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脱贫攻坚简报2017年第69期

  • 2017年05月27日 15时01分
  • 来源: 四川扶贫移民网
  • 【字体:
  • 四川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7年5月17日

    用活“加减乘除”抓实健康扶贫

    ——广安市广安区着力破解贫困群众就医难题

      广安市广安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4年精准识别贫困村136个、贫困户16870户54483人,其中“因病致贫”12268户、18518人,占建档立卡贫困户总数的72.72%。近年来,广安区大力实施健康扶贫工程,通过硬件配备做“加法”、就医支付做“减法”、公卫保障做“乘法”、机制障碍做“除法”,着力破解贫困群众就医难题。

      硬件配备做“加法”,改善基层医疗环境。一是着力加强达标卫生院建设。把乡镇达标卫生院建设作为全面改善基层医疗服务环境的重点环节,全面推进乡镇医疗卫生机构达标建设,全区31所乡镇(中心)卫生院平均建筑面积达1293.80平方米,每千服务人口床位达1.15张。二是着力加强达标卫生室建设。把贫困村达标卫生室建设作为全面改善基层医疗服务环境的关键枢纽,投入资金600万元在85个退出贫困村建成标准化卫生室,均设置独立的药房、诊断室、观察治疗室,并配备专职医师和医疗设施。三是着力加强医疗能力提升。把医疗能力提升作为全面改善基层医疗服务环境的根本要津,投入资金6000余万元为全区基层医疗机构添置500余台现代化医疗设备,实现各乡镇(中心)卫生院新增临床医疗技术13项、诊断检查27项、中医药适宜技术8项。

      就医支付做“减法”,缓解基层患者负担。一是大力降低住院支付。制定《广安市广安区脱贫攻坚医疗卫生保障实施方案》,推进“两保、三救助、三基金”医保扶持,切实解决贫困群众看病贵的问题。2017年以来,全区贫困人口区内住院5189人次,医疗总费用2193.62万元,补偿2193.62万元,补偿率100%。二是全免住院起付线,实行先诊疗后结算。实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区内住院免起付线和先诊疗后结算制度,并在各级医疗机构开设贫困群众挂号专用窗口、绿色就医通道及“一站式”报销综合服务窗口,实现贫困群众就医优先保障。三是全额代缴参合金。投入专项资金800余万元全额代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合个人支付部分,实现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新农合参合率100%,大病保险参保率100%。四是设立专项救助资金。建立500万元专项救助基金,专门对慢性病和重特大疾病予以特别救助,进一步减轻贫困群众就医负担,现已累计救助慢性病门诊5000余人次、重特大疾病800余人次。

      公卫保障做“乘法”,优化基层服务效能。一是开展乡村(社区)医生签约服务。大力开展乡村(社区)医生签约服务活动,为患病群众提供个性化医疗卫生服务。目前,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签约服务率达100%。二是强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有机结合,全面落实1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100%。三是实施贫困人口免费健康体检。以集中体检为主、医疗小分队上门服务为辅,为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开展免费健康体检,确保疾病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四是促进健康生活方式养成。将健康生活方式养成与爱国卫生运动相结合,印发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开展健康促进、健康巡讲等专题活动,已累计开展健康教育知识讲座与健康咨询418次、发放宣传资料20余万份。

      机制障碍做“除法”,集聚基层医疗资源。一是创新基层用人机制。实行高职低聘、低职高聘的动态管理机制,优先提拔任用23名懂技术、善管理、品行好的业务骨干,有效提升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干事创业激情。充分发挥人才引进优惠政策作用,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队伍结构,已引进医学类硕士研究生13人、副高职称以上7人,为基层医疗机构充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62名。二是推进“一体化”管理改革。在浓洄、石笋片区实施“一体化”管理试点,对片区部分乡镇卫生院实行人员、财务、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一体化”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整体效能。三是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通过城乡对口支援、远程医疗、巡回医疗活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乡镇,不断提高医疗服务公平性、可及性。目前,已选派36名医护骨干对口支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西南科技大学以“智力、产业、教育”三位一体

    扶贫开发模式精准发力开展定点扶贫工作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统一部署,西南科技大学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智力、信息等自身优势,先后在阿坝州松潘县,绵阳市北门县、盐亭县、安县,凉山州布拖县等9个市(县、区)开展定点扶贫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管理干部素质和能力的不断增强,农牧民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脱贫致富能力明显提升,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定点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以智力扶贫为出发点,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

      根据自身特点,结合专业特色优势,组织实施“农民上大学,博士下田间,干部转观念,专家进村寨”的现代人才支撑工程方案,积极加强对帮扶地区的智力支持。2012年,学校组织政治学院专家为松潘县2008年以来新录用的123名公务员开展了综合能力培训。2013年,学校对松潘县骨干文秘培训班100余名学员进行了新闻写作与摄影知识培训,并对来自全县各单位、各乡镇的140余名财会人员进行了培训。2014年,学校针对松潘县当地农户农业技术水平、“9+3”干部结构层次、财务人员综合素质提升等开设了养殖、农业、财务、办公事务的多类型培训班。2015年,学校再次选派优秀师资到松潘对县域“9+3”公务人员、优秀干部及人才科级培养对象进行能力提升培训。2016年,学校联合省环保厅开展了松潘县建档立卡贫困村“第一书记”培训班,并邀请了优秀“第一书记”与学员进行了深入交流。

      二、以产业扶贫为立足点,为扶贫地全面脱贫致富积蓄力量

      坚持将定点扶贫工作与当地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加强规划,助推村民致富增收。一是针对松潘县农牧业大县的实际情况,定期或不定期选派专业教师传授农业技术规程和增产措施。学校派出的博士团队成功实现了高原夏秋草莓的试种,开启了藏香猪合作项目,助推了松潘打造的蔬菜产业和畜牧产业“两张名片”。二是采取“请出来”和“主动上门”的方式,开展农技干部知识与观念更新培训,为当地农牧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三是积极探索科技服务“三农”的新模式,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专家服务体系。四是针对松潘矿产资源和生态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学校组织了专家团队多次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指导,并帮助开发了“岷江源生态湿地公园”。

      2016年,对松潘县水桶村开展对口扶贫工作以来,针对当地单一的蔬菜种植结构,投资近20万元建设了生态农业实验示范基地。立足布拖和苍溪的实际,组织专家对乐安湿地保护区建设、羊肚菌种植项目引进及小城镇的规划建设等方面给予了重点支持,为当地产业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三、以教育扶贫为着力点,大力支持当地教育事业发展

      教育扶贫是“挖穷根”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西南科技大学高度重视对扶贫地教育发展的帮扶,继2012年为松潘寒盼村小学捐赠电脑、学生学习大礼包、蒸饭器和烤火炉等价值4万余元的物品后,多次组织“三下乡”慰问团到帮扶地小学开展慰问活动,捐赠了大量的药品、体育器材和学习用品,援建了活动室等。慰问团的青年志愿者与当地藏区儿童结成了帮扶对子。2014年,对涪城区吴家镇吴家小学近200名留守儿童建立了长期定点帮扶机制。2016年,向布拖县民族中心小学捐赠了20万元,用于建设远程教育示范基地,进一步提升了当地的义务教育水平。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脱贫攻坚简报2017年第69期

  • 2017年05月27日 15时01分
  • 来源: 四川扶贫移民网
  • 四川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7年5月17日

    用活“加减乘除”抓实健康扶贫

    ——广安市广安区着力破解贫困群众就医难题

      广安市广安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4年精准识别贫困村136个、贫困户16870户54483人,其中“因病致贫”12268户、18518人,占建档立卡贫困户总数的72.72%。近年来,广安区大力实施健康扶贫工程,通过硬件配备做“加法”、就医支付做“减法”、公卫保障做“乘法”、机制障碍做“除法”,着力破解贫困群众就医难题。

      硬件配备做“加法”,改善基层医疗环境。一是着力加强达标卫生院建设。把乡镇达标卫生院建设作为全面改善基层医疗服务环境的重点环节,全面推进乡镇医疗卫生机构达标建设,全区31所乡镇(中心)卫生院平均建筑面积达1293.80平方米,每千服务人口床位达1.15张。二是着力加强达标卫生室建设。把贫困村达标卫生室建设作为全面改善基层医疗服务环境的关键枢纽,投入资金600万元在85个退出贫困村建成标准化卫生室,均设置独立的药房、诊断室、观察治疗室,并配备专职医师和医疗设施。三是着力加强医疗能力提升。把医疗能力提升作为全面改善基层医疗服务环境的根本要津,投入资金6000余万元为全区基层医疗机构添置500余台现代化医疗设备,实现各乡镇(中心)卫生院新增临床医疗技术13项、诊断检查27项、中医药适宜技术8项。

      就医支付做“减法”,缓解基层患者负担。一是大力降低住院支付。制定《广安市广安区脱贫攻坚医疗卫生保障实施方案》,推进“两保、三救助、三基金”医保扶持,切实解决贫困群众看病贵的问题。2017年以来,全区贫困人口区内住院5189人次,医疗总费用2193.62万元,补偿2193.62万元,补偿率100%。二是全免住院起付线,实行先诊疗后结算。实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区内住院免起付线和先诊疗后结算制度,并在各级医疗机构开设贫困群众挂号专用窗口、绿色就医通道及“一站式”报销综合服务窗口,实现贫困群众就医优先保障。三是全额代缴参合金。投入专项资金800余万元全额代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合个人支付部分,实现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新农合参合率100%,大病保险参保率100%。四是设立专项救助资金。建立500万元专项救助基金,专门对慢性病和重特大疾病予以特别救助,进一步减轻贫困群众就医负担,现已累计救助慢性病门诊5000余人次、重特大疾病800余人次。

      公卫保障做“乘法”,优化基层服务效能。一是开展乡村(社区)医生签约服务。大力开展乡村(社区)医生签约服务活动,为患病群众提供个性化医疗卫生服务。目前,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签约服务率达100%。二是强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有机结合,全面落实1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100%。三是实施贫困人口免费健康体检。以集中体检为主、医疗小分队上门服务为辅,为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开展免费健康体检,确保疾病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四是促进健康生活方式养成。将健康生活方式养成与爱国卫生运动相结合,印发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开展健康促进、健康巡讲等专题活动,已累计开展健康教育知识讲座与健康咨询418次、发放宣传资料20余万份。

      机制障碍做“除法”,集聚基层医疗资源。一是创新基层用人机制。实行高职低聘、低职高聘的动态管理机制,优先提拔任用23名懂技术、善管理、品行好的业务骨干,有效提升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干事创业激情。充分发挥人才引进优惠政策作用,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队伍结构,已引进医学类硕士研究生13人、副高职称以上7人,为基层医疗机构充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62名。二是推进“一体化”管理改革。在浓洄、石笋片区实施“一体化”管理试点,对片区部分乡镇卫生院实行人员、财务、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一体化”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整体效能。三是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通过城乡对口支援、远程医疗、巡回医疗活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乡镇,不断提高医疗服务公平性、可及性。目前,已选派36名医护骨干对口支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西南科技大学以“智力、产业、教育”三位一体

    扶贫开发模式精准发力开展定点扶贫工作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统一部署,西南科技大学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智力、信息等自身优势,先后在阿坝州松潘县,绵阳市北门县、盐亭县、安县,凉山州布拖县等9个市(县、区)开展定点扶贫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管理干部素质和能力的不断增强,农牧民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脱贫致富能力明显提升,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定点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以智力扶贫为出发点,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

      根据自身特点,结合专业特色优势,组织实施“农民上大学,博士下田间,干部转观念,专家进村寨”的现代人才支撑工程方案,积极加强对帮扶地区的智力支持。2012年,学校组织政治学院专家为松潘县2008年以来新录用的123名公务员开展了综合能力培训。2013年,学校对松潘县骨干文秘培训班100余名学员进行了新闻写作与摄影知识培训,并对来自全县各单位、各乡镇的140余名财会人员进行了培训。2014年,学校针对松潘县当地农户农业技术水平、“9+3”干部结构层次、财务人员综合素质提升等开设了养殖、农业、财务、办公事务的多类型培训班。2015年,学校再次选派优秀师资到松潘对县域“9+3”公务人员、优秀干部及人才科级培养对象进行能力提升培训。2016年,学校联合省环保厅开展了松潘县建档立卡贫困村“第一书记”培训班,并邀请了优秀“第一书记”与学员进行了深入交流。

      二、以产业扶贫为立足点,为扶贫地全面脱贫致富积蓄力量

      坚持将定点扶贫工作与当地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加强规划,助推村民致富增收。一是针对松潘县农牧业大县的实际情况,定期或不定期选派专业教师传授农业技术规程和增产措施。学校派出的博士团队成功实现了高原夏秋草莓的试种,开启了藏香猪合作项目,助推了松潘打造的蔬菜产业和畜牧产业“两张名片”。二是采取“请出来”和“主动上门”的方式,开展农技干部知识与观念更新培训,为当地农牧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三是积极探索科技服务“三农”的新模式,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专家服务体系。四是针对松潘矿产资源和生态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学校组织了专家团队多次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指导,并帮助开发了“岷江源生态湿地公园”。

      2016年,对松潘县水桶村开展对口扶贫工作以来,针对当地单一的蔬菜种植结构,投资近20万元建设了生态农业实验示范基地。立足布拖和苍溪的实际,组织专家对乐安湿地保护区建设、羊肚菌种植项目引进及小城镇的规划建设等方面给予了重点支持,为当地产业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三、以教育扶贫为着力点,大力支持当地教育事业发展

      教育扶贫是“挖穷根”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西南科技大学高度重视对扶贫地教育发展的帮扶,继2012年为松潘寒盼村小学捐赠电脑、学生学习大礼包、蒸饭器和烤火炉等价值4万余元的物品后,多次组织“三下乡”慰问团到帮扶地小学开展慰问活动,捐赠了大量的药品、体育器材和学习用品,援建了活动室等。慰问团的青年志愿者与当地藏区儿童结成了帮扶对子。2014年,对涪城区吴家镇吴家小学近200名留守儿童建立了长期定点帮扶机制。2016年,向布拖县民族中心小学捐赠了20万元,用于建设远程教育示范基地,进一步提升了当地的义务教育水平。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