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脱贫攻坚简报2017年第106期

  • 2017年08月11日 10时51分
  • 来源: 省扶贫移民局
  • 【字体:
  • 四川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7年8月3日

    五精准补齐短板助脱贫轻装上阵

    ——乐山市创新开展特困群众居家和集中救助帮扶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的重特大疾病患者、失能和半失能人员等特殊群体,大多丧失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其他家庭成员全天候照料,成为制约家庭脱贫的“关键短板”。乐山市立足市情实际,对这部分特困群众创新开展居家和集中救助帮扶,通过规范程序、明确标准、健全制度、动态管理,实现了救助对象、措施、权责、监管、保障五个精准。截止目前,已将全市符合条件的3127名特困群众全部纳入救助帮扶范围,初步取得了“剥离家庭负担、解放劳动力、助力脱贫攻坚”的良好成效。

      界定甄别、规范程序,救助帮扶对象认定精准。一是明确对象。明确实施居家和集中救助帮扶对象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急需政府和社会提供救助帮扶的重特大疾病患者、重度残疾人、失能和半失能人员、事实孤儿、失独人员等特殊群体。二是严把五关。坚持进村入户、把好调查关,开展民主评议、把好公平关,规范工作环节、把好程序关,推行公开公示、把好监管关,严格审核审批、把好认定关。三是甄别核对。利用民政部门的低收入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扶贫部门的“六有”数据大平台对申请对象甄别核对,精准认定救助帮扶对象,确保政策真正落实到需要救助帮扶的特殊群体身上。

      分类施策、明确标准,救助帮扶措施实施精准。一是科学分类施救。按照“居家为主、集中为辅”的原则,对失能和半失能人员,充分利用现有社会福利设施实施集中救助帮扶;对不愿接受集中救助帮扶的失能和半失能人员、生活能自理的受助对象,协调落实承接家庭实施居家救助帮扶。二是提高救助标准。提高帮扶对象生活费补助标准,分别按分散供养、集中供养农村特困人员每人每月340元、400元标准执行;加强医疗救助力度,对行动不便的受助对象实施家庭病床诊疗,纳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报销范围,不设置起付线,医疗保险基金每月报销标准提高到2500元。三是落实护理补贴。对承接失能、半失能、生活能自理受助帮扶对象实施居家救助帮扶的家庭,分别按照承接每人每月300元、200元、100元标准给予护理费补助。对已享受重度残疾护理补贴的家庭实行补差,分别达到一、二级每人每月不低于300元、200元的标准。

      完善协议、健全制度,救助帮扶权责落实精准。一是全域布局搭建平台。充分发挥乡镇、村组力量,以投亲靠友、邻里互助等方式,为居家救助帮扶对象落实承接家庭。充分利用社会福利、养老机构及闲置国有资产,整合建成“幸福脱贫村”和“幸福大家庭”等救助帮扶机构(点)26个、床位400余张,为集中救助帮扶工作顺利实施创造条件。二是签订四方协议。指导村(居)民委员会、承接居家救助帮扶对象家庭(集中救助帮扶机构)、救助帮扶对象及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签订四方救助帮扶协议,细化救助帮扶内容和各方职责权利,切实落实救助帮扶责任和法定义务。三是规范管理服务。明确居家受助对象在救助帮扶期间的生活费用由承接家庭与受助对象共同协商;完善集中受助对象在救助帮扶期间生活、医疗、护理和日常管理等制度,按照服务对象与管理服务人员不低于10:1的比例配备人员。

      动态管理、进退有序,救助帮扶监督管理精准。一是建立健全管理台账。建立救助帮扶对象管理台帐,及时了解掌握救助帮扶对象家庭、法定义务人信息和法定义务人履行义务情况,做到对象精准、信息完整、更新及时。强化救助帮扶资金物资的分配、使用、管理,确保“精准滴灌”到位。二是切实加强动态监管。采取受助对象本人主动申报、群众监督举报、基层干部反映等方式加强监管,定期对受助对象家庭情况、生活来源、法定义务人履行义务能力等变化情况进行调查核实、动态监测评估,切实做到应救尽救、应退则退,确保救助帮扶工作公平公正。三是有效防范道德风险。充分发挥基层老年组织作用,加大敬老爱老和涉老法规宣传引导力度,为工作开展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探索成立老年维权法庭,对拒不履行义务的法定义务人进行裁定惩戒,防止了养懒汉、遗弃老人及其他不履行义务的情况发生。

      强化领导、加大投入,救助帮扶保障机制精准。一是构建工作协调机制。市县两级建立政府领导,民政牵头,财政、扶贫、人社、残联等相关部门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有效形成工作合力。二是构建投入保障机制。市县两级将集中救助帮扶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和运行经费、承接家庭护理费、受助对象生活费和医疗费等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年内已投入资金近1400万元。三是构建综合救助帮扶机制。整合运用民政救助、扶贫、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残疾人保障、教育救助、高龄津贴、社会力量等各类资源开展救助帮扶,提升救助帮扶对象生活质量。

    大竹县实施“能人助村”行动助力脱贫攻坚

      达州市大竹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创新实施“能人助村”行动,做好扎实推进“5+1”帮扶、深入推进“归雁”帮扶及广泛推进社会扶贫“三篇文章”,汇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广大干部群众合力,携手贫困群众参与脱贫攻坚,走出了一条实在可行的全面帮扶脱贫新路,为2018年贫困县“摘帽”和建成扶贫开发攻坚示范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扎实推进“5+1”帮扶,能人助村彰显“蝴蝶效应”。一是配强帮扶力量。全县统筹选派“5+1”帮扶力量,30名县级领导、76个帮扶单位、70名第一书记、70名农技员和55名法律顾问,对全县204个有20户以上建档立卡贫困户的非贫困村(农村社区),实施1村1名第一书记专职选派,70个贫困村实现能人助村全覆盖。二是严格考核评价。出台脱贫攻坚责任制度实施细则、工作考核办法、十条超常规措施等文件,落实贫困村经济增长、贫困户增收、基础建设等评价机制,完善“召回”、追责等考核机制。截止2016年底,全县已“召回”工作不力的党员干部25人,倒逼“5+1”能人帮扶见实效。

      深入推进“归雁”帮扶,能人助村凸显“鲇鱼效应”。一是遴选“能人”班子。全面摸排致富带头人、产业发展大户、专合组织负责人、复原军人等情况,分产业发展型、市场中介型、经营管理型、科技创新型四类,更新完善“能人”信息库300余人,从中遴选培养“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对象,充实农村后备干部。2013年换届以来,全县258名“能人”进入村两委班子,64人走上党组织书记岗位。二是打造“能人”环境。实施助村“能人”教育、培育、引进等系列工程,设立1300万元返乡创业贷款分险基金,建立返乡民工创业园、农民工返乡创业基地,实行“1名创业者+1个承办单位、1名联络员、1名创业导师”辅助机制,形成“招得回,留得住”的“能人助村”长效机制。目前,已促进1200余农民工回乡创业,创办企业50余家,吸纳贫困人口就业3000余人,带动贫困人口发展生产2万余人。

      广泛推进社会扶贫,能人助村填补“木桶效应”。一是加大社会组织扶贫。动员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发挥行业资源和优势,通过定点定向认捐、认建等形式,帮助贫困村发展脱贫增收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项目。二是实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发挥知名企业、优秀个体工商户等经济发展优势,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发展香椿、白茶、秦王桃、黑花生等产业,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四川东汉醪糟公司通过“企业+基地+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在22个乡镇80多个村建立优质糯稻基地15万亩,带动3万户农户、10万人从事糯稻生产。2016年实现糯米收入2.3亿元,户均增收2200元。三是发动社会个人爱心扶贫。深入开展“结对认亲、爱心扶贫”大型公益活动,推行“众筹扶贫”“以购代捐”模式,援助者与贫困户直接见面、直通互动。开展评选表扬“扶贫十大好人”、“十大脱贫示范户”等活动,积极宣传扶贫先进事迹。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脱贫攻坚简报2017年第106期

  • 2017年08月11日 10时51分
  • 来源: 省扶贫移民局
  • 四川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7年8月3日

    五精准补齐短板助脱贫轻装上阵

    ——乐山市创新开展特困群众居家和集中救助帮扶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的重特大疾病患者、失能和半失能人员等特殊群体,大多丧失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其他家庭成员全天候照料,成为制约家庭脱贫的“关键短板”。乐山市立足市情实际,对这部分特困群众创新开展居家和集中救助帮扶,通过规范程序、明确标准、健全制度、动态管理,实现了救助对象、措施、权责、监管、保障五个精准。截止目前,已将全市符合条件的3127名特困群众全部纳入救助帮扶范围,初步取得了“剥离家庭负担、解放劳动力、助力脱贫攻坚”的良好成效。

      界定甄别、规范程序,救助帮扶对象认定精准。一是明确对象。明确实施居家和集中救助帮扶对象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急需政府和社会提供救助帮扶的重特大疾病患者、重度残疾人、失能和半失能人员、事实孤儿、失独人员等特殊群体。二是严把五关。坚持进村入户、把好调查关,开展民主评议、把好公平关,规范工作环节、把好程序关,推行公开公示、把好监管关,严格审核审批、把好认定关。三是甄别核对。利用民政部门的低收入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扶贫部门的“六有”数据大平台对申请对象甄别核对,精准认定救助帮扶对象,确保政策真正落实到需要救助帮扶的特殊群体身上。

      分类施策、明确标准,救助帮扶措施实施精准。一是科学分类施救。按照“居家为主、集中为辅”的原则,对失能和半失能人员,充分利用现有社会福利设施实施集中救助帮扶;对不愿接受集中救助帮扶的失能和半失能人员、生活能自理的受助对象,协调落实承接家庭实施居家救助帮扶。二是提高救助标准。提高帮扶对象生活费补助标准,分别按分散供养、集中供养农村特困人员每人每月340元、400元标准执行;加强医疗救助力度,对行动不便的受助对象实施家庭病床诊疗,纳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报销范围,不设置起付线,医疗保险基金每月报销标准提高到2500元。三是落实护理补贴。对承接失能、半失能、生活能自理受助帮扶对象实施居家救助帮扶的家庭,分别按照承接每人每月300元、200元、100元标准给予护理费补助。对已享受重度残疾护理补贴的家庭实行补差,分别达到一、二级每人每月不低于300元、200元的标准。

      完善协议、健全制度,救助帮扶权责落实精准。一是全域布局搭建平台。充分发挥乡镇、村组力量,以投亲靠友、邻里互助等方式,为居家救助帮扶对象落实承接家庭。充分利用社会福利、养老机构及闲置国有资产,整合建成“幸福脱贫村”和“幸福大家庭”等救助帮扶机构(点)26个、床位400余张,为集中救助帮扶工作顺利实施创造条件。二是签订四方协议。指导村(居)民委员会、承接居家救助帮扶对象家庭(集中救助帮扶机构)、救助帮扶对象及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签订四方救助帮扶协议,细化救助帮扶内容和各方职责权利,切实落实救助帮扶责任和法定义务。三是规范管理服务。明确居家受助对象在救助帮扶期间的生活费用由承接家庭与受助对象共同协商;完善集中受助对象在救助帮扶期间生活、医疗、护理和日常管理等制度,按照服务对象与管理服务人员不低于10:1的比例配备人员。

      动态管理、进退有序,救助帮扶监督管理精准。一是建立健全管理台账。建立救助帮扶对象管理台帐,及时了解掌握救助帮扶对象家庭、法定义务人信息和法定义务人履行义务情况,做到对象精准、信息完整、更新及时。强化救助帮扶资金物资的分配、使用、管理,确保“精准滴灌”到位。二是切实加强动态监管。采取受助对象本人主动申报、群众监督举报、基层干部反映等方式加强监管,定期对受助对象家庭情况、生活来源、法定义务人履行义务能力等变化情况进行调查核实、动态监测评估,切实做到应救尽救、应退则退,确保救助帮扶工作公平公正。三是有效防范道德风险。充分发挥基层老年组织作用,加大敬老爱老和涉老法规宣传引导力度,为工作开展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探索成立老年维权法庭,对拒不履行义务的法定义务人进行裁定惩戒,防止了养懒汉、遗弃老人及其他不履行义务的情况发生。

      强化领导、加大投入,救助帮扶保障机制精准。一是构建工作协调机制。市县两级建立政府领导,民政牵头,财政、扶贫、人社、残联等相关部门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有效形成工作合力。二是构建投入保障机制。市县两级将集中救助帮扶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经费和运行经费、承接家庭护理费、受助对象生活费和医疗费等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年内已投入资金近1400万元。三是构建综合救助帮扶机制。整合运用民政救助、扶贫、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残疾人保障、教育救助、高龄津贴、社会力量等各类资源开展救助帮扶,提升救助帮扶对象生活质量。

    大竹县实施“能人助村”行动助力脱贫攻坚

      达州市大竹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创新实施“能人助村”行动,做好扎实推进“5+1”帮扶、深入推进“归雁”帮扶及广泛推进社会扶贫“三篇文章”,汇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广大干部群众合力,携手贫困群众参与脱贫攻坚,走出了一条实在可行的全面帮扶脱贫新路,为2018年贫困县“摘帽”和建成扶贫开发攻坚示范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扎实推进“5+1”帮扶,能人助村彰显“蝴蝶效应”。一是配强帮扶力量。全县统筹选派“5+1”帮扶力量,30名县级领导、76个帮扶单位、70名第一书记、70名农技员和55名法律顾问,对全县204个有20户以上建档立卡贫困户的非贫困村(农村社区),实施1村1名第一书记专职选派,70个贫困村实现能人助村全覆盖。二是严格考核评价。出台脱贫攻坚责任制度实施细则、工作考核办法、十条超常规措施等文件,落实贫困村经济增长、贫困户增收、基础建设等评价机制,完善“召回”、追责等考核机制。截止2016年底,全县已“召回”工作不力的党员干部25人,倒逼“5+1”能人帮扶见实效。

      深入推进“归雁”帮扶,能人助村凸显“鲇鱼效应”。一是遴选“能人”班子。全面摸排致富带头人、产业发展大户、专合组织负责人、复原军人等情况,分产业发展型、市场中介型、经营管理型、科技创新型四类,更新完善“能人”信息库300余人,从中遴选培养“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对象,充实农村后备干部。2013年换届以来,全县258名“能人”进入村两委班子,64人走上党组织书记岗位。二是打造“能人”环境。实施助村“能人”教育、培育、引进等系列工程,设立1300万元返乡创业贷款分险基金,建立返乡民工创业园、农民工返乡创业基地,实行“1名创业者+1个承办单位、1名联络员、1名创业导师”辅助机制,形成“招得回,留得住”的“能人助村”长效机制。目前,已促进1200余农民工回乡创业,创办企业50余家,吸纳贫困人口就业3000余人,带动贫困人口发展生产2万余人。

      广泛推进社会扶贫,能人助村填补“木桶效应”。一是加大社会组织扶贫。动员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发挥行业资源和优势,通过定点定向认捐、认建等形式,帮助贫困村发展脱贫增收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项目。二是实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发挥知名企业、优秀个体工商户等经济发展优势,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发展香椿、白茶、秦王桃、黑花生等产业,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四川东汉醪糟公司通过“企业+基地+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在22个乡镇80多个村建立优质糯稻基地15万亩,带动3万户农户、10万人从事糯稻生产。2016年实现糯米收入2.3亿元,户均增收2200元。三是发动社会个人爱心扶贫。深入开展“结对认亲、爱心扶贫”大型公益活动,推行“众筹扶贫”“以购代捐”模式,援助者与贫困户直接见面、直通互动。开展评选表扬“扶贫十大好人”、“十大脱贫示范户”等活动,积极宣传扶贫先进事迹。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