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扶贫资金打捆 贫困户异地入股分红

  • 2017年06月09日 15时09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6月5日,仪陇县日兴镇黎明村食用菌产业园区内,数台挖掘机来回穿梭。远处,一栋面积上千平方米的玻璃大棚已落成。“这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香菇种植智能控温玻璃大棚,还要建两栋。全面建成后每年产37.5万公斤香菇,年产值300余万元。”业主罗彬说。

      不仅业主受益。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黎明村27户贫困户每户通过扶贫小额信贷入股5万元,每年保底分红,平时还有务工收入,“初步估计,入股贫困户每年收入在3万—5万元。”

      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对于南充,难在哪里?“一方面是要完成3个贫困县(区)‘摘帽’和410个贫困村退出、8.3万贫困人口脱贫的年度目标任务,一方面还要防止返贫,增强‘造血’功能,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南充市委书记宋朝华说。

      破题关键,还在于增收。新一轮脱贫攻坚战,南充怎么打?

      跨村连片 做大脱贫产业

      2015年,罗彬在马鞍镇险岩村投资建设80亩食用菌产业园,其公司负责技术指导、产品回收、市场销售,合作社负责统一采购物资、统一生产菌袋和统一管理,村民生产的食用菌按保底价回购,头一年产值就达200余万元。“一年四季产香菇,全部本地鲜销,产品供不应求。”罗彬一直想要扩大规模。

      年初,接到乡镇的投资邀请,罗彬在黎明村走了一圈后,心里有了底,“光热条件好,产业路完备,村民致富意愿强。”一个多月时间,产业园破土动工。这次罗彬打算增加菌种,并进行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

      不只是仪陇。西充县在10个乡镇、103个村打造百公里香桃产业园区,园区内贫困村、贫困户全部入园,实现跨村连片开发。靠着香桃,古楼镇书房坪村村民岳宗勤去年摘掉“穷帽子”,“自家3亩土地入股合作社,桃园打工每天有50元的收入,桃子卖出后还有分红。”目前,这一园区已带动10个贫困村3364名贫困村民就地务工,实现人均产业增收近5000元。

      在南充,“发展大产业、建设大园区、带动大扶贫”已成共识。“引进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带动地域相邻、产业趋同的周边村走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之路,贫困户才能实现持续增收。”宋朝华说。目前,南充共建立326个脱贫奔康产业园,带动全市2.5万贫困户实现户年均增收万元以上。今年计划建成550个贫困村脱贫奔康产业园,让贫困村“村村有脱贫产业、户户有致富门路”。

      资金打捆 异地入股分红

      6月4日,高坪区溪头乡金华村本味农业柑橘产业园,漫山遍野的柑橘树,枝头已结满小小的柑橘。端午小长假,络绎不绝的游客让村民陈光明的农家乐着实火了一把,“等下半年品果节来了,更是要忙得脚不着地!”

      作为当地龙头企业,产业园面积已发展至11000多亩,拥有10多种新品柑橘,全年有花有果。

      如何让更多贫困户分享“红利”?通过创新管理模式与税收减免、利益分成等机制,当地15个村190余户贫困户以小额信贷资金220余万元入股园区合作社,除了保底分红,合作社还拿出利润的20%进行二次返利。

      离园区15公里的红光村就尝到了甜头。全村15户贫困户入股合作社,共计39万元。“入股4万元,每年分红3200元,自己再打点零工,日子就有了盼头。”贫困户滕彩泽笑着说。

      在高坪区扶贫移民局副局长郑帮学看来,“这些做法打破地域限制,通过异地共建、托管、入股等方式,实现资源共用和互利共赢,让贫困户‘借力’发展。”

      探索不止于此。去年,当地将贫困户到户资金、小额信贷资金打捆入股南充三环电子有限公司,入股贫困户每年保底分红1500元。“最近我们在和明宇集团商议,吸纳贫困户以小额信贷入股分红,进一步探索‘政府+银行+企业+贫困户’模式。”郑帮学说。

      技能培训 助贫困户就业

      政府帮企业带,致富增收还得靠自己。“关键是学会一技之长,才能在脱贫路上走得远。”来自嘉陵区一立镇围塘坝村的杜秋艳道出了心声。

      由于家境贫困,杜秋艳中专辍学后到一家服装厂打工,“没有技术,一天做到晚每月只有2000多元。”今年2月,包括杜秋艳在内的36名建档立卡贫困村民,成为南充首个“扶贫专班”学员,在南充技师学院系统学习数控车工理论、机械加工、金属材料使用等课程。结业后,全部被四川人本轴承、三环电子、嘉美印染等企业录用。“现在每月有3500元工资,而且有了职业资格证书,就相当于有了‘金刚钻’。”杜秋艳高兴地说。

      在高坪区石圭镇璧山村,高坪斑竹竹艺有限公司为贫困户培训竹编技能、提供原材料,实行订单加工、上门收购。68岁的贫困户刘先贵,一天能够独自编4-5个灯笼,每月能挣1000多元。除吸纳贫困户务工,公司还租用贫困村闲置的校舍、活动室、农房,建起竹编技术培训及加工点。目前,已有300余贫困人员接受培训,年生产竹编系列产品12万余件。今年,南充还将通过农民夜校、“田间课堂”等形式,免费培训3万人。

      目前,南充正在对今年8.3万计划脱贫人口进行摸排,录入就业部门大数据平台,并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援助。年内,还将通过“省外劳务协作+驻外商会+本地园区企业+农业产业基地”模式,组建1000户以上实力企业,对口吸纳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并加强与厦门、重庆、北京、上海等地劳务部门合作,帮助贫困人口就业。 (记者 伍力)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扶贫资金打捆 贫困户异地入股分红

  • 2017年06月09日 15时09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6月5日,仪陇县日兴镇黎明村食用菌产业园区内,数台挖掘机来回穿梭。远处,一栋面积上千平方米的玻璃大棚已落成。“这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香菇种植智能控温玻璃大棚,还要建两栋。全面建成后每年产37.5万公斤香菇,年产值300余万元。”业主罗彬说。

      不仅业主受益。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黎明村27户贫困户每户通过扶贫小额信贷入股5万元,每年保底分红,平时还有务工收入,“初步估计,入股贫困户每年收入在3万—5万元。”

      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对于南充,难在哪里?“一方面是要完成3个贫困县(区)‘摘帽’和410个贫困村退出、8.3万贫困人口脱贫的年度目标任务,一方面还要防止返贫,增强‘造血’功能,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南充市委书记宋朝华说。

      破题关键,还在于增收。新一轮脱贫攻坚战,南充怎么打?

      跨村连片 做大脱贫产业

      2015年,罗彬在马鞍镇险岩村投资建设80亩食用菌产业园,其公司负责技术指导、产品回收、市场销售,合作社负责统一采购物资、统一生产菌袋和统一管理,村民生产的食用菌按保底价回购,头一年产值就达200余万元。“一年四季产香菇,全部本地鲜销,产品供不应求。”罗彬一直想要扩大规模。

      年初,接到乡镇的投资邀请,罗彬在黎明村走了一圈后,心里有了底,“光热条件好,产业路完备,村民致富意愿强。”一个多月时间,产业园破土动工。这次罗彬打算增加菌种,并进行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

      不只是仪陇。西充县在10个乡镇、103个村打造百公里香桃产业园区,园区内贫困村、贫困户全部入园,实现跨村连片开发。靠着香桃,古楼镇书房坪村村民岳宗勤去年摘掉“穷帽子”,“自家3亩土地入股合作社,桃园打工每天有50元的收入,桃子卖出后还有分红。”目前,这一园区已带动10个贫困村3364名贫困村民就地务工,实现人均产业增收近5000元。

      在南充,“发展大产业、建设大园区、带动大扶贫”已成共识。“引进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带动地域相邻、产业趋同的周边村走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之路,贫困户才能实现持续增收。”宋朝华说。目前,南充共建立326个脱贫奔康产业园,带动全市2.5万贫困户实现户年均增收万元以上。今年计划建成550个贫困村脱贫奔康产业园,让贫困村“村村有脱贫产业、户户有致富门路”。

      资金打捆 异地入股分红

      6月4日,高坪区溪头乡金华村本味农业柑橘产业园,漫山遍野的柑橘树,枝头已结满小小的柑橘。端午小长假,络绎不绝的游客让村民陈光明的农家乐着实火了一把,“等下半年品果节来了,更是要忙得脚不着地!”

      作为当地龙头企业,产业园面积已发展至11000多亩,拥有10多种新品柑橘,全年有花有果。

      如何让更多贫困户分享“红利”?通过创新管理模式与税收减免、利益分成等机制,当地15个村190余户贫困户以小额信贷资金220余万元入股园区合作社,除了保底分红,合作社还拿出利润的20%进行二次返利。

      离园区15公里的红光村就尝到了甜头。全村15户贫困户入股合作社,共计39万元。“入股4万元,每年分红3200元,自己再打点零工,日子就有了盼头。”贫困户滕彩泽笑着说。

      在高坪区扶贫移民局副局长郑帮学看来,“这些做法打破地域限制,通过异地共建、托管、入股等方式,实现资源共用和互利共赢,让贫困户‘借力’发展。”

      探索不止于此。去年,当地将贫困户到户资金、小额信贷资金打捆入股南充三环电子有限公司,入股贫困户每年保底分红1500元。“最近我们在和明宇集团商议,吸纳贫困户以小额信贷入股分红,进一步探索‘政府+银行+企业+贫困户’模式。”郑帮学说。

      技能培训 助贫困户就业

      政府帮企业带,致富增收还得靠自己。“关键是学会一技之长,才能在脱贫路上走得远。”来自嘉陵区一立镇围塘坝村的杜秋艳道出了心声。

      由于家境贫困,杜秋艳中专辍学后到一家服装厂打工,“没有技术,一天做到晚每月只有2000多元。”今年2月,包括杜秋艳在内的36名建档立卡贫困村民,成为南充首个“扶贫专班”学员,在南充技师学院系统学习数控车工理论、机械加工、金属材料使用等课程。结业后,全部被四川人本轴承、三环电子、嘉美印染等企业录用。“现在每月有3500元工资,而且有了职业资格证书,就相当于有了‘金刚钻’。”杜秋艳高兴地说。

      在高坪区石圭镇璧山村,高坪斑竹竹艺有限公司为贫困户培训竹编技能、提供原材料,实行订单加工、上门收购。68岁的贫困户刘先贵,一天能够独自编4-5个灯笼,每月能挣1000多元。除吸纳贫困户务工,公司还租用贫困村闲置的校舍、活动室、农房,建起竹编技术培训及加工点。目前,已有300余贫困人员接受培训,年生产竹编系列产品12万余件。今年,南充还将通过农民夜校、“田间课堂”等形式,免费培训3万人。

      目前,南充正在对今年8.3万计划脱贫人口进行摸排,录入就业部门大数据平台,并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援助。年内,还将通过“省外劳务协作+驻外商会+本地园区企业+农业产业基地”模式,组建1000户以上实力企业,对口吸纳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并加强与厦门、重庆、北京、上海等地劳务部门合作,帮助贫困人口就业。 (记者 伍力)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