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脱贫攻坚简报2018年第36期

  • 2018年03月13日 17时19分
  • 来源: 四川扶贫与移民网
  • 【字体:
  • 四川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8年3月13日

    马边县产业扶贫带活金山银水

      乐山市马边县素有“金山银水”的美誉,县内农林、旅游、人文资源丰厚。自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来,马边县致力于解决贫困群众持续增收难问题,深挖内潜,培育壮大富民产业,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实现造血活血,助推乡村振兴。

      一、聚焦产业就业激活造血细胞。瞄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鼓励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实现长短增收结合。一是做特名优农业。“规模化”打造产业基地,创新“6+X”名优特产业扶贫,培育壮大“茶叶、竹笋、青梅”三大特色农业和“猕猴桃、优质畜禽、冷水鱼”三项名优产业,打造茶叶、天然林下竹笋等产业基地130万亩,建成规模畜禽养殖场24个,逐步形成县有主要品牌、乡有规模基地、村有支柱产业的扶贫机制。推进有机农产品和地域品牌认证推广,建成有机食品标准原料基地30万亩,认证“三品一标”21个。二是做强乡村旅游。按照“生产地即观光地、产业园即体验园、农产品即纪念品”思路,启动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等生态农业园区建设,推进农林、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同步依托彝家新寨、易地扶贫搬迁等项目,造点成珠、串珠成链,建设永乐光辉、温泉漂流等特色小镇,建成AA级景区3个,带动发展星级农家乐、达标民宿24家,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2亿元、增长23.1%。三是做活劳务经济。围绕建设区域劳务输出集散中心,整合乐山职业技术学院等资源,实施职业技术免费培训,搭建马边—越城劳务协作就业平台,转移输出劳动力5.5万人,实现劳务经济收入6.7亿元。用好生态转移支付资金,开发生态护林员、巡河员、乡村环卫员、村道养护员等公益性岗位,解决贫困人口就业2207人,年人均增收4600元以上。

      二、聚力模式创新打通造血脉络。创新扶贫产业机制,建立多渠道增收举措,灵活运用各种模式推动产业提质增效。一是拓宽外销渠道。搭建小凉山火把节、采茶节等节庆品牌,集中展示展销特色农产品。推广“互联网+”,依托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与阿里巴巴、京东商城开展农产品基地建设、集成配送等一体化合作,畅通农产品进城、工艺品下乡渠道。鼓励、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外发展,在北京、成都等城市设立特色农产品专卖店57个。二是实施智力扶持。开展“四院六方”科技扶贫行动,与川农大、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开展院地院企合作,实施乌金猪保种繁育等科技合作项目12个,“马绿1号”省级良种茶树、乌金猪等科研成果获得推广。依托“农民夜校”,培训农村实用技术12万余人次,有效破解农业技术难题。三是密切利益链接。以市场为主体,回引创业“乡贤”,培育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家庭农场等556个,探索推广“参股经营”“合作联办”等六大利益机制模式,吸纳调动贫困群众参与,实现“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民”。马边青山莲畜禽养殖公司流转3800亩土地实施种草养畜,采取注资参股,盘活贫困户到户产业扶贫和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400万元,按“保底+二次返利”分红,惠及下溪镇6个村415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

      三、聚合帮扶资源厚植造血动能。全方位、多渠道争取资金支持,为产业扶贫植入“心脏起搏器”。一是用好惠农政策。制定出台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等扶持政策,整合财政涉农和扶贫资金1.35亿元,集中投向支持设施农业、名优品牌创建等,夯实农业农村基础,推进“筑巢引凤”,引进巨星集团、巨海渔业等20家农业龙头企业入驻,辐射带动贫困群众4万余人。二是用活金融扶贫。建立小额扶贫贷款机制,为贫困户提供免抵押、免担保,发放小额信贷1616户7675万元,群众入资按股分红建设产业园,户均增收达3000元,极大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探索推进劳动收入奖励计划试点,以奖代补引导群众自力更生,足额发放第一批次奖励资金4.2万元,受益798人。三是用足社会帮扶。借势扶贫、借力发展,整合中央纪委、省纪委、峨眉山市等帮扶资金,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盘活资金和土地,实施产业扶贫项目45个。深化“百企帮百村”,组织省内89家企业与贫困村结对,实施产业帮扶,共建增收产业。2017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44元、增长9.7%,顺利实现35个贫困村退出、6669名贫困人口脱贫,产业扶贫带活的金山银水,正助力马边“脱贫奔康、跨越发展”。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脱贫攻坚简报2018年第36期

  • 2018年03月13日 17时19分
  • 来源: 四川扶贫与移民网
  • 四川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8年3月13日

    马边县产业扶贫带活金山银水

      乐山市马边县素有“金山银水”的美誉,县内农林、旅游、人文资源丰厚。自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来,马边县致力于解决贫困群众持续增收难问题,深挖内潜,培育壮大富民产业,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实现造血活血,助推乡村振兴。

      一、聚焦产业就业激活造血细胞。瞄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鼓励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实现长短增收结合。一是做特名优农业。“规模化”打造产业基地,创新“6+X”名优特产业扶贫,培育壮大“茶叶、竹笋、青梅”三大特色农业和“猕猴桃、优质畜禽、冷水鱼”三项名优产业,打造茶叶、天然林下竹笋等产业基地130万亩,建成规模畜禽养殖场24个,逐步形成县有主要品牌、乡有规模基地、村有支柱产业的扶贫机制。推进有机农产品和地域品牌认证推广,建成有机食品标准原料基地30万亩,认证“三品一标”21个。二是做强乡村旅游。按照“生产地即观光地、产业园即体验园、农产品即纪念品”思路,启动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等生态农业园区建设,推进农林、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同步依托彝家新寨、易地扶贫搬迁等项目,造点成珠、串珠成链,建设永乐光辉、温泉漂流等特色小镇,建成AA级景区3个,带动发展星级农家乐、达标民宿24家,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2亿元、增长23.1%。三是做活劳务经济。围绕建设区域劳务输出集散中心,整合乐山职业技术学院等资源,实施职业技术免费培训,搭建马边—越城劳务协作就业平台,转移输出劳动力5.5万人,实现劳务经济收入6.7亿元。用好生态转移支付资金,开发生态护林员、巡河员、乡村环卫员、村道养护员等公益性岗位,解决贫困人口就业2207人,年人均增收4600元以上。

      二、聚力模式创新打通造血脉络。创新扶贫产业机制,建立多渠道增收举措,灵活运用各种模式推动产业提质增效。一是拓宽外销渠道。搭建小凉山火把节、采茶节等节庆品牌,集中展示展销特色农产品。推广“互联网+”,依托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与阿里巴巴、京东商城开展农产品基地建设、集成配送等一体化合作,畅通农产品进城、工艺品下乡渠道。鼓励、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外发展,在北京、成都等城市设立特色农产品专卖店57个。二是实施智力扶持。开展“四院六方”科技扶贫行动,与川农大、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开展院地院企合作,实施乌金猪保种繁育等科技合作项目12个,“马绿1号”省级良种茶树、乌金猪等科研成果获得推广。依托“农民夜校”,培训农村实用技术12万余人次,有效破解农业技术难题。三是密切利益链接。以市场为主体,回引创业“乡贤”,培育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家庭农场等556个,探索推广“参股经营”“合作联办”等六大利益机制模式,吸纳调动贫困群众参与,实现“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民”。马边青山莲畜禽养殖公司流转3800亩土地实施种草养畜,采取注资参股,盘活贫困户到户产业扶贫和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400万元,按“保底+二次返利”分红,惠及下溪镇6个村415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

      三、聚合帮扶资源厚植造血动能。全方位、多渠道争取资金支持,为产业扶贫植入“心脏起搏器”。一是用好惠农政策。制定出台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等扶持政策,整合财政涉农和扶贫资金1.35亿元,集中投向支持设施农业、名优品牌创建等,夯实农业农村基础,推进“筑巢引凤”,引进巨星集团、巨海渔业等20家农业龙头企业入驻,辐射带动贫困群众4万余人。二是用活金融扶贫。建立小额扶贫贷款机制,为贫困户提供免抵押、免担保,发放小额信贷1616户7675万元,群众入资按股分红建设产业园,户均增收达3000元,极大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探索推进劳动收入奖励计划试点,以奖代补引导群众自力更生,足额发放第一批次奖励资金4.2万元,受益798人。三是用足社会帮扶。借势扶贫、借力发展,整合中央纪委、省纪委、峨眉山市等帮扶资金,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盘活资金和土地,实施产业扶贫项目45个。深化“百企帮百村”,组织省内89家企业与贫困村结对,实施产业帮扶,共建增收产业。2017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44元、增长9.7%,顺利实现35个贫困村退出、6669名贫困人口脱贫,产业扶贫带活的金山银水,正助力马边“脱贫奔康、跨越发展”。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