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脱贫攻坚简报2018年第83期

  • 2018年07月10日 17时02分
  • 来源: 省扶贫移民局
  • 【字体:
  • 四川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8年6月27日 

    纳溪区“零钱整用”释放金融扶贫集聚效应 

      近年来,泸州市纳溪区积极探索金融扶贫举措,多渠道整合资金投入,资金统筹打捆使用,探索完善收益扶贫,为片区外非贫困县区破解脱贫攻坚资金困难探寻出一条独特道路。 

      一、多渠道整合资金,破解“钱从何来”困境。一是统筹整合财政资金投入。以脱贫攻坚破题开路,整合项目近30个,整合各项资金达到2.7亿元,其中区本级财政资金投入3000余万元。二是撬动金融资金投入。搭建银农对接平台,探索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农业保险“险资直投”融资贷款等金融支农试点,累计发放产权抵押融资和土地收益保证贷款1.4亿元。筹资500万元的田园乐资金互助社正式运营;保险公司创新开展“险资直投”,已为脱贫攻坚新型经营主体融资200万元;设立扶贫小额信贷担保金540万元,金融机构按1:10比例放贷,已累计发放小额贷款2610万元;金融机构每年提供支农再贷款1亿元以上,积极带动能力明显的经营主体。三是吸纳社会资本投入。围绕脱贫攻坚开展招商引资,结合区位及资源优势,举办北京、广州、深圳等招商推介会10场,成功筹办泸商返乡投资洽谈会,包装、推介重大项目30个,吸引投资总额约18亿元。积极开展“万企帮万村”活动,吸引市区各类民营资金2000余万元。 

      二、多项目统筹投向,释放“零钱整用”效应。一是开展涉农资金统筹改革。成立涉农项目统筹办,农业项目投向实行统一研究,围绕贫困村和非贫困村建设,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统一研究、统一分配、统一使用、统一管理”的“两不变四统一”模式,由财政负责拼盘子,各涉农部门捆绑用于脱贫攻坚和涉农项目建设,实现“多渠道引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累计整合脱贫攻坚和涉农项目115个,打捆资金总额达6.2亿元,引导农民筹资投劳1.56亿元,撬动和引导社会资金14.7亿元。二是整合专项扶贫破解突出难题。结合纳溪实际,编制完成文化扶贫、健康扶贫、社会保障扶贫、教育扶贫等14个专项扶贫实施方案,紧扣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突出难题,围绕住房、产业、就业等7个重点领域集中攻坚,合计投入资金15702.51万元,其中整合中央、省级资金7837万元,整合县(区)资金7157.2万元,设立教育、卫计、产业扶持、小额信贷“四项基金”共计2500万元。三是着力扶持扶贫产业发展。紧盯全区已退出贫困村和脱贫户,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攻方向,抓住列为全省“深化涉农资金整合打捆下达农业项目试点区”契机,打破过去部门和镇各自为政的状况,将更多资金精准用于扶贫产业发展。引进和培育银鸽纸业、瀚源茶业、护国陈醋、竹韵等30余家国家、省级龙头企业,延伸农产品加工链,建设“生态农业综合示范基地”10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带”3条,打造集中连片示范基地130万亩、标准化示范基地60万亩,开发纳溪特早茶、手功苕粉、护国柚、竹荪、竹荪等特色旅游商品100余个。10个贫困村建成特早茶、高山蔬菜、特色水果等主导产业基地2万亩,每个贫困村都有1000亩以上成片规模化产业,每户农户至少有2到3个产业,依靠产业发展脱贫1万余人。 

      三、多办法分配收益,优化“蛋糕分配”红利。一是探索实施资产收益扶贫。开展财政支农项目资产收益扶贫试点,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方式,将财政资金投资所形成的固定资产,以优先股方式分配给贫困户(贫困户增收脱贫后退出优先股,再分配给其他贫困户),每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可增加收入1000元。通过在10个贫困村的温氏养猪场实施资产收益扶贫试点,每个贫困村村集体经济每年获利5—6万元。二是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全域推进“一改三化”(即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施公司化运营、推行股份化改造、坚持多元化发展),201个村(社区)均成立村集体公司,创新发展村集体经济。2017年,全区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000万元,村集体经济达到100万元的村5个、50万元的村15个,贫困村集体经济人均27.98元。三是创新推动“入股分红”。以高优茶业专业合作社、凤林虫草鸡养殖专业合作社等几家专业合作社为试点,依托龙头企业带动,鼓励贫困户以资金、土地等进行入股分红,实现对群众的产业化帮扶。对无劳力、无土地的贫困户,合作社每年分红利息;无劳力、有土地的贫困户,不仅可以每年分红利,还可以收入土地入股费用;对有劳力有土地的贫困户,不仅可以年终分红,收入土地入股费用,还可以到合作社参与茶园管理,实现家门口就业。2017年,护国镇梅岭村227名每名贫困户以2.5万元项目及土地资金入股高优产业专合社,年终每户发放红利500元。 

    名山区“互联网+”助力脱贫攻坚 

      近年来,雅安市名山区持续放大“互联网+扶贫”效应,坚持政府引导,立足市场主导,探索四种新模式,取得三个新成效。目前,该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42个贫困村已有24个成功“摘帽”。 

      一、立足市场主导,探索四种新模式。一是探索“互联网+基地+扶贫”模式。把“互联网+扶贫”与名山的优势产业、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分类建设茶叶基地和猕猴桃基地。强化与川农大、省茶科所的合作,建成西南地区唯一的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完善了QS和“三品一标”认证等供应链监管服务。2013年名山区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以来,成功建成万亩亿元示范区9个,83个产品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5个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2个产品获得国家有机认证。二是探索“互联网+平台+扶贫”模式。坚持把电商平台建设作为“互联网+扶贫”的重要载体和基础工程,建成全国唯一的茶业大宗商品交易平台——蒙顶山茶叶交易所,并被选定为全国茶叶商品价格与指数的唯一采集平台,成为中国茶叶商品的“定价中心”,到2017年底交易额超过2000亿元。开发国内首个茶叶区域电商平台——蒙顶山茶直供网,发展创客及会员2万余人。采用众筹制组建名山茶叶电商平台——茶商在线,2015年8月上线运营,现已入驻本土茶叶企业1000多家,2017年电子交易额达700余万元。三是探索“互联网+创业+扶贫”模式。通过实施“农户+基地+合作社+企业”的模式,采取“大户带小户,社员互相帮,企业塑品牌”和“基地委托农户代管”等模式,支持专业合作社创业创新,推广微商等快捷交易平台;实施SYE青年创业促进计划、居家灵活就业、创业就业技能提升和微店微商扶贫计划等公益项目,吸引2000多名大学毕业生、大学生村官、复退军人等群体返乡创业,并逐步成为农村电商发展的“领头羊”。截至2017年,已发展合作社290个、重点电子商务企业10家、农村电商服务站125个。四是探索“互联网+公益+扶贫”模式。与中国扶贫基金会签订了扶贫开发战略合作协议,投入资金200万元建设“互联网+扶贫”示范区,重点拓展猕猴桃产供销产业体系。2017年,电商平台帮助建山乡飞水村销售猕猴桃17.5万公斤,销售金额达350万元,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销售难的问题。名山区启动的“爱心扶贫手机卡”项目,帮助降低贫困人口通讯成本,为贫困群众融入“互联网+”提供了便利。 

      二、瞄准脱贫靶向,取得三大新成效。一是“小散户”接入“大市场”。深入挖掘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卖点,促进“农产品进城”,实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通过整合万村千乡、邮政、供销等农村网点资源,打破了农产品“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截至2017年,建成农村电子商务运营中心1个、农村电商服务站点72个。仅2016年,名山区网络交易额突破3亿元,带动人均增收300元。二是“小投入”换回“大收益”。利用互联网成本低、效率高的特点,有效链接茶农、茶企、金融机构和消费者,一批企业通过自建电商平台和进驻淘宝网、天猫、京东商城、亚马逊等第三方平台的方式,推进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2016年电商销售占总交易额的28.6%,较2015年同期提高21.4个百分点。三是“小推广”造就“大品牌”。围绕“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劳动变运动、产品变商品、青山变金山”目标,建成一条69公里长的生态茶产业文化旅游经济走廊,在走廊上分步打造科普茶乡—牛碾坪、骑游茶乡—红草坪等6个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茶乡组团,同时在走廊上培育了若干个休闲农场、茶家乐、茶庄。通过“世界茶源 生态名山”“平安名山”等公众微信号将互联网作为宣传、了解、体验名山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茶叶品牌的有效渠道,加快了一二三产业联动互融,促进了农民的可持续增收和蒙顶茶品牌价值的提升。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脱贫攻坚简报2018年第83期

  • 2018年07月10日 17时02分
  • 来源: 省扶贫移民局
  • 四川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8年6月27日 

    纳溪区“零钱整用”释放金融扶贫集聚效应 

      近年来,泸州市纳溪区积极探索金融扶贫举措,多渠道整合资金投入,资金统筹打捆使用,探索完善收益扶贫,为片区外非贫困县区破解脱贫攻坚资金困难探寻出一条独特道路。 

      一、多渠道整合资金,破解“钱从何来”困境。一是统筹整合财政资金投入。以脱贫攻坚破题开路,整合项目近30个,整合各项资金达到2.7亿元,其中区本级财政资金投入3000余万元。二是撬动金融资金投入。搭建银农对接平台,探索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农业保险“险资直投”融资贷款等金融支农试点,累计发放产权抵押融资和土地收益保证贷款1.4亿元。筹资500万元的田园乐资金互助社正式运营;保险公司创新开展“险资直投”,已为脱贫攻坚新型经营主体融资200万元;设立扶贫小额信贷担保金540万元,金融机构按1:10比例放贷,已累计发放小额贷款2610万元;金融机构每年提供支农再贷款1亿元以上,积极带动能力明显的经营主体。三是吸纳社会资本投入。围绕脱贫攻坚开展招商引资,结合区位及资源优势,举办北京、广州、深圳等招商推介会10场,成功筹办泸商返乡投资洽谈会,包装、推介重大项目30个,吸引投资总额约18亿元。积极开展“万企帮万村”活动,吸引市区各类民营资金2000余万元。 

      二、多项目统筹投向,释放“零钱整用”效应。一是开展涉农资金统筹改革。成立涉农项目统筹办,农业项目投向实行统一研究,围绕贫困村和非贫困村建设,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统一研究、统一分配、统一使用、统一管理”的“两不变四统一”模式,由财政负责拼盘子,各涉农部门捆绑用于脱贫攻坚和涉农项目建设,实现“多渠道引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累计整合脱贫攻坚和涉农项目115个,打捆资金总额达6.2亿元,引导农民筹资投劳1.56亿元,撬动和引导社会资金14.7亿元。二是整合专项扶贫破解突出难题。结合纳溪实际,编制完成文化扶贫、健康扶贫、社会保障扶贫、教育扶贫等14个专项扶贫实施方案,紧扣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突出难题,围绕住房、产业、就业等7个重点领域集中攻坚,合计投入资金15702.51万元,其中整合中央、省级资金7837万元,整合县(区)资金7157.2万元,设立教育、卫计、产业扶持、小额信贷“四项基金”共计2500万元。三是着力扶持扶贫产业发展。紧盯全区已退出贫困村和脱贫户,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攻方向,抓住列为全省“深化涉农资金整合打捆下达农业项目试点区”契机,打破过去部门和镇各自为政的状况,将更多资金精准用于扶贫产业发展。引进和培育银鸽纸业、瀚源茶业、护国陈醋、竹韵等30余家国家、省级龙头企业,延伸农产品加工链,建设“生态农业综合示范基地”10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带”3条,打造集中连片示范基地130万亩、标准化示范基地60万亩,开发纳溪特早茶、手功苕粉、护国柚、竹荪、竹荪等特色旅游商品100余个。10个贫困村建成特早茶、高山蔬菜、特色水果等主导产业基地2万亩,每个贫困村都有1000亩以上成片规模化产业,每户农户至少有2到3个产业,依靠产业发展脱贫1万余人。 

      三、多办法分配收益,优化“蛋糕分配”红利。一是探索实施资产收益扶贫。开展财政支农项目资产收益扶贫试点,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方式,将财政资金投资所形成的固定资产,以优先股方式分配给贫困户(贫困户增收脱贫后退出优先股,再分配给其他贫困户),每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可增加收入1000元。通过在10个贫困村的温氏养猪场实施资产收益扶贫试点,每个贫困村村集体经济每年获利5—6万元。二是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全域推进“一改三化”(即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施公司化运营、推行股份化改造、坚持多元化发展),201个村(社区)均成立村集体公司,创新发展村集体经济。2017年,全区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000万元,村集体经济达到100万元的村5个、50万元的村15个,贫困村集体经济人均27.98元。三是创新推动“入股分红”。以高优茶业专业合作社、凤林虫草鸡养殖专业合作社等几家专业合作社为试点,依托龙头企业带动,鼓励贫困户以资金、土地等进行入股分红,实现对群众的产业化帮扶。对无劳力、无土地的贫困户,合作社每年分红利息;无劳力、有土地的贫困户,不仅可以每年分红利,还可以收入土地入股费用;对有劳力有土地的贫困户,不仅可以年终分红,收入土地入股费用,还可以到合作社参与茶园管理,实现家门口就业。2017年,护国镇梅岭村227名每名贫困户以2.5万元项目及土地资金入股高优产业专合社,年终每户发放红利500元。 

    名山区“互联网+”助力脱贫攻坚 

      近年来,雅安市名山区持续放大“互联网+扶贫”效应,坚持政府引导,立足市场主导,探索四种新模式,取得三个新成效。目前,该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42个贫困村已有24个成功“摘帽”。 

      一、立足市场主导,探索四种新模式。一是探索“互联网+基地+扶贫”模式。把“互联网+扶贫”与名山的优势产业、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分类建设茶叶基地和猕猴桃基地。强化与川农大、省茶科所的合作,建成西南地区唯一的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完善了QS和“三品一标”认证等供应链监管服务。2013年名山区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以来,成功建成万亩亿元示范区9个,83个产品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5个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2个产品获得国家有机认证。二是探索“互联网+平台+扶贫”模式。坚持把电商平台建设作为“互联网+扶贫”的重要载体和基础工程,建成全国唯一的茶业大宗商品交易平台——蒙顶山茶叶交易所,并被选定为全国茶叶商品价格与指数的唯一采集平台,成为中国茶叶商品的“定价中心”,到2017年底交易额超过2000亿元。开发国内首个茶叶区域电商平台——蒙顶山茶直供网,发展创客及会员2万余人。采用众筹制组建名山茶叶电商平台——茶商在线,2015年8月上线运营,现已入驻本土茶叶企业1000多家,2017年电子交易额达700余万元。三是探索“互联网+创业+扶贫”模式。通过实施“农户+基地+合作社+企业”的模式,采取“大户带小户,社员互相帮,企业塑品牌”和“基地委托农户代管”等模式,支持专业合作社创业创新,推广微商等快捷交易平台;实施SYE青年创业促进计划、居家灵活就业、创业就业技能提升和微店微商扶贫计划等公益项目,吸引2000多名大学毕业生、大学生村官、复退军人等群体返乡创业,并逐步成为农村电商发展的“领头羊”。截至2017年,已发展合作社290个、重点电子商务企业10家、农村电商服务站125个。四是探索“互联网+公益+扶贫”模式。与中国扶贫基金会签订了扶贫开发战略合作协议,投入资金200万元建设“互联网+扶贫”示范区,重点拓展猕猴桃产供销产业体系。2017年,电商平台帮助建山乡飞水村销售猕猴桃17.5万公斤,销售金额达350万元,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销售难的问题。名山区启动的“爱心扶贫手机卡”项目,帮助降低贫困人口通讯成本,为贫困群众融入“互联网+”提供了便利。 

      二、瞄准脱贫靶向,取得三大新成效。一是“小散户”接入“大市场”。深入挖掘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卖点,促进“农产品进城”,实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通过整合万村千乡、邮政、供销等农村网点资源,打破了农产品“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截至2017年,建成农村电子商务运营中心1个、农村电商服务站点72个。仅2016年,名山区网络交易额突破3亿元,带动人均增收300元。二是“小投入”换回“大收益”。利用互联网成本低、效率高的特点,有效链接茶农、茶企、金融机构和消费者,一批企业通过自建电商平台和进驻淘宝网、天猫、京东商城、亚马逊等第三方平台的方式,推进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2016年电商销售占总交易额的28.6%,较2015年同期提高21.4个百分点。三是“小推广”造就“大品牌”。围绕“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劳动变运动、产品变商品、青山变金山”目标,建成一条69公里长的生态茶产业文化旅游经济走廊,在走廊上分步打造科普茶乡—牛碾坪、骑游茶乡—红草坪等6个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茶乡组团,同时在走廊上培育了若干个休闲农场、茶家乐、茶庄。通过“世界茶源 生态名山”“平安名山”等公众微信号将互联网作为宣传、了解、体验名山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茶叶品牌的有效渠道,加快了一二三产业联动互融,促进了农民的可持续增收和蒙顶茶品牌价值的提升。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