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跨越千里 “喜德良援”浸润贫困山区

  • 2018年10月25日 15时25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2016年8月,按照四川省委统一部署,什邡市对喜德县进行扶贫协作,一场跨越千里的“喜德良援”拉开大幕;2018年10月,扶贫协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全面转入“点对点”“面对面”的全域结对帮扶模式。

      “特别是那些高山村寨,贫困程度较高。”在什邡市扶贫协作喜德县脱贫攻坚前线指挥部指挥长刘灿看来,要想帮助当地拔掉“穷根”,唯有“做细活”。时隔两年,相同的地方、相同的人,改变已发生。

      软硬兼施 扶资更扶智

      10月15日,经过6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车辆抵达喜德县。刚进城,黑亮平坦、车水马龙的光明大道让人眼前一亮。两年前,这条县城里唯一的主干道施工改造,当时坑洼难行、尘土漫天。

      经过建设,去年底通车的光明大道彻底解决了喜德老百姓的出行“老大难”。今年2月移交的光明镇“两中心”更成为惠及当地群众的“乡村综合体”。

      由什邡整体援建的光明镇“两中心”(农业服务中心、群众文化活动中心)项目占地1500平方米,总投资270万元,不仅具备农技培训、农资配送和农产品交易等功能,还可以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不仅如此,“两中心”还“客串”起什邡扶贫前指的临时驻地。

      刘灿告诉记者,为了不给当地增加负担,指挥部最初设在城郊的一处农家小院,28名援彝干部挤在20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里,办公、生活全在一起,七八个人睡通铺,经常停水停电,一住就是一年多。今年3月,指挥部租用“两中心”部分场地作为临时驻地,不仅改善了以前简陋拥挤的工作、生活条件,租金还能增加当地集体经济收入。

      不仅是硬件条件在改变,对口帮扶中,什邡市坚持“扶资”与“扶智”并重,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当地群众的落后观念和生活陋习。

      “你拍一,我拍一,勤洗手脸勤换衣……”在光明镇幼儿园户外操场上,挂职副园长的什邡一幼教师刘清萍正带领孩子们边唱边跳《好习惯拍手歌》。如今,这首由她参与编排的什邡原创童谣在喜德县各幼儿园推广。

      记者了解到,这所在当地硬件设施最好的幼儿园,同时还是全县幼教培训“大本营”。两年来,什邡派遣300余名骨干教师到光明镇中心幼儿园等中小学、幼儿园开展精品课、示范课以及教研、德育讲座等培训活动,当地参训人数达1100余人次。

      “目前已有400余名‘一乡一园’‘一村一幼’幼教人员在光明镇幼儿园接受了为期一年的系统培训,这里将打造成喜德县学前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刘清萍告诉记者。

      产业致富 贫困户“旱涝保收”

      一场秋雨过后,气温骤降,但拉克乡的“辣椒园”大棚内却温暖如春。69岁陈正秀穿梭于椒田里“夹苗”,只见她熟练地用夹子将辣椒新芽固定在吊秧绳上。“这样可以让秧苗顺着绳子往上爬,把辣椒挂起来长。”“辣椒园”老管家高友顺介绍,像陈正秀这样在“辣椒园”打零工,一天能领到60元工钱,熟练工一天能挣100多元。

      拉克乡源泉村距喜德县城6公里,是典型的河谷地带。以前,村民靠天吃饭勉强温饱,怎样在河滩地种出“致富果”,成为当地干群和什邡援彝干部思考的问题。

      两年前,什邡扶贫前指和当地一家专合社共同“孵化”邡达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示范—周边带动—广泛辐射”的样板效应迅速引发连锁反应,引来拉克乡党委、政府寻求指导合作。后经大半年考察地域环境、调研种植条件、挑选试种品种,前线指挥部决定在拉克乡源泉村发展辣椒产业,邡达辣椒订单农业扶贫产业园孕育而生。

      “规模更大,理念更新,模式更专业,受益面更广”,在来自什邡市农业局的援彝干部余明军看来,“辣椒园”就是邡达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升级版。

      “辣椒园”不仅形成了“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种植推广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发展模式,还由什邡引进一家生态农业专业公司牵头,吸纳定点帮扶4个极度贫困村70户重点贫困户和园区周边贫困户,建立专业合作社。

      “产业园一期投资500万元,主基地规划面积275亩,设有避雨生产区、露地适种实验区、林下种植示范区和育苗场;4个推广点目前计划种植露地辣椒320亩。”余明军说。

      正当陈正秀在“辣椒园”巧手飞舞时,远在46公里外的洛莫乡乃拖村,阿西伍合等18名重点贫困户领到了平生第一笔入股分红,笑逐颜开。“根据合作协议,什邡扶贫前指将园区配套设施建设投入作为股金,绑定定点帮扶的4个极度贫困村70户重点贫困户入股,每人每年可获1000元分红。”什邡扶贫前指临时党支部书记张鹏飞告诉记者。

      “绑定入股”让阿西伍合等重点贫困户初尝甜头,而“订单农业”帮更多贫困群众“旱涝保收”。今年初,在什邡扶贫前指和两地相关部门的“吆喝”下,邡达“辣椒园”先后与什邡、成都的3家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达成订单农业收购协议,行情好时价格随行就市,行情不好时企业就保底收购,保障贫困群众生产收益。 (记者 雷倢)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跨越千里 “喜德良援”浸润贫困山区

  • 2018年10月25日 15时25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2016年8月,按照四川省委统一部署,什邡市对喜德县进行扶贫协作,一场跨越千里的“喜德良援”拉开大幕;2018年10月,扶贫协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全面转入“点对点”“面对面”的全域结对帮扶模式。

      “特别是那些高山村寨,贫困程度较高。”在什邡市扶贫协作喜德县脱贫攻坚前线指挥部指挥长刘灿看来,要想帮助当地拔掉“穷根”,唯有“做细活”。时隔两年,相同的地方、相同的人,改变已发生。

      软硬兼施 扶资更扶智

      10月15日,经过6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车辆抵达喜德县。刚进城,黑亮平坦、车水马龙的光明大道让人眼前一亮。两年前,这条县城里唯一的主干道施工改造,当时坑洼难行、尘土漫天。

      经过建设,去年底通车的光明大道彻底解决了喜德老百姓的出行“老大难”。今年2月移交的光明镇“两中心”更成为惠及当地群众的“乡村综合体”。

      由什邡整体援建的光明镇“两中心”(农业服务中心、群众文化活动中心)项目占地1500平方米,总投资270万元,不仅具备农技培训、农资配送和农产品交易等功能,还可以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不仅如此,“两中心”还“客串”起什邡扶贫前指的临时驻地。

      刘灿告诉记者,为了不给当地增加负担,指挥部最初设在城郊的一处农家小院,28名援彝干部挤在20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里,办公、生活全在一起,七八个人睡通铺,经常停水停电,一住就是一年多。今年3月,指挥部租用“两中心”部分场地作为临时驻地,不仅改善了以前简陋拥挤的工作、生活条件,租金还能增加当地集体经济收入。

      不仅是硬件条件在改变,对口帮扶中,什邡市坚持“扶资”与“扶智”并重,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当地群众的落后观念和生活陋习。

      “你拍一,我拍一,勤洗手脸勤换衣……”在光明镇幼儿园户外操场上,挂职副园长的什邡一幼教师刘清萍正带领孩子们边唱边跳《好习惯拍手歌》。如今,这首由她参与编排的什邡原创童谣在喜德县各幼儿园推广。

      记者了解到,这所在当地硬件设施最好的幼儿园,同时还是全县幼教培训“大本营”。两年来,什邡派遣300余名骨干教师到光明镇中心幼儿园等中小学、幼儿园开展精品课、示范课以及教研、德育讲座等培训活动,当地参训人数达1100余人次。

      “目前已有400余名‘一乡一园’‘一村一幼’幼教人员在光明镇幼儿园接受了为期一年的系统培训,这里将打造成喜德县学前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刘清萍告诉记者。

      产业致富 贫困户“旱涝保收”

      一场秋雨过后,气温骤降,但拉克乡的“辣椒园”大棚内却温暖如春。69岁陈正秀穿梭于椒田里“夹苗”,只见她熟练地用夹子将辣椒新芽固定在吊秧绳上。“这样可以让秧苗顺着绳子往上爬,把辣椒挂起来长。”“辣椒园”老管家高友顺介绍,像陈正秀这样在“辣椒园”打零工,一天能领到60元工钱,熟练工一天能挣100多元。

      拉克乡源泉村距喜德县城6公里,是典型的河谷地带。以前,村民靠天吃饭勉强温饱,怎样在河滩地种出“致富果”,成为当地干群和什邡援彝干部思考的问题。

      两年前,什邡扶贫前指和当地一家专合社共同“孵化”邡达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示范—周边带动—广泛辐射”的样板效应迅速引发连锁反应,引来拉克乡党委、政府寻求指导合作。后经大半年考察地域环境、调研种植条件、挑选试种品种,前线指挥部决定在拉克乡源泉村发展辣椒产业,邡达辣椒订单农业扶贫产业园孕育而生。

      “规模更大,理念更新,模式更专业,受益面更广”,在来自什邡市农业局的援彝干部余明军看来,“辣椒园”就是邡达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升级版。

      “辣椒园”不仅形成了“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种植推广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发展模式,还由什邡引进一家生态农业专业公司牵头,吸纳定点帮扶4个极度贫困村70户重点贫困户和园区周边贫困户,建立专业合作社。

      “产业园一期投资500万元,主基地规划面积275亩,设有避雨生产区、露地适种实验区、林下种植示范区和育苗场;4个推广点目前计划种植露地辣椒320亩。”余明军说。

      正当陈正秀在“辣椒园”巧手飞舞时,远在46公里外的洛莫乡乃拖村,阿西伍合等18名重点贫困户领到了平生第一笔入股分红,笑逐颜开。“根据合作协议,什邡扶贫前指将园区配套设施建设投入作为股金,绑定定点帮扶的4个极度贫困村70户重点贫困户入股,每人每年可获1000元分红。”什邡扶贫前指临时党支部书记张鹏飞告诉记者。

      “绑定入股”让阿西伍合等重点贫困户初尝甜头,而“订单农业”帮更多贫困群众“旱涝保收”。今年初,在什邡扶贫前指和两地相关部门的“吆喝”下,邡达“辣椒园”先后与什邡、成都的3家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达成订单农业收购协议,行情好时价格随行就市,行情不好时企业就保底收购,保障贫困群众生产收益。 (记者 雷倢)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