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脱贫攻坚简报2017年第123期

  • 2017年09月14日 17时51分
  • 来源: 省扶贫移民局
  • 【字体:
  • 四川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7年9月4日

    安居区“八个一”推进法治服务保障脱贫攻坚

      在着力推进脱贫攻坚的过程中,遂宁市安居区坚持法治理念,在深入贯彻落实《四川省扶贫开发条例》,扎实抓好扶贫对象、到户措施、项目安排、资金使用、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基础上,创新实施“八个一”机制,推进法治服务保障脱贫攻坚,受到《人民网》《四川法制报》等中省主流媒体关注。

      一是坚持一个法治理念。制发《法治服务保障脱贫攻坚工作的实施意见》,坚持把狠抓“关键少数”作为推进法治服务保障脱贫攻坚的前提,建立会前学法制度,自觉树立法治扶贫规则意识。目前,各级各部门开展党委、党组、支部会前学法2000余次,学习《土地承包法》《合同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30余部,确保用正确的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和法治轨道推动全区脱贫攻坚工作。

      二是完善一个法治程序。规定脱贫攻坚重大决策征求意见、专家论证、合法性审查、稳定风险评估、集体决定“五个必经程序”,建立“五不上会”制度,推进依法决策。以政务公开为契机,将脱贫攻坚项目及时公开,接受全方位监督。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监督跟着资金走安排脱贫项目,科学编制“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和区、乡(镇)、贫困村、贫困户脱贫攻坚年度计划。

      三是配备一名法治村官。以“一村一法律顾问”为契机,在全区82个贫困村配备“法治村官”,形成每个贫困村有1名责任领导、1个帮扶单位、1名“第一书记”、1个驻村工作组、1名驻村农技员和1个帮扶企业、1名金融村官、1名法治村官的“5+3”帮扶大格局。法治村官定期开展“七五”普法宣讲、提供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矛盾纠纷化解、产业发展合同洽谈等涉法事项服务,对产业发展、项目引进、设施建设、土地流转、专合组织建立提供“法治体检”。目前,全区法治村官通过坝坝会、广播会、农民夜校等载体和平台,开展法治宣传3000余场次,提供法律咨询服务5000余件次。

      四是培育一批法治明人。针对农村外出人口较多、空心化严重的实际,学习借鉴“塘约经验”,从全区471个村、53个社区中挑选一批文化基础好、群众威信高、接受能力强的村民,以“农民夜校”、远程教育设备、QQ群、微信公众号为载体,通过法律顾问、法治村官、专业网站,对群众进行“线上+线下”法律知识培训,重点学习培训《信访条例》《法律援助条例》《宪法》等法律法规,将治村能人培养成法治“土专家”“田秀才”。目前,全区共培养法治明白人5000余人。

      五是修订一个村规民约。以推进“四好村”“四好户”创建为契机,坚持突出群众主体、突出问题导向、突出正面引导“三个突出”的原则,扎实开展村规民约“回头看”,采取召开座谈会、入户走访、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让村民围绕脱贫攻坚、村风民俗等方面“自己找问题、自己定规矩、自己提措施”,让村规民约成为广大村民行动自觉,推进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觉践行文明新风,有效促进思想脱贫和形象脱贫。

      六是营造一个法治氛围。在拦江凉风垭村、磨溪向阳村2个村,开展法治保障脱贫攻坚试点。依托围墙、橱窗、走廊建设打造法治围墙、法治橱窗、法治走廊,依托村图书室建设法治图书室,依托村级活动建设人民调解中心、警务室,依托《脱贫攻坚宣传手册》建立“法治服务联系卡”,在试点村营造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氛围,养成“办事依法、遇事招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

      七是化解一批法治纠纷。针对精准扶贫过程中,容易发生土地流转、劳动合同、邻里关系、继承赡养、婚姻家庭等矛盾纠纷的实际,充分发挥法律顾问、法治村官开展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的作用,接受群众咨询、信访、投诉、举报。同时,坚持法律顾问(法治村官)、法治明人、矛盾纠纷大调解“三方联动”,法、理、情“三位一体”,成功为贫困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4000余件次,成为化解矛盾纠纷700余件次。

      八是强化一股自治力量。推进以文明联创、卫生联洁、治安联防、应急联动、困难联帮、致富联带为主要内容的“六联机制”,以12户为基础,每月轮班值守,每年评选示范户。扎实开展“驻村连心、返乡走亲、驻村连心”活动,全区3000余名机关干部按照出生地、成长地、姻亲关系所在地,每月第3个周末进村入户开展“四进四访”,引导群众加强基层治理。探索开展“新乡贤”治理,进行“好党员”“好妯娌”“好婆媳”“好邻居”评比,激发群众向上向善力量。

    长宁县探索“4+”培训模式助力精准脱贫

      宜宾市长宁县把技能扶贫作为助推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探索“点菜+下单”“专职+兼职”“线上+线下”“理论+实践”的“4+”培训模式,着力提升实用技能培训水平,促进贫困群众就业创业、增收脱贫。

      “点菜+下单”上下互动,实现培训计划精准化。由县劳动就业部门牵头,通过深入全县各贫困村调查研究、走访群众,全面了解基层特别是贫困村群众对技能培训的需求,让各乡镇结合当地实际和群众意愿进行“点菜”,相关责任部门按单免费“下厨”。根据各贫困村和贫困户产业发展需求,因地因村因户制定好“菜单式”实用技能培训计划,开展特色种养、建筑施工、家政服务、乡村旅游、汽车维修、农村电商、电焊接、厨师、园艺、保安等20余类实用技能培训,变“被动式”培训为“菜单式”培训,力争在2018年前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有培训需求的劳动力培训5000人次,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专职+兼职”双管齐下,确保培训力量专业化。整合全县培训力量,建立动态涉农培训师资库,探索“专职+兼职”师资模式,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骨干队伍。从农业、畜牧水产、林业、劳动就业等部门抽调21名业务骨干,到21个贫困村担任驻村技术指导员,专职指导村级产业发展,帮助贫困户解决农业生产与发展中的技术问题等。组建由专家学者、技术骨干、乡土人才等组成的长宁县涉农专家服务团,以组团调研、分队宣传、结对帮扶、订单反馈等形式宣传科学技术、帮助解决问题。目前专家服务团已发展会员106人,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1000余个。

      “线上+线下”紧密结合,注重培训方式多样化。创新线上自学与线下交流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在“竹海红帆”平台开设“农民夜校”栏目,将专家信息、培训视频、培训资料等及时上传平台,群众通过电视或手机终端就可随时学习请教。各贫困村党支部以开展“农民夜校”契机,搭建贫困群众与致富能手、产业大户、专合社负责人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产业大户、新型农民、贫困群众等开展实用技能研讨,进一步加深党员群众对农村实用技术的认识。截至目前,贫困村共组织实用技能研讨会100余场,参与大讨论群众达2万余人次。

      “理论+实践”无缝对接,力求培训效果最大化。探索推行“10+20”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训模式,提升贫困群众技能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增强其“造血”功能,促进就业创业实现脱贫。“10”就是开展10天理论培训,重点学习专业知识、技术经验等,提高技术理论素养;“20”就是依托村级产业基地、种养殖大户等实践基地,开展为期20天的现场指导,通过老师现场演示、指导员手把手指导等方式,做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切实提高贫困群众的技能水平。去年以来,共免费开展各类培训40期,使2000余名贫困群众掌握1-2门实用技术,推动1500余名贫困人口就业创业,带动10个贫困村形成肉牛、中药材、茵红李、大头菜等“一村一品”专业村,2个贫困村实现了整体脱贫。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脱贫攻坚简报2017年第123期

  • 2017年09月14日 17时51分
  • 来源: 省扶贫移民局
  • 四川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7年9月4日

    安居区“八个一”推进法治服务保障脱贫攻坚

      在着力推进脱贫攻坚的过程中,遂宁市安居区坚持法治理念,在深入贯彻落实《四川省扶贫开发条例》,扎实抓好扶贫对象、到户措施、项目安排、资金使用、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基础上,创新实施“八个一”机制,推进法治服务保障脱贫攻坚,受到《人民网》《四川法制报》等中省主流媒体关注。

      一是坚持一个法治理念。制发《法治服务保障脱贫攻坚工作的实施意见》,坚持把狠抓“关键少数”作为推进法治服务保障脱贫攻坚的前提,建立会前学法制度,自觉树立法治扶贫规则意识。目前,各级各部门开展党委、党组、支部会前学法2000余次,学习《土地承包法》《合同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30余部,确保用正确的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和法治轨道推动全区脱贫攻坚工作。

      二是完善一个法治程序。规定脱贫攻坚重大决策征求意见、专家论证、合法性审查、稳定风险评估、集体决定“五个必经程序”,建立“五不上会”制度,推进依法决策。以政务公开为契机,将脱贫攻坚项目及时公开,接受全方位监督。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监督跟着资金走安排脱贫项目,科学编制“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和区、乡(镇)、贫困村、贫困户脱贫攻坚年度计划。

      三是配备一名法治村官。以“一村一法律顾问”为契机,在全区82个贫困村配备“法治村官”,形成每个贫困村有1名责任领导、1个帮扶单位、1名“第一书记”、1个驻村工作组、1名驻村农技员和1个帮扶企业、1名金融村官、1名法治村官的“5+3”帮扶大格局。法治村官定期开展“七五”普法宣讲、提供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矛盾纠纷化解、产业发展合同洽谈等涉法事项服务,对产业发展、项目引进、设施建设、土地流转、专合组织建立提供“法治体检”。目前,全区法治村官通过坝坝会、广播会、农民夜校等载体和平台,开展法治宣传3000余场次,提供法律咨询服务5000余件次。

      四是培育一批法治明人。针对农村外出人口较多、空心化严重的实际,学习借鉴“塘约经验”,从全区471个村、53个社区中挑选一批文化基础好、群众威信高、接受能力强的村民,以“农民夜校”、远程教育设备、QQ群、微信公众号为载体,通过法律顾问、法治村官、专业网站,对群众进行“线上+线下”法律知识培训,重点学习培训《信访条例》《法律援助条例》《宪法》等法律法规,将治村能人培养成法治“土专家”“田秀才”。目前,全区共培养法治明白人5000余人。

      五是修订一个村规民约。以推进“四好村”“四好户”创建为契机,坚持突出群众主体、突出问题导向、突出正面引导“三个突出”的原则,扎实开展村规民约“回头看”,采取召开座谈会、入户走访、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让村民围绕脱贫攻坚、村风民俗等方面“自己找问题、自己定规矩、自己提措施”,让村规民约成为广大村民行动自觉,推进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觉践行文明新风,有效促进思想脱贫和形象脱贫。

      六是营造一个法治氛围。在拦江凉风垭村、磨溪向阳村2个村,开展法治保障脱贫攻坚试点。依托围墙、橱窗、走廊建设打造法治围墙、法治橱窗、法治走廊,依托村图书室建设法治图书室,依托村级活动建设人民调解中心、警务室,依托《脱贫攻坚宣传手册》建立“法治服务联系卡”,在试点村营造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氛围,养成“办事依法、遇事招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

      七是化解一批法治纠纷。针对精准扶贫过程中,容易发生土地流转、劳动合同、邻里关系、继承赡养、婚姻家庭等矛盾纠纷的实际,充分发挥法律顾问、法治村官开展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的作用,接受群众咨询、信访、投诉、举报。同时,坚持法律顾问(法治村官)、法治明人、矛盾纠纷大调解“三方联动”,法、理、情“三位一体”,成功为贫困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4000余件次,成为化解矛盾纠纷700余件次。

      八是强化一股自治力量。推进以文明联创、卫生联洁、治安联防、应急联动、困难联帮、致富联带为主要内容的“六联机制”,以12户为基础,每月轮班值守,每年评选示范户。扎实开展“驻村连心、返乡走亲、驻村连心”活动,全区3000余名机关干部按照出生地、成长地、姻亲关系所在地,每月第3个周末进村入户开展“四进四访”,引导群众加强基层治理。探索开展“新乡贤”治理,进行“好党员”“好妯娌”“好婆媳”“好邻居”评比,激发群众向上向善力量。

    长宁县探索“4+”培训模式助力精准脱贫

      宜宾市长宁县把技能扶贫作为助推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探索“点菜+下单”“专职+兼职”“线上+线下”“理论+实践”的“4+”培训模式,着力提升实用技能培训水平,促进贫困群众就业创业、增收脱贫。

      “点菜+下单”上下互动,实现培训计划精准化。由县劳动就业部门牵头,通过深入全县各贫困村调查研究、走访群众,全面了解基层特别是贫困村群众对技能培训的需求,让各乡镇结合当地实际和群众意愿进行“点菜”,相关责任部门按单免费“下厨”。根据各贫困村和贫困户产业发展需求,因地因村因户制定好“菜单式”实用技能培训计划,开展特色种养、建筑施工、家政服务、乡村旅游、汽车维修、农村电商、电焊接、厨师、园艺、保安等20余类实用技能培训,变“被动式”培训为“菜单式”培训,力争在2018年前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有培训需求的劳动力培训5000人次,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专职+兼职”双管齐下,确保培训力量专业化。整合全县培训力量,建立动态涉农培训师资库,探索“专职+兼职”师资模式,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骨干队伍。从农业、畜牧水产、林业、劳动就业等部门抽调21名业务骨干,到21个贫困村担任驻村技术指导员,专职指导村级产业发展,帮助贫困户解决农业生产与发展中的技术问题等。组建由专家学者、技术骨干、乡土人才等组成的长宁县涉农专家服务团,以组团调研、分队宣传、结对帮扶、订单反馈等形式宣传科学技术、帮助解决问题。目前专家服务团已发展会员106人,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1000余个。

      “线上+线下”紧密结合,注重培训方式多样化。创新线上自学与线下交流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在“竹海红帆”平台开设“农民夜校”栏目,将专家信息、培训视频、培训资料等及时上传平台,群众通过电视或手机终端就可随时学习请教。各贫困村党支部以开展“农民夜校”契机,搭建贫困群众与致富能手、产业大户、专合社负责人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产业大户、新型农民、贫困群众等开展实用技能研讨,进一步加深党员群众对农村实用技术的认识。截至目前,贫困村共组织实用技能研讨会100余场,参与大讨论群众达2万余人次。

      “理论+实践”无缝对接,力求培训效果最大化。探索推行“10+20”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训模式,提升贫困群众技能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增强其“造血”功能,促进就业创业实现脱贫。“10”就是开展10天理论培训,重点学习专业知识、技术经验等,提高技术理论素养;“20”就是依托村级产业基地、种养殖大户等实践基地,开展为期20天的现场指导,通过老师现场演示、指导员手把手指导等方式,做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切实提高贫困群众的技能水平。去年以来,共免费开展各类培训40期,使2000余名贫困群众掌握1-2门实用技术,推动1500余名贫困人口就业创业,带动10个贫困村形成肉牛、中药材、茵红李、大头菜等“一村一品”专业村,2个贫困村实现了整体脱贫。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