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发展机遇

  • 2018年04月24日 10时15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编者按

      近日,省委书记彭清华在省委常委会会议上强调,全省各级各部门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发展机遇,这种脱贫攻坚的“机遇论”让人深思,更令人振奋。是从“包袱论”看脱贫攻坚,还是从“机遇论”看脱贫攻坚,角度不同,干劲也会不同,效果自然也不一样。

      紧紧抓住产业脱贫的历史机遇

      □评论员 王付永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是脱贫的重要依托。抓好了产业发展,就抓住了脱贫攻坚的关键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产业脱贫是大好机遇,既“铸基石”,还“促发展”,更“添后劲”。紧紧抓住、用好产业脱贫这个机遇,不仅有利于贫困地区现阶段脱贫任务的完成,更为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创造了物质条件。

      发展产业,是为贫困地区脱贫奔康“铸基石”。以产业打下发展基础,能有效激活一些经济发展长期滞后的“老、少、边、穷”地区的创造性经济活动,使之摆脱低收入深贫困恶性循环,形成新的生产动能。无论是我省对贫困地区产业的大力培育,还是东部对西部地区的产业帮扶,通过发展产业,无疑为贫困地区迎来了“打基础”的重大发展机遇。

      发展产业,是贫困地区“促发展”的助推器。四川贫困量大、面广、程度深,贫困地区发展不充分不协调,这既是其发展面临的最大短板,也是实现后发赶超、跨越发展的风口机会。视脱贫工作“包袱论”者看到的是“短板”,而视脱贫工作“机遇论”者则看到的是把“短板”拉长的机会。事实上,以产业助力,每一个贫困地区实现“突围”,每一个贫困户实现脱贫,就是增加一块有效需求的“蛋糕”,就会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挖”出一方新空间。

      发展产业,还能为贫困地区的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添后劲”。“发展最大的回旋余地在西部”,这样的判断正是基于西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特别是贫困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四川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实际蕴含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空间。在协调发展中拓展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环节中增强发展后劲,当然离不开那些经济发达地区的贡献,但是那些未开发、待开发、有市场、有需求的地区,却蕴含着经济再上新台阶的巨大潜力。贫困地区把产业发展好了,稳定脱贫有保障了,不仅有利于自身未来发展,更将为四川发展再上新台阶作出新贡献。

      近年来,我省一些乡村发展迅猛、火爆的电子商务,就是一个鲜明的实例——多地电商扶贫的长足发展、村淘的方兴未艾等,它们都乘上新产业阔步发展的“东风”,为贫困地区迎来了发展“春天”。电子商务向贫困地区下沉,不仅能激活本地传统产业,为本地特色农副产品打开一个更加广阔的营销世界,还能带动各种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使一大批贫困群众稳定增收、致富。

      抓好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需要立足实际、有力引导。做好这项工作,既是各级干部的“责任田”,理应在这里尽职尽责;也是新时代背景下的“试验田”,必须敢闯敢试、敢作敢为。只有扭住产业不放松,才能把发展机遇“做实”,才能把脱贫攻坚的历史机遇转变为沉甸甸的胜利果实。

      拓展脱贫机遇的中坚力量是人才

      □评论员 邓也

      人才,是精准扶贫脱贫的第一资源。以前脱贫致富,村里的人只有出去打工;如今凭借脱贫攻坚这一“最大的发展机遇”,在家也能大有一番作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机遇,可以表现在多个领域多个方面,其中,贫困地区人才和外来各类人才作用的发挥更是其题中应有之义。说到底,当前决战脱贫攻坚,最急需的包括技术和人才。只有当各类人才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有了一展所长的广阔舞台,全面小康才有了依托和根基。

      日前,科技部原部长万钢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讲到了一个有关人才、有关技术的小故事——在偏远山区,农村科技特派员用以豆换豆的方法,帮助提高改善土豆品种,产量增加了4倍;用以羊换羊的方法,提高黑羊的产量,一年能下四个崽,而过去只是一个。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人才在脱贫攻坚中的巨大作用。

      人才扶贫作为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无论从政策扶持还是各方招引,已吸引各类人才奔赴、扎根贫困地区,为脱贫攻坚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早在1999年,我国陆续开展科技特派员制度,广大科技人才深入贫困地区,围绕解决贫困群众温饱问题,瞄准地方特色主导产业,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造了不少扶贫成果。2015年,脱贫攻坚向纵深推进阶段,党中央就从全国层面部署推动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工作,从此,成千上万的第一书记战斗在脱贫攻坚的最前沿,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成为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领路人”。事实证明,让更多优秀人才参与脱贫攻坚,在各地脱贫事业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才正积极投身到脱贫攻坚的第一线,在这里,一展所能、大展拳脚。他们中,既有第一书记、驻村干部、科技特派员,又有大学毕业生、返乡企业家、回乡创业农民工;既有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又有金融人才、营销人才;既有外来人才,又有乡土人才等等。对于贫困地区来说,各类人才汇聚,完全可以“缺啥补啥”。让各类优秀人才做贫困地区发展的“领头羊”,将好经验、好方法、好招数用起来、留下来,可以真正实现脱贫攻坚的提质增效,充分发挥人才在精准扶贫脱贫中的关键优势。

      从发展机遇看人才工作、人才作用,可以概括为一句话,那就是让“好钢用到刀刃上”。各类人才到了脱贫攻坚第一线,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理念、宽阔的视野、实用的技术、科学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在其带领下,贫困群众跟着干、跟着学,久而久之,就会学到技术、学到“真经”,获得相应的成就感和荣誉感,以及对于未来的美好憧憬。即使将来他们离开,也给当地培养了一大批掌握新型实用技术和先进思维方式的本地人才、乡土人才,给当地人民群众留下了永远带不走的发展良机。

      打赢脱贫攻坚战,核心在产业,关键靠人才。充分发挥脱贫攻坚一线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能为脱贫攻坚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脱贫攻坚的舞台才会好戏连台!

      锤炼精神力量挺起精神脊梁

      □评论员 张雨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无论开发扶贫、输血扶贫,还是移民搬迁扶贫、就业扶贫……都是外力。要让贫困区域、贫困群众持久地、高水平地摆脱贫困,除了必不可少的外在措施,起关键作用的,还要靠贫困群众自身的自强自立。

      曾经,有贫困户拿到政府发放的产业补助,先去小饭馆开一瓶白酒,喝完还提一瓶踉跄回家。不用说,问题出在自身的思维意识上。外因措施不管多大,都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贫困群众精神上的自强自立,才能激发脱贫内生动力,让自身努力与外界助力同频共振,才能真正摆脱贫困。否则,再多的资金也有用完之时,再好的政策也无法形成双向合力,最终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如今,扶贫先扶志已经成为各地政府共识,也大力采取多种措施。例如,村上干部到贫困地区逐家逐户宣传政策,引导贫困户改变认知;建道德讲堂,宣传贫困户身边的好人好事;设家风祠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办扶贫夜校,消除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后顾之忧;开展脱贫先锋评选活动,引导村民以劳动为荣,懒惰为耻;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成立村民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等。种种措施,都是贫困群众转换观念,磨练意志,形成良好风气的大好机遇。努力抓住机遇,补上精神短板,才能真正实现“站起来”“立得住”“走得远”的根本脱贫。

      “站起来”,这是转换观念的机遇。一些贫困户贫困的重要原因,是落后的思想观念,束缚了自身发展。如等靠要思想,怨天怨地怨命运的思想,只苦熬日子,不愿进取的思想……这些负面观念,必须进行转换。要意识到,在国家力量推动之下,个人贫困命运正处于重大转折时期,借助帮扶“东风”,加上自己努力,才能乘势而上,摘掉穷帽。反之,机遇转瞬即逝,观念又未及时更改,窗口一旦关闭,日后更难脱贫。

      “立得住”,这是磨练意志的机遇。帮一时易,帮一世难。现在社会各方力量助推脱贫攻坚,但根本上解决贫困,还需贫困户树立起自力更生的坚强意志。这种意志不会凭空生出,它发端于艰苦环境中的砥砺奋进——每奋进一次,意志就坚强一分;每坚强一分,就更能勇敢前行。当下,如火如荼进行的脱贫攻坚事业,就是贫困群众磨练坚强意志的好去处,投身这主战场,在脱贫事业中摔打,锻炼自强自立、不屈不挠、迎难而上的意志,不仅解决当下的贫困问题,还能解决很多人生问题。

      “走得远”,这是形成风气的机遇。优良风气是衡量脱贫攻坚长远效果的一个隐形指标。解决暂时贫困容易,解决长远和反复等问题,最终要靠贫困地区形成优良风气,以文化和人文的力量巩固脱贫成果。现在,我们大力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是营造优良风气的大好机遇,贫困地区顺势而动,趁机将优良风尚根植于心,外化于形,就能借文化的力量,巩固和深化脱贫的成果。

      自古以来,大变革时代也是人之命运大变动的时代,个人命运向好向坏,关键取决于是否顺应发展的客观规律。方此之时,贫困群众抓住脱贫攻坚机遇,挺起奋进精神脊梁,就能顺应客观规律,从而走上康庄大道。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发展机遇

  • 2018年04月24日 10时15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编者按

      近日,省委书记彭清华在省委常委会会议上强调,全省各级各部门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发展机遇,这种脱贫攻坚的“机遇论”让人深思,更令人振奋。是从“包袱论”看脱贫攻坚,还是从“机遇论”看脱贫攻坚,角度不同,干劲也会不同,效果自然也不一样。

      紧紧抓住产业脱贫的历史机遇

      □评论员 王付永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是脱贫的重要依托。抓好了产业发展,就抓住了脱贫攻坚的关键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产业脱贫是大好机遇,既“铸基石”,还“促发展”,更“添后劲”。紧紧抓住、用好产业脱贫这个机遇,不仅有利于贫困地区现阶段脱贫任务的完成,更为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创造了物质条件。

      发展产业,是为贫困地区脱贫奔康“铸基石”。以产业打下发展基础,能有效激活一些经济发展长期滞后的“老、少、边、穷”地区的创造性经济活动,使之摆脱低收入深贫困恶性循环,形成新的生产动能。无论是我省对贫困地区产业的大力培育,还是东部对西部地区的产业帮扶,通过发展产业,无疑为贫困地区迎来了“打基础”的重大发展机遇。

      发展产业,是贫困地区“促发展”的助推器。四川贫困量大、面广、程度深,贫困地区发展不充分不协调,这既是其发展面临的最大短板,也是实现后发赶超、跨越发展的风口机会。视脱贫工作“包袱论”者看到的是“短板”,而视脱贫工作“机遇论”者则看到的是把“短板”拉长的机会。事实上,以产业助力,每一个贫困地区实现“突围”,每一个贫困户实现脱贫,就是增加一块有效需求的“蛋糕”,就会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挖”出一方新空间。

      发展产业,还能为贫困地区的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添后劲”。“发展最大的回旋余地在西部”,这样的判断正是基于西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特别是贫困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四川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实际蕴含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空间。在协调发展中拓展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环节中增强发展后劲,当然离不开那些经济发达地区的贡献,但是那些未开发、待开发、有市场、有需求的地区,却蕴含着经济再上新台阶的巨大潜力。贫困地区把产业发展好了,稳定脱贫有保障了,不仅有利于自身未来发展,更将为四川发展再上新台阶作出新贡献。

      近年来,我省一些乡村发展迅猛、火爆的电子商务,就是一个鲜明的实例——多地电商扶贫的长足发展、村淘的方兴未艾等,它们都乘上新产业阔步发展的“东风”,为贫困地区迎来了发展“春天”。电子商务向贫困地区下沉,不仅能激活本地传统产业,为本地特色农副产品打开一个更加广阔的营销世界,还能带动各种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使一大批贫困群众稳定增收、致富。

      抓好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需要立足实际、有力引导。做好这项工作,既是各级干部的“责任田”,理应在这里尽职尽责;也是新时代背景下的“试验田”,必须敢闯敢试、敢作敢为。只有扭住产业不放松,才能把发展机遇“做实”,才能把脱贫攻坚的历史机遇转变为沉甸甸的胜利果实。

      拓展脱贫机遇的中坚力量是人才

      □评论员 邓也

      人才,是精准扶贫脱贫的第一资源。以前脱贫致富,村里的人只有出去打工;如今凭借脱贫攻坚这一“最大的发展机遇”,在家也能大有一番作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机遇,可以表现在多个领域多个方面,其中,贫困地区人才和外来各类人才作用的发挥更是其题中应有之义。说到底,当前决战脱贫攻坚,最急需的包括技术和人才。只有当各类人才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有了一展所长的广阔舞台,全面小康才有了依托和根基。

      日前,科技部原部长万钢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讲到了一个有关人才、有关技术的小故事——在偏远山区,农村科技特派员用以豆换豆的方法,帮助提高改善土豆品种,产量增加了4倍;用以羊换羊的方法,提高黑羊的产量,一年能下四个崽,而过去只是一个。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人才在脱贫攻坚中的巨大作用。

      人才扶贫作为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无论从政策扶持还是各方招引,已吸引各类人才奔赴、扎根贫困地区,为脱贫攻坚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早在1999年,我国陆续开展科技特派员制度,广大科技人才深入贫困地区,围绕解决贫困群众温饱问题,瞄准地方特色主导产业,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造了不少扶贫成果。2015年,脱贫攻坚向纵深推进阶段,党中央就从全国层面部署推动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工作,从此,成千上万的第一书记战斗在脱贫攻坚的最前沿,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成为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领路人”。事实证明,让更多优秀人才参与脱贫攻坚,在各地脱贫事业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才正积极投身到脱贫攻坚的第一线,在这里,一展所能、大展拳脚。他们中,既有第一书记、驻村干部、科技特派员,又有大学毕业生、返乡企业家、回乡创业农民工;既有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又有金融人才、营销人才;既有外来人才,又有乡土人才等等。对于贫困地区来说,各类人才汇聚,完全可以“缺啥补啥”。让各类优秀人才做贫困地区发展的“领头羊”,将好经验、好方法、好招数用起来、留下来,可以真正实现脱贫攻坚的提质增效,充分发挥人才在精准扶贫脱贫中的关键优势。

      从发展机遇看人才工作、人才作用,可以概括为一句话,那就是让“好钢用到刀刃上”。各类人才到了脱贫攻坚第一线,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理念、宽阔的视野、实用的技术、科学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在其带领下,贫困群众跟着干、跟着学,久而久之,就会学到技术、学到“真经”,获得相应的成就感和荣誉感,以及对于未来的美好憧憬。即使将来他们离开,也给当地培养了一大批掌握新型实用技术和先进思维方式的本地人才、乡土人才,给当地人民群众留下了永远带不走的发展良机。

      打赢脱贫攻坚战,核心在产业,关键靠人才。充分发挥脱贫攻坚一线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能为脱贫攻坚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脱贫攻坚的舞台才会好戏连台!

      锤炼精神力量挺起精神脊梁

      □评论员 张雨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无论开发扶贫、输血扶贫,还是移民搬迁扶贫、就业扶贫……都是外力。要让贫困区域、贫困群众持久地、高水平地摆脱贫困,除了必不可少的外在措施,起关键作用的,还要靠贫困群众自身的自强自立。

      曾经,有贫困户拿到政府发放的产业补助,先去小饭馆开一瓶白酒,喝完还提一瓶踉跄回家。不用说,问题出在自身的思维意识上。外因措施不管多大,都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贫困群众精神上的自强自立,才能激发脱贫内生动力,让自身努力与外界助力同频共振,才能真正摆脱贫困。否则,再多的资金也有用完之时,再好的政策也无法形成双向合力,最终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如今,扶贫先扶志已经成为各地政府共识,也大力采取多种措施。例如,村上干部到贫困地区逐家逐户宣传政策,引导贫困户改变认知;建道德讲堂,宣传贫困户身边的好人好事;设家风祠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办扶贫夜校,消除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后顾之忧;开展脱贫先锋评选活动,引导村民以劳动为荣,懒惰为耻;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成立村民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等。种种措施,都是贫困群众转换观念,磨练意志,形成良好风气的大好机遇。努力抓住机遇,补上精神短板,才能真正实现“站起来”“立得住”“走得远”的根本脱贫。

      “站起来”,这是转换观念的机遇。一些贫困户贫困的重要原因,是落后的思想观念,束缚了自身发展。如等靠要思想,怨天怨地怨命运的思想,只苦熬日子,不愿进取的思想……这些负面观念,必须进行转换。要意识到,在国家力量推动之下,个人贫困命运正处于重大转折时期,借助帮扶“东风”,加上自己努力,才能乘势而上,摘掉穷帽。反之,机遇转瞬即逝,观念又未及时更改,窗口一旦关闭,日后更难脱贫。

      “立得住”,这是磨练意志的机遇。帮一时易,帮一世难。现在社会各方力量助推脱贫攻坚,但根本上解决贫困,还需贫困户树立起自力更生的坚强意志。这种意志不会凭空生出,它发端于艰苦环境中的砥砺奋进——每奋进一次,意志就坚强一分;每坚强一分,就更能勇敢前行。当下,如火如荼进行的脱贫攻坚事业,就是贫困群众磨练坚强意志的好去处,投身这主战场,在脱贫事业中摔打,锻炼自强自立、不屈不挠、迎难而上的意志,不仅解决当下的贫困问题,还能解决很多人生问题。

      “走得远”,这是形成风气的机遇。优良风气是衡量脱贫攻坚长远效果的一个隐形指标。解决暂时贫困容易,解决长远和反复等问题,最终要靠贫困地区形成优良风气,以文化和人文的力量巩固脱贫成果。现在,我们大力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是营造优良风气的大好机遇,贫困地区顺势而动,趁机将优良风尚根植于心,外化于形,就能借文化的力量,巩固和深化脱贫的成果。

      自古以来,大变革时代也是人之命运大变动的时代,个人命运向好向坏,关键取决于是否顺应发展的客观规律。方此之时,贫困群众抓住脱贫攻坚机遇,挺起奋进精神脊梁,就能顺应客观规律,从而走上康庄大道。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