户、48万未定居和半定居的牧民群众告别传统游牧生活,实现“家家有固定房、户户有新帐篷、村村有活动中心”,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牧区。


  彝区“三房”改造行动计划实施加快。过去,“瓦板房、茅草房、石板房”是彝区贫困农牧民居住条件的代名词。如今,他们在宽敞明亮的瓦房中过上了新生活。


  这两项行动计划都是四川的创举。作为一个民族大省,四川有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第二大藏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两项计划有着同一个出发点: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过上现代文明的生活。


  安居只是第一步,下一步是帮助贫困农牧民致富。在藏区牧民定居点,结合当地优势特色产业,预留牧民定居点产业发展空间。贫困农牧民安居以后,希望脱贫致富、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愿望日益强烈。“现在搬进新房,条件越来越好了,我们要靠辛勤的劳动,争取早日脱贫致富。”凉山州喜德县洛莫乡马洛村村民吉伙伍沙对未来充满信心。


  截至目前,1493个藏区牧民定居点规划全面完成,定居点建设已完工2.4万户,解决了11.5万人定居问题;全省投入4800万元,完成彝区“三房”改造11800户;全省启动了5.78万户城市棚户区居民住房的改造;3.4万户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程已开工33918户,完工9950户。


  一幅“安居图”在蜀中大地徐徐展开,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是这幅画卷最厚重的底色。(记者 张宏平 王小玲)

 
相关链接>>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