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举措呵护郪江美——绵阳三台郪江流域“4+2”模式破解河道清理难题

  • 2023年11月19日 18时34分
  • 来源: 四川河湖微信公众号
  • 【字体:
  • 引言:河湖面貌整洁美丽是幸福河湖评价标准中一项重要指标,事关群众对河道管护效果的直观评价和满意度,事关人民对美好水环境期盼和幸福获得感,而扎实做好河道清理就是一项为河湖常态“梳妆美颜”,确保河畅水清、流域安澜和创建幸福河湖的常态工作。实践中,看似简单的河道清理工作,但要做深做细做实,不仅需健全清理队伍、创新清理保障,确保各种清理力量方式互补,还需坚持问题导向,深化协作监督,切实凝聚起上下游和左右岸联动共管合力。

    摘要:近年来,三台郪江流域各级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贯彻河湖长制决策部署,持续探索流域基层河道管护治理新路径,聚焦问题思策,创推“四种”清理,践行“三项”机制,有效破解河道常态清理、突击清理、跨界河道清理等难题,凝聚起上下游,左右岸齐抓共护合力,助力郪江水质持续保持Ⅲ类,流域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一派人水和谐、碧水厚泽、繁荣昌盛的生态画卷背后凝聚着郪江流域各级各地清河护水的创新举措和不懈努力。

    关键词:生态扶贫 提质行动 管护协会 监督补偿 轮包联清

    一、背景情况

    郪江是涪江一级支流,全长150.91公里,流域面积2147.42平方公里。郪江三台段干流长34.6公里,流经观桥镇、郪江镇、建中镇共8个村社,辖区锦江河、麻柳河、陈古溪为郪江支流,流经三台景福镇、紫河镇和沿线42个村。流域内绵阳三台县建中镇、紫河镇分别与德阳中江县通山乡、普兴镇和射洪大英县象山镇、涪西镇构成上、下游关系,三台观桥镇、郪江镇、建中镇分别与中江联合镇、万福镇、普兴镇之间构成左、右岸关系,共管责任河段长达30余公里,跨市、县、镇河道管护特点明显。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之初,郪江流域各地因经济发展不平衡、河湖长制落实力度不同等原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河道清理管护工作,导致有些河段镇村在河道常态清理中存在统筹抓手不力、人员经费难保障、常态清理不经常、跨界河道清理监督落实难,河道相邻镇村推诿扯皮、水环境“脏乱差”等问题。对此,流域县镇从创新抓手保障,解决河道清理问题入手,不断凝聚河道清理监督管护合力,持续提升郪江颜值,创建幸福美丽郪江。

    二、主要做法

    (一)创推“四种”清理,破解河道常态和突击清理难题

    一是“1+N”承包清理。三台郪江流域沿线建中镇、郪江镇等乡镇针对责任河段存在水深面宽和清理风险难度,率先推行“1+N”清理监督模式,即由政府购买服务,将境内河道常态保洁工作承包给1个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合作社,监督指导专业合作社选拔退役军人、懂涉水救护常识等人员组成专业清漂保洁队,配置清漂船只、救生衣等专业清理装备,开展水上作业培训后,分组定河定段履行清理职责。同时,由辖区“N个”村级河长和网格巡河员负责监督检查责任河段清漂工作落实情况,发现清理问题及时交专业清漂队清理,并将检查监督情况与人员解聘续聘及奖惩紧密挂钩,推动辖区河段常态保洁工作高质高效完成。实行“1+N”清理方式以来,三台郪江3支专业清漂队凭借专业清理优势和分段专人监督,确保河道清漂工作高质高效安全,减轻了镇村干部护河精力,降低了水上清理风险,解决了无人清理“脏乱差”、常态组织清理成本高等难题。

    建中镇专业清漂队清理河道碍洪水生植物

    二是“生态扶贫”清理。郪江流域内景福镇、紫河镇和郪江镇部分村等地针对责任河段水域情况和清漂工作量,结合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推行设立河道保洁公益岗位、整合乡村环境保洁与河道保洁岗位及专人清理负责制,沿线各村根据责任河段距离和清漂工作量,分别聘用1至2名有劳动力的贫困户担负河道专职保洁员,分段就近履行河湖巡查清漂职责,并由村级河长及巡河员监督其履职尽责,按月支付劳务工资,让流域贫困户在家门口就收获了“生态红利”,实现河道管护与困难家庭增收双赢。截至目前,三台郪江流域内已帮助300余户低收入家庭年增收7000余元。

    郪江镇村级保洁员清理河道漂浮物

    郪江镇组织志愿护河队集中清理河道岸线

    三是“提质行动”清理。流域县镇以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提质行动和流域工作推进会为抓手,强化责任河段水环境整治,健全末端管护体系,共组建志愿护河队35支,有效解决河道集中突击清理中人员力量不足的问题。流域镇村每月根据责任河段及辖区水环境问题实际,结合环境卫生整治和党团主题公益活动,组织干部、党团员和护河志愿者,集中开展1至2次河道、沟渠、塘堰等垃圾漂浮物、水葫芦和岸线垃圾清理整治行动。同时,针对汛期洪水冲倒河岸树枝拦河、大量漂浮物淤积阻河等临时清理任务,乡村党员干部带头冲锋在前,号召组织辖区护河志愿队和机械清理装备突击清理,解决了洪水等原因导致的突发清理难题,确保了河畅安澜,弥补了常态清理力量难以单独完成的集中清理任务。

    四是“协会”参与清理。流域乡村持续深化爱河护水宣传引导,通过推广“生态惠民超市”,大力开展“护河积分兑奖”等活动,不断激发河道沿线群众积极参与保护母亲河的行动热情,凝聚群众护河智慧力量,建中镇吸纳120余名爱河人士组建麻柳河环境保护协会,郪江镇等流域相关地区发动300余名热心环保事业的群众和钓鱼爱好者,自发成立了郪江流域环境保护协会,让垂钓者担当护河人,规范引导管护协会人员带头参与护河行动,监督举报河边乱倒垃圾、非法捕捞等违规违法行为,壮大了河道清护监督力量。截至目前,郪江流域管护协会已组织拾捡岸线垃圾和护河宣传120余次,累计参与1100余人次,沿岸全民护河氛围越来越浓厚。

    郪江流域管护协会参与河道岸线清理

    (二)践行“两项”机制,破解跨界河道清理和监督难题

    一是上下游“监督补偿”机制。针对跨界流域镇村之间平级监督协调落实难题,三台率先在郪江流域联合推行县、镇河长办及镇村河长负责协调监督实施的基层跨界河道漂浮物清理“监督补偿”机制,即流域内上、下游相邻乡镇、村社之间相互监督,下游对非洪水等不可抗力原因造成漂浮物下排的,通过“元道经纬”现场拍发到微信工作群通报,协调双方现场联合核查监督,下游组织清理后由上游“认领”,并承担补偿下游清理费用,倒逼上游主动清理,并通过增设阻拉设施防止非汛期垃圾漂浮物下排等措施对下游负责,为下游监督上游提供了制度抓手。机制实行以来,三台郪江干、支流乡镇之间累计组织跨界漂浮物监督清理和现场“认领”12次,上游地区累计补偿下游地区清理费15000余元,有效预防减少跨界河流漂浮物故意下排等问题,辖区跨界河段非汛期水面垃圾清理量平均减少70%以上。

    三台郪江镇和中江联合镇现场协调跨界河段清理问题

    二是左右岸“轮包联清”机制。针对左右岸分属不同县镇管辖、日常管护清漂中不便划界导致责任不明、互相等靠等问题,三台县河长办协调指导辖区郪江镇、观桥镇分别与中江县万福镇、联合镇合力探索践行“轮流承包”清理机制,即左、右两岸乡镇通过签订《共管责任河段轮流承包清理和联合监督协议》,明确双方清理监督责任,实行每年轮换承包清理,当年未担负清理任务的一方常态监督担负清理工作一方工作落实情况,每年年底双方对共管责任河段清理工作核查移交,并建立清理移交文书,确保双方责任明确。三台县建中镇与中江县普兴镇针对左右岸毗邻管护难点,签订《共管责任河段联合清理管护监督协议》,建立“定期联清”机制,双方落实每周五联合清理制度,持续在联巡、联商、联清中强化责任共担和相互协作意识。“轮包联清”机制实行以来,有效破解左右岸共管河道清理中责任界定不明、互相推诿等难题。

    三、经验及启示

    (一)提高站位统筹是确保河道清理工作落实有效的首要前提。

    近年来,绵阳市总河长亲自谋划推动城乡环境综合提质三年行动,督导流域各级各地将河湖水环境整治,作为环境提质“月督季考”和“十佳十差”乡镇考评奖惩的重要内容,引领各级重视清河护河,坚定责任担当,为流域河道常态清理管护注入强劲动能,有力破解河道清理工作不重视、不落实和河渠水面“脏乱差”等问题。

    (二)协调监督明责是破解跨界河流清漂落实难题的关键环节。

    针对跨市、县、镇、村河段清理管护中易出现的责任界定不明、镇村之间对垃圾漂浮物下排等问题平级协调处理不积极、“不认账”、问题“认领”处理中出现分歧和推责等情况,市、县河长办和三台郪江县级河长积极与遂宁市大英县、射洪市和德阳市中江县协调沟通,通过定期联合巡查和联席会商,引领推动流域乡镇持续强化跨界、共管河段清理管护。同时,通过县、镇级河长和河长办协调监督责任流域跨界河道乡镇和村社,并通过划定明晰上下游责任界限、强化联防联控、创新相互暗查监督手段,推动跨界河道清理监督问题有效解决,实现一般性问题不出乡镇、突出问题不出县级。

    (三)创新清理保障是确保河道清理工作落实的重要支撑。

    针对镇村工作头绪多、任务重、清理工作量不同及经费保障难等情况,流域镇村以推广基层河湖管护“解放模式”为契机,大力组建村级护河队,广泛吸纳社会各界护河志愿者,持续优化拓展“四种”清理力量,破解了河道“谁来清理、怎么监督”等难题。同时,三台通过将县、乡、村各级河湖长制经费保障统筹纳入河湖综合治理项目、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振兴治理中,通过专项列支预算、定向监督使用,结合企业社会捐赠等多元化保障,有效破解河道清理人员装备经费保障等难题。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创新举措呵护郪江美——绵阳三台郪江流域“4+2”模式破解河道清理难题

  • 2023年11月19日 18时34分
  • 来源: 四川河湖微信公众号
  • 引言:河湖面貌整洁美丽是幸福河湖评价标准中一项重要指标,事关群众对河道管护效果的直观评价和满意度,事关人民对美好水环境期盼和幸福获得感,而扎实做好河道清理就是一项为河湖常态“梳妆美颜”,确保河畅水清、流域安澜和创建幸福河湖的常态工作。实践中,看似简单的河道清理工作,但要做深做细做实,不仅需健全清理队伍、创新清理保障,确保各种清理力量方式互补,还需坚持问题导向,深化协作监督,切实凝聚起上下游和左右岸联动共管合力。

    摘要:近年来,三台郪江流域各级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贯彻河湖长制决策部署,持续探索流域基层河道管护治理新路径,聚焦问题思策,创推“四种”清理,践行“三项”机制,有效破解河道常态清理、突击清理、跨界河道清理等难题,凝聚起上下游,左右岸齐抓共护合力,助力郪江水质持续保持Ⅲ类,流域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一派人水和谐、碧水厚泽、繁荣昌盛的生态画卷背后凝聚着郪江流域各级各地清河护水的创新举措和不懈努力。

    关键词:生态扶贫 提质行动 管护协会 监督补偿 轮包联清

    一、背景情况

    郪江是涪江一级支流,全长150.91公里,流域面积2147.42平方公里。郪江三台段干流长34.6公里,流经观桥镇、郪江镇、建中镇共8个村社,辖区锦江河、麻柳河、陈古溪为郪江支流,流经三台景福镇、紫河镇和沿线42个村。流域内绵阳三台县建中镇、紫河镇分别与德阳中江县通山乡、普兴镇和射洪大英县象山镇、涪西镇构成上、下游关系,三台观桥镇、郪江镇、建中镇分别与中江联合镇、万福镇、普兴镇之间构成左、右岸关系,共管责任河段长达30余公里,跨市、县、镇河道管护特点明显。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之初,郪江流域各地因经济发展不平衡、河湖长制落实力度不同等原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河道清理管护工作,导致有些河段镇村在河道常态清理中存在统筹抓手不力、人员经费难保障、常态清理不经常、跨界河道清理监督落实难,河道相邻镇村推诿扯皮、水环境“脏乱差”等问题。对此,流域县镇从创新抓手保障,解决河道清理问题入手,不断凝聚河道清理监督管护合力,持续提升郪江颜值,创建幸福美丽郪江。

    二、主要做法

    (一)创推“四种”清理,破解河道常态和突击清理难题

    一是“1+N”承包清理。三台郪江流域沿线建中镇、郪江镇等乡镇针对责任河段存在水深面宽和清理风险难度,率先推行“1+N”清理监督模式,即由政府购买服务,将境内河道常态保洁工作承包给1个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合作社,监督指导专业合作社选拔退役军人、懂涉水救护常识等人员组成专业清漂保洁队,配置清漂船只、救生衣等专业清理装备,开展水上作业培训后,分组定河定段履行清理职责。同时,由辖区“N个”村级河长和网格巡河员负责监督检查责任河段清漂工作落实情况,发现清理问题及时交专业清漂队清理,并将检查监督情况与人员解聘续聘及奖惩紧密挂钩,推动辖区河段常态保洁工作高质高效完成。实行“1+N”清理方式以来,三台郪江3支专业清漂队凭借专业清理优势和分段专人监督,确保河道清漂工作高质高效安全,减轻了镇村干部护河精力,降低了水上清理风险,解决了无人清理“脏乱差”、常态组织清理成本高等难题。

    建中镇专业清漂队清理河道碍洪水生植物

    二是“生态扶贫”清理。郪江流域内景福镇、紫河镇和郪江镇部分村等地针对责任河段水域情况和清漂工作量,结合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推行设立河道保洁公益岗位、整合乡村环境保洁与河道保洁岗位及专人清理负责制,沿线各村根据责任河段距离和清漂工作量,分别聘用1至2名有劳动力的贫困户担负河道专职保洁员,分段就近履行河湖巡查清漂职责,并由村级河长及巡河员监督其履职尽责,按月支付劳务工资,让流域贫困户在家门口就收获了“生态红利”,实现河道管护与困难家庭增收双赢。截至目前,三台郪江流域内已帮助300余户低收入家庭年增收7000余元。

    郪江镇村级保洁员清理河道漂浮物

    郪江镇组织志愿护河队集中清理河道岸线

    三是“提质行动”清理。流域县镇以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提质行动和流域工作推进会为抓手,强化责任河段水环境整治,健全末端管护体系,共组建志愿护河队35支,有效解决河道集中突击清理中人员力量不足的问题。流域镇村每月根据责任河段及辖区水环境问题实际,结合环境卫生整治和党团主题公益活动,组织干部、党团员和护河志愿者,集中开展1至2次河道、沟渠、塘堰等垃圾漂浮物、水葫芦和岸线垃圾清理整治行动。同时,针对汛期洪水冲倒河岸树枝拦河、大量漂浮物淤积阻河等临时清理任务,乡村党员干部带头冲锋在前,号召组织辖区护河志愿队和机械清理装备突击清理,解决了洪水等原因导致的突发清理难题,确保了河畅安澜,弥补了常态清理力量难以单独完成的集中清理任务。

    四是“协会”参与清理。流域乡村持续深化爱河护水宣传引导,通过推广“生态惠民超市”,大力开展“护河积分兑奖”等活动,不断激发河道沿线群众积极参与保护母亲河的行动热情,凝聚群众护河智慧力量,建中镇吸纳120余名爱河人士组建麻柳河环境保护协会,郪江镇等流域相关地区发动300余名热心环保事业的群众和钓鱼爱好者,自发成立了郪江流域环境保护协会,让垂钓者担当护河人,规范引导管护协会人员带头参与护河行动,监督举报河边乱倒垃圾、非法捕捞等违规违法行为,壮大了河道清护监督力量。截至目前,郪江流域管护协会已组织拾捡岸线垃圾和护河宣传120余次,累计参与1100余人次,沿岸全民护河氛围越来越浓厚。

    郪江流域管护协会参与河道岸线清理

    (二)践行“两项”机制,破解跨界河道清理和监督难题

    一是上下游“监督补偿”机制。针对跨界流域镇村之间平级监督协调落实难题,三台率先在郪江流域联合推行县、镇河长办及镇村河长负责协调监督实施的基层跨界河道漂浮物清理“监督补偿”机制,即流域内上、下游相邻乡镇、村社之间相互监督,下游对非洪水等不可抗力原因造成漂浮物下排的,通过“元道经纬”现场拍发到微信工作群通报,协调双方现场联合核查监督,下游组织清理后由上游“认领”,并承担补偿下游清理费用,倒逼上游主动清理,并通过增设阻拉设施防止非汛期垃圾漂浮物下排等措施对下游负责,为下游监督上游提供了制度抓手。机制实行以来,三台郪江干、支流乡镇之间累计组织跨界漂浮物监督清理和现场“认领”12次,上游地区累计补偿下游地区清理费15000余元,有效预防减少跨界河流漂浮物故意下排等问题,辖区跨界河段非汛期水面垃圾清理量平均减少70%以上。

    三台郪江镇和中江联合镇现场协调跨界河段清理问题

    二是左右岸“轮包联清”机制。针对左右岸分属不同县镇管辖、日常管护清漂中不便划界导致责任不明、互相等靠等问题,三台县河长办协调指导辖区郪江镇、观桥镇分别与中江县万福镇、联合镇合力探索践行“轮流承包”清理机制,即左、右两岸乡镇通过签订《共管责任河段轮流承包清理和联合监督协议》,明确双方清理监督责任,实行每年轮换承包清理,当年未担负清理任务的一方常态监督担负清理工作一方工作落实情况,每年年底双方对共管责任河段清理工作核查移交,并建立清理移交文书,确保双方责任明确。三台县建中镇与中江县普兴镇针对左右岸毗邻管护难点,签订《共管责任河段联合清理管护监督协议》,建立“定期联清”机制,双方落实每周五联合清理制度,持续在联巡、联商、联清中强化责任共担和相互协作意识。“轮包联清”机制实行以来,有效破解左右岸共管河道清理中责任界定不明、互相推诿等难题。

    三、经验及启示

    (一)提高站位统筹是确保河道清理工作落实有效的首要前提。

    近年来,绵阳市总河长亲自谋划推动城乡环境综合提质三年行动,督导流域各级各地将河湖水环境整治,作为环境提质“月督季考”和“十佳十差”乡镇考评奖惩的重要内容,引领各级重视清河护河,坚定责任担当,为流域河道常态清理管护注入强劲动能,有力破解河道清理工作不重视、不落实和河渠水面“脏乱差”等问题。

    (二)协调监督明责是破解跨界河流清漂落实难题的关键环节。

    针对跨市、县、镇、村河段清理管护中易出现的责任界定不明、镇村之间对垃圾漂浮物下排等问题平级协调处理不积极、“不认账”、问题“认领”处理中出现分歧和推责等情况,市、县河长办和三台郪江县级河长积极与遂宁市大英县、射洪市和德阳市中江县协调沟通,通过定期联合巡查和联席会商,引领推动流域乡镇持续强化跨界、共管河段清理管护。同时,通过县、镇级河长和河长办协调监督责任流域跨界河道乡镇和村社,并通过划定明晰上下游责任界限、强化联防联控、创新相互暗查监督手段,推动跨界河道清理监督问题有效解决,实现一般性问题不出乡镇、突出问题不出县级。

    (三)创新清理保障是确保河道清理工作落实的重要支撑。

    针对镇村工作头绪多、任务重、清理工作量不同及经费保障难等情况,流域镇村以推广基层河湖管护“解放模式”为契机,大力组建村级护河队,广泛吸纳社会各界护河志愿者,持续优化拓展“四种”清理力量,破解了河道“谁来清理、怎么监督”等难题。同时,三台通过将县、乡、村各级河湖长制经费保障统筹纳入河湖综合治理项目、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振兴治理中,通过专项列支预算、定向监督使用,结合企业社会捐赠等多元化保障,有效破解河道清理人员装备经费保障等难题。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