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12

脱贫攻坚简报第100期

  • 2021年01月12日 15时02分
  • 来源: 四川省扶贫开发局网站
  • 【字体:
  • 华蓥市多举措保障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今年以来,广安华蓥市坚决贯彻落实“四个不摘”工作要求,全力抓好产业发展、稳岗就业、消费扶贫、转移支出等工作,有效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2020年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达10358元,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发展产业促增收。以“产业+扶贫”“农业+旅游+扶贫”三产互补互助融合发展为模式,大力发展扶贫带贫产业,整合财政涉农项目资金,连片发展葡萄、花卉、蜜梨、油樟四大特色产业近10万亩。争创特色农产品品牌,坚持把品牌建设作为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成功申请“天池翠李”“大佛山血橙”等贫困村农产品商标,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针对绝大多数贫困对象分散不成片、人均耕地少的实际情况,不以面上大产业代替精准入户项目,量身定制庭院经济发展规划,采取产业带动、农资上门等方式,帮助贫困群众打造以“小种植、小果木、小畜禽、小水产、小加工”为特色的“五小”庭院经济3912户,确保鸡鸭成群、果蔬成片,有效增加贫困户经营性收入。

    二是务工就业稳增收。协调全市宣传资源,构建线上线下常态化、长效化宣传机制,线上通过电视台、101.2交通旅游广播、青春华蓥、巾帼建功微信公众号和就业小程序、QQ微信群发布就业优惠政策和岗位信息,促进贫困劳动力主动就业、就近转移就业。截至目前,印发宣传资料5万余份,开展“送岗位下乡”活动38次,服务贫困劳动力8000余人次。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在园区设立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乡镇设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所,村(社区)设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站,构建全市三级劳动保障体系,建立数据库实行系统化管理,跟踪入职情况,减少人员流失,提高推荐入职成功率,全市5659名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全部实现就业,超过2019年务工就业人数378人。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契机,鼓励贫困对象创业,对有创业意愿的精准扶贫对象开展SYB创业培训,提升精准扶贫对象自主创业成功率,掀起全市贫困对象自主创业热潮。截至目前,全市开展创业培训14期420人次,其中培训贫困劳动力54人次,实现创业24人次,发放创业奖补20余万元。

    三是消费扶贫助增收。积极动员辖区企业主动申报“四川扶贫”集体商标,打响华蓥扶贫产品的知名度,21家企业25件“四川扶贫”集体公益商标产品,打通华蓥扶贫产品销往全国的快车道。积极推进“三专一平台”工作,有效对接北京中科瑞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成线上专区3个、线下专区1个、专柜3个。收集汇总辖区贫困户滞销农产品信息,组织电商平台统一购销,46家企业、53家酒(食)店、32个单位食堂定点在销售公司购买贫困对象农产品,着力贫困群众农产品销售难问题,确保贫困群众实现增收,今年实现扶贫产品累计销售7113万元。

    四是转移支出保增收。坚持应兜尽兜、不落一户,实现“低保兜底、特困供养、临时生活救助、残疾人扶持、养老保险代缴”兜底政策全覆盖,累计发放低保金1860万元、残疾人救助金614万元。严格落实“三包”“五长”责任制,健全完善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帮扶体系,全市无一名学生因贫辍学失学,发放各类助学补贴5784人次723万元。全面落实“十免四补助”、八个100%等惠民政策,全额资助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所有已脱贫对象市内医疗机构住院及慢性病门诊维持费用个人支付占比均控制在10%以内,贫困群众报销住院费用2880万元5650人次。建立农村特殊贫困户医疗扶持基金,切实减轻贫困户县外就医负担,全覆盖资助贫困户购买“扶贫保”,坚决防止因灾因病返贫。

    三台县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成效

    绵阳市三台县是农业大县、人口大县,有建档立卡贫困村140个、贫困人口29718户80382人。今年以来,三台县严格按照“四个不摘”工作要求,采取多种措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一是全面加强帮扶。深化开展“万名干部进农家活动”,采取“一帮一”“一帮几”“支部帮”等方式开展帮扶。先后出台《全面决战决胜脱贫攻坚46条硬措施》《三台县低收入贫困户和边缘户十一条帮扶硬措施》《三台县脱贫攻坚帮扶工作指南》等,确保帮扶责任人帮扶措施精准,工作落实,作风扎实。动员人大代表、民主党派、社会组织和当地乡贤、爱心企业(人士)等力量联系帮扶特困户,开展“两结对两帮扶”“强村带弱村”“先富带后富”等活动“党员+贫困户”帮扶行动。

    二是补短基础设施。整合安排道路交通、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加快通村通社路基础设施、农田水利设施、人畜饮水安全、易地扶贫搬迁配套基础设施,将非贫困村必须必要项目纳入脱贫攻坚项目库,入库项目中非贫困村项目占比70%。通过新建和改扩建村内道路、渠系、山坪塘、泵站等极大改善了乡村面貌。

    三是强化产业支撑。建立县主导+本地优势3+2+N产业脉络,集中资源打造产业园区和片区产业示范点,以产业优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去辐射带动周边镇村,形成产业片,强化产业支撑。第一、合理确定主导产业,扶持扶贫龙头企业。用好用活财政、金融、税收和涉农项目支持政策,支持扶贫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大力扶持神龙粮油、上海梅林等重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芦溪工业集中区建设集食品加工、综合管理、交易中心为一体的猪肉食品开发产业园,打造以上海梅林、神龙粮油、台沃科技等龙头企业为主的农产品深加工示范区。目前全县扶贫龙头企业已达18家;培育新型经营主体363个,培养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480人。第二、科学建立产业模式,完善带贫益贫机制。探索形成产业扶贫“自主发展、合作互助、龙头带动、合股经营、资产托管”五大路径、十八种利益链接模式。生猪产业由铁骑力士集团等龙头企业带动,形成了“公司+银行+合作社+贫困户、能人引领+按股分红”等模式;麦冬产业由代代为本等龙头企业带动,形成“合作社+贫困户七统一分”等模式;藤椒产业由梓州农业等龙头企业带动,形成“龙头企业+基地+专合社+农户”等模式;优质粮油以台沃科技等龙头企业带动,形成“订单生产”等模式;共计带动17000余户贫困户参与,户均增收1000余元。第三、纵深推进特色产品,三链同构提质增效。在构建优质优品的产业链,互惠互利的利益链同时,通过“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强化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坚持精深加工“提价值”,把农产品精深加工作为县域工业的主攻方向,加快推动麦冬、藤椒等产业园建设,打造以龙头企业为主的农产品深加工示范区,开发藤椒、麦冬、生猪等系列产品,培育出“川藏黑猪、涪城麦冬、神龙粮油”等50余个深受消费者喜爱的特色品牌,成功申报四川扶贫公益商标产品13个。坚持双线营销“拓市场”,全县18家龙头企业与超市签订了直供合同,65%的农户与龙头企业或中介组织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落实4700万元专项资金投入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坚持农旅融合“增效益”,充分发挥农村资源优势,推进“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礼品”,构建独具三台特色“种养加、农林旅”发展模式。全县140个休闲农业经营单位实现年旅游收入8600万元。第四、坚持探索创新,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将农民和集体闲置的集体资源、土地资源、劳力资源、房屋资源、资金资源进行集中,政府牵头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引进龙头企业带头经营,盘活资源,共推发展,实现多渠道创收。延长企业产业链,将生产车间开到农民家门口,开展“合作社+车间+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脱贫模式,推动农房变厂房、农民变工人、农村变车间。

    四是激发内生动力。开展“扶贫之声”宣传教育行动和“有问必答”政策知晓等行动,以培训为支撑,开展“量身定制”培训计划,先后在30个镇乡开展职业工种培训30期。创办932所“农民夜校”,培训党员群众150万余人次。以就业为出口,开展专项就业服务行动,特别是在2020年疫情控制后,大力开展“双向服务”工作,为用工企业和务工贫困户“牵线搭桥”,提供各类就业岗位9000多个,开发扶贫公益性岗位2755个。

    五是政策兜底保障。统一落实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政策,织牢民生“防护网”。继续为全县贫困人口全额代缴贫困户医保个人缴费部分和扶贫保,贫困户发生意外有商业保险保障;对全县所有贫困学生应补尽补,对残疾儿童开展“送教上门”活动;对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贫困家庭,全部纳入低保范围,符合特困人员(五保)条件的贫困人员全部纳入特困人员范围,做到按标施保,应兜尽兜。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脱贫攻坚简报第100期

  • 2021年01月12日 15时02分
  • 来源: 四川省扶贫开发局网站
  • 华蓥市多举措保障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今年以来,广安华蓥市坚决贯彻落实“四个不摘”工作要求,全力抓好产业发展、稳岗就业、消费扶贫、转移支出等工作,有效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2020年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达10358元,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发展产业促增收。以“产业+扶贫”“农业+旅游+扶贫”三产互补互助融合发展为模式,大力发展扶贫带贫产业,整合财政涉农项目资金,连片发展葡萄、花卉、蜜梨、油樟四大特色产业近10万亩。争创特色农产品品牌,坚持把品牌建设作为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成功申请“天池翠李”“大佛山血橙”等贫困村农产品商标,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针对绝大多数贫困对象分散不成片、人均耕地少的实际情况,不以面上大产业代替精准入户项目,量身定制庭院经济发展规划,采取产业带动、农资上门等方式,帮助贫困群众打造以“小种植、小果木、小畜禽、小水产、小加工”为特色的“五小”庭院经济3912户,确保鸡鸭成群、果蔬成片,有效增加贫困户经营性收入。

    二是务工就业稳增收。协调全市宣传资源,构建线上线下常态化、长效化宣传机制,线上通过电视台、101.2交通旅游广播、青春华蓥、巾帼建功微信公众号和就业小程序、QQ微信群发布就业优惠政策和岗位信息,促进贫困劳动力主动就业、就近转移就业。截至目前,印发宣传资料5万余份,开展“送岗位下乡”活动38次,服务贫困劳动力8000余人次。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在园区设立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乡镇设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所,村(社区)设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站,构建全市三级劳动保障体系,建立数据库实行系统化管理,跟踪入职情况,减少人员流失,提高推荐入职成功率,全市5659名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全部实现就业,超过2019年务工就业人数378人。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契机,鼓励贫困对象创业,对有创业意愿的精准扶贫对象开展SYB创业培训,提升精准扶贫对象自主创业成功率,掀起全市贫困对象自主创业热潮。截至目前,全市开展创业培训14期420人次,其中培训贫困劳动力54人次,实现创业24人次,发放创业奖补20余万元。

    三是消费扶贫助增收。积极动员辖区企业主动申报“四川扶贫”集体商标,打响华蓥扶贫产品的知名度,21家企业25件“四川扶贫”集体公益商标产品,打通华蓥扶贫产品销往全国的快车道。积极推进“三专一平台”工作,有效对接北京中科瑞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成线上专区3个、线下专区1个、专柜3个。收集汇总辖区贫困户滞销农产品信息,组织电商平台统一购销,46家企业、53家酒(食)店、32个单位食堂定点在销售公司购买贫困对象农产品,着力贫困群众农产品销售难问题,确保贫困群众实现增收,今年实现扶贫产品累计销售7113万元。

    四是转移支出保增收。坚持应兜尽兜、不落一户,实现“低保兜底、特困供养、临时生活救助、残疾人扶持、养老保险代缴”兜底政策全覆盖,累计发放低保金1860万元、残疾人救助金614万元。严格落实“三包”“五长”责任制,健全完善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帮扶体系,全市无一名学生因贫辍学失学,发放各类助学补贴5784人次723万元。全面落实“十免四补助”、八个100%等惠民政策,全额资助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所有已脱贫对象市内医疗机构住院及慢性病门诊维持费用个人支付占比均控制在10%以内,贫困群众报销住院费用2880万元5650人次。建立农村特殊贫困户医疗扶持基金,切实减轻贫困户县外就医负担,全覆盖资助贫困户购买“扶贫保”,坚决防止因灾因病返贫。

    三台县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成效

    绵阳市三台县是农业大县、人口大县,有建档立卡贫困村140个、贫困人口29718户80382人。今年以来,三台县严格按照“四个不摘”工作要求,采取多种措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一是全面加强帮扶。深化开展“万名干部进农家活动”,采取“一帮一”“一帮几”“支部帮”等方式开展帮扶。先后出台《全面决战决胜脱贫攻坚46条硬措施》《三台县低收入贫困户和边缘户十一条帮扶硬措施》《三台县脱贫攻坚帮扶工作指南》等,确保帮扶责任人帮扶措施精准,工作落实,作风扎实。动员人大代表、民主党派、社会组织和当地乡贤、爱心企业(人士)等力量联系帮扶特困户,开展“两结对两帮扶”“强村带弱村”“先富带后富”等活动“党员+贫困户”帮扶行动。

    二是补短基础设施。整合安排道路交通、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加快通村通社路基础设施、农田水利设施、人畜饮水安全、易地扶贫搬迁配套基础设施,将非贫困村必须必要项目纳入脱贫攻坚项目库,入库项目中非贫困村项目占比70%。通过新建和改扩建村内道路、渠系、山坪塘、泵站等极大改善了乡村面貌。

    三是强化产业支撑。建立县主导+本地优势3+2+N产业脉络,集中资源打造产业园区和片区产业示范点,以产业优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去辐射带动周边镇村,形成产业片,强化产业支撑。第一、合理确定主导产业,扶持扶贫龙头企业。用好用活财政、金融、税收和涉农项目支持政策,支持扶贫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大力扶持神龙粮油、上海梅林等重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芦溪工业集中区建设集食品加工、综合管理、交易中心为一体的猪肉食品开发产业园,打造以上海梅林、神龙粮油、台沃科技等龙头企业为主的农产品深加工示范区。目前全县扶贫龙头企业已达18家;培育新型经营主体363个,培养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480人。第二、科学建立产业模式,完善带贫益贫机制。探索形成产业扶贫“自主发展、合作互助、龙头带动、合股经营、资产托管”五大路径、十八种利益链接模式。生猪产业由铁骑力士集团等龙头企业带动,形成了“公司+银行+合作社+贫困户、能人引领+按股分红”等模式;麦冬产业由代代为本等龙头企业带动,形成“合作社+贫困户七统一分”等模式;藤椒产业由梓州农业等龙头企业带动,形成“龙头企业+基地+专合社+农户”等模式;优质粮油以台沃科技等龙头企业带动,形成“订单生产”等模式;共计带动17000余户贫困户参与,户均增收1000余元。第三、纵深推进特色产品,三链同构提质增效。在构建优质优品的产业链,互惠互利的利益链同时,通过“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强化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坚持精深加工“提价值”,把农产品精深加工作为县域工业的主攻方向,加快推动麦冬、藤椒等产业园建设,打造以龙头企业为主的农产品深加工示范区,开发藤椒、麦冬、生猪等系列产品,培育出“川藏黑猪、涪城麦冬、神龙粮油”等50余个深受消费者喜爱的特色品牌,成功申报四川扶贫公益商标产品13个。坚持双线营销“拓市场”,全县18家龙头企业与超市签订了直供合同,65%的农户与龙头企业或中介组织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落实4700万元专项资金投入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坚持农旅融合“增效益”,充分发挥农村资源优势,推进“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礼品”,构建独具三台特色“种养加、农林旅”发展模式。全县140个休闲农业经营单位实现年旅游收入8600万元。第四、坚持探索创新,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将农民和集体闲置的集体资源、土地资源、劳力资源、房屋资源、资金资源进行集中,政府牵头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引进龙头企业带头经营,盘活资源,共推发展,实现多渠道创收。延长企业产业链,将生产车间开到农民家门口,开展“合作社+车间+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脱贫模式,推动农房变厂房、农民变工人、农村变车间。

    四是激发内生动力。开展“扶贫之声”宣传教育行动和“有问必答”政策知晓等行动,以培训为支撑,开展“量身定制”培训计划,先后在30个镇乡开展职业工种培训30期。创办932所“农民夜校”,培训党员群众150万余人次。以就业为出口,开展专项就业服务行动,特别是在2020年疫情控制后,大力开展“双向服务”工作,为用工企业和务工贫困户“牵线搭桥”,提供各类就业岗位9000多个,开发扶贫公益性岗位2755个。

    五是政策兜底保障。统一落实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政策,织牢民生“防护网”。继续为全县贫困人口全额代缴贫困户医保个人缴费部分和扶贫保,贫困户发生意外有商业保险保障;对全县所有贫困学生应补尽补,对残疾儿童开展“送教上门”活动;对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贫困家庭,全部纳入低保范围,符合特困人员(五保)条件的贫困人员全部纳入特困人员范围,做到按标施保,应兜尽兜。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