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筑成都都市现代农业新高地

  • 2017年05月27日 10时01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构筑都市现代农业新高地”,近日,在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成为成都农业新目标。

      以时间为轴,这一新目标是对成都探路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考和实践成果的总和。

      以空间为轴,这一新目标呈现了成都在1.46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对农业现代化有益的尝试和调整,将不断提升各类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寻求都市农业的最佳效益。

      以改革为轴,这一新目标凸显了成都一手抓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一手抓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与政府、政策形成合力,集成运用改革成果,融合一二三产业,融合生活、生产与生态。

      以时间为轴 从平原农耕到都市农业新高地

      2013年的两个数据,标记成都农业发展的关键转折点——

      2013年,成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996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985元。

      根据农业发展规律,当大城市人均GDP达到2000—3000美元左右的时候,就可能进入都市农业阶段。

      2014年4月,《半月谈》杂志总结成都统筹城乡发展时,首次提出“都市农业”这个名词,它意味着一种新型城乡关系、农业现代化形态开始生成。

      2013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倍数从十年前的2.63:1缩小为2.3:1。

      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590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8605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倍数进一步缩小为1.93:1,低于国际平均差距倍数2,进入一条良性的发展通道。

      时光见证,从平原农耕到都市现代农业,从都市现代农业到都市现代农业新高地,成都谋定而动、依律而动。

      以空间为轴 从结构调整到塑造三大体系

      成都平原,面积约9000平方公里,是西南最大的平原。

      从光、热、水、土、地方面看,成都平原光照充足、早晚温差适宜,有水源降雨丰沛,紫色土壤沃野千里,农作物可获得充分能量,具备发展现代农业的充分条件。

      从区位条件看,从成都出发,蓉欧快铁可到欧洲腹地,空中航线可直达全球100个城市,再加上高新技术领先西部,依托大都市,成都农业可调配和利用的资源状况可实现“一日千里”。

      天府之国,饥馑从人。我国最早的茶叶主产区之一,全国粮食主产区之一,全省生猪产业重点区域之一……成都农业历来基础好、政策好、发展好,历经十余年现代化、产业化历程,实施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行动,迎来全新发展时期。

      ——到2022年,农业、林业两个产业总产值双过千亿元。发展现代高端种业。加强菜粮生产基地规划建设和保护,巩固粮油、蔬菜、生猪优质产业,集中连片发展花卉苗木、水果、茶叶、猕猴桃、食用菌、水产、中药材、生猪等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农产品常规品种向消费者需求品种转变。到2022年,优良品种推广率达到95%以上。

      ——到2022年,基本形成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功能布局。落实《成都市都市现代农业功能区规划(2016-2025)》,围绕“三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三园”(现代农业产业园、现代农业科技园、现代农业创业园)和“一体”(田园综合体)建设。

      以改革为轴从薄弱产业到改革强基

      如今,曾被视为薄弱产业的农业产业,在成都获得政策、执行层面全面支持,出现有人愿种田、种田能赚钱的好局面;

      探路统筹城乡发展的成都,如今拥有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两块“金字”招牌。

      唯有改革,唯有创新,才不辜负这大好的机遇、区位和基础。

      成都列出了深化改革、突破攻坚的6项改革清单——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进一步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逐步建立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平等保护的农村土地制度。

      推进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深化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股份量化工作,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和集体经济发展制度。到2022年,100%的村(组)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100%的村(组)有集体经济收益。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集体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和经济林木(果)权证制度,强化集体林权权益保护。

      深化农田水利综合改革。巩固提升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建成小型水利工程产权管理平台,开展产权评估、产权交易、抵押融资等试点。

      健全支农投入保障机制。坚持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项目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建立健全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创新农村金融综合服务。构建农村金融服务与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农业农村电商服务“三合一”机制。到2022年,全面建成全域一体的“农贷通”服务平台,形成较为完善的农村金融综合服务体系。

      “九天开出一成都,千门万户入画来”,诗仙李白吟咏的成都,随着成都都市现代农业新高地的推进,农业区、景区、生活区紧密相融,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责任编辑: 陈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筑成都都市现代农业新高地

  • 2017年05月27日 10时01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构筑都市现代农业新高地”,近日,在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成为成都农业新目标。

      以时间为轴,这一新目标是对成都探路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考和实践成果的总和。

      以空间为轴,这一新目标呈现了成都在1.46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对农业现代化有益的尝试和调整,将不断提升各类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寻求都市农业的最佳效益。

      以改革为轴,这一新目标凸显了成都一手抓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一手抓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与政府、政策形成合力,集成运用改革成果,融合一二三产业,融合生活、生产与生态。

      以时间为轴 从平原农耕到都市农业新高地

      2013年的两个数据,标记成都农业发展的关键转折点——

      2013年,成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996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985元。

      根据农业发展规律,当大城市人均GDP达到2000—3000美元左右的时候,就可能进入都市农业阶段。

      2014年4月,《半月谈》杂志总结成都统筹城乡发展时,首次提出“都市农业”这个名词,它意味着一种新型城乡关系、农业现代化形态开始生成。

      2013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倍数从十年前的2.63:1缩小为2.3:1。

      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590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8605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倍数进一步缩小为1.93:1,低于国际平均差距倍数2,进入一条良性的发展通道。

      时光见证,从平原农耕到都市现代农业,从都市现代农业到都市现代农业新高地,成都谋定而动、依律而动。

      以空间为轴 从结构调整到塑造三大体系

      成都平原,面积约9000平方公里,是西南最大的平原。

      从光、热、水、土、地方面看,成都平原光照充足、早晚温差适宜,有水源降雨丰沛,紫色土壤沃野千里,农作物可获得充分能量,具备发展现代农业的充分条件。

      从区位条件看,从成都出发,蓉欧快铁可到欧洲腹地,空中航线可直达全球100个城市,再加上高新技术领先西部,依托大都市,成都农业可调配和利用的资源状况可实现“一日千里”。

      天府之国,饥馑从人。我国最早的茶叶主产区之一,全国粮食主产区之一,全省生猪产业重点区域之一……成都农业历来基础好、政策好、发展好,历经十余年现代化、产业化历程,实施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行动,迎来全新发展时期。

      ——到2022年,农业、林业两个产业总产值双过千亿元。发展现代高端种业。加强菜粮生产基地规划建设和保护,巩固粮油、蔬菜、生猪优质产业,集中连片发展花卉苗木、水果、茶叶、猕猴桃、食用菌、水产、中药材、生猪等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农产品常规品种向消费者需求品种转变。到2022年,优良品种推广率达到95%以上。

      ——到2022年,基本形成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功能布局。落实《成都市都市现代农业功能区规划(2016-2025)》,围绕“三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三园”(现代农业产业园、现代农业科技园、现代农业创业园)和“一体”(田园综合体)建设。

      以改革为轴从薄弱产业到改革强基

      如今,曾被视为薄弱产业的农业产业,在成都获得政策、执行层面全面支持,出现有人愿种田、种田能赚钱的好局面;

      探路统筹城乡发展的成都,如今拥有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两块“金字”招牌。

      唯有改革,唯有创新,才不辜负这大好的机遇、区位和基础。

      成都列出了深化改革、突破攻坚的6项改革清单——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进一步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逐步建立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平等保护的农村土地制度。

      推进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深化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股份量化工作,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和集体经济发展制度。到2022年,100%的村(组)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100%的村(组)有集体经济收益。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集体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和经济林木(果)权证制度,强化集体林权权益保护。

      深化农田水利综合改革。巩固提升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建成小型水利工程产权管理平台,开展产权评估、产权交易、抵押融资等试点。

      健全支农投入保障机制。坚持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项目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建立健全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创新农村金融综合服务。构建农村金融服务与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农业农村电商服务“三合一”机制。到2022年,全面建成全域一体的“农贷通”服务平台,形成较为完善的农村金融综合服务体系。

      “九天开出一成都,千门万户入画来”,诗仙李白吟咏的成都,随着成都都市现代农业新高地的推进,农业区、景区、生活区紧密相融,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责任编辑: 陈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