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脱贫攻坚简报2018年第119期

  • 2018年09月21日 12时29分
  • 来源: 省扶贫移民局
  • 【字体:
  • 四川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8年9月18日

    巴州区“六大路径”夯实脱贫摘帽基础

      巴中市巴州区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聚焦关键问题,靶向施策、精准发力,实施六大脱贫路径,助力贫困群众脱贫奔康,为打赢脱贫摘帽战顺利迎国检奠定坚实基础。

      一、实施基础扶贫,把“配套差”的“强起来”。把改善农村条件作为提升群众获得感的重要抓手。一是交通建设上,自2014年起实施“交通大会战”,新建、改建、改造国省县乡村五级公路和通村联网路、聚居点联结路、产业园区路1832公里,同步建成农户入户路480公里,形成了“外通、内联、畅乡、通村、到户”的交通网络体系。二是水利建设上,实施安全饮水、防洪减灾、农田水利建设等“五大工程”,全面保障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用水,投入4.45亿元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的问题,新建成215处集中供水工程,农村集中供水率达85%。探索建立农村“公益岗位+基本水价+动态监测”长效管护机制,确保水质达标、供水稳定。三是能源建设上,实施农网改造升级和天然气进农村工程,新建(改造)高低压线路4400千米以上,增换配电变压器1231台,铺设天然气管网500多公里,3.2万户农户用上了天然气。四是通信保障上,全区行政村通信网络覆盖达100%,光纤和4G网络覆盖均达到86%以上。五是公共服务配套上,乡乡实现“三有”,121个贫困村“1+N”公共服务配套齐全。

      二、实施产业就业扶贫,把“增收难”的“帮起来”。着力在产业发展、技能提升上下功夫,确保有条件的贫困家庭至少一户一业、一人一技。一是产业扶贫上,坚持“立区产业”与“到户产业”相结合,确立道地药材、有机果蔬、优质粮油、生态畜禽等四大“立区产业”,引进秦岭药业、唯鸿菌业等龙头企业66家;构建“公司+专合社+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带动1.3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园区务工、入股分红、订单生产等方式参与产业发展。目前已建成中药材、果蔬种植基地39.4万亩,畜禽肉类总产达到4.5万吨,93个农产品获“三品一标”认证。同时,按每人每年1300元的标准安排奖补资金,支持有劳动力的1.8万户贫困家庭发展“万元增收工程”,人均年增收约2600元。二是就业扶贫上,强化技能培训,2014年以来发放培训、就业等奖补资金1157万元,培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万余人次;促进转移就业,举办各类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开展“送岗下乡”活动,通过域外劳务基地联络、组织就近参与园区及项目建设、开发护林保洁等公益性岗位等途径,帮助近1万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

      三、实施教育扶贫,把“读书难”的“助起来”。坚持扶贫先扶智,把发展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一是改善办学条件。2014年以来,投入5.85亿元实施“农村学校提升工程”,48所乡镇中心校全面达标,147所村校全部实现“十个一”。选优配强农村师资队伍,实施城区名校与乡村薄弱学校结对抱团发展战略,采取“一支、二派、三带”统筹安排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任教,去年顺利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省级督导评估。二是加大教育资助。设立教育扶贫救助基金500万元,建立国家政策性资助、地方财政补助、部门学校扶助、企业群众捐助“四重保障”机制,共发放建档立卡本专科生学费和生活补助、保教费减免、普通高中助学金、寄宿生生活补助等各类教育资助补助资金2.8亿元,惠及学生34.1万人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救助实现全覆盖。三是全面控辍保学。建立区长、教育局长、乡长、村长、校长、家长“六长”责任制,构建联控联保监测机制,对适龄辍学儿童进行劝返,对重度残疾学生送教上门,动员残疾儿童就读特教学校或随班就读,确保适龄儿童无一人因贫失学。

      四、实施健康扶贫,把“有疾病”的“保起来”。坚持保护与保障并重的原则,统筹解决防病与治病两个问题。一是改善医疗条件。健全区乡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投资6亿元完成3所区级医疗机构的扩建和升级,24个乡镇卫生院、412个村卫生室全面达标,确保群众有地方看病;配齐配强村医队伍,解决村医的待遇问题,确保每村至少有一名合格村医,保证村上有人看病。二是加强预防保护。全域实施安全饮水工程,建成各类农村安全饮水工程5762处,惠及46.3万农村人口,受益农村人口达89%,确保群众不因水致病;组建11个流动医院和医疗服务队深入农村开展义诊;推行贫困家庭医疗签约服务。三是提升保障水平。全额代缴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费,全面落实“十免四补助”政策,投入2500万元设立医疗扶助、卫生扶贫救助、应急救助、医药爱心“四个基金”,筑牢基本医保、大病保险、补充医疗保险、民政救助和爱心救助“五道防线”,确保贫困人口县域内住院治疗个人合规支出控制在10%以内。2014年来,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报销慢性特殊疾病费用4438人次1014万元,报销住院费用45618人次1.85亿元。

      五、实施安居扶贫,把“住不安全”的“建改保起来”。把安全住房保障摆在脱贫攻坚“龙头”位置,坚持“建、改、保”相结合的原则,整合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土地增减挂钩等七大项目,统筹推进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安居保障。2014年以来,共新建、改造、保护农村房屋4.83万套,惠及15万余人,贫困户安全住房保障率100%。新建方面,建成聚居点678个集中安置2.9万户10.2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424户24395人),采取统规自建和场镇购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3375户1.1万人;改造方面,对C级土坯房进行排危加固、功能完善、形象提升,实施改顶、改厨、改厕、改水、改阴阳沟、建入户路“五改一建”,惠及1.57万户农户(含建档立卡贫困户8195户);保护方面,对7个省级以上传统村落所涉的219套古建筑和具备典型川东北民居风格的村居进行保护。

      六、实施兜底扶贫,把“带动不了”的“兜起来”。坚持应兜尽兜,将政策向特困人口倾斜和叠加,确保“两不愁、三保障”全覆盖。一是低保救助“保”。实行扶贫标准和低保标准“两线合一”,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33893人纳入低保兜底保障范围,2014年发来发放低保金3.65亿元,财政全额代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养老保险费。二是特困供养“帮”。按规对农村特困人员供养补助提标,通过在聚居点建设廉租房、危旧房改造、调剂公房等方式,切实保障2018名分散供养“五保户”的住房安全。三是专项救助“补”。全面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共发放生活补贴、护理补贴6741万元;加大临时救助力度,发放7145.7万元有效解决部分群众遭遇的临时性突发问题。通过综合施策,实现了低保兜底、养老保险代缴、特困供养、残疾人扶持、临时救助五个全覆盖,扎扎实实兜住了贫困底线。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脱贫攻坚简报2018年第119期

  • 2018年09月21日 12时29分
  • 来源: 省扶贫移民局
  • 四川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8年9月18日

    巴州区“六大路径”夯实脱贫摘帽基础

      巴中市巴州区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聚焦关键问题,靶向施策、精准发力,实施六大脱贫路径,助力贫困群众脱贫奔康,为打赢脱贫摘帽战顺利迎国检奠定坚实基础。

      一、实施基础扶贫,把“配套差”的“强起来”。把改善农村条件作为提升群众获得感的重要抓手。一是交通建设上,自2014年起实施“交通大会战”,新建、改建、改造国省县乡村五级公路和通村联网路、聚居点联结路、产业园区路1832公里,同步建成农户入户路480公里,形成了“外通、内联、畅乡、通村、到户”的交通网络体系。二是水利建设上,实施安全饮水、防洪减灾、农田水利建设等“五大工程”,全面保障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用水,投入4.45亿元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的问题,新建成215处集中供水工程,农村集中供水率达85%。探索建立农村“公益岗位+基本水价+动态监测”长效管护机制,确保水质达标、供水稳定。三是能源建设上,实施农网改造升级和天然气进农村工程,新建(改造)高低压线路4400千米以上,增换配电变压器1231台,铺设天然气管网500多公里,3.2万户农户用上了天然气。四是通信保障上,全区行政村通信网络覆盖达100%,光纤和4G网络覆盖均达到86%以上。五是公共服务配套上,乡乡实现“三有”,121个贫困村“1+N”公共服务配套齐全。

      二、实施产业就业扶贫,把“增收难”的“帮起来”。着力在产业发展、技能提升上下功夫,确保有条件的贫困家庭至少一户一业、一人一技。一是产业扶贫上,坚持“立区产业”与“到户产业”相结合,确立道地药材、有机果蔬、优质粮油、生态畜禽等四大“立区产业”,引进秦岭药业、唯鸿菌业等龙头企业66家;构建“公司+专合社+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带动1.3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园区务工、入股分红、订单生产等方式参与产业发展。目前已建成中药材、果蔬种植基地39.4万亩,畜禽肉类总产达到4.5万吨,93个农产品获“三品一标”认证。同时,按每人每年1300元的标准安排奖补资金,支持有劳动力的1.8万户贫困家庭发展“万元增收工程”,人均年增收约2600元。二是就业扶贫上,强化技能培训,2014年以来发放培训、就业等奖补资金1157万元,培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万余人次;促进转移就业,举办各类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开展“送岗下乡”活动,通过域外劳务基地联络、组织就近参与园区及项目建设、开发护林保洁等公益性岗位等途径,帮助近1万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

      三、实施教育扶贫,把“读书难”的“助起来”。坚持扶贫先扶智,把发展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一是改善办学条件。2014年以来,投入5.85亿元实施“农村学校提升工程”,48所乡镇中心校全面达标,147所村校全部实现“十个一”。选优配强农村师资队伍,实施城区名校与乡村薄弱学校结对抱团发展战略,采取“一支、二派、三带”统筹安排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任教,去年顺利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省级督导评估。二是加大教育资助。设立教育扶贫救助基金500万元,建立国家政策性资助、地方财政补助、部门学校扶助、企业群众捐助“四重保障”机制,共发放建档立卡本专科生学费和生活补助、保教费减免、普通高中助学金、寄宿生生活补助等各类教育资助补助资金2.8亿元,惠及学生34.1万人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救助实现全覆盖。三是全面控辍保学。建立区长、教育局长、乡长、村长、校长、家长“六长”责任制,构建联控联保监测机制,对适龄辍学儿童进行劝返,对重度残疾学生送教上门,动员残疾儿童就读特教学校或随班就读,确保适龄儿童无一人因贫失学。

      四、实施健康扶贫,把“有疾病”的“保起来”。坚持保护与保障并重的原则,统筹解决防病与治病两个问题。一是改善医疗条件。健全区乡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投资6亿元完成3所区级医疗机构的扩建和升级,24个乡镇卫生院、412个村卫生室全面达标,确保群众有地方看病;配齐配强村医队伍,解决村医的待遇问题,确保每村至少有一名合格村医,保证村上有人看病。二是加强预防保护。全域实施安全饮水工程,建成各类农村安全饮水工程5762处,惠及46.3万农村人口,受益农村人口达89%,确保群众不因水致病;组建11个流动医院和医疗服务队深入农村开展义诊;推行贫困家庭医疗签约服务。三是提升保障水平。全额代缴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费,全面落实“十免四补助”政策,投入2500万元设立医疗扶助、卫生扶贫救助、应急救助、医药爱心“四个基金”,筑牢基本医保、大病保险、补充医疗保险、民政救助和爱心救助“五道防线”,确保贫困人口县域内住院治疗个人合规支出控制在10%以内。2014年来,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报销慢性特殊疾病费用4438人次1014万元,报销住院费用45618人次1.85亿元。

      五、实施安居扶贫,把“住不安全”的“建改保起来”。把安全住房保障摆在脱贫攻坚“龙头”位置,坚持“建、改、保”相结合的原则,整合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土地增减挂钩等七大项目,统筹推进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安居保障。2014年以来,共新建、改造、保护农村房屋4.83万套,惠及15万余人,贫困户安全住房保障率100%。新建方面,建成聚居点678个集中安置2.9万户10.2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424户24395人),采取统规自建和场镇购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3375户1.1万人;改造方面,对C级土坯房进行排危加固、功能完善、形象提升,实施改顶、改厨、改厕、改水、改阴阳沟、建入户路“五改一建”,惠及1.57万户农户(含建档立卡贫困户8195户);保护方面,对7个省级以上传统村落所涉的219套古建筑和具备典型川东北民居风格的村居进行保护。

      六、实施兜底扶贫,把“带动不了”的“兜起来”。坚持应兜尽兜,将政策向特困人口倾斜和叠加,确保“两不愁、三保障”全覆盖。一是低保救助“保”。实行扶贫标准和低保标准“两线合一”,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33893人纳入低保兜底保障范围,2014年发来发放低保金3.65亿元,财政全额代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养老保险费。二是特困供养“帮”。按规对农村特困人员供养补助提标,通过在聚居点建设廉租房、危旧房改造、调剂公房等方式,切实保障2018名分散供养“五保户”的住房安全。三是专项救助“补”。全面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共发放生活补贴、护理补贴6741万元;加大临时救助力度,发放7145.7万元有效解决部分群众遭遇的临时性突发问题。通过综合施策,实现了低保兜底、养老保险代缴、特困供养、残疾人扶持、临时救助五个全覆盖,扎扎实实兜住了贫困底线。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