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脱贫攻坚简报2018年第105期

  • 2018年08月15日 17时21分
  • 来源: 省扶贫移民局
  • 【字体:
  • 四川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8年8月15日

    筑牢“四道防线”推进“四大转变”

    ——广安市前锋区建立长效机制巩固脱贫成效

      今年以来,广安市前锋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讲话和省委彭清华书记讲话精神,瞄准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以筑牢“四道防线”、推进“四大转变”为抓手,坚持一手抓剩余贫困对象脱贫退出,一手抓脱贫成效巩固提升,走出了一条秦巴山区巩固脱贫成效的创新路子。

      一、坚持“两主两辅”,筑牢收入防线,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紧紧抓住收入达标这个“牛鼻子”,以发展产业、促进就业为主,以发展庭院经济、落实公益性岗位为辅的“两主两辅”造血式扶贫模式,实现每个贫困村都有1项脱贫产业、每户贫困户都有庭院经济、每个有劳动能力贫困家庭有1人以上就业,让贫困群众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一是发展产业。坚持长短结合、差异化发展,建成花椒、茶叶、枳壳、红心柚脱贫产业基地5.8万亩。区财政将脱贫产业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全额补贴贫困群众参保资金,有效防止贫困群众受损减收。截至目前,全区94个贫困村均建成100亩以上的脱贫致富产业园,带动农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脱贫产业100%与贫困户、村集体挂钩,实现贫困户人均增收1100元,贫困村集体经济人均收入达10元。

      二是促进就业。依托农民夜校、村级农业公司等平台,根据前锋工业园区企业用工需求培训贫困户剩余劳动力7300人次,通过实施2000元/人送工奖励和免费提供职工公寓等措施,促进3300余名贫困户剩余劳动力在61家园区企业就近就业。采取“企业+车间”模式,在镇村发展订单式轻纺加工为主的作坊车间13个,让农村留守劳动力“不打麻将打衣服”,贫困户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320人,2017年全区通过就业促进有劳动力贫困家庭户均增收32000元以上。

      三是发展庭院经济。瞄准庭院经济门槛低、见效快的特点,按照30万元/村的标准,对当年计划脱贫人口按照1000元/人落实到户资金,支持贫困户发展庭院经济。组织指导贫困户采取“院前种植、院后养殖”模式,全区贫困群众发展小家禽5.7万只、种植蔬菜瓜果1.9万亩,助力3200户贫困群众每月增收400元以上,让常年只有老人小孩在家的贫困户也能自给自足增收。

      四是开发公益性岗位。针对“没文化、没技术、年龄大”等特殊困难群体,结合农村保洁、巡逻、护林等,开发一批村级公益性岗位,帮助收入不达标或不稳定的贫困户、临界群众实现增收。2018年已开发公益性岗位237个、村级综合服务岗位730个,帮助贫困户年增收3600元以上。

      二、坚持“三项创新”,筑牢思想防线,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

      坚持将精神脱贫与物质脱贫“同步抓、两手硬”,教育群众自力更生战贫困,引导群众感恩奋进,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一是创新“二分四步法”教育群众。针对扶贫政策教育引导,采取“二分四步工作法”,全面做到贫困户100%知晓、非贫困户100%理解。二分:即分乡镇和村层面开好群众会、分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不同对象讲清扶贫政策;四步:即把握备、听、做、宣四个关键步骤,开好群众政策宣讲会,把强农惠农政策传送到千家万户。坚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教育引导群众坚决摒弃“懒就懒到底,政府来兜底”的等靠要思想,逐步形成“以勤劳务实为荣,以等靠要为耻”的新风尚,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群众对脱贫攻坚满意度不断提高。今年1季度,全区扶贫领域信访量同比下降38.3%,85%以上村实现“零投诉”。

      二是创新“三会四有八好”引导群众。始终将乡风文明摆在首要位置,结合村民自治工作,助推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三会”,即每个村建立“村务党务财务监督会”“邻里互助会”“红白喜事理事会”。“四有”,即每个村有1个特色产业体系、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套集体经济发展模式、1个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八好”,即个人卫生习惯养成好、家具摆好、衣被叠好、农具放好、柴草堆好、畜禽管好、卫生搞好、房前屋后环境整治好。截止目前,全区94个贫困村村务党务财务公开不规范、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得到有效遏制,特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环境卫生常态化改观,乡风文明逐渐形成。

      三是创新“六大评比”激励群众。依托“四好村”创建,坚持在贫困村、插花村每月组织开展1次“最佳文明户”“最佳清洁户”“孝老敬亲户”“遵纪守法户”“勤劳致富户”“助人为乐户”等六大评比活动,授予流动红旗激发荣誉感,同步组织开展脱贫攻坚知识竞赛,发放牙膏、牙刷、毛巾、洗衣粉等小礼品。区级层面组织开展示范户表彰活动,累计评选表彰六类区级示范户180户。在新闻媒体开辟专栏,每周推出一期六类示范典型户的宣传报道,激励群众争当先进典型示范户。

      三、坚持“十看五帮三机制”,筑牢兜底防线,由“阶段式扶贫”向“制度化保障”转变

      牢固树立继续攻坚与防止返贫同等重要的理念,常态化推进“十看五帮三机制”,全覆盖开展“回头看、回头帮”,坚决防止返贫反弹。

      一是常态开展“回头看、回头帮”。结合“十看五帮三机制”,针对39个已退出村、5301户17185名已脱贫人口,坚持每月组织开展一次动态监测,用好用活300万元区级“回头看、回头帮”专项储备基金,对今年以来摸排的72户返贫风险户全部落实帮扶措施,确保全面达到2018年度脱贫标准。

      二是全面覆盖贫困村、非贫困村。针对区内“回头看、回头帮”和省市调研督导反馈的非贫困村基础设施短板问题,在《前锋区交通基础设施扶贫专项等22个实施方案》《前锋区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方案》中,对91个非贫困村专门予以适度倾斜支持,重点围绕安全住房、道路、用水、广电等基础设施,列出时间节点,集中解决短板问题,确保非贫困村与贫困村同步达标奔康。2018年,共为非贫困村安排村级综合服务岗经费、村级安全住房保障资金等700余万元,实现非贫困村困难群众全覆盖。

      三是同步帮扶非贫困户与贫困户。瞄准收入、产业、住房、教育、医疗、内生动力等保障内容,针对贫困村、非贫困村非贫困户困难群众,专门以村为单位建立10户—15户困难群众台账,对照“一超六有”标准,密切关注其困难诉求,重点解决好收入、安全住房、医疗等问题。针对安全住房问题,按照“贫困村10万元、非贫困村20万元”的补助标准,采取建设过渡性周转房方式,集中修建30平米/户的过渡性周转房,解决困难群众安全住房问题。

      四、坚持“五项问责”,筑牢纪律防线,由“点穴式帮扶”向“持久深入帮扶”转变

      突出帮扶工作成效考核问责,加压倒逼帮扶人员履职尽责,努力建设一支不走的帮扶工作队。

      一是随机开展督导。紧跟中省全覆盖督导考核新变化,坚持按月开展一次乡镇(街道)全覆盖督导调研。事前,就脱贫攻坚各项决策部署安排梳理督导工作清单,采取不打招呼、不定乡镇的方式,坚决打消乡镇迎检的侥幸心理。事中,由区级主要领导带队,组织区级领导参与,坚持以问题导向,随机抽取一个乡镇(街道)进行全覆盖督导调研。针对举家外出户、无房户、五保户、特困户、残疾人户、地灾隐患户、老人户、上访户以及没有贫困户的行政村等死角区域开展重点督导调研。事后,针对督导调研发现的问题,通过召开区委常委会专题研究,综合研判全区脱贫攻坚总体形势,落实“清单制+责任人”的要求,面上问题由行业部门牵头进行整改,点上问题由乡镇(街道)自行整改。同时,坚持举一反三、对照自查,下发整改清单要求其他乡镇(街道)对照整改。截止目前,全区已对龙滩镇、广兴镇、代市镇、桂兴镇等乡镇开展全覆盖督导调研,共梳理发展各类问题16大类248项,所有问题全部得到整改落实。

      二是强化帮扶考核。继续推行区级领导包干负责制,调整压实区级领导责任,“一对一”联系帮扶今年预退出的37个贫困村。将脱贫攻坚帮扶工作任务调整覆盖到全区66个区级部门、乡镇(街道),全面实现帮扶任务单位及干部全覆盖。研究出台《广安市前锋区2018年度脱贫攻坚帮扶工作与重点工作绩效挂钩考核办法》,采取量化打分方式,全面考核帮扶责任人履职情况,对帮扶人员履行帮扶职责不力的12种情形执行扣减绩效奖金的方式,倒逼帮扶人员履职尽责。

      三是从严问责追责。研究出台《前锋区脱贫攻坚工作问责办法(试行)》,对履责不力的16种情形,通过实行扣减绩效奖金、通报批评、电视曝光、全脱产帮扶、连带追究单位领导责任等五种方式严肃问责。截止目前,已免职乡镇党委书记2人、问责帮扶干部5人。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脱贫攻坚简报2018年第105期

  • 2018年08月15日 17时21分
  • 来源: 省扶贫移民局
  • 四川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8年8月15日

    筑牢“四道防线”推进“四大转变”

    ——广安市前锋区建立长效机制巩固脱贫成效

      今年以来,广安市前锋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讲话和省委彭清华书记讲话精神,瞄准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以筑牢“四道防线”、推进“四大转变”为抓手,坚持一手抓剩余贫困对象脱贫退出,一手抓脱贫成效巩固提升,走出了一条秦巴山区巩固脱贫成效的创新路子。

      一、坚持“两主两辅”,筑牢收入防线,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紧紧抓住收入达标这个“牛鼻子”,以发展产业、促进就业为主,以发展庭院经济、落实公益性岗位为辅的“两主两辅”造血式扶贫模式,实现每个贫困村都有1项脱贫产业、每户贫困户都有庭院经济、每个有劳动能力贫困家庭有1人以上就业,让贫困群众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一是发展产业。坚持长短结合、差异化发展,建成花椒、茶叶、枳壳、红心柚脱贫产业基地5.8万亩。区财政将脱贫产业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全额补贴贫困群众参保资金,有效防止贫困群众受损减收。截至目前,全区94个贫困村均建成100亩以上的脱贫致富产业园,带动农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脱贫产业100%与贫困户、村集体挂钩,实现贫困户人均增收1100元,贫困村集体经济人均收入达10元。

      二是促进就业。依托农民夜校、村级农业公司等平台,根据前锋工业园区企业用工需求培训贫困户剩余劳动力7300人次,通过实施2000元/人送工奖励和免费提供职工公寓等措施,促进3300余名贫困户剩余劳动力在61家园区企业就近就业。采取“企业+车间”模式,在镇村发展订单式轻纺加工为主的作坊车间13个,让农村留守劳动力“不打麻将打衣服”,贫困户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320人,2017年全区通过就业促进有劳动力贫困家庭户均增收32000元以上。

      三是发展庭院经济。瞄准庭院经济门槛低、见效快的特点,按照30万元/村的标准,对当年计划脱贫人口按照1000元/人落实到户资金,支持贫困户发展庭院经济。组织指导贫困户采取“院前种植、院后养殖”模式,全区贫困群众发展小家禽5.7万只、种植蔬菜瓜果1.9万亩,助力3200户贫困群众每月增收400元以上,让常年只有老人小孩在家的贫困户也能自给自足增收。

      四是开发公益性岗位。针对“没文化、没技术、年龄大”等特殊困难群体,结合农村保洁、巡逻、护林等,开发一批村级公益性岗位,帮助收入不达标或不稳定的贫困户、临界群众实现增收。2018年已开发公益性岗位237个、村级综合服务岗位730个,帮助贫困户年增收3600元以上。

      二、坚持“三项创新”,筑牢思想防线,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

      坚持将精神脱贫与物质脱贫“同步抓、两手硬”,教育群众自力更生战贫困,引导群众感恩奋进,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一是创新“二分四步法”教育群众。针对扶贫政策教育引导,采取“二分四步工作法”,全面做到贫困户100%知晓、非贫困户100%理解。二分:即分乡镇和村层面开好群众会、分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不同对象讲清扶贫政策;四步:即把握备、听、做、宣四个关键步骤,开好群众政策宣讲会,把强农惠农政策传送到千家万户。坚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教育引导群众坚决摒弃“懒就懒到底,政府来兜底”的等靠要思想,逐步形成“以勤劳务实为荣,以等靠要为耻”的新风尚,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群众对脱贫攻坚满意度不断提高。今年1季度,全区扶贫领域信访量同比下降38.3%,85%以上村实现“零投诉”。

      二是创新“三会四有八好”引导群众。始终将乡风文明摆在首要位置,结合村民自治工作,助推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三会”,即每个村建立“村务党务财务监督会”“邻里互助会”“红白喜事理事会”。“四有”,即每个村有1个特色产业体系、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套集体经济发展模式、1个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八好”,即个人卫生习惯养成好、家具摆好、衣被叠好、农具放好、柴草堆好、畜禽管好、卫生搞好、房前屋后环境整治好。截止目前,全区94个贫困村村务党务财务公开不规范、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得到有效遏制,特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环境卫生常态化改观,乡风文明逐渐形成。

      三是创新“六大评比”激励群众。依托“四好村”创建,坚持在贫困村、插花村每月组织开展1次“最佳文明户”“最佳清洁户”“孝老敬亲户”“遵纪守法户”“勤劳致富户”“助人为乐户”等六大评比活动,授予流动红旗激发荣誉感,同步组织开展脱贫攻坚知识竞赛,发放牙膏、牙刷、毛巾、洗衣粉等小礼品。区级层面组织开展示范户表彰活动,累计评选表彰六类区级示范户180户。在新闻媒体开辟专栏,每周推出一期六类示范典型户的宣传报道,激励群众争当先进典型示范户。

      三、坚持“十看五帮三机制”,筑牢兜底防线,由“阶段式扶贫”向“制度化保障”转变

      牢固树立继续攻坚与防止返贫同等重要的理念,常态化推进“十看五帮三机制”,全覆盖开展“回头看、回头帮”,坚决防止返贫反弹。

      一是常态开展“回头看、回头帮”。结合“十看五帮三机制”,针对39个已退出村、5301户17185名已脱贫人口,坚持每月组织开展一次动态监测,用好用活300万元区级“回头看、回头帮”专项储备基金,对今年以来摸排的72户返贫风险户全部落实帮扶措施,确保全面达到2018年度脱贫标准。

      二是全面覆盖贫困村、非贫困村。针对区内“回头看、回头帮”和省市调研督导反馈的非贫困村基础设施短板问题,在《前锋区交通基础设施扶贫专项等22个实施方案》《前锋区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方案》中,对91个非贫困村专门予以适度倾斜支持,重点围绕安全住房、道路、用水、广电等基础设施,列出时间节点,集中解决短板问题,确保非贫困村与贫困村同步达标奔康。2018年,共为非贫困村安排村级综合服务岗经费、村级安全住房保障资金等700余万元,实现非贫困村困难群众全覆盖。

      三是同步帮扶非贫困户与贫困户。瞄准收入、产业、住房、教育、医疗、内生动力等保障内容,针对贫困村、非贫困村非贫困户困难群众,专门以村为单位建立10户—15户困难群众台账,对照“一超六有”标准,密切关注其困难诉求,重点解决好收入、安全住房、医疗等问题。针对安全住房问题,按照“贫困村10万元、非贫困村20万元”的补助标准,采取建设过渡性周转房方式,集中修建30平米/户的过渡性周转房,解决困难群众安全住房问题。

      四、坚持“五项问责”,筑牢纪律防线,由“点穴式帮扶”向“持久深入帮扶”转变

      突出帮扶工作成效考核问责,加压倒逼帮扶人员履职尽责,努力建设一支不走的帮扶工作队。

      一是随机开展督导。紧跟中省全覆盖督导考核新变化,坚持按月开展一次乡镇(街道)全覆盖督导调研。事前,就脱贫攻坚各项决策部署安排梳理督导工作清单,采取不打招呼、不定乡镇的方式,坚决打消乡镇迎检的侥幸心理。事中,由区级主要领导带队,组织区级领导参与,坚持以问题导向,随机抽取一个乡镇(街道)进行全覆盖督导调研。针对举家外出户、无房户、五保户、特困户、残疾人户、地灾隐患户、老人户、上访户以及没有贫困户的行政村等死角区域开展重点督导调研。事后,针对督导调研发现的问题,通过召开区委常委会专题研究,综合研判全区脱贫攻坚总体形势,落实“清单制+责任人”的要求,面上问题由行业部门牵头进行整改,点上问题由乡镇(街道)自行整改。同时,坚持举一反三、对照自查,下发整改清单要求其他乡镇(街道)对照整改。截止目前,全区已对龙滩镇、广兴镇、代市镇、桂兴镇等乡镇开展全覆盖督导调研,共梳理发展各类问题16大类248项,所有问题全部得到整改落实。

      二是强化帮扶考核。继续推行区级领导包干负责制,调整压实区级领导责任,“一对一”联系帮扶今年预退出的37个贫困村。将脱贫攻坚帮扶工作任务调整覆盖到全区66个区级部门、乡镇(街道),全面实现帮扶任务单位及干部全覆盖。研究出台《广安市前锋区2018年度脱贫攻坚帮扶工作与重点工作绩效挂钩考核办法》,采取量化打分方式,全面考核帮扶责任人履职情况,对帮扶人员履行帮扶职责不力的12种情形执行扣减绩效奖金的方式,倒逼帮扶人员履职尽责。

      三是从严问责追责。研究出台《前锋区脱贫攻坚工作问责办法(试行)》,对履责不力的16种情形,通过实行扣减绩效奖金、通报批评、电视曝光、全脱产帮扶、连带追究单位领导责任等五种方式严肃问责。截止目前,已免职乡镇党委书记2人、问责帮扶干部5人。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