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25

脱贫攻坚简报2020年第96期

  • 2020年12月25日 11时04分
  • 来源: 四川省扶贫开发局网站
  • 【字体:
  • 创新产业“链长制” 巩固脱贫促振兴

    ——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筠连实践

    产业是推动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纽带。今年以来,宜宾市筠连县创新推行扶贫重点产业“链长制”,促进产业责任链、资金链、人才链、市场链、增收链“五链相融”,推动全县肉牛、茶叶、中药材等产业持续高效发展,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通过推行“链长制”,2020年全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18495元,同比增长8.6%,其中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达10234.9元,同比增长22.9%。

    一、立足转型升级抓实“责任链”,增强有效衔接牵引力

    一是链长牵头抓总。选择肉牛、茶叶、中药材等3个具有筠连特色、发展基础、市场前景好、群众覆盖广且增收带动强的产业作为重点产业,分别明确1名经验丰富的县级领导担任产业链长,负责统筹推进重点产业全链条高质量发展,重点做好产业链图谱制定、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技术创新等工作,解决产业整链发展面临的资金、人才、市场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二是部门联动推进。链长下设链长办在各产业牵头部门,负责协调相关成员单位,聚力做好产业发展要素保障、政务服务、招商引资、人才引进、项目建设等工作,及时研究解决产业发展面临的具体问题,为链长决策当好参谋助手。建立健全周报进度、月作调度、季度考评、年终考核运行机制,确保“链长制”高效运行。三是乡镇主动落实。乡镇一级积极对接链长制工作部署,在确保队伍不散、人员不减、责任不松的基础上,有序推动脱贫攻坚驻村帮扶力量工作重心向乡村振兴转移,转型升级为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负责落实产业整链发展举措,筑牢产业发展基础。2020年,肉牛、茶叶、中药材等重点产业分别实现综合产值90.26亿元、61.68亿元、10.85亿元。

    二、立足整链发展抓牢“资金链”,增强有效衔接驱动力

    一是整合财政资金。根据重点产业发展资金需求,每年分别配套不低于1000万元的滚动发展扶持资金;同时创新推行“1+4+X”财政资金整合机制,由各产业链长统筹,扶贫开发、农业农村、财政、发改等“4”部门牵头,其他相关部门联动,全面整合扶贫开发、乡村振兴等方面涉及该产业的各类扶持资金,推动重点产业整链发展。2020年,全县重点产业共整合财政资金约5亿元,仅肉牛产业就整合投入资金2.8亿元。二是引进社会资金。依托良好的产业基础“筑巢引凤”,建立产业链长牵头,链长办、“双招双引”专班配合的联动招商引资机制,围绕产业补链、延链、强链需求,紧盯国际国内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灵活开展政策招商、产业招商、以商招商,以及策划开展“黄牛文化艺术节”“筠商返乡推介会”“成都中医药产业推介会”等投资促进系列活动。2020年,3个重点产业招商签约资金到位6.6亿元,同比增长32%。三是撬动金融资金。建立健全金融支持重点产业风险分担机制,县财政按扶贫产业贷款规模10%的比例设立扶贫小额信贷风险基金,与承保公司、贷款银行按1.5:1.5:7的比例分担扶贫信贷风险;同时,建立规模达4000万元的乡村振兴风险基金,按1:20的比例放大,撬动金融资本投入产业,有效解决重点产业发展资金不足问题。目前,共撬动“好茶贷”“好牛贷”等金融产品贷款14533笔8.62亿元、龙头企业贷款6笔1亿元。

    三、立足产业提质抓好“人才链”,增强有效衔接内动力

    一是借力引才。紧扣产业整链发展人才需求,依托北京、广州、浙江等地9个流动党组织,建立“链长办+农民工服务中心+乡(镇)党委+驻外党支部(村级党组织)”四级引才网络,招引储备751名产业人才返乡创新创业。返乡人才田永生利用务工学到的中药材种植知识技能,带动贫困户100余人发展种植黄精等中药材500余亩。二是借地育才。在加强职业农民、职业经理人、种养大户培育的基础上,与四川生态农业促进会、四川省绿色有机发展研究会等行业学会建立合作关系,依托成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筠商学院”,集中培育一批产业发展急需人才,聚力打造以“产业集聚人才、人才引领产业”的人才工作新引擎。目前,全县共培育产业人才2500余人,产业人才总量同比增长25%。三是借智用才。建立产业链长直接联系高层次人才工作机制,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次,全力提供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各类保障,并定期座谈交流,充分发挥专业人才特长。目前已引进40余名茶叶专业人才开展红茶工艺优化等课题研究;聘请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王之盛等专家为筠连县肉牛产业科技顾问,成功培育肉牛全产业链企业—筠牛集团,吸纳360个贫困劳动人口就近务工,带动贫困户年均增收18000余元。

    四、立足融合增效抓准“市场链”,增强有效衔接源动力

    一是“融合发展”优内链。将农旅融合纳入“重点产业链图谱”,以筠连镇特色肉牛现代农业园区、巡司镇川红小镇茶产业现代农业园区、丰乐乡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等为载体,采取村企联合、厂地结合、农文旅融合等方式,赋予大数据、AI、物联网等新科技,打造数字农业、智慧园区,推动基地变园区、园区变景区,提增重点产业综合效益。二是“提质创品”强外链。将建立健全重点产业“产品溯源体系”“地方标准”作为链长办重点工作内容,协同相关部门构建最严格的质量把关体系,大力推进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的申报认证,打造特色产品品牌,全力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目前已建立了“筠连红茶种植技术规程”“筠连黄牛养殖技术规程”等多个地方标准,成功申报筠连黄牛肉、冬青御品苦丁茶等为有机食品,筠连特色农产品远销浙江、江苏、河北等地,深受消费者喜爱,其中“筠连红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8.45亿元。三是“精细服务”延伸链条。坚持市场需求导向,结合重点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际,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政府、商会及中介机构联系沟通,精细化制定高端、中端、低端市场营销计划,针对性组织开展营销推介。目前已针对性赴西安、西宁、景德镇、绍兴、日照等地开展筠连农特产品推介会10场次,现场销售金额达9600万元,达成意向销售协议18.6亿元。

    五、立足脱贫奔康抓实“增收链”,增强有效衔接持久力

    一是流转土地收租金。紧扣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布局,由链长办统筹协调,各乡(镇)、村集体与驻村工作队联动配合,集中连片流转土地资源,统筹用于重点产业标准化基地、厂房建设,引导群众通过土地流转赚取租金收益。目前,全县共流转土地面积19万亩用于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和标准化茶园,流转户年平均增收6000元以上。二是参与劳务挣佣金。围绕重点产业全链条发展,大力开发就业岗位,针对有意愿就近就业的留守劳动力,特别是贫困户劳动力,按照相关标准落实就业培训补贴,委托县职业技术学校采取集中办班和流动办班的形式,开展短期产业技术技能培训,对培训合格的予以灵活推荐就业。目前,双星茶业等10余家重点产业龙头企业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就业5000余人次,全县24家专合社雇用贫困户劳动力4000余人次,年人均增收8000元以上。三是资金入股分红利。聚焦产业链持续拓展提升,大力培育集体经济公司、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600余家,探索建立股金兜底保障机制,引导群众以资源、资金入股的形式参与重点产业发展,持股群众获得保底收益和二次分红机制,实现“群众参与产业、产业反哺群众”。2020年,全县持股群众年平均增收900元以上。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脱贫攻坚简报2020年第96期

  • 2020年12月25日 11时04分
  • 来源: 四川省扶贫开发局网站
  • 创新产业“链长制” 巩固脱贫促振兴

    ——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筠连实践

    产业是推动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纽带。今年以来,宜宾市筠连县创新推行扶贫重点产业“链长制”,促进产业责任链、资金链、人才链、市场链、增收链“五链相融”,推动全县肉牛、茶叶、中药材等产业持续高效发展,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通过推行“链长制”,2020年全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18495元,同比增长8.6%,其中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达10234.9元,同比增长22.9%。

    一、立足转型升级抓实“责任链”,增强有效衔接牵引力

    一是链长牵头抓总。选择肉牛、茶叶、中药材等3个具有筠连特色、发展基础、市场前景好、群众覆盖广且增收带动强的产业作为重点产业,分别明确1名经验丰富的县级领导担任产业链长,负责统筹推进重点产业全链条高质量发展,重点做好产业链图谱制定、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技术创新等工作,解决产业整链发展面临的资金、人才、市场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二是部门联动推进。链长下设链长办在各产业牵头部门,负责协调相关成员单位,聚力做好产业发展要素保障、政务服务、招商引资、人才引进、项目建设等工作,及时研究解决产业发展面临的具体问题,为链长决策当好参谋助手。建立健全周报进度、月作调度、季度考评、年终考核运行机制,确保“链长制”高效运行。三是乡镇主动落实。乡镇一级积极对接链长制工作部署,在确保队伍不散、人员不减、责任不松的基础上,有序推动脱贫攻坚驻村帮扶力量工作重心向乡村振兴转移,转型升级为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负责落实产业整链发展举措,筑牢产业发展基础。2020年,肉牛、茶叶、中药材等重点产业分别实现综合产值90.26亿元、61.68亿元、10.85亿元。

    二、立足整链发展抓牢“资金链”,增强有效衔接驱动力

    一是整合财政资金。根据重点产业发展资金需求,每年分别配套不低于1000万元的滚动发展扶持资金;同时创新推行“1+4+X”财政资金整合机制,由各产业链长统筹,扶贫开发、农业农村、财政、发改等“4”部门牵头,其他相关部门联动,全面整合扶贫开发、乡村振兴等方面涉及该产业的各类扶持资金,推动重点产业整链发展。2020年,全县重点产业共整合财政资金约5亿元,仅肉牛产业就整合投入资金2.8亿元。二是引进社会资金。依托良好的产业基础“筑巢引凤”,建立产业链长牵头,链长办、“双招双引”专班配合的联动招商引资机制,围绕产业补链、延链、强链需求,紧盯国际国内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灵活开展政策招商、产业招商、以商招商,以及策划开展“黄牛文化艺术节”“筠商返乡推介会”“成都中医药产业推介会”等投资促进系列活动。2020年,3个重点产业招商签约资金到位6.6亿元,同比增长32%。三是撬动金融资金。建立健全金融支持重点产业风险分担机制,县财政按扶贫产业贷款规模10%的比例设立扶贫小额信贷风险基金,与承保公司、贷款银行按1.5:1.5:7的比例分担扶贫信贷风险;同时,建立规模达4000万元的乡村振兴风险基金,按1:20的比例放大,撬动金融资本投入产业,有效解决重点产业发展资金不足问题。目前,共撬动“好茶贷”“好牛贷”等金融产品贷款14533笔8.62亿元、龙头企业贷款6笔1亿元。

    三、立足产业提质抓好“人才链”,增强有效衔接内动力

    一是借力引才。紧扣产业整链发展人才需求,依托北京、广州、浙江等地9个流动党组织,建立“链长办+农民工服务中心+乡(镇)党委+驻外党支部(村级党组织)”四级引才网络,招引储备751名产业人才返乡创新创业。返乡人才田永生利用务工学到的中药材种植知识技能,带动贫困户100余人发展种植黄精等中药材500余亩。二是借地育才。在加强职业农民、职业经理人、种养大户培育的基础上,与四川生态农业促进会、四川省绿色有机发展研究会等行业学会建立合作关系,依托成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筠商学院”,集中培育一批产业发展急需人才,聚力打造以“产业集聚人才、人才引领产业”的人才工作新引擎。目前,全县共培育产业人才2500余人,产业人才总量同比增长25%。三是借智用才。建立产业链长直接联系高层次人才工作机制,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次,全力提供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各类保障,并定期座谈交流,充分发挥专业人才特长。目前已引进40余名茶叶专业人才开展红茶工艺优化等课题研究;聘请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王之盛等专家为筠连县肉牛产业科技顾问,成功培育肉牛全产业链企业—筠牛集团,吸纳360个贫困劳动人口就近务工,带动贫困户年均增收18000余元。

    四、立足融合增效抓准“市场链”,增强有效衔接源动力

    一是“融合发展”优内链。将农旅融合纳入“重点产业链图谱”,以筠连镇特色肉牛现代农业园区、巡司镇川红小镇茶产业现代农业园区、丰乐乡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等为载体,采取村企联合、厂地结合、农文旅融合等方式,赋予大数据、AI、物联网等新科技,打造数字农业、智慧园区,推动基地变园区、园区变景区,提增重点产业综合效益。二是“提质创品”强外链。将建立健全重点产业“产品溯源体系”“地方标准”作为链长办重点工作内容,协同相关部门构建最严格的质量把关体系,大力推进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的申报认证,打造特色产品品牌,全力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目前已建立了“筠连红茶种植技术规程”“筠连黄牛养殖技术规程”等多个地方标准,成功申报筠连黄牛肉、冬青御品苦丁茶等为有机食品,筠连特色农产品远销浙江、江苏、河北等地,深受消费者喜爱,其中“筠连红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8.45亿元。三是“精细服务”延伸链条。坚持市场需求导向,结合重点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际,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政府、商会及中介机构联系沟通,精细化制定高端、中端、低端市场营销计划,针对性组织开展营销推介。目前已针对性赴西安、西宁、景德镇、绍兴、日照等地开展筠连农特产品推介会10场次,现场销售金额达9600万元,达成意向销售协议18.6亿元。

    五、立足脱贫奔康抓实“增收链”,增强有效衔接持久力

    一是流转土地收租金。紧扣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布局,由链长办统筹协调,各乡(镇)、村集体与驻村工作队联动配合,集中连片流转土地资源,统筹用于重点产业标准化基地、厂房建设,引导群众通过土地流转赚取租金收益。目前,全县共流转土地面积19万亩用于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和标准化茶园,流转户年平均增收6000元以上。二是参与劳务挣佣金。围绕重点产业全链条发展,大力开发就业岗位,针对有意愿就近就业的留守劳动力,特别是贫困户劳动力,按照相关标准落实就业培训补贴,委托县职业技术学校采取集中办班和流动办班的形式,开展短期产业技术技能培训,对培训合格的予以灵活推荐就业。目前,双星茶业等10余家重点产业龙头企业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就业5000余人次,全县24家专合社雇用贫困户劳动力4000余人次,年人均增收8000元以上。三是资金入股分红利。聚焦产业链持续拓展提升,大力培育集体经济公司、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600余家,探索建立股金兜底保障机制,引导群众以资源、资金入股的形式参与重点产业发展,持股群众获得保底收益和二次分红机制,实现“群众参与产业、产业反哺群众”。2020年,全县持股群众年平均增收900元以上。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