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四川公共文化服务有了“排头兵”

  • 2019年11月15日 16时11分
  • 来源: 四川省文化馆网站
  • 【字体:
  •   11月8日,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宣布,包括泸州市泸县、达州市达川区在内的四川省7个县(区)正式通过四川省第一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以下简称“示范县”)创建验收,并交流分享了各地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创新模式。四川省建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了“排头兵”。

       各显神通集中力量抓文化建设

       据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赵红川介绍,在原四川省文化厅、四川省财政厅的牵头组织下,四川省在2016年启动了示范县的创建工作。2017年7月,泸州市泸县、自贡市荣县、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达州市达川区、攀枝花市东区、德阳市什邡市和广安市武胜县成为四川全省第一批示范县创建试点。经过两年的创建,7个示范县(区)全部完成了创建目标任务。

       创建过程中,各示范县(区)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综合目标考核和县财政预算,公共文化服务政府主体责任得到了很好落实。达州市达川区在创建过程中,区委、区政府将乡镇广电站与文化站合并,把全区54个乡镇(街道)全额拨款事业编制的174名文化工作人员的管理权集中到区文旅局,实行“区乡共管、以区为主”的管理模式,区文旅局对乡镇文广站职工进行统一考核、统一调动。这种“垂直管理”模式让达川全区基层文化队伍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极大地提高了文化队伍的整体实力。

       据了解,每个示范县(区)还采取新建改建、维修改造、设施提升等方式加强了公共文化设施硬件建设投入,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7个示范县(区)的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均达到国家三级馆以上标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设置率达到100%。

       因地制宜创新服务模式

       创建中,各示范县(区)根据自身实际,不断挖掘本地历史文化资源,探索创新服务模式。

       茂县作为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核心区域,借助丰富的非遗资源,探索出了“非遗传承助力创建”的茂县模式。据当地有关负责人介绍,茂县非遗项目众多,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非遗保护起到促进作用,也拉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其中,茂县的中国古羌城非遗活态展示丰富了旅游形态和业态,吸引了大量游客,为少数民族地区创建示范县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经验。

       此外,武胜县开展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助推乡村文化振兴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泸县以“以需定供”模式实现创新;攀枝花市东区开创“1+3”协调创建公共文化模式;什邡市按照“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享受”的发展理念,数字化整合公共资源,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以城带乡”是达州市达川区探索出的创新模式;荣县通过课题研究与创建实践紧密结合、聚力协同发展、完善机制保障等方式让公共文化助力乡村文旅融合发展。

       撬动投入着力解决痛点难点

       示范县的创建有力的撬动了地方财政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

       经初步统计,四川7个示范县(区)共投入创建资金1.97亿元,2019年文化事业费总投入43825.33万元。其中,文化事业费人均最高的是达州市达川区132.12元/人,最低的是泸县62元/人,投入均高于四川省(2018年四川省人均文化事业费51.58元)平均水平。各示范县(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镇街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公共电子阅览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全部免费开放。这些示范县(区)每年开展各种各样文艺演出200余场,公益电影放映5000多场次,演出节目2500余个,惠及村(居)民300余万人。这些示范县(区)的文化志愿者达到6000多名,基层业余文化队伍达到4500余支,社会组织280余家,培育社区文艺骨干6.5万余人。

       据了解,四川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创建共3批,目前第二批申报已完成。

    责任编辑: 杨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四川公共文化服务有了“排头兵”

  • 2019年11月15日 16时11分
  • 来源: 四川省文化馆网站
  •   11月8日,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宣布,包括泸州市泸县、达州市达川区在内的四川省7个县(区)正式通过四川省第一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以下简称“示范县”)创建验收,并交流分享了各地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创新模式。四川省建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了“排头兵”。

       各显神通集中力量抓文化建设

       据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赵红川介绍,在原四川省文化厅、四川省财政厅的牵头组织下,四川省在2016年启动了示范县的创建工作。2017年7月,泸州市泸县、自贡市荣县、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达州市达川区、攀枝花市东区、德阳市什邡市和广安市武胜县成为四川全省第一批示范县创建试点。经过两年的创建,7个示范县(区)全部完成了创建目标任务。

       创建过程中,各示范县(区)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综合目标考核和县财政预算,公共文化服务政府主体责任得到了很好落实。达州市达川区在创建过程中,区委、区政府将乡镇广电站与文化站合并,把全区54个乡镇(街道)全额拨款事业编制的174名文化工作人员的管理权集中到区文旅局,实行“区乡共管、以区为主”的管理模式,区文旅局对乡镇文广站职工进行统一考核、统一调动。这种“垂直管理”模式让达川全区基层文化队伍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极大地提高了文化队伍的整体实力。

       据了解,每个示范县(区)还采取新建改建、维修改造、设施提升等方式加强了公共文化设施硬件建设投入,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7个示范县(区)的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均达到国家三级馆以上标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设置率达到100%。

       因地制宜创新服务模式

       创建中,各示范县(区)根据自身实际,不断挖掘本地历史文化资源,探索创新服务模式。

       茂县作为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核心区域,借助丰富的非遗资源,探索出了“非遗传承助力创建”的茂县模式。据当地有关负责人介绍,茂县非遗项目众多,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非遗保护起到促进作用,也拉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其中,茂县的中国古羌城非遗活态展示丰富了旅游形态和业态,吸引了大量游客,为少数民族地区创建示范县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经验。

       此外,武胜县开展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助推乡村文化振兴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泸县以“以需定供”模式实现创新;攀枝花市东区开创“1+3”协调创建公共文化模式;什邡市按照“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享受”的发展理念,数字化整合公共资源,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以城带乡”是达州市达川区探索出的创新模式;荣县通过课题研究与创建实践紧密结合、聚力协同发展、完善机制保障等方式让公共文化助力乡村文旅融合发展。

       撬动投入着力解决痛点难点

       示范县的创建有力的撬动了地方财政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

       经初步统计,四川7个示范县(区)共投入创建资金1.97亿元,2019年文化事业费总投入43825.33万元。其中,文化事业费人均最高的是达州市达川区132.12元/人,最低的是泸县62元/人,投入均高于四川省(2018年四川省人均文化事业费51.58元)平均水平。各示范县(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镇街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公共电子阅览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全部免费开放。这些示范县(区)每年开展各种各样文艺演出200余场,公益电影放映5000多场次,演出节目2500余个,惠及村(居)民300余万人。这些示范县(区)的文化志愿者达到6000多名,基层业余文化队伍达到4500余支,社会组织280余家,培育社区文艺骨干6.5万余人。

       据了解,四川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创建共3批,目前第二批申报已完成。

    责任编辑: 杨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