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28

四川师大健全“1+3+6”体系 走出特色扶贫路

  • 2020年11月28日 09时44分
  •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网站
  • 【字体:
  • 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学校定点帮扶甘孜州理塘县、凉山州普格县。五年来,学校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按照省委、省政府和省教育工委要求,扎根巴蜀大地办大学,充分发挥学校智力人才优势和师范教育特色,紧紧围绕定点帮扶县域发展短板,坚持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事业发展同向发力,强化教育扶贫、文化扶贫、产业扶贫同频共振,不断丰富扶贫工作内涵,健全“1+3+6”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工作体系(即:一个平台——乡村振兴平台,三个抓手——教育扶贫、文化扶贫、产业扶贫,三扶三促——扶贫、扶智、扶志、促产、促教、促兴),奋力助推脱贫攻坚由“输血”向“造血”转换,为理塘县和普格县顺利脱贫“摘帽”、巩固脱贫成果提供了强有力支持。

    一、强化组织保障,坚决扛起帮扶政治责任

    理塘县和普格县地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长期处于贫困“洼地”,贫困人口多、脱贫难度大,属于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自定点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学校领导始终把定点扶贫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统筹谋划扶贫工作,坚持实地调研指导,明确要求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帮扶力量,确保帮扶实效。五年来,学校校级领导到定点扶贫点实地调研,协调解决问题推动脱贫攻坚工作近60人次,各职能部门、二级学院赴两地开展扶贫工作共计30余批次。2015年至今,学校选派15名优秀干部教师开展帮扶相关工作,其中6人担任乡镇挂职扶贫副书记、驻村干部,深入定点帮扶贫困村开展驻村扶贫工作。学校扶贫干部下沉到村到户,既注重通过协调资源发展产业、推进项目改善民生等方式治理贫困,又着重在治病、治毒、治愚、治超生和移风易俗等方面建立防止返贫长效机制,确保国家扶贫政策和学校扶贫项目落地落实。由于定点帮扶工作成效明显,2017年学校获得全省脱贫攻坚“五个一”帮扶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9年学校获得“全省高校定点扶贫先进单位”及“定点扶贫先进省直部门(单位)”荣誉称号,1名扶贫干部获省级荣誉表彰。

    四川师范大学召开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推进会


    四川师范大学被评为2019年全省高校定点扶贫先进单位

    二、搭建一个平台,推进扶贫工作行稳致远

    (一)创新形式,挂牌成立“十三个乡村振兴学院”

    学校联合成都中医药大学、原四川理工学院(现“四川轻化工大学”)、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四川艺术职业学院组成C5联盟,积极推进校地合作,在普格、理塘等13个区市县挂牌成立四川新农村建设学院(四川乡村振兴学院),拓宽教育扶贫途径,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四川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李向成(右三)为四川乡村振兴学院理塘分院揭牌


    四川师范大学校长汪明义(左五)为四川乡村振兴学院凉山分院揭牌

    (二)对接需求,推进实施“五大教育”。通过各地乡村振兴学院平台,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系统实施文学艺术教育、乡村治理综合能力教育、新型产业技能技术教育、教育家素质能力教育、卫生健康教育,先后为所在区市县培训了4000余名乡村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乡村骨干教师、乡村管理干部、乡村致富能手等乡村本土人才,在发展地方教育、提升居民素质、培养新型人才、推进基层治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的动能转化,助推乡村人才振兴。


    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董朝霞教授在四川乡村振兴学院理塘分院作讲座

    (三)发挥优势,出版发行九部读本。投资50余万元,组织专家团队编辑出版发行9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系列读本,尤其是针对普格县、理塘县量身打造《好孩子好习惯——普格县“一村一幼”学前教育绘本》、《理塘县学前教育绘本》两套“一村一幼”学前教育读本,并向理塘县、普格县和西昌民族幼专捐赠8600本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系列读本,为两地开展农民素质提升、扶贫政策宣讲、学前学普等脱贫攻坚重点工作和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


    四川师范大学编辑出版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系列读本

    三、用好三大抓手,促进由“输血”向“造血”转化

    (一)用好教育扶贫抓手,推动扶智与促教深度整合

    在这场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学校师生纷纷奔赴“一线”,深耕不辍——输送人才燎原教育扶贫之火,开山凿井——搭建平台创新教育扶贫之路,时雨沾洽——项目援助灌溉教育扶贫之花,身体力行为贫困地区提供教育、科技、文化、智力支持,带去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有效缓解了贫困地区师资不足问题,有力改善了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匮乏的现状,极大促进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四川师范大学师生赴甘孜州理塘县和凉山州普格县开展教育扶贫顶岗支教工作

    深入开展顶岗支教,强化教育“输血”。2015年以来,累计投入1000余万元,选派1223名本科生和74名研究生前往理塘、普格、布拖等贫困县开展教育顶岗支教。为确保顶岗支教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学校将顶岗支教纳入公费师范生人才培养方案,同时下拨专项经费,选派专任带队教师驻县指导,在支教地区组织成立临时党支部与临时分团委,让顶岗支教学生在贫困地区安身、安心、乐教。“牵手乡村教育”公益支教、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以及生命科学学院、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美术学院等师生团队近200余名志愿者先后在普格县开展暑假社会实践,为大山里的留守儿童带去了丰富多彩的课程活动。同时,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开拓眼界,学校投入近3万元组织开展“尚美童行、筑梦天府”贫困地区少年儿童暑期夏令营活动,组织普格、理塘等贫困地区的25名师生赴成都参观学习,鼓舞他们好好学习、走出大山。


    四川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刘鹏(二排右五)和副校长郭朝辉(二排右六)看望顶岗支教学生


    四川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黄钢威(三排右四)看望普格县文倡民族幼儿园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扎实开展各类培训,增强教育“造血”。投入80余万元开展普格县、理塘县干部、骨干教师、文艺骨干等培训,引用省培资金372万元培训理塘县“一村一幼”辅导员265人、中小学教师660人,引用省培资金80余万元培训普格县中小学教师1340人;通过农民夜校开展现代农业技能等培训1756人,培养致富带头人35人。组织附属小学骨干教师到普格县开展“手拉手·共筑梦”送教上门活动,围绕教学能力提升等方面给予现场帮助和指导。打造特色足球学校,投入10.5万元帮助理塘县、普格县建立专业校园足球队,组织开展教练员、裁判员、小球员技能培训,举办校园足球联赛,提高山区儿童体育素养。


    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王川在普格县首届校园足球联赛开幕式上讲话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学校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帮助定点帮扶县域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持续提升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办学水平。为凉山州普格县捐赠铁床累计5000余个床位数,价值120余万元;捐赠近10万元援建普格县夹铁乡中心校太阳能浴室,解决近千余名师生的洗浴困难;还为夹铁乡中心校捐赠50台电子琴打造同心音乐室,向夹铁乡中心校和文倡村幼儿园捐赠2000余册图书及儿童用品。投入31.5余万元捐赠普格县中学100台电子计算机,推动“互联网+教育”帮扶项目在普格县落地生根。在理塘县,捐赠4万元援建4个同心音乐室,为君坝九年一贯制学校和甲洼镇中心小学捐赠办公电脑30台,价值17.4万元。为应对新冠疫情,向理塘县、普格县教育系统捐赠12万余元购买防疫物资,全力支持当地疫情防控和复课保障工作。


    四川师范大学援建西昌民族幼专“彝汉同心·共筑师魂”雕塑

    加大对口支援力度,深化教育改革。2019年,学校作为省内8所高校的牵头高校,对口支援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先后选派2名挂职干部、3名专业教师和4名研究生驻校开展教育帮扶工作,实施“七大工程”(管理水平提升、科研能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图书馆建设、校园信息化建设、乡村振兴),对西昌民族幼专实施了宽领域、深层次对口帮扶,推动西昌民族幼专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管理水平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全面提高了西昌民族幼专的综合办学实力。启动凉山彝区“三语教育”改革试点,投入11.6万元编写开发“彝-汉-英”三语教材,开展彝英同步教学,探索在彝区开展多元文化教育。投入47万元捐赠图书,投入44.8万元援建“彝汉同心共筑师魂”雕塑加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依托教育部体美浸润计划项目,在普格县夹铁乡中心校和瓦达洛小学投资6万元,建设一间舞蹈教室,并为其购买了2万余元各类音体美器材,助力山区学校提升体育美育水平。


    四川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李向成一行参观学校援建的卡娘村篮球场

    (二)用好文化扶贫抓手,推动扶志与促兴深度整合

    加强贫困地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用演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用平台增强群众内生动力,用物资保障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有力推动贫困地区群众精神与物质双脱贫。

    开展文化艺术下乡,实现文化“输血”。投入近90万元,先后组织200余位师生前往达川、苍溪、仪陇、北川、普格等5个县区,开展“助力精准扶贫、振兴乡村发展”送文化艺术下乡主题展演活动,全程跨越几千公里,为近万名群众送上视听盛宴、精神大餐,被群众誉为当地“春晚”。通过文艺演出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脱贫信心和动力,宣传移风易俗新知,用文化熏陶营造乡村文明新风尚。

    打造文化建设平台,实现文化“造血”。投入51万元建成理塘县卡娘村、若西村、普格县阿木村和武胜县大通村4个村史馆,通过文物和图片挖掘展示传统农耕文化,见证贫困村脱贫奔康的蜕变,村史馆已然成为当地村民争相打卡的文化“地标”。投入近10万元,派出相关专家对理塘县甲洼镇进行规划设计和风貌改造,助力特色文化小镇建设。2020年,理塘县甲洼镇卡娘村被评选为“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


    四川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刘鹏(右)为理塘县若西村村史馆揭幕


    卡娘村村民参观四川师范大学援建的理塘县卡娘村村史馆

    捐赠公共文化设施,助力乡村文化建设。向普格、理塘两县捐赠价值45.7万元的图书、电子琴、电脑、音响、打印复印机等文化设施设备,对乡村文化站、活动室进行升级改造,助力当地开展更多、更丰富的文化惠民活动。投入5万元,依托公益组织,捐赠理塘县图书1万册;投入8万元,援建理塘县卡娘村篮球场。

    推进支部结对共建,加强战斗堡垒作用。始终把党建扶贫摆在定点扶贫工作首要位置,与普格县、理塘县三个村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不断厚植精准扶贫的党建力量。组织定点帮扶贫困村的20多名村组干部、致富带头人在成都学习考察现代农业、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开拓工作视野,提升带富致富能力。每年派驻党建指导组到村指导党支部建设,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规范“三会一课”。开展结对帮扶贫困户慰问活动,学校主要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每年至少两次前往定点帮扶贫困村,慰问结对帮扶贫困户。2018年以来,累计开展结对帮扶活动12批次,共发放慰问物资及慰问金24.9万元。


    四川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支部与阿木村党支部结对共建

    (三)用好产业扶贫抓手,推动扶贫与促产深度整合

    针对帮扶县域产业基础薄弱的短板和实际,学校结合资源禀赋、发展需求、产销对接等方面帮助夯实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大力扶持产业发展,积极开展消费扶贫行动,筑牢产业发展根基,帮助贫困群众实现更稳定、更有质量的脱贫。

    夯实基础设施,积极开展条件“输血”。投入近7万元援建理塘县卡娘村连户路385米;通过提供信息服务、搭建电商平台等方式,帮助理塘县江达村拓展产品市场、树立产品品牌,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武胜县大通村道路建设、村落改造投入56.56万元。投入4.5万元捐赠普格县阿木村一台四轮电动垃圾车,助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投入25万元用于阿木村建卡户补短“六件套”发放、安全住房配套功能房建设以及“四好创建”新风超市、村庄标志碑和路灯亮化工程等,持续提升阿木村脱贫质量和成色。


    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蔡光洁向阿木村捐赠“六件套”

    发展集体经济,奋力加强产业“造血”。五年来,在理塘、普格两地投入275万余元援建了4个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并形成了由帮扶单位扶持、龙头企业带动、贫困群众参与并受益的益贫带贫机制,推动了3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全部达标,600余名贫困群众产业致富。帮扶贫困村现代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致富路子从窄到宽、由短到长,一排排“川师扶贫大棚”已经成为了当地贫困群众的致富大棚。


    四川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李向成(右一)一行调研学校援建的蔬菜大棚


    四川师范大学校长汪明义率扶贫工作组在普格县夹铁乡阿木村开展扶贫活动

    开展消费扶贫,激发产业发展动力。积极拓宽贫困地区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营造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消费扶贫格局。通过单位定点采购、工会福利团购、附属单位认购和爱心企业助购等方式五年来累计“以购代捐”贫困地区扶贫产品370余万元,惠及建档立卡贫困农户143户,惠及贫困人口369人。其中,2020年,通过国家“贫困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采购140万元扶贫产品。投入39.6万元,线下“以购代捐”理塘县高原土豆90吨。另外,举办理塘县、普格县扶贫产品进校园展销活动6次,吸引了众多师生采购和品鉴,实现现场销售20余万元,学校工会现场认购理塘县食用菌、牦牛肉干等扶贫产品50万元。通过这些爱心义卖、“以购代捐”活动不仅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参与脱贫攻坚、爱心助农的机会,又能直接为贫困群众带来增收效益,为贫困地区产业持续发展激发新动能。


    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张海东代表学校“以购代捐”理塘县农副产品50万元


    四川师范大学以购代捐理塘县土豆90吨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奋斗的起点。”学校将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四不摘”要求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定点帮扶决胜收官工作,帮助贫困地区深化提升脱贫攻坚成色质量,接续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实现定点帮扶工作从短期向长效、从治标向治本、从摘帽向振兴的转变,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贡献无愧于时代的川师力量,在这场历史性的大考中交出精彩的川师答卷。

    责任编辑: 范立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四川师大健全“1+3+6”体系 走出特色扶贫路

  • 2020年11月28日 09时44分
  •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网站
  • 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学校定点帮扶甘孜州理塘县、凉山州普格县。五年来,学校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按照省委、省政府和省教育工委要求,扎根巴蜀大地办大学,充分发挥学校智力人才优势和师范教育特色,紧紧围绕定点帮扶县域发展短板,坚持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事业发展同向发力,强化教育扶贫、文化扶贫、产业扶贫同频共振,不断丰富扶贫工作内涵,健全“1+3+6”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工作体系(即:一个平台——乡村振兴平台,三个抓手——教育扶贫、文化扶贫、产业扶贫,三扶三促——扶贫、扶智、扶志、促产、促教、促兴),奋力助推脱贫攻坚由“输血”向“造血”转换,为理塘县和普格县顺利脱贫“摘帽”、巩固脱贫成果提供了强有力支持。

    一、强化组织保障,坚决扛起帮扶政治责任

    理塘县和普格县地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长期处于贫困“洼地”,贫困人口多、脱贫难度大,属于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自定点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学校领导始终把定点扶贫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统筹谋划扶贫工作,坚持实地调研指导,明确要求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帮扶力量,确保帮扶实效。五年来,学校校级领导到定点扶贫点实地调研,协调解决问题推动脱贫攻坚工作近60人次,各职能部门、二级学院赴两地开展扶贫工作共计30余批次。2015年至今,学校选派15名优秀干部教师开展帮扶相关工作,其中6人担任乡镇挂职扶贫副书记、驻村干部,深入定点帮扶贫困村开展驻村扶贫工作。学校扶贫干部下沉到村到户,既注重通过协调资源发展产业、推进项目改善民生等方式治理贫困,又着重在治病、治毒、治愚、治超生和移风易俗等方面建立防止返贫长效机制,确保国家扶贫政策和学校扶贫项目落地落实。由于定点帮扶工作成效明显,2017年学校获得全省脱贫攻坚“五个一”帮扶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9年学校获得“全省高校定点扶贫先进单位”及“定点扶贫先进省直部门(单位)”荣誉称号,1名扶贫干部获省级荣誉表彰。

    四川师范大学召开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推进会


    四川师范大学被评为2019年全省高校定点扶贫先进单位

    二、搭建一个平台,推进扶贫工作行稳致远

    (一)创新形式,挂牌成立“十三个乡村振兴学院”

    学校联合成都中医药大学、原四川理工学院(现“四川轻化工大学”)、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四川艺术职业学院组成C5联盟,积极推进校地合作,在普格、理塘等13个区市县挂牌成立四川新农村建设学院(四川乡村振兴学院),拓宽教育扶贫途径,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四川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李向成(右三)为四川乡村振兴学院理塘分院揭牌


    四川师范大学校长汪明义(左五)为四川乡村振兴学院凉山分院揭牌

    (二)对接需求,推进实施“五大教育”。通过各地乡村振兴学院平台,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系统实施文学艺术教育、乡村治理综合能力教育、新型产业技能技术教育、教育家素质能力教育、卫生健康教育,先后为所在区市县培训了4000余名乡村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乡村骨干教师、乡村管理干部、乡村致富能手等乡村本土人才,在发展地方教育、提升居民素质、培养新型人才、推进基层治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的动能转化,助推乡村人才振兴。


    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董朝霞教授在四川乡村振兴学院理塘分院作讲座

    (三)发挥优势,出版发行九部读本。投资50余万元,组织专家团队编辑出版发行9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系列读本,尤其是针对普格县、理塘县量身打造《好孩子好习惯——普格县“一村一幼”学前教育绘本》、《理塘县学前教育绘本》两套“一村一幼”学前教育读本,并向理塘县、普格县和西昌民族幼专捐赠8600本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系列读本,为两地开展农民素质提升、扶贫政策宣讲、学前学普等脱贫攻坚重点工作和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


    四川师范大学编辑出版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系列读本

    三、用好三大抓手,促进由“输血”向“造血”转化

    (一)用好教育扶贫抓手,推动扶智与促教深度整合

    在这场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学校师生纷纷奔赴“一线”,深耕不辍——输送人才燎原教育扶贫之火,开山凿井——搭建平台创新教育扶贫之路,时雨沾洽——项目援助灌溉教育扶贫之花,身体力行为贫困地区提供教育、科技、文化、智力支持,带去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有效缓解了贫困地区师资不足问题,有力改善了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匮乏的现状,极大促进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四川师范大学师生赴甘孜州理塘县和凉山州普格县开展教育扶贫顶岗支教工作

    深入开展顶岗支教,强化教育“输血”。2015年以来,累计投入1000余万元,选派1223名本科生和74名研究生前往理塘、普格、布拖等贫困县开展教育顶岗支教。为确保顶岗支教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学校将顶岗支教纳入公费师范生人才培养方案,同时下拨专项经费,选派专任带队教师驻县指导,在支教地区组织成立临时党支部与临时分团委,让顶岗支教学生在贫困地区安身、安心、乐教。“牵手乡村教育”公益支教、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以及生命科学学院、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美术学院等师生团队近200余名志愿者先后在普格县开展暑假社会实践,为大山里的留守儿童带去了丰富多彩的课程活动。同时,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开拓眼界,学校投入近3万元组织开展“尚美童行、筑梦天府”贫困地区少年儿童暑期夏令营活动,组织普格、理塘等贫困地区的25名师生赴成都参观学习,鼓舞他们好好学习、走出大山。


    四川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刘鹏(二排右五)和副校长郭朝辉(二排右六)看望顶岗支教学生


    四川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黄钢威(三排右四)看望普格县文倡民族幼儿园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扎实开展各类培训,增强教育“造血”。投入80余万元开展普格县、理塘县干部、骨干教师、文艺骨干等培训,引用省培资金372万元培训理塘县“一村一幼”辅导员265人、中小学教师660人,引用省培资金80余万元培训普格县中小学教师1340人;通过农民夜校开展现代农业技能等培训1756人,培养致富带头人35人。组织附属小学骨干教师到普格县开展“手拉手·共筑梦”送教上门活动,围绕教学能力提升等方面给予现场帮助和指导。打造特色足球学校,投入10.5万元帮助理塘县、普格县建立专业校园足球队,组织开展教练员、裁判员、小球员技能培训,举办校园足球联赛,提高山区儿童体育素养。


    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王川在普格县首届校园足球联赛开幕式上讲话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学校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帮助定点帮扶县域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持续提升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办学水平。为凉山州普格县捐赠铁床累计5000余个床位数,价值120余万元;捐赠近10万元援建普格县夹铁乡中心校太阳能浴室,解决近千余名师生的洗浴困难;还为夹铁乡中心校捐赠50台电子琴打造同心音乐室,向夹铁乡中心校和文倡村幼儿园捐赠2000余册图书及儿童用品。投入31.5余万元捐赠普格县中学100台电子计算机,推动“互联网+教育”帮扶项目在普格县落地生根。在理塘县,捐赠4万元援建4个同心音乐室,为君坝九年一贯制学校和甲洼镇中心小学捐赠办公电脑30台,价值17.4万元。为应对新冠疫情,向理塘县、普格县教育系统捐赠12万余元购买防疫物资,全力支持当地疫情防控和复课保障工作。


    四川师范大学援建西昌民族幼专“彝汉同心·共筑师魂”雕塑

    加大对口支援力度,深化教育改革。2019年,学校作为省内8所高校的牵头高校,对口支援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先后选派2名挂职干部、3名专业教师和4名研究生驻校开展教育帮扶工作,实施“七大工程”(管理水平提升、科研能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图书馆建设、校园信息化建设、乡村振兴),对西昌民族幼专实施了宽领域、深层次对口帮扶,推动西昌民族幼专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管理水平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全面提高了西昌民族幼专的综合办学实力。启动凉山彝区“三语教育”改革试点,投入11.6万元编写开发“彝-汉-英”三语教材,开展彝英同步教学,探索在彝区开展多元文化教育。投入47万元捐赠图书,投入44.8万元援建“彝汉同心共筑师魂”雕塑加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依托教育部体美浸润计划项目,在普格县夹铁乡中心校和瓦达洛小学投资6万元,建设一间舞蹈教室,并为其购买了2万余元各类音体美器材,助力山区学校提升体育美育水平。


    四川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李向成一行参观学校援建的卡娘村篮球场

    (二)用好文化扶贫抓手,推动扶志与促兴深度整合

    加强贫困地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用演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用平台增强群众内生动力,用物资保障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有力推动贫困地区群众精神与物质双脱贫。

    开展文化艺术下乡,实现文化“输血”。投入近90万元,先后组织200余位师生前往达川、苍溪、仪陇、北川、普格等5个县区,开展“助力精准扶贫、振兴乡村发展”送文化艺术下乡主题展演活动,全程跨越几千公里,为近万名群众送上视听盛宴、精神大餐,被群众誉为当地“春晚”。通过文艺演出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脱贫信心和动力,宣传移风易俗新知,用文化熏陶营造乡村文明新风尚。

    打造文化建设平台,实现文化“造血”。投入51万元建成理塘县卡娘村、若西村、普格县阿木村和武胜县大通村4个村史馆,通过文物和图片挖掘展示传统农耕文化,见证贫困村脱贫奔康的蜕变,村史馆已然成为当地村民争相打卡的文化“地标”。投入近10万元,派出相关专家对理塘县甲洼镇进行规划设计和风貌改造,助力特色文化小镇建设。2020年,理塘县甲洼镇卡娘村被评选为“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


    四川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刘鹏(右)为理塘县若西村村史馆揭幕


    卡娘村村民参观四川师范大学援建的理塘县卡娘村村史馆

    捐赠公共文化设施,助力乡村文化建设。向普格、理塘两县捐赠价值45.7万元的图书、电子琴、电脑、音响、打印复印机等文化设施设备,对乡村文化站、活动室进行升级改造,助力当地开展更多、更丰富的文化惠民活动。投入5万元,依托公益组织,捐赠理塘县图书1万册;投入8万元,援建理塘县卡娘村篮球场。

    推进支部结对共建,加强战斗堡垒作用。始终把党建扶贫摆在定点扶贫工作首要位置,与普格县、理塘县三个村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不断厚植精准扶贫的党建力量。组织定点帮扶贫困村的20多名村组干部、致富带头人在成都学习考察现代农业、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开拓工作视野,提升带富致富能力。每年派驻党建指导组到村指导党支部建设,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规范“三会一课”。开展结对帮扶贫困户慰问活动,学校主要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每年至少两次前往定点帮扶贫困村,慰问结对帮扶贫困户。2018年以来,累计开展结对帮扶活动12批次,共发放慰问物资及慰问金24.9万元。


    四川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支部与阿木村党支部结对共建

    (三)用好产业扶贫抓手,推动扶贫与促产深度整合

    针对帮扶县域产业基础薄弱的短板和实际,学校结合资源禀赋、发展需求、产销对接等方面帮助夯实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大力扶持产业发展,积极开展消费扶贫行动,筑牢产业发展根基,帮助贫困群众实现更稳定、更有质量的脱贫。

    夯实基础设施,积极开展条件“输血”。投入近7万元援建理塘县卡娘村连户路385米;通过提供信息服务、搭建电商平台等方式,帮助理塘县江达村拓展产品市场、树立产品品牌,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武胜县大通村道路建设、村落改造投入56.56万元。投入4.5万元捐赠普格县阿木村一台四轮电动垃圾车,助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投入25万元用于阿木村建卡户补短“六件套”发放、安全住房配套功能房建设以及“四好创建”新风超市、村庄标志碑和路灯亮化工程等,持续提升阿木村脱贫质量和成色。


    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蔡光洁向阿木村捐赠“六件套”

    发展集体经济,奋力加强产业“造血”。五年来,在理塘、普格两地投入275万余元援建了4个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并形成了由帮扶单位扶持、龙头企业带动、贫困群众参与并受益的益贫带贫机制,推动了3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全部达标,600余名贫困群众产业致富。帮扶贫困村现代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致富路子从窄到宽、由短到长,一排排“川师扶贫大棚”已经成为了当地贫困群众的致富大棚。


    四川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李向成(右一)一行调研学校援建的蔬菜大棚


    四川师范大学校长汪明义率扶贫工作组在普格县夹铁乡阿木村开展扶贫活动

    开展消费扶贫,激发产业发展动力。积极拓宽贫困地区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营造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消费扶贫格局。通过单位定点采购、工会福利团购、附属单位认购和爱心企业助购等方式五年来累计“以购代捐”贫困地区扶贫产品370余万元,惠及建档立卡贫困农户143户,惠及贫困人口369人。其中,2020年,通过国家“贫困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采购140万元扶贫产品。投入39.6万元,线下“以购代捐”理塘县高原土豆90吨。另外,举办理塘县、普格县扶贫产品进校园展销活动6次,吸引了众多师生采购和品鉴,实现现场销售20余万元,学校工会现场认购理塘县食用菌、牦牛肉干等扶贫产品50万元。通过这些爱心义卖、“以购代捐”活动不仅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参与脱贫攻坚、爱心助农的机会,又能直接为贫困群众带来增收效益,为贫困地区产业持续发展激发新动能。


    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张海东代表学校“以购代捐”理塘县农副产品50万元


    四川师范大学以购代捐理塘县土豆90吨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奋斗的起点。”学校将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四不摘”要求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定点帮扶决胜收官工作,帮助贫困地区深化提升脱贫攻坚成色质量,接续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实现定点帮扶工作从短期向长效、从治标向治本、从摘帽向振兴的转变,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贡献无愧于时代的川师力量,在这场历史性的大考中交出精彩的川师答卷。

    责任编辑: 范立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