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水思源 助力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访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

分享到:
  与省委书记会见、签署省校战略合作协议、出席省校战略合作座谈会、飞赴西昌参观位于锦屏的暗物质实验室、前往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看望国防生……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在川期间行程满满。

  7月18日上午,出席省校战略合作座谈会期间,清瘦儒雅的姜斯宪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对知识分子来说,四川大有可为

  记者:上海交大为何选择与四川进行省校战略合作?在您看来,四川的优势在什么地方?

  姜斯宪:在我看来,四川有三个方面吸引我们。一是四川的发展潜力有很大的吸引力。这几年,四川在各个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GDP总量迈上3万亿元台阶,体量惊人,是名副其实的西部领头羊,对知识分子来说,有大有可为的空间。

  二是四川这几年积极进行结构调整,推动军民融合发展,产生了显著实效,对于推动我们双方的合作来说,特别有意义。

  三是上海交大与四川的合作已经有了一定积累,交大师生与四川人民的友谊也源远流长。交大人永远铭记20世纪40年代在四川办学的苦难与辉煌。正是四川人民的无私接纳和帮助,上海交大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才得以持续办学,为民族解放和国家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杰出人才。

  上海交大的研究生教育始于四川

  记者:请您谈谈上海交大与四川到底有怎样的情缘?

  姜斯宪:据统计,上海交大在四川办学期间培养了21位院士,如“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国际著名流体力学家吴耀祖等。上海交大的研究生教育也是从四川开始。近年来,学校科研团队又与四川省内比较重要的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开展了实质性合作,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中找到了结合点。如与位于绵阳的中国空气动力中心等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加快在科技领域的军民融合步伐;与成德绵等重点区域,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领域探索合作创新的新机遇;与凉山州、宜宾市等区域在马铃薯等特色农产品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规划等领域也积极互动对接;医学、生命科学和干部培训等领域的合作交流日渐增多。

  2016年,100余名四川学子将进入上海交大学习,近五年来有400位交大优秀毕业生和许多校友赴四川就业、创业。四川良好的创新环境、丰富的各类资源,使得四川成为上海交大人施展才华的热土。这些合作活动的开展,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上海交大参与四川发展的支持和鼓励。

  省校合作在协议外还有拓展空间

  记者:作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四川的重点任务是军民融合。上海交大在这方面有一定优势,双方的合作空间似乎很大?

  姜斯宪:在军民融合方面,省校双方确实有着很大的合作空间和很好的发展潜力。历史上,上海交大曾是国防科工委的重点院校,现在每年也会承担一些重要任务。在我们双方的具体合作中,可以思考和谋划如何把这个文章进一步做深做实做透。

  当然也不止于军民融合。省校双方的合作除了协议内容之外,还有很大拓展空间。比如学校目前有一个已经产业化了的项目,叫“车联网”,就是和北斗导航系统连接,利用高速公路旁边的电线杆,将各种功能集成在上面,不仅可以作为发射器,还可以作为电力充电桩。现在我们已经集成了十几种功能,申请了专利,成立了公司。类似这一类的成熟技术,如果有地方合作,可能会产生出非常多的东西。

  另外就是锦屏深地实验室Pan-daX暗物质实验室这类项目,汇聚顶尖科学家,进行着最为前沿的科技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通过这种平台可以把优秀的人才资源汇聚到四川,把四川打造成集聚海内外人才的高地,更好地服务全面创新改革。在努力落实好协议的同时,我也会将今天的所有讨论和想法都带回去,希望能够发挥上海交大作用,饮水思源,助推四川经济社会发展。 (记者 熊润频)
责任编辑:李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