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脱贫攻坚简报2018年第48期

  • 2018年04月11日 17时06分
  • 来源: 四川扶贫与移民网
  • 【字体:
  • 四川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8年4月9日

    精神扶贫的北川探索

    ——北川羌族自治县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

      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核心目标和“四个好”要求,在精准扶贫中兼顾扶志与扶智,有效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助力贫困群众在实现“物质脱贫”的同时实现“精神脱贫”,走出了一条精神扶贫的北川新路。

      一、转变思想,唤醒“我要脱贫”主体意识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北川坚持从群众思想源头上转观念、凝共识、提境界,治心于内,解决根源问题,激发群众脱贫攻坚主人翁意识。一是转变不正之风,扬正气。定期宣传表扬一批敬老爱老、邻里和睦、勤奋增收等先进典型,通报一批不赡养父母、不抚养子女、不遵纪守法以及“就要贫、懒得脱”等反面典型,建立红黑“两张榜”,表扬先进,激发后进,引导广大群众辨善恶、分美丑、知廉耻;开展“法进羌山促脱贫”活动,针对矛盾纠纷较多的乡镇定向派驻1到2名律师,对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进行法律援助,特别是针对农村聚众赌博、好逸恶劳、游手好闲等现象,调处纠纷53件、130余人。推广农村“三三”“四四”“五五”治安防控新模式,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将羌风融入司法调解治理,得到省委主要领导高度评价,中国社科院形成专题调研报告向国务院建议推广。二是转变陈规陋习,换风气。持续开展农村“清洁、健康、文明礼仪”三大行动,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开启健康文明新生活。分乡镇、分村开办道德大讲堂,准确把握群众思想动态,从赡养老人、保护环境、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文明节俭等方面制定文字简单、通俗易记的村规民约,明确规定婚丧嫁娶事宜的办理流程、标准要求,每月开展一次“村民议事会”,监督村民执行情况。农村孝老爱老、邻里和睦、村美人和的风气进一步形成。任昌会是坝底乡三溪村一名贫困户,丈夫因车祸半身瘫痪,丧失劳动能力。上有七十多岁的公公,下有两个读书的孩子,任昌会靠着瘦弱的身躯种植十多亩蔬菜,支撑着一家五口的生计,在帮扶部门倾情帮扶下,丈夫的治疗和子女的就学问题得到解决,如今不仅产业发展良好,脱贫无忧,仁昌会对丈夫不离不弃的故事也传为一段佳话,并获评“中国好人”称号。三是转变发展动力,鼓志气。针对部分群众“等靠要”和“懒贫”严重的现象,常态化开展干部讲政策、专家讲技术、典型讲经验、群众讲感恩、集体议发展“四讲一议活动”,引导群众依靠勤劳双手过上幸福生活。创新开展“脱贫攻坚说变化、感恩奋进跟党走”大宣讲活动,挑选一批致富能手、农民党员、乡贤代表组建20个草根宣讲团在全县各地开展巡回宣讲,用身边人说身边事,6000多名群众广受鼓舞和启发。

      二、精准帮扶,解决“我想脱贫”后顾之忧

      针对不同致贫原因,对症下药,靶向施策,破解难题,让群众卸下担子放心干、甩开膀子大胆干。一是精准宣传,“指好路”。整合县内各个广播电视频道和《直播北川》手机APP、各大微信公众号,开设《脱贫攻坚直通车》、《农广天地》、《脱贫攻坚面对面》、《脱贫攻坚进行时》、《学习十九大、脱贫奔小康》等14个系列专题、专栏,利用“广播村村响”和电视“户户通”,每天在全县所有社区和行政村宣讲脱贫攻坚政策6小时。开好村社干部会、党员会、村民代表会、联社会、分社会“五个会议”,利用好田间地头、村民院坝、村活动室“三个会场”,紧盯外出务工人群、刑满释放人员、长期上访人群“三类人”,采取一对多、一对一的方式用“土话”“乡音”解读政策,做到政策宣传全覆盖。二是精准派人,“带上路”。在贫困村“六个一”和非贫困村“三一个”帮扶基础上,创新开展“结亲帮万户、奔上小康路”活动,6909名干部职工和全县所有农户“结穷亲”,定期同吃同住同劳动,因“病”开方,对“症”下药,脱贫规划到村,帮扶措施到户,帮扶干部既当“施工员”,入户拉家常、动手帮农忙,又当“监理员”,跟进惠民政策落地落实。有的第一书记真情扎根基层,成为了“狗不咬”书记,有的干部举家出动,节假日把没人照顾的孩子带着一起下乡,有的甚至因劳累过度不幸流产。先后涌现出了患癌不下火线的凤阳村主任徐培湘,让乡亲们笑了却没给自己母亲尽孝的驻村干部周静等等一大批用真情感动群众、用实意感染群众的帮扶干部,做到干部真认亲、群众真认账,形成干部齐心帮、群众齐心干的合力攻坚局面。三是精准施策,“断穷路”。通过引导群众务工就业挣薪金、委托经营拿酬金、流转土地林地收租金、入股分红获股金、集体反哺得现金,带动9201名贫困人口年人均增收1120元,破解资金技术难题;通过实施地灾搬迁、易地扶贫搬迁、全域危改、拆除破旧房“四项工程”,4000余户农户住上新房,破解安全住房难题;通过坚持“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民政医疗救助+爱心基金救助”,个人医疗费用报账比例在91%以上,破解因病致贫难题;通过开展“控辍保学”“免费教育”“就业促进”行动,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学生入学率达100%,破解因学致贫的难题;通过强化对残疾贫困户的生活保障扶持、康复能力扶持、就业创业扶持,全面实现“两线合一”,对残疾人贫困户应兜尽兜,破解因残致贫难题。多措并举,让每一位贫困群众沐浴在精准扶贫的政策雨露中,大步向前,发展无忧。贯岭乡岩林村贫困户张其均命运多舛,自幼失去左臂,青年丧母,中年丧妻,独自养育一对儿女,困顿营生。在驻村工作组和社会各界的帮助和关心下,张其均重拾生活信心,用好残疾人创业补贴、产业扶持基金、小额信贷等政策大力发展高山蔬菜种植和生态养殖,于2015年顺利脱贫,年收入达5万余元,并反哺集体,带头成立专合社带动其他贫困户脱贫,2017年,张其均成为全市首位获得四川省脱贫攻坚奋进奖的贫困户。

      三、强化造血,提升“我能脱贫”续航能力

      大力推进“造血式”扶贫,引导群众“脱贫不等不靠、致富敢闯敢冒”,依靠勤劳双手过上幸福生活。一是创新帮扶强造血。在不折不扣落实好惠民政策的基础上,改变以往缺啥补啥的帮扶模式,大力推广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以购代捐等尊严扶贫,扩大贫困群众参与度。县政协办对口帮扶安昌镇建国村,通过干部职工散买或牵线联系买家,帮助当地贫困户销售土鸡、肉鸭等家禽300余只,收入20000余元,极大的提高了群众发展小养殖产业的热情。二是壮大产业强造血。打造75万亩中羌药材、高山蔬菜、茶叶、魔芋、特色果品“五大高山农业基地”,依托“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和1个AAAAA、4个AAAA景区、20多个非遗项目发展旅游产业,依托创建“全国第二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发展农村电商。创新利益联结机制,股权量化到户到人,推动贫困户“土地入股有租金、劳力入股有薪金、房屋入股有红金、集体分红有股金”五金增收,实现“土地入股钱生钱、劳力入股力生钱、资金入股钱生钱、房屋入股房生钱”。改变以往“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让贫困群众自己做股东,一心一意谋发展。三是促进就业强造血。在持续办好“农民夜校”和“扶贫专班”两大“公学”的基础上,加强与企业合作,采取订单式的培训模式,办好“私塾”,累计开展羌绣、建筑、焊工、钳工、餐饮、旅游服务等技术和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4.6万人次,努力使每户群众中有一人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年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5.53万人次。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服务力度,稳定就业规模,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1248个,实现每个有劳动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稳定就业。依托通航产业园、山东产业园、新材料工业园、智慧家具工业园、农产品加工园“五大园区”,带动2135名贫困人口进“园”入“链”,务工增收。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脱贫攻坚简报2018年第48期

  • 2018年04月11日 17时06分
  • 来源: 四川扶贫与移民网
  • 四川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8年4月9日

    精神扶贫的北川探索

    ——北川羌族自治县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

      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核心目标和“四个好”要求,在精准扶贫中兼顾扶志与扶智,有效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助力贫困群众在实现“物质脱贫”的同时实现“精神脱贫”,走出了一条精神扶贫的北川新路。

      一、转变思想,唤醒“我要脱贫”主体意识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北川坚持从群众思想源头上转观念、凝共识、提境界,治心于内,解决根源问题,激发群众脱贫攻坚主人翁意识。一是转变不正之风,扬正气。定期宣传表扬一批敬老爱老、邻里和睦、勤奋增收等先进典型,通报一批不赡养父母、不抚养子女、不遵纪守法以及“就要贫、懒得脱”等反面典型,建立红黑“两张榜”,表扬先进,激发后进,引导广大群众辨善恶、分美丑、知廉耻;开展“法进羌山促脱贫”活动,针对矛盾纠纷较多的乡镇定向派驻1到2名律师,对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进行法律援助,特别是针对农村聚众赌博、好逸恶劳、游手好闲等现象,调处纠纷53件、130余人。推广农村“三三”“四四”“五五”治安防控新模式,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将羌风融入司法调解治理,得到省委主要领导高度评价,中国社科院形成专题调研报告向国务院建议推广。二是转变陈规陋习,换风气。持续开展农村“清洁、健康、文明礼仪”三大行动,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开启健康文明新生活。分乡镇、分村开办道德大讲堂,准确把握群众思想动态,从赡养老人、保护环境、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文明节俭等方面制定文字简单、通俗易记的村规民约,明确规定婚丧嫁娶事宜的办理流程、标准要求,每月开展一次“村民议事会”,监督村民执行情况。农村孝老爱老、邻里和睦、村美人和的风气进一步形成。任昌会是坝底乡三溪村一名贫困户,丈夫因车祸半身瘫痪,丧失劳动能力。上有七十多岁的公公,下有两个读书的孩子,任昌会靠着瘦弱的身躯种植十多亩蔬菜,支撑着一家五口的生计,在帮扶部门倾情帮扶下,丈夫的治疗和子女的就学问题得到解决,如今不仅产业发展良好,脱贫无忧,仁昌会对丈夫不离不弃的故事也传为一段佳话,并获评“中国好人”称号。三是转变发展动力,鼓志气。针对部分群众“等靠要”和“懒贫”严重的现象,常态化开展干部讲政策、专家讲技术、典型讲经验、群众讲感恩、集体议发展“四讲一议活动”,引导群众依靠勤劳双手过上幸福生活。创新开展“脱贫攻坚说变化、感恩奋进跟党走”大宣讲活动,挑选一批致富能手、农民党员、乡贤代表组建20个草根宣讲团在全县各地开展巡回宣讲,用身边人说身边事,6000多名群众广受鼓舞和启发。

      二、精准帮扶,解决“我想脱贫”后顾之忧

      针对不同致贫原因,对症下药,靶向施策,破解难题,让群众卸下担子放心干、甩开膀子大胆干。一是精准宣传,“指好路”。整合县内各个广播电视频道和《直播北川》手机APP、各大微信公众号,开设《脱贫攻坚直通车》、《农广天地》、《脱贫攻坚面对面》、《脱贫攻坚进行时》、《学习十九大、脱贫奔小康》等14个系列专题、专栏,利用“广播村村响”和电视“户户通”,每天在全县所有社区和行政村宣讲脱贫攻坚政策6小时。开好村社干部会、党员会、村民代表会、联社会、分社会“五个会议”,利用好田间地头、村民院坝、村活动室“三个会场”,紧盯外出务工人群、刑满释放人员、长期上访人群“三类人”,采取一对多、一对一的方式用“土话”“乡音”解读政策,做到政策宣传全覆盖。二是精准派人,“带上路”。在贫困村“六个一”和非贫困村“三一个”帮扶基础上,创新开展“结亲帮万户、奔上小康路”活动,6909名干部职工和全县所有农户“结穷亲”,定期同吃同住同劳动,因“病”开方,对“症”下药,脱贫规划到村,帮扶措施到户,帮扶干部既当“施工员”,入户拉家常、动手帮农忙,又当“监理员”,跟进惠民政策落地落实。有的第一书记真情扎根基层,成为了“狗不咬”书记,有的干部举家出动,节假日把没人照顾的孩子带着一起下乡,有的甚至因劳累过度不幸流产。先后涌现出了患癌不下火线的凤阳村主任徐培湘,让乡亲们笑了却没给自己母亲尽孝的驻村干部周静等等一大批用真情感动群众、用实意感染群众的帮扶干部,做到干部真认亲、群众真认账,形成干部齐心帮、群众齐心干的合力攻坚局面。三是精准施策,“断穷路”。通过引导群众务工就业挣薪金、委托经营拿酬金、流转土地林地收租金、入股分红获股金、集体反哺得现金,带动9201名贫困人口年人均增收1120元,破解资金技术难题;通过实施地灾搬迁、易地扶贫搬迁、全域危改、拆除破旧房“四项工程”,4000余户农户住上新房,破解安全住房难题;通过坚持“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民政医疗救助+爱心基金救助”,个人医疗费用报账比例在91%以上,破解因病致贫难题;通过开展“控辍保学”“免费教育”“就业促进”行动,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学生入学率达100%,破解因学致贫的难题;通过强化对残疾贫困户的生活保障扶持、康复能力扶持、就业创业扶持,全面实现“两线合一”,对残疾人贫困户应兜尽兜,破解因残致贫难题。多措并举,让每一位贫困群众沐浴在精准扶贫的政策雨露中,大步向前,发展无忧。贯岭乡岩林村贫困户张其均命运多舛,自幼失去左臂,青年丧母,中年丧妻,独自养育一对儿女,困顿营生。在驻村工作组和社会各界的帮助和关心下,张其均重拾生活信心,用好残疾人创业补贴、产业扶持基金、小额信贷等政策大力发展高山蔬菜种植和生态养殖,于2015年顺利脱贫,年收入达5万余元,并反哺集体,带头成立专合社带动其他贫困户脱贫,2017年,张其均成为全市首位获得四川省脱贫攻坚奋进奖的贫困户。

      三、强化造血,提升“我能脱贫”续航能力

      大力推进“造血式”扶贫,引导群众“脱贫不等不靠、致富敢闯敢冒”,依靠勤劳双手过上幸福生活。一是创新帮扶强造血。在不折不扣落实好惠民政策的基础上,改变以往缺啥补啥的帮扶模式,大力推广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以购代捐等尊严扶贫,扩大贫困群众参与度。县政协办对口帮扶安昌镇建国村,通过干部职工散买或牵线联系买家,帮助当地贫困户销售土鸡、肉鸭等家禽300余只,收入20000余元,极大的提高了群众发展小养殖产业的热情。二是壮大产业强造血。打造75万亩中羌药材、高山蔬菜、茶叶、魔芋、特色果品“五大高山农业基地”,依托“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和1个AAAAA、4个AAAA景区、20多个非遗项目发展旅游产业,依托创建“全国第二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发展农村电商。创新利益联结机制,股权量化到户到人,推动贫困户“土地入股有租金、劳力入股有薪金、房屋入股有红金、集体分红有股金”五金增收,实现“土地入股钱生钱、劳力入股力生钱、资金入股钱生钱、房屋入股房生钱”。改变以往“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让贫困群众自己做股东,一心一意谋发展。三是促进就业强造血。在持续办好“农民夜校”和“扶贫专班”两大“公学”的基础上,加强与企业合作,采取订单式的培训模式,办好“私塾”,累计开展羌绣、建筑、焊工、钳工、餐饮、旅游服务等技术和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4.6万人次,努力使每户群众中有一人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年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5.53万人次。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服务力度,稳定就业规模,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1248个,实现每个有劳动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稳定就业。依托通航产业园、山东产业园、新材料工业园、智慧家具工业园、农产品加工园“五大园区”,带动2135名贫困人口进“园”入“链”,务工增收。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