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这个省级贫困村如何“一步跨三级”

  • 2018年01月18日 16时11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变身现代旅游新村,主动申请退出贫困村,计划申报市级“四好村”

      “顾大姐,过了这个村可就没这个店啦!”1月5日,米易县新山傈僳族乡新山村第一书记沈杰走进村民顾林秀家,讲解修建新房的好处。

      近段时间,新山村谋划为村委会附近30余户村民建新房,新建傈僳族风情园,作为将来壮大乡村旅游业的民宿。“村里去年变化特别大,现在已是县级‘四好村’,打算申报市级‘四好村’。”沈杰脸上洋溢着自豪。

      新山村是米易县最边远的山村之一,原是省级贫困村,2014年人均收入不及全乡一半,2017年预计人均收入超5500元。当年10月,该村主动申请退出贫困村。“市里和县里已发文批准了,省上正在组织交叉复核。”沈杰说。

      新山村,这个傈僳族居民世世代代聚居的村寨,是如何从落后山村过渡到现代新村,再变身旅游新村的?

      住新房路通产业兴

      从米易县城驾车向南,驶向云雾缭绕的龙肘山,公路每隔一段便有一个公交站台。进入半山腰,只见散落着一座座红砖青瓦白墙的洋楼新居,这里就是新山村。

      “简直是天翻地覆!”新山傈僳族乡副乡长孙福义介绍,新山村是典型的二半山区,村里1928名村民中1774人是傈僳族。过去村里所有水田全种水稻,1亩田一年就只能收200多公斤谷子。粮食不够吃,年轻人就出外狩猎,穿的衣服是老人织的,偶尔抱只鸡到街上换点钱用。

      2010年以前,绝大部分村民都住在土房子里,一般40平方米左右,全家八九个人都挤在里面。房子只有卧室,没有厨房、厕所,烧水做饭用吊锅。一些村民不上床睡觉、不上桌吃饭、不上厕所,不洗头、不刷牙、不洗衣服、不洗澡、不洗脸。

      “不是不愿意,而是根本没这个条件。”孙福义说,2014年,新山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24户507人。县、乡、村三级决心改变这种落后情况,从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上发力。

      首先是修房子。近年累计投入437.5万元实施了贫困户安居工程,其中易地搬迁14户,危房新建35户,维修加固及功能配套36户。每户新建了厨房、厕所,对116户畜牧圈进行了改造。2014年,村里还按2000元/户的补贴标准为170余户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村民洗上了热水澡。

      米易县投入3400万元,修建普通四级公路12.6公里。现在村委会附近30多户通了入户公路,8个组通了硬化路。

      大力发展产业。从2010年开始,村里开始种芋头、生姜、核桃,现在全村已发展核桃5000亩、生姜200亩、芋头400亩、甘蔗240亩、山羊4500余只、鸡苗9000只。

      “原来没技术,种的烤烟质量差,卖不了钱。现在有农民夜校培训技术,烤烟一年一亩能卖4000多元,甘蔗也有糖厂包收购。”沈杰说。

      更大的收益在水稻。以前村里种水稻,因田坎垮了,规模缩减。现在重新修建田坎,配套水渠20多公里、水池25口,还修建了1座太阳能提灌站,梯田水稻已扩展到2000多亩。同时发展稻田养鱼,每亩又可增收1000元。

      乡村旅游业助农增收

      从村民家中出来,经过片片梯田时记者发现,有几个田里水稻颜色不同。

      “这是我们特意种植的五彩水稻,既是一种高端食品,又是一种观赏水稻。”沈杰说,新山村当前正着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业,五彩水稻只是其中一个点,附近还有万亩杜鹃、千顷松涛、百丈幽谷、十里画廊、龙肘日出等盛景,更有傈僳族舞蹈、传统手工刺绣、传统手工纺织、“约德节”等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这些都成了新山村发展致富的重要支撑。

      2016年底,米易县借举办四川省第七届乡村文化旅游节契机,开始规划新山旅游新村。投入4000多万元,两个月建成游客接待中心、阿考广场、观景平台、停车场、游客栈道、新山村旅游村寨和傈僳文化展示厅。

      村民则通过舞台演出、土特产出售、办餐饮等方式增加收入。去年春节期间,全村旅游收入达到60余万元。国庆期间,仅停车费一项就收入7000多元。截至2017年10月,全村已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800余万元。

      村委会对面是一排新建的两层楼房,分布着各类餐饮、住宿、商店等。记者走进一家铜火锅店,店主贺财章正在厨房收拾香肠、腊肉、火腿、牛骨、萝卜、红苕等食材,两个冰箱都塞满了。快到春节了,他得准备充足些。

      今年33岁的贺财章十多岁就外出打工,月薪高的时候有6000元。“前年村里发展旅游业,我和老婆就回来了,凑了5万块租了这个店面。”贺财章说,去年春节期间天天办“流水席”,挣了几万块,平时也有生意,比打工强。

      贺财章的隔壁是一家刺绣商店,店主是傈僳族织布技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贺树美。2016年,她开了这家店,主要卖挂包、腰带等民族特色服饰、首饰等商品。一名成都游客在她店里买了好几件东西。

      为壮大村集体经济,2016年12月,新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米易县约德专合社发展文化旅游产业。2017年4月,村上致富带头人和村干部负责运营,成立了米易县撒瓦哩子(意为“吉祥如意”)专合社,发展果蔬种植产业。2017年7月,以这两个专合社为股东,米易县云上梯田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注册成立,牵头打造4A级景区。村民按土地、劳动力资源入股分红,同时还可以通过土地租金、展演等增收。

      文明新风吹进村

      新山村村民腰包鼓起来了,风气也越来越开化。

      “2015年,我刚到村里的时候,和村民交流,对方眼睛盯着你不说什么话,喊他他还不好意思。”沈杰说,现在村民开朗多了。

      “现在全家人住进了新房,养了3头牛、3头猪、20多只羊。”村民张建秀介绍,她以前在县二中读书总不愿聊家事,觉得丢脸,甚至辍学了。现在自卑心理没有了。

      变化的,不止张建秀。去年5月以来,县妇联、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等24家单位启动了“党群同心创四好秀丽新山展新颜”创建活动,采取周评、月评、季度评等方式,发放奖品,促进村民养成好习惯。

      与此同时,新山村实施了“文明新风行动计划”,办起了“农民夜校”,成立了文艺宣传队,宣传政策法规、科学知识,教会大家遵纪守法、破除迷信、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等优良传统。

      “现在村民都很重视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100%。”沈杰感叹。 (记者 王代强)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这个省级贫困村如何“一步跨三级”

  • 2018年01月18日 16时11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变身现代旅游新村,主动申请退出贫困村,计划申报市级“四好村”

      “顾大姐,过了这个村可就没这个店啦!”1月5日,米易县新山傈僳族乡新山村第一书记沈杰走进村民顾林秀家,讲解修建新房的好处。

      近段时间,新山村谋划为村委会附近30余户村民建新房,新建傈僳族风情园,作为将来壮大乡村旅游业的民宿。“村里去年变化特别大,现在已是县级‘四好村’,打算申报市级‘四好村’。”沈杰脸上洋溢着自豪。

      新山村是米易县最边远的山村之一,原是省级贫困村,2014年人均收入不及全乡一半,2017年预计人均收入超5500元。当年10月,该村主动申请退出贫困村。“市里和县里已发文批准了,省上正在组织交叉复核。”沈杰说。

      新山村,这个傈僳族居民世世代代聚居的村寨,是如何从落后山村过渡到现代新村,再变身旅游新村的?

      住新房路通产业兴

      从米易县城驾车向南,驶向云雾缭绕的龙肘山,公路每隔一段便有一个公交站台。进入半山腰,只见散落着一座座红砖青瓦白墙的洋楼新居,这里就是新山村。

      “简直是天翻地覆!”新山傈僳族乡副乡长孙福义介绍,新山村是典型的二半山区,村里1928名村民中1774人是傈僳族。过去村里所有水田全种水稻,1亩田一年就只能收200多公斤谷子。粮食不够吃,年轻人就出外狩猎,穿的衣服是老人织的,偶尔抱只鸡到街上换点钱用。

      2010年以前,绝大部分村民都住在土房子里,一般40平方米左右,全家八九个人都挤在里面。房子只有卧室,没有厨房、厕所,烧水做饭用吊锅。一些村民不上床睡觉、不上桌吃饭、不上厕所,不洗头、不刷牙、不洗衣服、不洗澡、不洗脸。

      “不是不愿意,而是根本没这个条件。”孙福义说,2014年,新山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24户507人。县、乡、村三级决心改变这种落后情况,从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上发力。

      首先是修房子。近年累计投入437.5万元实施了贫困户安居工程,其中易地搬迁14户,危房新建35户,维修加固及功能配套36户。每户新建了厨房、厕所,对116户畜牧圈进行了改造。2014年,村里还按2000元/户的补贴标准为170余户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村民洗上了热水澡。

      米易县投入3400万元,修建普通四级公路12.6公里。现在村委会附近30多户通了入户公路,8个组通了硬化路。

      大力发展产业。从2010年开始,村里开始种芋头、生姜、核桃,现在全村已发展核桃5000亩、生姜200亩、芋头400亩、甘蔗240亩、山羊4500余只、鸡苗9000只。

      “原来没技术,种的烤烟质量差,卖不了钱。现在有农民夜校培训技术,烤烟一年一亩能卖4000多元,甘蔗也有糖厂包收购。”沈杰说。

      更大的收益在水稻。以前村里种水稻,因田坎垮了,规模缩减。现在重新修建田坎,配套水渠20多公里、水池25口,还修建了1座太阳能提灌站,梯田水稻已扩展到2000多亩。同时发展稻田养鱼,每亩又可增收1000元。

      乡村旅游业助农增收

      从村民家中出来,经过片片梯田时记者发现,有几个田里水稻颜色不同。

      “这是我们特意种植的五彩水稻,既是一种高端食品,又是一种观赏水稻。”沈杰说,新山村当前正着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业,五彩水稻只是其中一个点,附近还有万亩杜鹃、千顷松涛、百丈幽谷、十里画廊、龙肘日出等盛景,更有傈僳族舞蹈、传统手工刺绣、传统手工纺织、“约德节”等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这些都成了新山村发展致富的重要支撑。

      2016年底,米易县借举办四川省第七届乡村文化旅游节契机,开始规划新山旅游新村。投入4000多万元,两个月建成游客接待中心、阿考广场、观景平台、停车场、游客栈道、新山村旅游村寨和傈僳文化展示厅。

      村民则通过舞台演出、土特产出售、办餐饮等方式增加收入。去年春节期间,全村旅游收入达到60余万元。国庆期间,仅停车费一项就收入7000多元。截至2017年10月,全村已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800余万元。

      村委会对面是一排新建的两层楼房,分布着各类餐饮、住宿、商店等。记者走进一家铜火锅店,店主贺财章正在厨房收拾香肠、腊肉、火腿、牛骨、萝卜、红苕等食材,两个冰箱都塞满了。快到春节了,他得准备充足些。

      今年33岁的贺财章十多岁就外出打工,月薪高的时候有6000元。“前年村里发展旅游业,我和老婆就回来了,凑了5万块租了这个店面。”贺财章说,去年春节期间天天办“流水席”,挣了几万块,平时也有生意,比打工强。

      贺财章的隔壁是一家刺绣商店,店主是傈僳族织布技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贺树美。2016年,她开了这家店,主要卖挂包、腰带等民族特色服饰、首饰等商品。一名成都游客在她店里买了好几件东西。

      为壮大村集体经济,2016年12月,新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米易县约德专合社发展文化旅游产业。2017年4月,村上致富带头人和村干部负责运营,成立了米易县撒瓦哩子(意为“吉祥如意”)专合社,发展果蔬种植产业。2017年7月,以这两个专合社为股东,米易县云上梯田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注册成立,牵头打造4A级景区。村民按土地、劳动力资源入股分红,同时还可以通过土地租金、展演等增收。

      文明新风吹进村

      新山村村民腰包鼓起来了,风气也越来越开化。

      “2015年,我刚到村里的时候,和村民交流,对方眼睛盯着你不说什么话,喊他他还不好意思。”沈杰说,现在村民开朗多了。

      “现在全家人住进了新房,养了3头牛、3头猪、20多只羊。”村民张建秀介绍,她以前在县二中读书总不愿聊家事,觉得丢脸,甚至辍学了。现在自卑心理没有了。

      变化的,不止张建秀。去年5月以来,县妇联、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等24家单位启动了“党群同心创四好秀丽新山展新颜”创建活动,采取周评、月评、季度评等方式,发放奖品,促进村民养成好习惯。

      与此同时,新山村实施了“文明新风行动计划”,办起了“农民夜校”,成立了文艺宣传队,宣传政策法规、科学知识,教会大家遵纪守法、破除迷信、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等优良传统。

      “现在村民都很重视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100%。”沈杰感叹。 (记者 王代强)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