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脱贫攻坚简报2017年第104期

  • 2017年08月11日 10时48分
  • 来源: 省扶贫移民局
  • 【字体:
  • 四川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7年8月1日

    雅安市“四聚四立四破”

    以解题思路打通深度贫困坚中之坚

      雅安市围绕革命老区、移民库区和地震灾区“三区”叠加的深度致贫特性,对主要深度贫困区域、群体进行全面分析,进一步笃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导向,着力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受限的贫困村组与“插花式”分布、老弱病残影响等特殊情形的贫困群众“两大主体”,聚焦重点问题,破解瓶颈难题,蓄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

      聚焦基础设施问题,立足重点项目答题,破解基建短板难题。今年以来,全市累计整合基建项目85个、建设资金3.31亿元精准投向贫困村,定向打通水、电、路、网建设“最后一公里”。一是完备供水体系。全面实施贫困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提高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障率与水质合格率,上半年,已解决和改善1021名贫困人口安全饮用水问题,8278名今年拟退出的贫困群众全部用上干净卫生自来水,占计划减贫人口9251人的89.48%。二是升级电网改造。突出解决贫困村供电半径长、供用电设施陈旧老化严重、存在运行安全隐患及用电质量差等突出问题,重点对4个县(区)63个贫困村实施农网改造工程,新建(改造)配变38台,新建(改造)10kV线路70.29公里,新建(改造)低压线路154.19公里。三是破除交通屏障。推进贫困村通乡油路、通村硬化路、入户道路等工程建设,畅通“毛细血管”,打通“断头路”,围绕贫困村产业发展,科学规划建设林区道路、生产便道,缩短产销对接空间,今年已全面完成县乡道改建、通村公路新建(改建)63.361公里。四是覆盖通信网络。在贫困村实现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和资源共享,统筹有线、无线和卫星三种覆盖方式,推动电视户户通、广播村村响和宽带乡村建设,重点针对105个贫困村实施通信网络改造工程,完成进度达67%。

      聚焦持续生产问题,立足生态优势答题,破解长效发展难题。始终坚持走“绿而美、绿变金”的特色扶贫之路,并作用在深度贫困地域,尤其针对中高山区贫困村的发展现状,通过挖掘生态优势,改变深贫形势。一是夯筑“五雅”实体。形成以“南部雅果和北部雅茶、雅竹、雅药、雅鱼”为体系的南北特色扶贫产业格局,提质增产,扩量出优,进一步发挥蒙顶山茶的区域公共品牌价值,将产业链延伸至深贫地区,不断培育壮大生产实体,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二是形成“串联”效应。建成三条百公里百万亩生态茶叶、果蔬、果药特色产业经济走廊,形成总长度超过1000里,总面积达468万亩的特色产业基地,贯穿全市8个县(区),将贫困户串联在经济发展带上,发挥“3+N”的辐射带动效应,覆盖并间接带动了151个贫困村与5.4万贫困人口,分别占全市261个贫困村的58%与103768名贫困人口的52%,构筑起以产业化综合扶贫带动区域性整体脱贫的新格局。三是建立“动车”模式。运用“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联动发力性能,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拉动有发展能力的贫困群众摆脱旧环境旧模式的生产桎梏。截至目前,全市261个贫困村已培育龙头企业1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02家、家庭农场120家,由新型经营主体带动1296户贫困户、3513人发展农业产业。四是打造“山水”经济。以农业旅游融合形成共建共享契合,将生态作为底色,用融合思路绘制“山水”经济图,跳出深贫地区的客观约束条件,运用主观能动性实现困境向佳境的转变、农场与市场的嫁接,打造集农业、生态、民俗、文化、休闲为一体的综合发展运营模式,生态资源转变为旅游客源。全市已建成8个康养基地,覆盖了11个贫困村;重点打造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11个,乡村旅游民宿达标户33个,培育发展乡村旅游合作社、协会5家,星级农家乐与乡村酒店79家。

      聚焦老弱病残问题,立足兜底保障答题,破解无力脱贫难题。围绕贫困群众迫切需求,坚持普遍推进与特殊扶持相结合,不断强化针对特困群体的政策兜底力度,把政策含金度转化为群众满意度。一是教育扶贫资助更全。分阶段对2014年以来14984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给予资助,构建起“纵向贯通、横向联通、各级各类学校全覆盖,集免、奖、助、贷、补多位一体”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充分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权益。二是健康扶贫覆盖更广。深入开展健康扶贫“五大行动”,全面落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十免四补助”医疗救助政策和十个100%重点指标,确保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和慢性病门诊维持治疗医疗费用个人支付占比均控制在10%以内。三是社会保障兜底更宽。稳步推动贫困线与低保线“两线合一”,按照3300元/年的标准对7878名低保兜底人员发放生活补贴752.27万元,对10056名困难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62.804万元。四是住房安全建设更稳。整合使用危旧房改造、抗震设防、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等资金2465万元,大力实施732户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目前已开工732户、完工581户,开工率与完工率分别达100%与79%。

      聚焦内生动力问题,立足扶志扶智答题,破解固步自封难题。精神脱贫与物质脱贫并重,将扶贫与扶志、扶智同步推动,切实增强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动力和能力,消除思想根部惰性。一是帮扶“做引子”活政策。在全面落实261个贫困村“五个一”帮扶的基础上,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在20户以上的非贫困村共选派第一书记16名,组建农业技术巡回服务小组15个、落实帮扶干部3023名,扩充“三个一”;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在20户以下的非贫困村,落实帮扶干部1162名,实现“一对一”;对18个少数民族乡的40个贫困村明确由11位市政府领导联系指挥,多点切入,多层助力。以“感恩奋进”为主题,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期的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宣讲中央省市惠民政策,既讲到家,又用到位,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道关口。二是培训“出点子”强技术。充分利用农民夜校、村“两室”组织贫困群众学技术、强技能,让贫困群众清楚自身实际情况与生产发展优势,敢想敢干,敢闯敢破,全市今年已组织各类技术培训730场次,培训县乡村干部1.2万人次,培训贫困劳动力1.7万余人次。三是创评“戴帽子”激新风。持续深入开展“四好村”“文明家庭”、“和谐村组”、“星级文明户”、“科技示范户”等创建评比活动,增强荣誉感,激活新风气,摒弃“等靠要”思想,形成“比赶超”氛围,以正向新风促成脱贫新貌。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脱贫攻坚简报2017年第104期

  • 2017年08月11日 10时48分
  • 来源: 省扶贫移民局
  • 四川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7年8月1日

    雅安市“四聚四立四破”

    以解题思路打通深度贫困坚中之坚

      雅安市围绕革命老区、移民库区和地震灾区“三区”叠加的深度致贫特性,对主要深度贫困区域、群体进行全面分析,进一步笃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导向,着力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受限的贫困村组与“插花式”分布、老弱病残影响等特殊情形的贫困群众“两大主体”,聚焦重点问题,破解瓶颈难题,蓄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

      聚焦基础设施问题,立足重点项目答题,破解基建短板难题。今年以来,全市累计整合基建项目85个、建设资金3.31亿元精准投向贫困村,定向打通水、电、路、网建设“最后一公里”。一是完备供水体系。全面实施贫困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提高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障率与水质合格率,上半年,已解决和改善1021名贫困人口安全饮用水问题,8278名今年拟退出的贫困群众全部用上干净卫生自来水,占计划减贫人口9251人的89.48%。二是升级电网改造。突出解决贫困村供电半径长、供用电设施陈旧老化严重、存在运行安全隐患及用电质量差等突出问题,重点对4个县(区)63个贫困村实施农网改造工程,新建(改造)配变38台,新建(改造)10kV线路70.29公里,新建(改造)低压线路154.19公里。三是破除交通屏障。推进贫困村通乡油路、通村硬化路、入户道路等工程建设,畅通“毛细血管”,打通“断头路”,围绕贫困村产业发展,科学规划建设林区道路、生产便道,缩短产销对接空间,今年已全面完成县乡道改建、通村公路新建(改建)63.361公里。四是覆盖通信网络。在贫困村实现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和资源共享,统筹有线、无线和卫星三种覆盖方式,推动电视户户通、广播村村响和宽带乡村建设,重点针对105个贫困村实施通信网络改造工程,完成进度达67%。

      聚焦持续生产问题,立足生态优势答题,破解长效发展难题。始终坚持走“绿而美、绿变金”的特色扶贫之路,并作用在深度贫困地域,尤其针对中高山区贫困村的发展现状,通过挖掘生态优势,改变深贫形势。一是夯筑“五雅”实体。形成以“南部雅果和北部雅茶、雅竹、雅药、雅鱼”为体系的南北特色扶贫产业格局,提质增产,扩量出优,进一步发挥蒙顶山茶的区域公共品牌价值,将产业链延伸至深贫地区,不断培育壮大生产实体,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二是形成“串联”效应。建成三条百公里百万亩生态茶叶、果蔬、果药特色产业经济走廊,形成总长度超过1000里,总面积达468万亩的特色产业基地,贯穿全市8个县(区),将贫困户串联在经济发展带上,发挥“3+N”的辐射带动效应,覆盖并间接带动了151个贫困村与5.4万贫困人口,分别占全市261个贫困村的58%与103768名贫困人口的52%,构筑起以产业化综合扶贫带动区域性整体脱贫的新格局。三是建立“动车”模式。运用“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联动发力性能,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拉动有发展能力的贫困群众摆脱旧环境旧模式的生产桎梏。截至目前,全市261个贫困村已培育龙头企业1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02家、家庭农场120家,由新型经营主体带动1296户贫困户、3513人发展农业产业。四是打造“山水”经济。以农业旅游融合形成共建共享契合,将生态作为底色,用融合思路绘制“山水”经济图,跳出深贫地区的客观约束条件,运用主观能动性实现困境向佳境的转变、农场与市场的嫁接,打造集农业、生态、民俗、文化、休闲为一体的综合发展运营模式,生态资源转变为旅游客源。全市已建成8个康养基地,覆盖了11个贫困村;重点打造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11个,乡村旅游民宿达标户33个,培育发展乡村旅游合作社、协会5家,星级农家乐与乡村酒店79家。

      聚焦老弱病残问题,立足兜底保障答题,破解无力脱贫难题。围绕贫困群众迫切需求,坚持普遍推进与特殊扶持相结合,不断强化针对特困群体的政策兜底力度,把政策含金度转化为群众满意度。一是教育扶贫资助更全。分阶段对2014年以来14984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给予资助,构建起“纵向贯通、横向联通、各级各类学校全覆盖,集免、奖、助、贷、补多位一体”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充分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权益。二是健康扶贫覆盖更广。深入开展健康扶贫“五大行动”,全面落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十免四补助”医疗救助政策和十个100%重点指标,确保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和慢性病门诊维持治疗医疗费用个人支付占比均控制在10%以内。三是社会保障兜底更宽。稳步推动贫困线与低保线“两线合一”,按照3300元/年的标准对7878名低保兜底人员发放生活补贴752.27万元,对10056名困难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62.804万元。四是住房安全建设更稳。整合使用危旧房改造、抗震设防、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等资金2465万元,大力实施732户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目前已开工732户、完工581户,开工率与完工率分别达100%与79%。

      聚焦内生动力问题,立足扶志扶智答题,破解固步自封难题。精神脱贫与物质脱贫并重,将扶贫与扶志、扶智同步推动,切实增强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动力和能力,消除思想根部惰性。一是帮扶“做引子”活政策。在全面落实261个贫困村“五个一”帮扶的基础上,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在20户以上的非贫困村共选派第一书记16名,组建农业技术巡回服务小组15个、落实帮扶干部3023名,扩充“三个一”;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在20户以下的非贫困村,落实帮扶干部1162名,实现“一对一”;对18个少数民族乡的40个贫困村明确由11位市政府领导联系指挥,多点切入,多层助力。以“感恩奋进”为主题,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期的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宣讲中央省市惠民政策,既讲到家,又用到位,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道关口。二是培训“出点子”强技术。充分利用农民夜校、村“两室”组织贫困群众学技术、强技能,让贫困群众清楚自身实际情况与生产发展优势,敢想敢干,敢闯敢破,全市今年已组织各类技术培训730场次,培训县乡村干部1.2万人次,培训贫困劳动力1.7万余人次。三是创评“戴帽子”激新风。持续深入开展“四好村”“文明家庭”、“和谐村组”、“星级文明户”、“科技示范户”等创建评比活动,增强荣誉感,激活新风气,摒弃“等靠要”思想,形成“比赶超”氛围,以正向新风促成脱贫新貌。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