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巴中:打通“三位一体”就业全链条,促贫困户就业脱贫

  • 2018年12月04日 15时59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对于工业基础相对落后、产业体系相对单薄的巴中市来讲,如何建立完善的就业扶贫体系、破解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难题,已成为事关巴中脱贫攻坚和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

      2016年3月以来,巴中针对整体贫困、连片贫困、深度贫困的基本市情,以“三位一体”(一村一就业扶贫站点、一村一主导产业、一村一电商平台)为抓手,深入实施以贫困家庭技能培训和就业促进行动为重点的就业扶贫工程,着力筑牢产业根基,培育就业技能,拓展就业渠道,打通了就业扶贫全链条,让不少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有出路。

      借势而为

      “扶贫车间”让贫困劳动力与企业实现双赢

      11月20日,巴中市恩阳区柳林工业园,四川好彩头食品有限公司的包装车间内,几十名穿戴整齐的工人站在流水线旁,娴熟地包装着从上一环节运送过来的产品,并送往下一环节。这几十名员工中,柳林镇七颗石村的贫困户张华英就是其中的一位,这份在家门口的工作能为她带来每月2000元左右的收入。

      巴中是外出务工大市,每年约有120万人在外务工,约占巴中全市人口的32%。留在家里的人主要是老人、妇女、儿童,而这一群体中的妇女,迫切需要顾家与就业“两不误”。

      去年以来,巴中积极探索“扶贫车间”模式,充分依托巴中驻各地商会和各劳务基地联络处,协调引导绿色环保、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进驻乡镇、贫困村,利用乡镇村闲置土地、房屋创办“就业扶贫车间”,促贫困劳动力变身产业工人,实现就近就业。

      在平昌县,当地还组织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乡镇村创办分厂或加工车间,驷马和响滩镇的鞋厂在乡镇设立了“扶贫车间”,白衣镇长岭村建起了“就业扶贫车间”——美玲服装厂,引导贫困人口从事农产品初加工、来料加工制造等业务。

      “在‘扶贫车间’打工,不仅有了工资,还可以照顾家里老人和小孩。”在白衣镇长岭村“就业扶贫车间”务工的贫困户王青松说。

      为激励企业建设“扶贫车间”吸纳更多贫困户,当地在建设场地、资金投入、设备方面给予支持。据介绍,对吸纳1名贫困劳动力就业的“就业扶贫车间”给予1000元的奖补,对新吸纳10人以上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一年以上的给予5万元的奖补。今年来,巴中已建成“就业扶贫车间”53个,打造就业扶贫名优特家庭工坊316个,解决贫困劳动力就业1144人。

      当地还因地制宜,探索形成了“园区型”“厂房式”“家庭工坊”等多种形式的就业载体。“这不但解决了贫困人口就近就地就业脱贫,而且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难题,实现了双赢。”巴中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无”中生有

      扩大贫困就业渠道

      就业需要产业,可没有产业怎么办?

      “两山夹一沟,年年总歉收”,这是巴州区化成镇长滩河村昔日的形象写照。2014年被评定为贫困村时,该村有贫困人口89户、267人,其中贫困劳动力171人、外出务工137人、常年在家的34人,只能靠传统农业种养生活。

      思路就是出路,该村做起“无”中生有的文章。

      2016年,长滩河村成功回引本村籍在外创业人员陈晓返乡创办了伊缘假日乡村专业合作社产业园,通过土地整理,建成优质桃李基地800亩、巴药基地820亩,吸纳全村23名贫困劳动力到产业园内务工,实现了“产业”和“就业”的双丰收。

      在此基础上,当地还探索出了“租金+利息+工资+红利”的脱贫增收方式,贫困劳动力不仅可以通过在园区务工获得年均近万元的工资,还通过流转土地享有租金收入。此外,贫困户把向银行申请的扶贫小额贷款,作为本金借给合作社产业园,合作社以10%的年利率向贫困户支付资金利息,每户年均增加3564元的收入;合作社还通过设置股权,让农户获得红利,预计每人每年股权收益477元上。

      “这种‘创业+产业+就业’的扶贫模式,为贫困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开辟了新的空间,扩大了贫困户就业增收渠道。”巴中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巴中积极扶持“一村一主导产业”,深入实施“回引创业工程”,全面落实支持返乡创业的各项扶持优惠政策,从供需两端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变贫困人群为产业工人。

      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巴中还充分发挥“就业扶贫+电子商务”倍增效应,发展“一村一电商平台”,助力贫困户创业。截至目前,已鼓励115名贫困家庭大学生、创业返乡人员依托各地“互联网+电子商务”众创空间,实现低成本创业;鼓励2034名贫困劳动力进入电子商务领域实现就业,形成新的就业增长点。

      “愿”者上岗

      授人以渔激发“造血”功能

      巴州区清江镇蔡家湾村的李继伟,是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之前一直在家务农,有时候外出打零工。2017年5月,他参加了当地就业部门组织的电工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如今,学到电工技能的李继伟在当地从事电工维修等工作,每个月稳定收入3000元以上,实现了稳定脱贫。

      近年来,巴中积极实施技能扶贫行动,针对贫困劳动力的实际情况和就业意愿,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确保有培训意愿的贫困劳动力都有机会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针对农村劳动力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劳动技能不足等问题,巴中还坚持灵活利用时间节点举办农闲班,深入田间地头举办流动班,针对特殊群体举办小灶班,依托远程视频举办网络班,实现全员覆盖举办补习班,通过“田间课堂”“培训大篷车”“送培训下乡”“扶贫专班”等培训形式,对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提供免费、“短平快”的上岗培训,确保每位有培训意愿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参加一次以上培训,确保每个贫困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兴家立业的一技之长,实现技能就业。

      同时,巴中还围绕全市农业产业、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精心筛选文化基础较好、实干能力较强的贫困劳动力参加劳务品牌培训,着力打造“药艺师”“乡村旅游服务”等乡土劳务品牌和“巴建工”“巴电工”等转移输出劳务品牌。此外,巴中还通过送培训下乡、举办扶贫专班、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形式,让有培训意愿的贫困劳动力都能接受培训。

      截至目前,全市有培训意愿的6.39万名贫困家庭劳动力均参加一次以上就业扶贫培训,全市有就业意愿的25.2万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22万人实现就业脱贫,占全市减贫总人口的47.6%;2018年,巴州区、恩阳区率先脱贫摘帽。

      建立台账

      扶贫站点夯实就业服务保障

      近日,在通江县广纳镇(梓潼片区)就业扶贫站,工作人员黄清为贫困户登记求职意向,并为其做职业指导。如今,该县各贫困村利用现有村集体办公场地建设了就业扶贫工作站,实现贫困村“一村一就业扶贫站点”,将工作力量、服务链条和政策宣传、岗位推介、就业培训等延伸到村。同时,将贫困劳动力动态管理、精准援助、兜底安置、职业培训等7项工作的业务经办职能和网络服务终端延伸到村。每年初,各乡镇、村就业扶贫工作站的工作人员就会入户调查贫困户劳动力的基本情况,建立本村农村劳动力及贫困劳动力信息数据库和线上线下台账,实现村级“一库五名单”及时更新动态管理,让贫困劳动力申请交通补贴、岗位补贴、生活补贴等12项特惠政策实现不出村。

      “你好,请问你们招聘的是什么工作呀?每个月休息几天?……”今年4月19日上午,恩阳区登科街道办事处秋溪村贫困户何虎正在与海南某企业人事主管通过视频连线求职面试。恩阳人社部门还组织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参与就业扶贫,举办各类招聘活动,这种新颖别致的招聘形式令广大求职者耳目一新,使他们实现了就业不出乡(镇)、求职零成本、脱贫有出路。

      据恩阳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QQ视频专场招聘会以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恩阳商会及域外劳务基地为依托,组织有用工需求的企业以及有求职意愿的应聘者加入就业扶贫QQ招聘群,全国各地的招聘企业可以把用工信息发布在群内,求职应聘者就可以及时了解千里之外用工单位的岗位信息,让用工单位和贫困劳动力面对面洽谈、双向选择,助推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脱贫。

      同时,巴中还建立了56个劳务基地联络处、104个农民工服务站和基层就业服务平台,广泛搜集、筛选域内外劳务用工信息,通过就业扶贫站点不定期发布,送岗位到村到户。

      “巴中市正加快建设秦巴山区振兴发展示范区,贫困家庭有就业意愿的劳动力全部实现就业将不再是梦想。”巴中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胡莉彬 彭恒熙)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巴中:打通“三位一体”就业全链条,促贫困户就业脱贫

  • 2018年12月04日 15时59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对于工业基础相对落后、产业体系相对单薄的巴中市来讲,如何建立完善的就业扶贫体系、破解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难题,已成为事关巴中脱贫攻坚和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

      2016年3月以来,巴中针对整体贫困、连片贫困、深度贫困的基本市情,以“三位一体”(一村一就业扶贫站点、一村一主导产业、一村一电商平台)为抓手,深入实施以贫困家庭技能培训和就业促进行动为重点的就业扶贫工程,着力筑牢产业根基,培育就业技能,拓展就业渠道,打通了就业扶贫全链条,让不少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有出路。

      借势而为

      “扶贫车间”让贫困劳动力与企业实现双赢

      11月20日,巴中市恩阳区柳林工业园,四川好彩头食品有限公司的包装车间内,几十名穿戴整齐的工人站在流水线旁,娴熟地包装着从上一环节运送过来的产品,并送往下一环节。这几十名员工中,柳林镇七颗石村的贫困户张华英就是其中的一位,这份在家门口的工作能为她带来每月2000元左右的收入。

      巴中是外出务工大市,每年约有120万人在外务工,约占巴中全市人口的32%。留在家里的人主要是老人、妇女、儿童,而这一群体中的妇女,迫切需要顾家与就业“两不误”。

      去年以来,巴中积极探索“扶贫车间”模式,充分依托巴中驻各地商会和各劳务基地联络处,协调引导绿色环保、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进驻乡镇、贫困村,利用乡镇村闲置土地、房屋创办“就业扶贫车间”,促贫困劳动力变身产业工人,实现就近就业。

      在平昌县,当地还组织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乡镇村创办分厂或加工车间,驷马和响滩镇的鞋厂在乡镇设立了“扶贫车间”,白衣镇长岭村建起了“就业扶贫车间”——美玲服装厂,引导贫困人口从事农产品初加工、来料加工制造等业务。

      “在‘扶贫车间’打工,不仅有了工资,还可以照顾家里老人和小孩。”在白衣镇长岭村“就业扶贫车间”务工的贫困户王青松说。

      为激励企业建设“扶贫车间”吸纳更多贫困户,当地在建设场地、资金投入、设备方面给予支持。据介绍,对吸纳1名贫困劳动力就业的“就业扶贫车间”给予1000元的奖补,对新吸纳10人以上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一年以上的给予5万元的奖补。今年来,巴中已建成“就业扶贫车间”53个,打造就业扶贫名优特家庭工坊316个,解决贫困劳动力就业1144人。

      当地还因地制宜,探索形成了“园区型”“厂房式”“家庭工坊”等多种形式的就业载体。“这不但解决了贫困人口就近就地就业脱贫,而且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难题,实现了双赢。”巴中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无”中生有

      扩大贫困就业渠道

      就业需要产业,可没有产业怎么办?

      “两山夹一沟,年年总歉收”,这是巴州区化成镇长滩河村昔日的形象写照。2014年被评定为贫困村时,该村有贫困人口89户、267人,其中贫困劳动力171人、外出务工137人、常年在家的34人,只能靠传统农业种养生活。

      思路就是出路,该村做起“无”中生有的文章。

      2016年,长滩河村成功回引本村籍在外创业人员陈晓返乡创办了伊缘假日乡村专业合作社产业园,通过土地整理,建成优质桃李基地800亩、巴药基地820亩,吸纳全村23名贫困劳动力到产业园内务工,实现了“产业”和“就业”的双丰收。

      在此基础上,当地还探索出了“租金+利息+工资+红利”的脱贫增收方式,贫困劳动力不仅可以通过在园区务工获得年均近万元的工资,还通过流转土地享有租金收入。此外,贫困户把向银行申请的扶贫小额贷款,作为本金借给合作社产业园,合作社以10%的年利率向贫困户支付资金利息,每户年均增加3564元的收入;合作社还通过设置股权,让农户获得红利,预计每人每年股权收益477元上。

      “这种‘创业+产业+就业’的扶贫模式,为贫困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开辟了新的空间,扩大了贫困户就业增收渠道。”巴中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巴中积极扶持“一村一主导产业”,深入实施“回引创业工程”,全面落实支持返乡创业的各项扶持优惠政策,从供需两端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变贫困人群为产业工人。

      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巴中还充分发挥“就业扶贫+电子商务”倍增效应,发展“一村一电商平台”,助力贫困户创业。截至目前,已鼓励115名贫困家庭大学生、创业返乡人员依托各地“互联网+电子商务”众创空间,实现低成本创业;鼓励2034名贫困劳动力进入电子商务领域实现就业,形成新的就业增长点。

      “愿”者上岗

      授人以渔激发“造血”功能

      巴州区清江镇蔡家湾村的李继伟,是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之前一直在家务农,有时候外出打零工。2017年5月,他参加了当地就业部门组织的电工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如今,学到电工技能的李继伟在当地从事电工维修等工作,每个月稳定收入3000元以上,实现了稳定脱贫。

      近年来,巴中积极实施技能扶贫行动,针对贫困劳动力的实际情况和就业意愿,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确保有培训意愿的贫困劳动力都有机会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针对农村劳动力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劳动技能不足等问题,巴中还坚持灵活利用时间节点举办农闲班,深入田间地头举办流动班,针对特殊群体举办小灶班,依托远程视频举办网络班,实现全员覆盖举办补习班,通过“田间课堂”“培训大篷车”“送培训下乡”“扶贫专班”等培训形式,对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提供免费、“短平快”的上岗培训,确保每位有培训意愿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参加一次以上培训,确保每个贫困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兴家立业的一技之长,实现技能就业。

      同时,巴中还围绕全市农业产业、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精心筛选文化基础较好、实干能力较强的贫困劳动力参加劳务品牌培训,着力打造“药艺师”“乡村旅游服务”等乡土劳务品牌和“巴建工”“巴电工”等转移输出劳务品牌。此外,巴中还通过送培训下乡、举办扶贫专班、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形式,让有培训意愿的贫困劳动力都能接受培训。

      截至目前,全市有培训意愿的6.39万名贫困家庭劳动力均参加一次以上就业扶贫培训,全市有就业意愿的25.2万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22万人实现就业脱贫,占全市减贫总人口的47.6%;2018年,巴州区、恩阳区率先脱贫摘帽。

      建立台账

      扶贫站点夯实就业服务保障

      近日,在通江县广纳镇(梓潼片区)就业扶贫站,工作人员黄清为贫困户登记求职意向,并为其做职业指导。如今,该县各贫困村利用现有村集体办公场地建设了就业扶贫工作站,实现贫困村“一村一就业扶贫站点”,将工作力量、服务链条和政策宣传、岗位推介、就业培训等延伸到村。同时,将贫困劳动力动态管理、精准援助、兜底安置、职业培训等7项工作的业务经办职能和网络服务终端延伸到村。每年初,各乡镇、村就业扶贫工作站的工作人员就会入户调查贫困户劳动力的基本情况,建立本村农村劳动力及贫困劳动力信息数据库和线上线下台账,实现村级“一库五名单”及时更新动态管理,让贫困劳动力申请交通补贴、岗位补贴、生活补贴等12项特惠政策实现不出村。

      “你好,请问你们招聘的是什么工作呀?每个月休息几天?……”今年4月19日上午,恩阳区登科街道办事处秋溪村贫困户何虎正在与海南某企业人事主管通过视频连线求职面试。恩阳人社部门还组织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参与就业扶贫,举办各类招聘活动,这种新颖别致的招聘形式令广大求职者耳目一新,使他们实现了就业不出乡(镇)、求职零成本、脱贫有出路。

      据恩阳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QQ视频专场招聘会以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恩阳商会及域外劳务基地为依托,组织有用工需求的企业以及有求职意愿的应聘者加入就业扶贫QQ招聘群,全国各地的招聘企业可以把用工信息发布在群内,求职应聘者就可以及时了解千里之外用工单位的岗位信息,让用工单位和贫困劳动力面对面洽谈、双向选择,助推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脱贫。

      同时,巴中还建立了56个劳务基地联络处、104个农民工服务站和基层就业服务平台,广泛搜集、筛选域内外劳务用工信息,通过就业扶贫站点不定期发布,送岗位到村到户。

      “巴中市正加快建设秦巴山区振兴发展示范区,贫困家庭有就业意愿的劳动力全部实现就业将不再是梦想。”巴中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胡莉彬 彭恒熙)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