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9

与时俱进 构筑文化精神家园—— 
四川省图书馆创新服务、特色发展之路回眸

  • 2020年05月09日 09时28分
  • 来源: 四川省图书馆网站
  • 【字体:
  • 在成都市天府广场旁,有一座兼具现代感和历史韵味的建筑特别引人注目。这里是知识的殿堂,更是心灵的家园。它就是四川省图书馆。

    四川省图书馆始建于1912年。百余年来,它聚学术之精华,承川蜀之文脉,与时代同进步,与民族共命运,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播现代文明、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四川文明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四川省图书馆坚持与时代同进步、与社会共发展,已成为国际图联成员馆和世界银行资料存放馆,是四川省总书库、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四川省分中心、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四川省联合编目中心,同时也是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018年,四川省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

    走进四川省图书馆,古朴厚重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在缕缕书香中,笔者与省政协委员、省图书馆馆长何光伦对话,深入了解了省图书馆立足新时代创新发展的轨迹。

    保护历史资源做文化的“传承者”

    在省图书馆里,有三个独具特色的专题文献馆,它们分别是“川图百年”展馆、李一氓李劼人文库暨展览、张大千文献中心。这三个专题文献馆如同三张特色名片,吸引着众多参观者。

    “四川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涌现出了一大批对中华文明作出贡献的杰出人物,他们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品格,延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巴蜀脉络。”何光伦介绍,近年来省图书馆充分发挥地方文献资源优势,系统整理四川历史名人文献,加强对巴蜀文献资源的利用,全面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省图书馆新馆开馆时建成的“川图百年”馆史展为常设展,以文字、图片、实物等形式展示了省图书馆的悠久历史、曲折的建馆历程、百年间涌现出的人文大家、丰富的馆藏资源和数字资源、多层次的服务体系。

    2018年5月开放的李一氓李劼人文库暨展览,以“文库、展览、阅览”为一体的模式,将李劼人和李一氓两位先生所赠的2万余册图书古籍进行集中存放展示,并提供VR全景体验。它是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的重要成果之一。在公共图书馆中专门设立名人文献文库,并打造成展藏阅一体的形式,四川省图书馆是国内首创。

    2019年6月开放的张大千文献中心则是以专门收藏张大千相关文献为职能的文献机构,集“搜、藏、展、研”等职能为一体,集中入藏巴蜀绘画大家张大千先生相关的艺术著作和研究文献1500余册,涵盖了张大千、张善孖以及大风堂门人的画集画册和与之相关的著作、研究文献。同时还建设了大容量的张大千文献数据库,通过数字化手段向公众展示张大千先生文化创作精品,并提供相关研究成果。

    何光伦说,除了已建成的三个专题馆,目前省图书馆还收藏有著名作家马识途、剧作家魏明伦,以及著名学者王火、沈伯俊等捐赠的手稿、著述、墨宝、日记等。“下一步,四川省图书馆还将继续以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为契机,结合地方文献建设,启动实施四川历史文化名人专题馆建设,通过深入挖掘保护四川历史名人思想文化资源及其当代价值,让历史名人及其文化‘活’起来,振兴巴蜀文化,不断提高四川文化软实力、影响力和竞争力。”

    推广全民阅读做文化的“引领者”

    书香沁润心灵。在何光伦看来,公共图书馆作为全民阅读主阵地,理应整合社会各行各业文化资源,提供内容全面、形式丰富的全民阅读平台。省图书馆在与行业内外互动融合的实践中,逐渐探索出融合发展的新模式,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阅读活动,推广全民阅读。

    为加强阅读推广,省图书馆近年来利用图书馆阵地并联动全省各级各类图书馆开办了多场丰富多彩的全民阅读活动。名人大讲堂、天府文旅大讲堂、巴蜀讲坛、周末艺术鉴赏会……一系列特色文化活动相继举行,月月有主题、场场有亮点。同时,省图书馆还突破实体馆舍开放时间及空间的局限,依托移动互联网打造微信、微博、手机APP、抖音短视频等自媒体平台,将部分活动在网络同步直播,并实时提供深度数字服务,推动智慧多维阅读。

    省图书馆还与其他行业合作促进全民阅读的跨界融合。继“馆店融合”“军民融合”之后,2019年6月,与省中医药管理局等单位合作举办“默化——古籍里的传统医学文化与当代生活、艺术的潜移”展览,将古医文化、文献与当代艺术进行开放式的对话和互动,立体呈现中国传统医学文化;2019年9月,联合省文化馆等文化艺术机构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2019‘万人赏月诵中秋’”活动,通过线下展演、线上直播的方式,以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传播文化知识、推动延伸阅读,形成了“现场万人赏月、线上百万观众、网络辐射千万”的浩大声势。

    大力推进文创工作,推动文旅融合,释放文化活力。打造文创生活品牌——“馆里”创空间,已开发出8个系列共150余件产品、影印30余种古籍善本,其中有14种古籍已加印书号出版印刷,受到广大读者欢迎。深入推进阅读服务点进旅游景区、休闲度假区,构建主客共享的文化和旅游新空间。2019年,省图书馆对洛带古镇博客楼、天府新区鹿溪智谷两个景区进行“馆里”品牌授权,打造综合文化科普空间,涵盖文创、咖啡、书店等多重业态,积极推动资源共享、产品互换,通过“旅游引进来”实现文化走出去。这也是省图书馆落实文旅融合战略的创新举措。

    在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积极推动全民阅读,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通过建立汉藏文化交流图书室、基层阅读示范基地、川图·微图书馆,举办专题培训班等方式,提高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在馆内专门建立藏羌彝民族文献专区,协助有关单位整理藏族古籍文献和汉藏交流史重要文献,开展藏文古籍保护与文化交流活动等,全面保护民族文化。

    加强国际交流,促进文化多元发展。2018年5月28日,由省图书馆与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丝绸之路国际图书馆联盟成立暨‘阅读·城市·文化’图书馆、书店融合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成都举行。参会嘉宾都是来自国内外图书馆、书店、出版界等相关机构的领导与专家代表。其中外方嘉宾20余人,分别来自英国、澳大利亚等15个国家。这是第一次国际化、高规格的“馆店融合”学术会议。此次会议也为开辟全民阅读推广新路径提供了四川方案。2019年3月27日至28日,由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国家图书馆、大英图书馆主办,四川省图书馆、成都图书馆承办的“2019中英图书馆论坛”在四川省图书馆举办。中英两国图书馆界代表共聚蓉城,交流分享公共图书馆工作、服务、发展经验,对促进两国文化和谐和多元化发展,增进中英两国凝聚共识,增强互信具有积极意义。

    省图书馆还先后与埃塞俄比亚驻重庆总领事馆、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澳大利亚驻成都总领事馆、法国驻成都总领事馆、英国驻重庆总领事馆等合作举办了多场文化交流活动;赴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开展交流合作。

    打造学术高地做文化的“推动者”

    作为全省图书馆服务体系的龙头,省图书馆不仅是藏书和借阅图书的重要场所,更是全省图书学术研究和交流的重要机构。近年来,省图书馆对学科发展、行业趋势、读者服务等方面进行调查和研究,助力推动相关行业不断发展。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的贺信精神,利用好独特优势资源,展示、保护、传承冷门“绝学”,省图书馆举办了“甲骨文记忆展”。据何光伦介绍,展览分为“重现的文明”“神秘的文字”“传奇的王国”“探索的旅程”四个部分,通过展示珍贵的甲骨实物,采用图文介绍、互动体验等方式,带领观众走进多姿的甲骨文世界。此外,省图书馆还依托馆藏甲骨文献及古巴蜀文化文献在古籍阅览室设立了甲骨文及古巴蜀文字文献专架,为“冷门绝学”研究提供场地和所需文献。

    省图书馆还长期致力于咨询研究服务,为党政决策提供参考。在馆内打造智库服务空间,编写的《决策参考》多次得到各级领导的批示和肯定。创刊于1979年的《四川图书馆学报》是四川省社会科学质量一级期刊,多年来先后荣获中国图书馆学会、四川省科协优秀期刊奖,充分发挥了研究阵地作用。

    “人才是图书馆的立馆之本,是创新驱动、服务升级的关键。”何光伦说,省图书馆成功申报“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四川传习所”,邀请故宫博物院资深修复师、古书画修复技艺非遗传承人徐建华授课,加强对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以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为平台,积极建设各种配套条件、引入项目,打造产学研基地,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与四川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实习基地等方面开展合作;面向全省各地图书馆馆长、业务骨干、新进人员等开展培训,为图书馆事业发展储备各类人才,进一步提高服务效能。

    如今的省图书馆是当之无愧的学术高地。未来,省图书馆还将围绕《四川省公共图书馆条例》修订、文旅融合在图书馆的破题、服务效能的提升、人性化服务的增强、文创产品的开发和效益提高、学术研究水平的提质等开展工作,打造文化精神家园,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责任编辑: 杨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与时俱进 构筑文化精神家园—— 
    四川省图书馆创新服务、特色发展之路回眸

  • 2020年05月09日 09时28分
  • 来源: 四川省图书馆网站
  • 在成都市天府广场旁,有一座兼具现代感和历史韵味的建筑特别引人注目。这里是知识的殿堂,更是心灵的家园。它就是四川省图书馆。

    四川省图书馆始建于1912年。百余年来,它聚学术之精华,承川蜀之文脉,与时代同进步,与民族共命运,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播现代文明、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四川文明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四川省图书馆坚持与时代同进步、与社会共发展,已成为国际图联成员馆和世界银行资料存放馆,是四川省总书库、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四川省分中心、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四川省联合编目中心,同时也是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018年,四川省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

    走进四川省图书馆,古朴厚重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在缕缕书香中,笔者与省政协委员、省图书馆馆长何光伦对话,深入了解了省图书馆立足新时代创新发展的轨迹。

    保护历史资源做文化的“传承者”

    在省图书馆里,有三个独具特色的专题文献馆,它们分别是“川图百年”展馆、李一氓李劼人文库暨展览、张大千文献中心。这三个专题文献馆如同三张特色名片,吸引着众多参观者。

    “四川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涌现出了一大批对中华文明作出贡献的杰出人物,他们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品格,延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巴蜀脉络。”何光伦介绍,近年来省图书馆充分发挥地方文献资源优势,系统整理四川历史名人文献,加强对巴蜀文献资源的利用,全面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省图书馆新馆开馆时建成的“川图百年”馆史展为常设展,以文字、图片、实物等形式展示了省图书馆的悠久历史、曲折的建馆历程、百年间涌现出的人文大家、丰富的馆藏资源和数字资源、多层次的服务体系。

    2018年5月开放的李一氓李劼人文库暨展览,以“文库、展览、阅览”为一体的模式,将李劼人和李一氓两位先生所赠的2万余册图书古籍进行集中存放展示,并提供VR全景体验。它是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的重要成果之一。在公共图书馆中专门设立名人文献文库,并打造成展藏阅一体的形式,四川省图书馆是国内首创。

    2019年6月开放的张大千文献中心则是以专门收藏张大千相关文献为职能的文献机构,集“搜、藏、展、研”等职能为一体,集中入藏巴蜀绘画大家张大千先生相关的艺术著作和研究文献1500余册,涵盖了张大千、张善孖以及大风堂门人的画集画册和与之相关的著作、研究文献。同时还建设了大容量的张大千文献数据库,通过数字化手段向公众展示张大千先生文化创作精品,并提供相关研究成果。

    何光伦说,除了已建成的三个专题馆,目前省图书馆还收藏有著名作家马识途、剧作家魏明伦,以及著名学者王火、沈伯俊等捐赠的手稿、著述、墨宝、日记等。“下一步,四川省图书馆还将继续以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为契机,结合地方文献建设,启动实施四川历史文化名人专题馆建设,通过深入挖掘保护四川历史名人思想文化资源及其当代价值,让历史名人及其文化‘活’起来,振兴巴蜀文化,不断提高四川文化软实力、影响力和竞争力。”

    推广全民阅读做文化的“引领者”

    书香沁润心灵。在何光伦看来,公共图书馆作为全民阅读主阵地,理应整合社会各行各业文化资源,提供内容全面、形式丰富的全民阅读平台。省图书馆在与行业内外互动融合的实践中,逐渐探索出融合发展的新模式,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阅读活动,推广全民阅读。

    为加强阅读推广,省图书馆近年来利用图书馆阵地并联动全省各级各类图书馆开办了多场丰富多彩的全民阅读活动。名人大讲堂、天府文旅大讲堂、巴蜀讲坛、周末艺术鉴赏会……一系列特色文化活动相继举行,月月有主题、场场有亮点。同时,省图书馆还突破实体馆舍开放时间及空间的局限,依托移动互联网打造微信、微博、手机APP、抖音短视频等自媒体平台,将部分活动在网络同步直播,并实时提供深度数字服务,推动智慧多维阅读。

    省图书馆还与其他行业合作促进全民阅读的跨界融合。继“馆店融合”“军民融合”之后,2019年6月,与省中医药管理局等单位合作举办“默化——古籍里的传统医学文化与当代生活、艺术的潜移”展览,将古医文化、文献与当代艺术进行开放式的对话和互动,立体呈现中国传统医学文化;2019年9月,联合省文化馆等文化艺术机构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2019‘万人赏月诵中秋’”活动,通过线下展演、线上直播的方式,以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传播文化知识、推动延伸阅读,形成了“现场万人赏月、线上百万观众、网络辐射千万”的浩大声势。

    大力推进文创工作,推动文旅融合,释放文化活力。打造文创生活品牌——“馆里”创空间,已开发出8个系列共150余件产品、影印30余种古籍善本,其中有14种古籍已加印书号出版印刷,受到广大读者欢迎。深入推进阅读服务点进旅游景区、休闲度假区,构建主客共享的文化和旅游新空间。2019年,省图书馆对洛带古镇博客楼、天府新区鹿溪智谷两个景区进行“馆里”品牌授权,打造综合文化科普空间,涵盖文创、咖啡、书店等多重业态,积极推动资源共享、产品互换,通过“旅游引进来”实现文化走出去。这也是省图书馆落实文旅融合战略的创新举措。

    在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积极推动全民阅读,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通过建立汉藏文化交流图书室、基层阅读示范基地、川图·微图书馆,举办专题培训班等方式,提高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在馆内专门建立藏羌彝民族文献专区,协助有关单位整理藏族古籍文献和汉藏交流史重要文献,开展藏文古籍保护与文化交流活动等,全面保护民族文化。

    加强国际交流,促进文化多元发展。2018年5月28日,由省图书馆与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丝绸之路国际图书馆联盟成立暨‘阅读·城市·文化’图书馆、书店融合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成都举行。参会嘉宾都是来自国内外图书馆、书店、出版界等相关机构的领导与专家代表。其中外方嘉宾20余人,分别来自英国、澳大利亚等15个国家。这是第一次国际化、高规格的“馆店融合”学术会议。此次会议也为开辟全民阅读推广新路径提供了四川方案。2019年3月27日至28日,由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国家图书馆、大英图书馆主办,四川省图书馆、成都图书馆承办的“2019中英图书馆论坛”在四川省图书馆举办。中英两国图书馆界代表共聚蓉城,交流分享公共图书馆工作、服务、发展经验,对促进两国文化和谐和多元化发展,增进中英两国凝聚共识,增强互信具有积极意义。

    省图书馆还先后与埃塞俄比亚驻重庆总领事馆、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澳大利亚驻成都总领事馆、法国驻成都总领事馆、英国驻重庆总领事馆等合作举办了多场文化交流活动;赴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开展交流合作。

    打造学术高地做文化的“推动者”

    作为全省图书馆服务体系的龙头,省图书馆不仅是藏书和借阅图书的重要场所,更是全省图书学术研究和交流的重要机构。近年来,省图书馆对学科发展、行业趋势、读者服务等方面进行调查和研究,助力推动相关行业不断发展。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的贺信精神,利用好独特优势资源,展示、保护、传承冷门“绝学”,省图书馆举办了“甲骨文记忆展”。据何光伦介绍,展览分为“重现的文明”“神秘的文字”“传奇的王国”“探索的旅程”四个部分,通过展示珍贵的甲骨实物,采用图文介绍、互动体验等方式,带领观众走进多姿的甲骨文世界。此外,省图书馆还依托馆藏甲骨文献及古巴蜀文化文献在古籍阅览室设立了甲骨文及古巴蜀文字文献专架,为“冷门绝学”研究提供场地和所需文献。

    省图书馆还长期致力于咨询研究服务,为党政决策提供参考。在馆内打造智库服务空间,编写的《决策参考》多次得到各级领导的批示和肯定。创刊于1979年的《四川图书馆学报》是四川省社会科学质量一级期刊,多年来先后荣获中国图书馆学会、四川省科协优秀期刊奖,充分发挥了研究阵地作用。

    “人才是图书馆的立馆之本,是创新驱动、服务升级的关键。”何光伦说,省图书馆成功申报“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四川传习所”,邀请故宫博物院资深修复师、古书画修复技艺非遗传承人徐建华授课,加强对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以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为平台,积极建设各种配套条件、引入项目,打造产学研基地,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与四川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实习基地等方面开展合作;面向全省各地图书馆馆长、业务骨干、新进人员等开展培训,为图书馆事业发展储备各类人才,进一步提高服务效能。

    如今的省图书馆是当之无愧的学术高地。未来,省图书馆还将围绕《四川省公共图书馆条例》修订、文旅融合在图书馆的破题、服务效能的提升、人性化服务的增强、文创产品的开发和效益提高、学术研究水平的提质等开展工作,打造文化精神家园,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责任编辑: 杨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