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攀枝花盐边县:狠下“绣花”功夫,描绘脱贫攻坚新画卷

  • 2018年01月26日 15时1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贫困地区群众种植的生姜喜获丰收。

    帮扶部门为盐边县鳡鱼乡大村子送去“爱心鸡仔”。

      筑牢基础、深耕产业、养好风气

      “卖姜得了近3万元,你说咋个不高兴嘛!”1月15日,攀枝花市盐边县温泉乡肖家坪村贫困户谢来干说起2017年底卖姜后收入翻番的事,依旧沉浸在喜悦中。在盐边县,像谢来干一样依靠发展产业走上脱贫路的贫困户还有很多。

      从筑牢基础为贫困地区发展奠定基石,到深耕产业为贫困群众打通持续增收渠道,再到养好风气稳步提升人口素质……2017年,盐边县瞄准重点、持续用力,用脱贫攻坚的“盐边速度”,不断提升民生温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2018年1月初,盐边县晒出上一年度的“扶贫成绩单”:通过并织水、电、路、讯“四网”,贫困村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500户2191名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均超过3300元,平均年人均纯收入达6933元;13个贫困村贫困发生率均低于3%。通过广泛开展“支部共建,四好同创”等活动,贫困群众的好风气、好习惯得到全面提升……

      建好基础设施驶入脱贫“快车道”

      脱贫攻坚怎样才能驶入“快车道”?没有基础设施的持续改善,发展缺乏动力。

      “坡陡山高、又偏又远。外头的人进来难,村里种的东西运出去难。”盐边县鳡鱼乡马鹿村村民胡龙才口中的两个“难”字,道出了盐边县不少贫困群众曾经面对的难题。

      如今,马鹿村村民口中的“行路难”已得到解决。“村里有了两条‘脱贫路’,一条9公里的硬化路,一条7.5公里的产业路,种的桑葚可以直接拉到渔门镇去卖了,再也不愁烂在树上了。”胡龙才说。

      在推动精准扶贫攻坚过程中,盐边县瞄准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发力。2017年,在已经取得的项目建设成效基础上,盐边县整合资金3.1亿元,全面实施9大类39个脱贫攻坚项目。其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达到5个,投入资金3238.34万元。

      盐边县温泉乡那片村是省级贫困村。2017年,2个项目在那片村落地,一个是连接3个村民组的4.1公里土路硬化,一个是高效节水灌溉,这两个项目为那片村的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如今,村里的交通运输问题得到彻底解决,田地的灌溉问题也得到了有效改善。

      鳡鱼乡侯家坪村硬化道路2.3公里,解决30户150人出行和运输难题;红果乡大槽村上大槽社硬化道路2.2公里,解决70户267人出行和运输难题;红宝乡干坪子村新建50立方米蓄水池2口、架设引水主管2公里,解决50余户200人的饮水及灌溉难题……

      经过一年努力,盐边县实施完成硬化道路100.69公里,维修道路11项,新建桥涵8座,新建产业道路51.57公里。与此同时,加快推进水、电、通讯等项目建设,使边远、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得到极大提升,为全县精准扶贫攻坚工作驶入“快车道”奠定了坚实基础。

      培育特色产业跑出脱贫“加速度”

      脱贫的速度怎样才能加快?没有产业的支撑便无法加快脱贫步伐。

      2017年3月,盐边县格萨拉乡上村村、大湾村的12户贫困户喜上眉梢,试种的14亩羊肚菌出菇了。“村里的7户贫困户都没有想到能享受到这么好的政策。”大湾村村委会主任大沙木嘎说,这个从2016年7月开始实施的食用菌(羊肚菌)种植扶贫示范项目正逐步显效。

      除此之外,2017年盐边县产业扶贫工作喜讯频传:温泉乡道角村放羊坪组等村民小组35户贫困户的能繁黑母猪通过人工授精怀孕,每户当年增加收入5000元以上;县扶贫移民局与成都益民菜市签订销售协议,贫困地区产出的特色农产品不仅种得出来,还能销得出去……

      “通过产业扶贫,贫困村、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更足了。”盐边县扶贫移民局负责人介绍,2017年,盐边县深耕产业,狠下“绣花”功夫,按照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原则,创新实施“三到位”“两引进”“一拓展”,实现贫困地区产业增收“吹糠见米”,跑出脱贫“加速度”。

      规划到位、资金到位、实施到位。组成12个联合调研组,深入35个贫困村、61个插花户村,形成科学、合理的村规划、户方案;实施每村50万元产业发展扶持基金,每户0.5万-1万元或每人900元产业补助和每户5万元以内的产业贷款;所规划的产业全部实施完毕,三分之二已见成效。

      引进企业、引进技术。采取“企业+专合组织+支部+贫困户”等产业发展模式,建成养殖基地3个、养殖小区3个、充肥基地1个;建立科技示范基地7个,建立党员示范户、科技示范户400余户,开展集中讲座、技术指导3.6万余人(次),贫困地区科技种植养殖水平全面提升。

      拓展销售渠道。建立“快递+助农电商”示范点并向全县推广,建立牛羊、芒果、桑果、土豆等交易市场10余个,和20余家企业签订销售合同。

      形成良好风气提升脱贫“精气神”

      脱贫的温度在哪里?不仅体现在贫困地区的发展成效,更体现在贫困户精神面貌的改观。

      2017年8月17日,盐边县鳡鱼乡马鹿村,原本阴雨绵绵天空突然云开日出。村民们开心地领取脸盆、香皂、牙刷、毛巾等日常生活用品。从那天起,共青团盐边县委、县教体局、县卫计局、县文明办、县妇联等多家单位联合开展“指尖行动”,并在全县各个贫困村延续。

      “从勤剪指甲开始,把好风气、好习惯从指尖传递到心里,扶贫更要扶志。”共青团盐边县委负责人坦言。

      在当天的活动中,19岁的李英第一次给妈妈剪指甲。回忆起母亲剪完指甲后,眼里流淌出满满幸福感的那一幕,李英说:“这样的活动在村里是开天辟地头一回,感觉很新鲜。我是团员,一定努力让全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真情实感有温度。盐边县的脱贫成效不仅体现在抽象的数据和资料上,更浮现在贫困群众的张张笑脸上。

      2017年,为引导边远山区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向落后山区经年累月形成的陋习开战,盐边县委在全县广泛开展“支部共建,四好同创”活动,93个机关党支部把组织生活会开到联系村、帮扶村、贫困村,6400余名党员群众参与其中,掀起了“做合格党员,当干事先锋”的热潮,进而引领贫困群众提升“精气神”。

      与此同时,盐边县扶贫移民局走进20多个贫困村,开展了“两个包+一把刀”卫生洁净进乡村活动;县妇联党支部把“脸盆计划”“复制”到了彝家山寨;县委宣传部等10多个机关党支部广泛开展了“送好环境下乡”活动……  (徐铭 刘文普 图片由盐边县委宣传部提供)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攀枝花盐边县:狠下“绣花”功夫,描绘脱贫攻坚新画卷

  • 2018年01月26日 15时1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贫困地区群众种植的生姜喜获丰收。

    帮扶部门为盐边县鳡鱼乡大村子送去“爱心鸡仔”。

      筑牢基础、深耕产业、养好风气

      “卖姜得了近3万元,你说咋个不高兴嘛!”1月15日,攀枝花市盐边县温泉乡肖家坪村贫困户谢来干说起2017年底卖姜后收入翻番的事,依旧沉浸在喜悦中。在盐边县,像谢来干一样依靠发展产业走上脱贫路的贫困户还有很多。

      从筑牢基础为贫困地区发展奠定基石,到深耕产业为贫困群众打通持续增收渠道,再到养好风气稳步提升人口素质……2017年,盐边县瞄准重点、持续用力,用脱贫攻坚的“盐边速度”,不断提升民生温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2018年1月初,盐边县晒出上一年度的“扶贫成绩单”:通过并织水、电、路、讯“四网”,贫困村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500户2191名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均超过3300元,平均年人均纯收入达6933元;13个贫困村贫困发生率均低于3%。通过广泛开展“支部共建,四好同创”等活动,贫困群众的好风气、好习惯得到全面提升……

      建好基础设施驶入脱贫“快车道”

      脱贫攻坚怎样才能驶入“快车道”?没有基础设施的持续改善,发展缺乏动力。

      “坡陡山高、又偏又远。外头的人进来难,村里种的东西运出去难。”盐边县鳡鱼乡马鹿村村民胡龙才口中的两个“难”字,道出了盐边县不少贫困群众曾经面对的难题。

      如今,马鹿村村民口中的“行路难”已得到解决。“村里有了两条‘脱贫路’,一条9公里的硬化路,一条7.5公里的产业路,种的桑葚可以直接拉到渔门镇去卖了,再也不愁烂在树上了。”胡龙才说。

      在推动精准扶贫攻坚过程中,盐边县瞄准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发力。2017年,在已经取得的项目建设成效基础上,盐边县整合资金3.1亿元,全面实施9大类39个脱贫攻坚项目。其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达到5个,投入资金3238.34万元。

      盐边县温泉乡那片村是省级贫困村。2017年,2个项目在那片村落地,一个是连接3个村民组的4.1公里土路硬化,一个是高效节水灌溉,这两个项目为那片村的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如今,村里的交通运输问题得到彻底解决,田地的灌溉问题也得到了有效改善。

      鳡鱼乡侯家坪村硬化道路2.3公里,解决30户150人出行和运输难题;红果乡大槽村上大槽社硬化道路2.2公里,解决70户267人出行和运输难题;红宝乡干坪子村新建50立方米蓄水池2口、架设引水主管2公里,解决50余户200人的饮水及灌溉难题……

      经过一年努力,盐边县实施完成硬化道路100.69公里,维修道路11项,新建桥涵8座,新建产业道路51.57公里。与此同时,加快推进水、电、通讯等项目建设,使边远、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得到极大提升,为全县精准扶贫攻坚工作驶入“快车道”奠定了坚实基础。

      培育特色产业跑出脱贫“加速度”

      脱贫的速度怎样才能加快?没有产业的支撑便无法加快脱贫步伐。

      2017年3月,盐边县格萨拉乡上村村、大湾村的12户贫困户喜上眉梢,试种的14亩羊肚菌出菇了。“村里的7户贫困户都没有想到能享受到这么好的政策。”大湾村村委会主任大沙木嘎说,这个从2016年7月开始实施的食用菌(羊肚菌)种植扶贫示范项目正逐步显效。

      除此之外,2017年盐边县产业扶贫工作喜讯频传:温泉乡道角村放羊坪组等村民小组35户贫困户的能繁黑母猪通过人工授精怀孕,每户当年增加收入5000元以上;县扶贫移民局与成都益民菜市签订销售协议,贫困地区产出的特色农产品不仅种得出来,还能销得出去……

      “通过产业扶贫,贫困村、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更足了。”盐边县扶贫移民局负责人介绍,2017年,盐边县深耕产业,狠下“绣花”功夫,按照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原则,创新实施“三到位”“两引进”“一拓展”,实现贫困地区产业增收“吹糠见米”,跑出脱贫“加速度”。

      规划到位、资金到位、实施到位。组成12个联合调研组,深入35个贫困村、61个插花户村,形成科学、合理的村规划、户方案;实施每村50万元产业发展扶持基金,每户0.5万-1万元或每人900元产业补助和每户5万元以内的产业贷款;所规划的产业全部实施完毕,三分之二已见成效。

      引进企业、引进技术。采取“企业+专合组织+支部+贫困户”等产业发展模式,建成养殖基地3个、养殖小区3个、充肥基地1个;建立科技示范基地7个,建立党员示范户、科技示范户400余户,开展集中讲座、技术指导3.6万余人(次),贫困地区科技种植养殖水平全面提升。

      拓展销售渠道。建立“快递+助农电商”示范点并向全县推广,建立牛羊、芒果、桑果、土豆等交易市场10余个,和20余家企业签订销售合同。

      形成良好风气提升脱贫“精气神”

      脱贫的温度在哪里?不仅体现在贫困地区的发展成效,更体现在贫困户精神面貌的改观。

      2017年8月17日,盐边县鳡鱼乡马鹿村,原本阴雨绵绵天空突然云开日出。村民们开心地领取脸盆、香皂、牙刷、毛巾等日常生活用品。从那天起,共青团盐边县委、县教体局、县卫计局、县文明办、县妇联等多家单位联合开展“指尖行动”,并在全县各个贫困村延续。

      “从勤剪指甲开始,把好风气、好习惯从指尖传递到心里,扶贫更要扶志。”共青团盐边县委负责人坦言。

      在当天的活动中,19岁的李英第一次给妈妈剪指甲。回忆起母亲剪完指甲后,眼里流淌出满满幸福感的那一幕,李英说:“这样的活动在村里是开天辟地头一回,感觉很新鲜。我是团员,一定努力让全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真情实感有温度。盐边县的脱贫成效不仅体现在抽象的数据和资料上,更浮现在贫困群众的张张笑脸上。

      2017年,为引导边远山区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向落后山区经年累月形成的陋习开战,盐边县委在全县广泛开展“支部共建,四好同创”活动,93个机关党支部把组织生活会开到联系村、帮扶村、贫困村,6400余名党员群众参与其中,掀起了“做合格党员,当干事先锋”的热潮,进而引领贫困群众提升“精气神”。

      与此同时,盐边县扶贫移民局走进20多个贫困村,开展了“两个包+一把刀”卫生洁净进乡村活动;县妇联党支部把“脸盆计划”“复制”到了彝家山寨;县委宣传部等10多个机关党支部广泛开展了“送好环境下乡”活动……  (徐铭 刘文普 图片由盐边县委宣传部提供)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