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脱贫攻坚简报2017年第91期

  • 2017年07月17日 10时29分
  • 来源: 省扶贫移民局
  • 【字体:
  • 四川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7年7月3日

      按:县级教育扶贫救助基金、卫生扶贫救助基金、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和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以下简称“四项扶贫基金”)是全省脱贫攻坚实践中的政策机制创新,旨在解决贫困群众现实难题和长远生计问题。现将部分地方的经验做法印发,供各地参考借鉴。

    泸州市坚持“四位一体”

    用好用活“四项扶贫基金”

      一、政府发挥主体作用,筹资金,定政策。按照省财政厅和泸州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财政部门负责牵头建好、管好、用好“四项扶贫基金”。市、区(县)两级财政通过调整预算、统筹公车拍卖、盘活结余资金等多种渠道,完成“四项扶贫基金”组建工作。在运行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不断补充资金,扩大基金规模。截至5月底,全市四项扶贫基金总规模达5.3亿元,其中:教育扶贫基金0.36亿元;卫生扶贫基金规模0.38亿元,各区县均达500万元以上规模;产业扶持基金规模2.88亿元,覆盖了全市324个贫困村且每村规模都在50万元以上,全市所有非贫困村也按村内贫困户1000元以上/户,其中泸县按3000元/户筹措资金组建了产业扶持基金;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1.68亿元。市、区(县)制定完善基金管理办法,印制《四项扶贫基金政策汇编》,确保基金管理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二、企业发挥引领作用,建基地,拓销路。引进正大、温氏、巨星、海生、联想佳沃等国家级龙头企业,让每个重点产业都有一个以上的龙头企业带动,在基地建设、技术培训、产品销售等方面为贫困户提供支持,带动贫困户稳定脱贫。

      三、银行发挥支撑作用,放贷款,给支持。各区县分别与农行、农商行、邮储银行等金融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按分险基金1:10比例投放扶贫小额信用贷款额度。签订协议后,合作银行迅速完成贫困户授信评级并发放贷款。截至5月底,全市发放扶贫小额贷款6.38亿元。

      四、群众发挥主体作用,投劳力,得收益。引导贫困户将产业扶持基金、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与其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涉农资金等整合打捆,集中用于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资产量化、入股以及寄养、托养、出租等多种形式,逐步实现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建立资产收益扶贫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户既有经营收益又有财产性收入,形成稳定增收来源。2016年全市扶持贫困户发展生产6.66万人,户均增收达3500元。

    巴中市全力抓好

    “四项扶贫基金”管理使用工作


      一、率先建立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2015年起,巴中市自行确定每年筹集资金7500万元(其中:市级2500万元,5个县区每年各安排1000万元),设立精准扶贫专项发展基金,即: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与合作银行签订协议,以分险基金5—10倍额度向贫困户发放贷款。制定《精准扶贫专项发展基金营运管理办法》、《精准扶贫财政金融互动政策贯彻实施办法》,建立防范贷款风险的配套保障政策。一是建立贷款风险补助金。市、县(区)两级每年分别按扶贫小额信贷余额的2%、5%建立贷款风险补偿金。二是建立贷款贴息制度。各县(区)对向贫困户发放的贷款,按“先收后贴”的方式进行全额贴息。三是建立保障保险机制。对向贫困户发放的用于发展生产的贷款保证保险,实行财政保费补贴。四是落实专项工作经费。对发放扶贫贷款较好的合作银行机构,将公共财政存款优先存入、并给予一定工作经费补助或奖励。截止5月底,全市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规模达4.3亿元,累计向3.5万户贫困户发放扶贫贷款14.9亿元,惠及13万贫困人口,有效破解贫困户产业发展贷款难。

      二、同步建立产业扶持基金。为兼顾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均衡发展,同步支持非贫困村贫困人口产业发展。县(区)分别按贫困村每村30—50万元、非贫困村贫困人口800元/人的标准,建立产业扶持基金。截止目前,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总规模达2.3亿元。按照操作简单、管理规范、方便于民的要求,各村均拟定了《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管理办法》,并上墙公布。明确了“额度控制、诚信周转、规范管理、注重绩效、保值增值”的使用管理原则,严格按照“户申请—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审核—张榜公示”等程序发放借款。目前,已发放资金1.7亿元、惠及8.7万贫困人口,使用率达76%。各地因情施策创新使用方式,确保基金发挥最大效益。一是探索“基金入股、收益分红”模式。有经营性资产的村注册集体资产管理公司,对经营性资产实行统一经营管理,引导贫困户将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入股管理公司,贫困户通过股权纽带,按股权份额收益分红。二是推行“协议回收、订单种植”模式。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引导借款贫困户与企业签订订单合同。政府和村社负责将产业规划到户到人,并协调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农户按合同约定按时、按质出售产品,从根本上解决销售难的问题。三是鼓励“示范引领、能人带动”模式。引导党员致富能手、外出返乡创业人士与借款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采取“党员+专合社+农户”、“公司+家庭农场+贫困户”等模式,助力贫困户产业致富。

      三、及时建立教育扶贫救助基金和卫生扶贫救助基金。目前,县(区)分别按300万元、500万元的标准,建立了总规模1900万元的教育扶贫救助基金;按300万元、600万元的标准,建立了总规模2048万元的卫生扶贫救助基金,其中卫生扶贫救助基金吸引社会捐赠资金98万元。截止5月底,全市教育扶贫基金发放152万元,救助贫困人口2013人;卫生扶贫基金发放242万元,救助贫困人口1530人,较好发挥了精准兜底的作用。

    南充市“三抓三到位”

    确保“四项扶贫基金”发挥实效

      一是抓会议精神贯彻,领导重视到位。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市财政局组织9个县(市、区)财政局长召开会议,专题研究贯彻落实意见。市、县两级财政部门强化“一把手”职责,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坚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二是抓工作部署落实,奖补激励到位。做大基金规模,再补脱贫攻坚“短板”。5月26日前,9个县(市、区)按教育、卫生基金分别不低于500万元,产业扶贫基金每个贫困村不低于50万元,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根据贷款需求足额补充的要求,及时调拨资金,做大做实基金规模。全市县级教育基金4844万元、卫生基金4603万元、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6.43亿元、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2.76亿元。加强政策宣讲,提高四项扶贫基金知晓度。各地分别制定四项扶贫基金管理细则,及时全面做到制度上墙。通过广播、电视、报纸、QQ群、微信群,以及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广泛宣传政策内容、申报程序,让贫困群众充分了解政策、用好政策。在《南充日报》开办专栏,每半月对四项扶贫基金相关政策、先进典型事例进行集中报道,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开展典型示范,注重成果总结宣传。6月初,市委、市政府组织全市分管县(市、区)长、财政局长等,在营山县召开了四项扶贫基金推进现场会,全面推广营山教育扶贫救助基金“五步工作法”,通过典型示范引领,促进各地认识再深化、措施再加强、成效再提升。建立奖补机制,有效激发工作积极性。今年,市财政从市级支农资金安排奖补资金1000万元,专项用于对四项扶贫基金管理规范、使用高效的县(市、区)奖补。

      三是抓督促检查指导,规范管理到位。一方面,市、县两级财政部门组成专门督查组,不定期深入贫困乡镇村社,扎实开展“四查四做到”:一查基金是否足额补齐,做到持续发挥效益;二查管理细则是否健全完善,做到基金使用规范运行;三查软件资料是否齐备,做到公告公示全覆盖,制度上墙入栏,群众家喻户晓;四查基金是否发挥实效,做到基金发放精准、程序合规、群众满意。另一方面,建立纪检、监察、财政、扶贫等部门联动监管机制,将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相结合,对违纪违规使用四项扶贫基金的行为“零容忍”、严处理,确保四项扶贫基金规范高效运行。

    凉山州“四项扶贫基金”

    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是提高认识,各级重视。召开各县(市)分管脱贫攻坚的副书记、常务副县(市)长参加的“四项扶贫基金”工作推进会,从党委、政府高度推动全州四项扶贫基金管理使用工作,着力解决凉山贫困群众现实特殊困难和长远发展生计。

      二是多元筹资,分步实施。按照“分步实施、逐步壮大”的原则,充实基金规模。截止5月26日,全面完成四项扶贫基金补充工作,补充额度2.9亿元,基金总规模达12.4亿元。教育、卫生扶贫救助基金县均规模分别为371万元和365万元,其中:西昌市、盐源县、布拖县,会理县达500万元以上。2072个贫困村的产业扶持基金村均规模34.6万元,西昌市、布拖县、喜德县的村均标准为50万元以上。非贫困村的产业扶持基金规模4976万元。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达4亿元,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三是完善制度,加强培训。各县市针对四项扶贫基金运行中的问题,切实加以整改。修改完善四项扶贫基金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依法依规管理使用,提升使用效益。开展多种形式、多层次的入村入户培训,把四项扶贫基金申请内容、程序、标准等印制在《建档立卡贫困户政策明白卡》,与历书相结合,并翻译成彝、藏文,发放到每一个建档立卡贫困户手中,做到家喻户晓。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脱贫攻坚简报2017年第91期

  • 2017年07月17日 10时29分
  • 来源: 省扶贫移民局
  • 四川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7年7月3日

      按:县级教育扶贫救助基金、卫生扶贫救助基金、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和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以下简称“四项扶贫基金”)是全省脱贫攻坚实践中的政策机制创新,旨在解决贫困群众现实难题和长远生计问题。现将部分地方的经验做法印发,供各地参考借鉴。

    泸州市坚持“四位一体”

    用好用活“四项扶贫基金”

      一、政府发挥主体作用,筹资金,定政策。按照省财政厅和泸州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财政部门负责牵头建好、管好、用好“四项扶贫基金”。市、区(县)两级财政通过调整预算、统筹公车拍卖、盘活结余资金等多种渠道,完成“四项扶贫基金”组建工作。在运行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不断补充资金,扩大基金规模。截至5月底,全市四项扶贫基金总规模达5.3亿元,其中:教育扶贫基金0.36亿元;卫生扶贫基金规模0.38亿元,各区县均达500万元以上规模;产业扶持基金规模2.88亿元,覆盖了全市324个贫困村且每村规模都在50万元以上,全市所有非贫困村也按村内贫困户1000元以上/户,其中泸县按3000元/户筹措资金组建了产业扶持基金;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1.68亿元。市、区(县)制定完善基金管理办法,印制《四项扶贫基金政策汇编》,确保基金管理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二、企业发挥引领作用,建基地,拓销路。引进正大、温氏、巨星、海生、联想佳沃等国家级龙头企业,让每个重点产业都有一个以上的龙头企业带动,在基地建设、技术培训、产品销售等方面为贫困户提供支持,带动贫困户稳定脱贫。

      三、银行发挥支撑作用,放贷款,给支持。各区县分别与农行、农商行、邮储银行等金融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按分险基金1:10比例投放扶贫小额信用贷款额度。签订协议后,合作银行迅速完成贫困户授信评级并发放贷款。截至5月底,全市发放扶贫小额贷款6.38亿元。

      四、群众发挥主体作用,投劳力,得收益。引导贫困户将产业扶持基金、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与其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涉农资金等整合打捆,集中用于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资产量化、入股以及寄养、托养、出租等多种形式,逐步实现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建立资产收益扶贫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户既有经营收益又有财产性收入,形成稳定增收来源。2016年全市扶持贫困户发展生产6.66万人,户均增收达3500元。

    巴中市全力抓好

    “四项扶贫基金”管理使用工作


      一、率先建立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2015年起,巴中市自行确定每年筹集资金7500万元(其中:市级2500万元,5个县区每年各安排1000万元),设立精准扶贫专项发展基金,即: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与合作银行签订协议,以分险基金5—10倍额度向贫困户发放贷款。制定《精准扶贫专项发展基金营运管理办法》、《精准扶贫财政金融互动政策贯彻实施办法》,建立防范贷款风险的配套保障政策。一是建立贷款风险补助金。市、县(区)两级每年分别按扶贫小额信贷余额的2%、5%建立贷款风险补偿金。二是建立贷款贴息制度。各县(区)对向贫困户发放的贷款,按“先收后贴”的方式进行全额贴息。三是建立保障保险机制。对向贫困户发放的用于发展生产的贷款保证保险,实行财政保费补贴。四是落实专项工作经费。对发放扶贫贷款较好的合作银行机构,将公共财政存款优先存入、并给予一定工作经费补助或奖励。截止5月底,全市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规模达4.3亿元,累计向3.5万户贫困户发放扶贫贷款14.9亿元,惠及13万贫困人口,有效破解贫困户产业发展贷款难。

      二、同步建立产业扶持基金。为兼顾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均衡发展,同步支持非贫困村贫困人口产业发展。县(区)分别按贫困村每村30—50万元、非贫困村贫困人口800元/人的标准,建立产业扶持基金。截止目前,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总规模达2.3亿元。按照操作简单、管理规范、方便于民的要求,各村均拟定了《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管理办法》,并上墙公布。明确了“额度控制、诚信周转、规范管理、注重绩效、保值增值”的使用管理原则,严格按照“户申请—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审核—张榜公示”等程序发放借款。目前,已发放资金1.7亿元、惠及8.7万贫困人口,使用率达76%。各地因情施策创新使用方式,确保基金发挥最大效益。一是探索“基金入股、收益分红”模式。有经营性资产的村注册集体资产管理公司,对经营性资产实行统一经营管理,引导贫困户将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入股管理公司,贫困户通过股权纽带,按股权份额收益分红。二是推行“协议回收、订单种植”模式。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引导借款贫困户与企业签订订单合同。政府和村社负责将产业规划到户到人,并协调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农户按合同约定按时、按质出售产品,从根本上解决销售难的问题。三是鼓励“示范引领、能人带动”模式。引导党员致富能手、外出返乡创业人士与借款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采取“党员+专合社+农户”、“公司+家庭农场+贫困户”等模式,助力贫困户产业致富。

      三、及时建立教育扶贫救助基金和卫生扶贫救助基金。目前,县(区)分别按300万元、500万元的标准,建立了总规模1900万元的教育扶贫救助基金;按300万元、600万元的标准,建立了总规模2048万元的卫生扶贫救助基金,其中卫生扶贫救助基金吸引社会捐赠资金98万元。截止5月底,全市教育扶贫基金发放152万元,救助贫困人口2013人;卫生扶贫基金发放242万元,救助贫困人口1530人,较好发挥了精准兜底的作用。

    南充市“三抓三到位”

    确保“四项扶贫基金”发挥实效

      一是抓会议精神贯彻,领导重视到位。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市财政局组织9个县(市、区)财政局长召开会议,专题研究贯彻落实意见。市、县两级财政部门强化“一把手”职责,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坚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二是抓工作部署落实,奖补激励到位。做大基金规模,再补脱贫攻坚“短板”。5月26日前,9个县(市、区)按教育、卫生基金分别不低于500万元,产业扶贫基金每个贫困村不低于50万元,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根据贷款需求足额补充的要求,及时调拨资金,做大做实基金规模。全市县级教育基金4844万元、卫生基金4603万元、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6.43亿元、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2.76亿元。加强政策宣讲,提高四项扶贫基金知晓度。各地分别制定四项扶贫基金管理细则,及时全面做到制度上墙。通过广播、电视、报纸、QQ群、微信群,以及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广泛宣传政策内容、申报程序,让贫困群众充分了解政策、用好政策。在《南充日报》开办专栏,每半月对四项扶贫基金相关政策、先进典型事例进行集中报道,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开展典型示范,注重成果总结宣传。6月初,市委、市政府组织全市分管县(市、区)长、财政局长等,在营山县召开了四项扶贫基金推进现场会,全面推广营山教育扶贫救助基金“五步工作法”,通过典型示范引领,促进各地认识再深化、措施再加强、成效再提升。建立奖补机制,有效激发工作积极性。今年,市财政从市级支农资金安排奖补资金1000万元,专项用于对四项扶贫基金管理规范、使用高效的县(市、区)奖补。

      三是抓督促检查指导,规范管理到位。一方面,市、县两级财政部门组成专门督查组,不定期深入贫困乡镇村社,扎实开展“四查四做到”:一查基金是否足额补齐,做到持续发挥效益;二查管理细则是否健全完善,做到基金使用规范运行;三查软件资料是否齐备,做到公告公示全覆盖,制度上墙入栏,群众家喻户晓;四查基金是否发挥实效,做到基金发放精准、程序合规、群众满意。另一方面,建立纪检、监察、财政、扶贫等部门联动监管机制,将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相结合,对违纪违规使用四项扶贫基金的行为“零容忍”、严处理,确保四项扶贫基金规范高效运行。

    凉山州“四项扶贫基金”

    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是提高认识,各级重视。召开各县(市)分管脱贫攻坚的副书记、常务副县(市)长参加的“四项扶贫基金”工作推进会,从党委、政府高度推动全州四项扶贫基金管理使用工作,着力解决凉山贫困群众现实特殊困难和长远发展生计。

      二是多元筹资,分步实施。按照“分步实施、逐步壮大”的原则,充实基金规模。截止5月26日,全面完成四项扶贫基金补充工作,补充额度2.9亿元,基金总规模达12.4亿元。教育、卫生扶贫救助基金县均规模分别为371万元和365万元,其中:西昌市、盐源县、布拖县,会理县达500万元以上。2072个贫困村的产业扶持基金村均规模34.6万元,西昌市、布拖县、喜德县的村均标准为50万元以上。非贫困村的产业扶持基金规模4976万元。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达4亿元,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三是完善制度,加强培训。各县市针对四项扶贫基金运行中的问题,切实加以整改。修改完善四项扶贫基金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依法依规管理使用,提升使用效益。开展多种形式、多层次的入村入户培训,把四项扶贫基金申请内容、程序、标准等印制在《建档立卡贫困户政策明白卡》,与历书相结合,并翻译成彝、藏文,发放到每一个建档立卡贫困户手中,做到家喻户晓。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