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5

古蔺深山有“外卖”

  • 2019年05月30日 14时22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农民工返乡开餐馆,干起深山外卖,覆盖两镇4村,年收入近40万元

    搭上镇上产业发展机遇,罗江胜的外卖订单从每月几单变成300单,覆盖了两镇4村

    镇上的猕猴桃产业园已达8700亩规模,未来将发展到上万亩,届时乡村里的工人会越来越多,这里也将会有更多的外卖需求

    现在罗江胜已不再是唯一的深山骑手,不少村民争相效仿,也开始送起外卖来

    “今天有啥子特色菜?”5月26日,泸州市古蔺县东新镇呐喊村,49岁的罗江胜在自家餐馆厨房刮着鱼鳞,手机“叮咚”一声,弹出同村李晓宏的微信信息。

    罗江胜迅速擦手,在手机上快速输入:“今天有干锅鸡、牛肉汤锅、红烧鱼、红烧牛肉,想怎么吃?几个人?”

    “红烧牛肉。8个人,送老地方。”微信那头回复。

    “要得,准时到。”接单后,罗江胜把刮鱼鳞的活交给妻子赵永菊,一溜小跑到家里农田,准备红烧牛肉的配菜,一手一把,这块田来点葱,那块田来点胡萝卜……不一会儿,罗江胜将做好的红烧牛肉麻利地打包,骑上摩托车,沿着乡间水泥路疾驰而去。

    谁都不曾想到,和大城市里一样即点即送的外卖,会在这个山路崎岖、平均海拔近千米的深山村子里默默流行了4年。

    4年来,罗江胜开餐馆,把外卖引进呐喊村在内的4个村子,不仅让自己的年收入达到近40万元,还给周边几个村的生活带来改变,更多返乡农民工也想“入行”。

    首单外卖进深山

    帮同村好友送便餐,无意成当地首个外卖“骑手”

    1996年,26岁的罗江胜南下打工,经朋友介绍,进入深圳一家公司做送煤气的工作,之后边送煤气边学习,通过招聘考试成为一家国企的员工,月薪数千元。

    2007年,罗江胜因母亲患有冠心病、肺气肿等疾病,两个娃娃一个读初中、一个读小学,家里全靠妻子和嫂子照顾,起了回乡的念头。

    回到家乡,罗江胜在当地一家煤厂做了3年厨师,后来煤厂倒闭,他只好待在家。

    “我有一次去街上吃饭,感觉不好吃,心想,以我的手艺,开个小饭馆,养家糊口肯定没问题。”罗江胜说,饭后萌发了自己开饭馆的念头。2014年,罗江胜的小饭馆在呐喊村开张了,取名叫“菊胜餐馆”,主要做干锅鸡、牛肉干锅、羊肉汤锅等,来吃饭的,都是开车路过的,或是外出打工回乡的村民。

    因为味道巴适,罗江胜的小饭馆,在当地渐渐有了名气。

    2015年3月的一天,村民小王给罗江胜打来电话:“能不能送两个菜来?家里客人多,忙不过来,送个外卖,我出跑腿费。”

    原来,常年在外打工的小王才回乡,家里就来了客人,由于没置办锅碗瓢盆,就想着点外卖。在那时,国内的外卖软件早已在大城市流行开来。

    可乡下哪会有外卖?小王想到了同村好友罗江胜在开餐馆,于是想让他帮忙。“小王家也就离餐馆3公里,所以我一口答应下来。”这就是罗江胜的第一单外卖。妻子赵永菊知道后,一边帮忙打下手,一边嘱咐:“给人家帮忙,就要做好,你把菜装好,别洒了,骑车小心点。”

    夫妻俩都只是单纯地想着帮忙,并没有意识到这一单外卖,让他成了当地首个外卖“骑手”。

    “一单”变“百单”

    猕猴桃产业发展起来了,外卖收入跟着涨

    罗江胜记得,他最早骑摩托车去给小王送菜,乡里乡亲见他车上装着东西,都问他干啥去。

    “小王家请客吃饭,我送个菜。”罗江胜笑道。

    没曾想,村民们闲聊时一传十、十传百,全村人都知道,罗江胜的店可以送菜。

    不过,当时并没有人意识到,这就是外卖。“生活就如往常一样,有村民家里来客了,或外出打工的村民回乡聚餐时,就找我送菜。一年到头,也就送了十几单外卖。”罗江胜说。

    外卖生意真正“火”起来,是2017年镇上决定发展猕猴桃产业。这一年,东新镇在呐喊村、民主村共种植猕猴桃2000亩,组织上千人在园区务工。务工人员一忙就没时间做饭,只有去餐馆就餐。

    产业发展起来了,乡村也渐渐有了人气。听说罗江胜可以送外卖,越来越多的务工人员、返乡创业者找他送餐。

    “好吃不贵,几个人平摊下来也就10到20元。”返乡创业回来发展猕猴桃产业的村民郭登举说。

    “没想到乡下也会有外卖。”另一名返乡创业的村民李守森说,罗江胜的外卖很生态、吃了健康,“都是他自家种的,吃得放心,送餐也快。”

    “每天都有几百到上千元的收入。如今一年收入近40万元。”罗江胜靠在送餐的专用摩托车旁笑道,他家外卖订单已从每月几单变成300单,覆盖东新镇民主村、呐喊村、德华村以及鱼华镇老马村共两镇4村。

    “去年底,客户还拉我建了个微信群。”罗江胜拿起手机,点开了一个43人的订餐群介绍,“每个月都有几十单微信下单,最远一次送到10余公里之外。”

    深山外卖有了“接班人”

    徒弟来拜师,外出务工村民也想跟着干

    现在罗江胜已不再是唯一的深山骑手,这两年,罗江胜的外卖生意红火,不少村民争相效仿。“有人也跟我一样开始送外卖,光我们村就有3家。”罗江胜说,虽然新开的店多少影响了他的生意,但他乐于看到更多人参与进来。

    “有很多乡亲问我如何做外卖。”罗江胜的答案永远是:菜要好吃、服务要好。每次送餐路上,他都要帮乡亲们顺道捎上酒、毛巾、牙膏等生活用品,久而久之,村民也会常常光顾他的生意。

    今年年初,33岁的徐红成成了罗江胜的徒弟。徐红成之前在江苏电子厂打工多年,为照顾家人而回乡。听说罗江胜外卖做得好,于是拜了师。“现在大家的生活条件好了,需求也不一样了。师父很有远见,把外卖这种形式带到农村。”徐红成说,他认识的一些从沿海返乡的村民,也打算跟着他们一起干外卖。

    儿子罗庆举最初是反对父亲做外卖的。“我爸在深圳打工时,腰受过伤,不想他太劳累。”

    转变看法,源于一次帮父亲送外卖的见闻。“我送的那户村民,家里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孩子,送完餐走的时候,老爷爷还给我一盒牛奶,我就觉得爸爸做的不仅是送餐这么简单,还送去了温暖。”

    如今,罗庆举不仅不反对,还想帮父亲在网上开店。“现在大部分村民都还不会用订餐APP,以后如有机会,我会帮我爸申请。”

    近段时间,罗江胜也因为“人气旺”,有了新的烦恼。“定外卖的越来越多,我根本搞不赢,只能舍弃一些特别远的单子了。”他表示,希望有人能和他合伙再开一家店,如果可能,他还想开一家网上订餐店。

    “外卖是农村的新业态,它的出现说明农村人的想法变开放了,从以前的自给自足变成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提高生活水平、发家致富。”古蔺县东新镇党委书记严涛感慨,如今,镇上的猕猴桃产业园已达8700亩,未来将发展到上万亩,届时乡村里的工人会越来越多,这里也将会有更多的外卖需求。(记者 魏冯

    记者手记

    乡村振兴路上,需要更多“深山外卖”

    在一个山路崎岖的村子里,罗江胜成了第一个送外卖的人——从一人独行到村民开始效仿,将当初一个给同村好友顺便送顿饭的举动,送成辐射两个镇4个村的外卖,让更多返乡的村民在家门口,享受到跟城市一样的点餐服务。

    深山外卖的出现,从一个侧面说明乡村已不再是以前的乡村。以往,人们总是向往大城市,觉得大城市交通方便、购物方便。实际上,深山也存在机遇。纵观国内不少乡村,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思想观念落后、缺乏敢想敢干的创业精神,而我们所期待的乡村振兴,不是打造“复刻版”的城市,而是将城市中诸如外卖这样“合理”的要素搬到乡村,是“解放思想”的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路上,我们需要更多“深山外卖”,给村民带去更多便利,给乡村带去生机活力。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古蔺深山有“外卖”

  • 2019年05月30日 14时22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农民工返乡开餐馆,干起深山外卖,覆盖两镇4村,年收入近40万元

    搭上镇上产业发展机遇,罗江胜的外卖订单从每月几单变成300单,覆盖了两镇4村

    镇上的猕猴桃产业园已达8700亩规模,未来将发展到上万亩,届时乡村里的工人会越来越多,这里也将会有更多的外卖需求

    现在罗江胜已不再是唯一的深山骑手,不少村民争相效仿,也开始送起外卖来

    “今天有啥子特色菜?”5月26日,泸州市古蔺县东新镇呐喊村,49岁的罗江胜在自家餐馆厨房刮着鱼鳞,手机“叮咚”一声,弹出同村李晓宏的微信信息。

    罗江胜迅速擦手,在手机上快速输入:“今天有干锅鸡、牛肉汤锅、红烧鱼、红烧牛肉,想怎么吃?几个人?”

    “红烧牛肉。8个人,送老地方。”微信那头回复。

    “要得,准时到。”接单后,罗江胜把刮鱼鳞的活交给妻子赵永菊,一溜小跑到家里农田,准备红烧牛肉的配菜,一手一把,这块田来点葱,那块田来点胡萝卜……不一会儿,罗江胜将做好的红烧牛肉麻利地打包,骑上摩托车,沿着乡间水泥路疾驰而去。

    谁都不曾想到,和大城市里一样即点即送的外卖,会在这个山路崎岖、平均海拔近千米的深山村子里默默流行了4年。

    4年来,罗江胜开餐馆,把外卖引进呐喊村在内的4个村子,不仅让自己的年收入达到近40万元,还给周边几个村的生活带来改变,更多返乡农民工也想“入行”。

    首单外卖进深山

    帮同村好友送便餐,无意成当地首个外卖“骑手”

    1996年,26岁的罗江胜南下打工,经朋友介绍,进入深圳一家公司做送煤气的工作,之后边送煤气边学习,通过招聘考试成为一家国企的员工,月薪数千元。

    2007年,罗江胜因母亲患有冠心病、肺气肿等疾病,两个娃娃一个读初中、一个读小学,家里全靠妻子和嫂子照顾,起了回乡的念头。

    回到家乡,罗江胜在当地一家煤厂做了3年厨师,后来煤厂倒闭,他只好待在家。

    “我有一次去街上吃饭,感觉不好吃,心想,以我的手艺,开个小饭馆,养家糊口肯定没问题。”罗江胜说,饭后萌发了自己开饭馆的念头。2014年,罗江胜的小饭馆在呐喊村开张了,取名叫“菊胜餐馆”,主要做干锅鸡、牛肉干锅、羊肉汤锅等,来吃饭的,都是开车路过的,或是外出打工回乡的村民。

    因为味道巴适,罗江胜的小饭馆,在当地渐渐有了名气。

    2015年3月的一天,村民小王给罗江胜打来电话:“能不能送两个菜来?家里客人多,忙不过来,送个外卖,我出跑腿费。”

    原来,常年在外打工的小王才回乡,家里就来了客人,由于没置办锅碗瓢盆,就想着点外卖。在那时,国内的外卖软件早已在大城市流行开来。

    可乡下哪会有外卖?小王想到了同村好友罗江胜在开餐馆,于是想让他帮忙。“小王家也就离餐馆3公里,所以我一口答应下来。”这就是罗江胜的第一单外卖。妻子赵永菊知道后,一边帮忙打下手,一边嘱咐:“给人家帮忙,就要做好,你把菜装好,别洒了,骑车小心点。”

    夫妻俩都只是单纯地想着帮忙,并没有意识到这一单外卖,让他成了当地首个外卖“骑手”。

    “一单”变“百单”

    猕猴桃产业发展起来了,外卖收入跟着涨

    罗江胜记得,他最早骑摩托车去给小王送菜,乡里乡亲见他车上装着东西,都问他干啥去。

    “小王家请客吃饭,我送个菜。”罗江胜笑道。

    没曾想,村民们闲聊时一传十、十传百,全村人都知道,罗江胜的店可以送菜。

    不过,当时并没有人意识到,这就是外卖。“生活就如往常一样,有村民家里来客了,或外出打工的村民回乡聚餐时,就找我送菜。一年到头,也就送了十几单外卖。”罗江胜说。

    外卖生意真正“火”起来,是2017年镇上决定发展猕猴桃产业。这一年,东新镇在呐喊村、民主村共种植猕猴桃2000亩,组织上千人在园区务工。务工人员一忙就没时间做饭,只有去餐馆就餐。

    产业发展起来了,乡村也渐渐有了人气。听说罗江胜可以送外卖,越来越多的务工人员、返乡创业者找他送餐。

    “好吃不贵,几个人平摊下来也就10到20元。”返乡创业回来发展猕猴桃产业的村民郭登举说。

    “没想到乡下也会有外卖。”另一名返乡创业的村民李守森说,罗江胜的外卖很生态、吃了健康,“都是他自家种的,吃得放心,送餐也快。”

    “每天都有几百到上千元的收入。如今一年收入近40万元。”罗江胜靠在送餐的专用摩托车旁笑道,他家外卖订单已从每月几单变成300单,覆盖东新镇民主村、呐喊村、德华村以及鱼华镇老马村共两镇4村。

    “去年底,客户还拉我建了个微信群。”罗江胜拿起手机,点开了一个43人的订餐群介绍,“每个月都有几十单微信下单,最远一次送到10余公里之外。”

    深山外卖有了“接班人”

    徒弟来拜师,外出务工村民也想跟着干

    现在罗江胜已不再是唯一的深山骑手,这两年,罗江胜的外卖生意红火,不少村民争相效仿。“有人也跟我一样开始送外卖,光我们村就有3家。”罗江胜说,虽然新开的店多少影响了他的生意,但他乐于看到更多人参与进来。

    “有很多乡亲问我如何做外卖。”罗江胜的答案永远是:菜要好吃、服务要好。每次送餐路上,他都要帮乡亲们顺道捎上酒、毛巾、牙膏等生活用品,久而久之,村民也会常常光顾他的生意。

    今年年初,33岁的徐红成成了罗江胜的徒弟。徐红成之前在江苏电子厂打工多年,为照顾家人而回乡。听说罗江胜外卖做得好,于是拜了师。“现在大家的生活条件好了,需求也不一样了。师父很有远见,把外卖这种形式带到农村。”徐红成说,他认识的一些从沿海返乡的村民,也打算跟着他们一起干外卖。

    儿子罗庆举最初是反对父亲做外卖的。“我爸在深圳打工时,腰受过伤,不想他太劳累。”

    转变看法,源于一次帮父亲送外卖的见闻。“我送的那户村民,家里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孩子,送完餐走的时候,老爷爷还给我一盒牛奶,我就觉得爸爸做的不仅是送餐这么简单,还送去了温暖。”

    如今,罗庆举不仅不反对,还想帮父亲在网上开店。“现在大部分村民都还不会用订餐APP,以后如有机会,我会帮我爸申请。”

    近段时间,罗江胜也因为“人气旺”,有了新的烦恼。“定外卖的越来越多,我根本搞不赢,只能舍弃一些特别远的单子了。”他表示,希望有人能和他合伙再开一家店,如果可能,他还想开一家网上订餐店。

    “外卖是农村的新业态,它的出现说明农村人的想法变开放了,从以前的自给自足变成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提高生活水平、发家致富。”古蔺县东新镇党委书记严涛感慨,如今,镇上的猕猴桃产业园已达8700亩,未来将发展到上万亩,届时乡村里的工人会越来越多,这里也将会有更多的外卖需求。(记者 魏冯

    记者手记

    乡村振兴路上,需要更多“深山外卖”

    在一个山路崎岖的村子里,罗江胜成了第一个送外卖的人——从一人独行到村民开始效仿,将当初一个给同村好友顺便送顿饭的举动,送成辐射两个镇4个村的外卖,让更多返乡的村民在家门口,享受到跟城市一样的点餐服务。

    深山外卖的出现,从一个侧面说明乡村已不再是以前的乡村。以往,人们总是向往大城市,觉得大城市交通方便、购物方便。实际上,深山也存在机遇。纵观国内不少乡村,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思想观念落后、缺乏敢想敢干的创业精神,而我们所期待的乡村振兴,不是打造“复刻版”的城市,而是将城市中诸如外卖这样“合理”的要素搬到乡村,是“解放思想”的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路上,我们需要更多“深山外卖”,给村民带去更多便利,给乡村带去生机活力。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