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脱贫攻坚简报2019年第65期

  • 2020年03月18日 15时37分
  • 来源: 省扶贫开发局
  • 【字体:
  • 四川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9年6月12日

    合江县积极探索

    “易地扶贫搬迁+旅游+文化”扶贫新模式

    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理念,泸州市合江县积极探索“易地扶贫搬迁+旅游+文化”扶贫新模式,将尧坝镇白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打造成文旅扶贫产业综合体—“尧坝驿”,搬迁安置101户431人,其中易地扶贫搬迁64户254人,实现了“搬迁摆脱贫困、旅游带动发展、产业振兴乡村”的目标。

    一、立足长效发展,确保建得好

    一是依托文化建。尧坝镇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素有“川黔走廊”“茶盐古道”之称,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川省文化先进乡镇”。牢牢把握紧邻尧坝古镇的优势,充分挖掘尧坝镇驿站文化、农耕文化、非遗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将“尧坝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打造成具有川南特色民居的“水墨驿站”,在建设上确保整体风格与尧坝古镇一致。二是统筹开发建。按照集“吃、住、行、游、购、娱”的思路,“尧坝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同步建设了美食购物街、文化陈列馆、丝路会馆、仿古城楼、游客购物中心、主题院落等旅游配套设施,形成了“尧坝驿”民俗文化体验组团,与即将建成的百家姓文化创意组团、花海组团和游乐体验组团融为一体、联动发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三是吸引资本建。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引进泸州市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投资近3亿元,建设占地面积217亩,建筑总面积达到6.3万平方米的“尧坝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项目,既形成了项目建设多渠道投入方式,创新了项目经营主体,又为项目后续运营,维护管理创造了有回报、可持续的运作体系。

    二、多措并举发力,实现增收快

    一是发展产业带动就业一批。一方面,立足尧坝镇旅游资源丰富优势,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在“尧坝驿”发展休闲观光游、民俗风情游、红色文化游等乡村旅游产业,搬迁户通过应聘景区保洁员、保安员、服务员等岗位,实现就地就业。目前,已帮助9名搬迁户实现就业,人均增收1650元/月。同时,设立农副产品临时摊位,免费提供给有发展能力和意愿的易地搬迁户,依托尧坝黄粑、尧坝羊肉、尧坝萝卜干等农特土产品,发展农副产品经营销售,实现创业致富。目前,有6名搬迁户通过农副产品经营销售实现增收2000元/月。另一方面,立足荔枝、真龙柚、金钗石斛三大特色产业,按照“园区围绕产业走、农场围绕园区走、车间围绕就业走”的思路,创新在贫困村建设一个脱贫奔康产业园、一个扶贫车间、一个温氏家庭合作农场“三个一”工程,打好产业就业组合拳。目前,5名搬迁群众在脱贫奔康产业园、温氏家庭合作农场通过看护管理实现就业,1名搬迁群众在扶贫车间实现就业,同时132名搬迁户通过入股扶贫车间或温氏家庭合作农场获得稳定收益。二是搭建平台转移就业一批。依托合江驻外商会,加强与浙江慈溪、江苏滨海、重庆江津等经济发达地区对接,建立稳定的劳务合作关系,推进跨区域、成建制转移。创新服务模式,开展“组千岗送万家”活动,定期联系梳理企业用工需求,绘制好“岗位供给图”;依托帮扶责任人收集搬迁户技能特长、就业意愿,绘制好“就业需求图”,实行挂图作业、双向选择。目前,已转移输出搬迁群众91人,人均月收入超过2000元。三是加强培训促进就业一批。依托四川三河职业学院教育资源,通过校企合作模式,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创新开设“扶贫专班”,开展订单式培训,培训期满进行职业技能鉴定或专项能力考核合格后,推荐到企业就业,实现“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结业即就业”。截至目前,已有搬迁户1人通过“扶贫专班”培训实现就业。同时,还打造了“合江建工”“荔乡妹子”家政服务等劳务品牌,开展建筑、电工、家政等多个工种培训,已培训搬迁户40人。四是开发岗位兜底安置一批。针对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劳动力,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公益事业,在每个行政村开发5-15个公路养护、森林看护等公益性岗位。尧坝镇白村开发了公益性岗位6个,对6名搬迁群众进行托底安置,每人每月给予600元岗位补贴,实现乡村公益事业和脱贫攻坚的“双赢”。

    三、融入城镇发展,实现生活美

    一是完善保障体系。积极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体代缴和超龄困难群体享受城乡居保待遇政策。充分利用好大数据等平台,落实好低保兜底保障、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等政策,确保搬迁特殊贫困人口、弱势贫困群体生活稳定。二是实行规范管理。按照“社区化”管理模式,安置点配套水电气管网、社区活动中心、垃圾处理点等公共设施。村“两委”成立安置点服务中心,加强对搬迁户教育管理、服务监督,引导搬迁户改变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融入城镇生活。三是改变思想观念。探索将搬迁贫困户插花安置在“尧坝驿”商业中心区周围和随迁户当中,形成“强势带弱势、能人带一般、先进带后进”的带动致富模式,使搬迁户“有发展条件、有学习榜样、有指导老师、有致富目标”,切实改变了搬迁户陈旧落后、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的思想观念。四是树立社会新风。建立健全村规民约,禁止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乡风文明,规范系好村民行为“第一粒扣子”,确保治理有效。同时,以“四好村”创建为载体,大力开展“四礼新风进万家”“星级文明户”评选等活动,形成“比学赶超、致富奔康”的良好氛围。

    责任编辑: 杨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脱贫攻坚简报2019年第65期

  • 2020年03月18日 15时37分
  • 来源: 省扶贫开发局
  • 四川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9年6月12日

    合江县积极探索

    “易地扶贫搬迁+旅游+文化”扶贫新模式

    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理念,泸州市合江县积极探索“易地扶贫搬迁+旅游+文化”扶贫新模式,将尧坝镇白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打造成文旅扶贫产业综合体—“尧坝驿”,搬迁安置101户431人,其中易地扶贫搬迁64户254人,实现了“搬迁摆脱贫困、旅游带动发展、产业振兴乡村”的目标。

    一、立足长效发展,确保建得好

    一是依托文化建。尧坝镇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素有“川黔走廊”“茶盐古道”之称,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川省文化先进乡镇”。牢牢把握紧邻尧坝古镇的优势,充分挖掘尧坝镇驿站文化、农耕文化、非遗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将“尧坝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打造成具有川南特色民居的“水墨驿站”,在建设上确保整体风格与尧坝古镇一致。二是统筹开发建。按照集“吃、住、行、游、购、娱”的思路,“尧坝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同步建设了美食购物街、文化陈列馆、丝路会馆、仿古城楼、游客购物中心、主题院落等旅游配套设施,形成了“尧坝驿”民俗文化体验组团,与即将建成的百家姓文化创意组团、花海组团和游乐体验组团融为一体、联动发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三是吸引资本建。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引进泸州市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投资近3亿元,建设占地面积217亩,建筑总面积达到6.3万平方米的“尧坝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项目,既形成了项目建设多渠道投入方式,创新了项目经营主体,又为项目后续运营,维护管理创造了有回报、可持续的运作体系。

    二、多措并举发力,实现增收快

    一是发展产业带动就业一批。一方面,立足尧坝镇旅游资源丰富优势,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在“尧坝驿”发展休闲观光游、民俗风情游、红色文化游等乡村旅游产业,搬迁户通过应聘景区保洁员、保安员、服务员等岗位,实现就地就业。目前,已帮助9名搬迁户实现就业,人均增收1650元/月。同时,设立农副产品临时摊位,免费提供给有发展能力和意愿的易地搬迁户,依托尧坝黄粑、尧坝羊肉、尧坝萝卜干等农特土产品,发展农副产品经营销售,实现创业致富。目前,有6名搬迁户通过农副产品经营销售实现增收2000元/月。另一方面,立足荔枝、真龙柚、金钗石斛三大特色产业,按照“园区围绕产业走、农场围绕园区走、车间围绕就业走”的思路,创新在贫困村建设一个脱贫奔康产业园、一个扶贫车间、一个温氏家庭合作农场“三个一”工程,打好产业就业组合拳。目前,5名搬迁群众在脱贫奔康产业园、温氏家庭合作农场通过看护管理实现就业,1名搬迁群众在扶贫车间实现就业,同时132名搬迁户通过入股扶贫车间或温氏家庭合作农场获得稳定收益。二是搭建平台转移就业一批。依托合江驻外商会,加强与浙江慈溪、江苏滨海、重庆江津等经济发达地区对接,建立稳定的劳务合作关系,推进跨区域、成建制转移。创新服务模式,开展“组千岗送万家”活动,定期联系梳理企业用工需求,绘制好“岗位供给图”;依托帮扶责任人收集搬迁户技能特长、就业意愿,绘制好“就业需求图”,实行挂图作业、双向选择。目前,已转移输出搬迁群众91人,人均月收入超过2000元。三是加强培训促进就业一批。依托四川三河职业学院教育资源,通过校企合作模式,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创新开设“扶贫专班”,开展订单式培训,培训期满进行职业技能鉴定或专项能力考核合格后,推荐到企业就业,实现“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结业即就业”。截至目前,已有搬迁户1人通过“扶贫专班”培训实现就业。同时,还打造了“合江建工”“荔乡妹子”家政服务等劳务品牌,开展建筑、电工、家政等多个工种培训,已培训搬迁户40人。四是开发岗位兜底安置一批。针对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劳动力,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公益事业,在每个行政村开发5-15个公路养护、森林看护等公益性岗位。尧坝镇白村开发了公益性岗位6个,对6名搬迁群众进行托底安置,每人每月给予600元岗位补贴,实现乡村公益事业和脱贫攻坚的“双赢”。

    三、融入城镇发展,实现生活美

    一是完善保障体系。积极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体代缴和超龄困难群体享受城乡居保待遇政策。充分利用好大数据等平台,落实好低保兜底保障、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等政策,确保搬迁特殊贫困人口、弱势贫困群体生活稳定。二是实行规范管理。按照“社区化”管理模式,安置点配套水电气管网、社区活动中心、垃圾处理点等公共设施。村“两委”成立安置点服务中心,加强对搬迁户教育管理、服务监督,引导搬迁户改变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融入城镇生活。三是改变思想观念。探索将搬迁贫困户插花安置在“尧坝驿”商业中心区周围和随迁户当中,形成“强势带弱势、能人带一般、先进带后进”的带动致富模式,使搬迁户“有发展条件、有学习榜样、有指导老师、有致富目标”,切实改变了搬迁户陈旧落后、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的思想观念。四是树立社会新风。建立健全村规民约,禁止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乡风文明,规范系好村民行为“第一粒扣子”,确保治理有效。同时,以“四好村”创建为载体,大力开展“四礼新风进万家”“星级文明户”评选等活动,形成“比学赶超、致富奔康”的良好氛围。

    责任编辑: 杨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