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脱贫攻坚简报2017年第64期

  • 2017年05月19日 15时20分
  • 来源: 四川扶贫移民网
  • 【字体:
  • 四川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7年5月9日

    巴中市巴州区深入开展“五大行动”

    倾注工匠精神推进脱贫摘帽工作

      巴中市巴州区是全省2017年16个计划摘帽县(市、区)之一。聚焦实现“区摘帽、50个贫困村退出、31828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低于3%”的目标,按照“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标准,巴州区采取超常举措,下足“绣花功夫”,深入开展“五大行动”,努力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提升满意度,以工匠精神全力推进脱贫摘帽工作。

      一、深入开展产业就业增收行动

      把发展产业促进就业作为解决“两不愁”的第一要务。一是新型经营主体“带”。大力培育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推行“公司+专合组织+农户”等经营模式,通过订单生产、劳务合作、入股分红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目前,全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600多个,其中引进培育秦巴中药、温氏集团等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3家,发展中药材23万亩、果蔬10万亩、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380个、小加工业项目2050个,贫困群众参与产业发展达70%。二是万元增收工程“促”。成立庭院经济发展办公室,因户实施“万元林”“万元水”等多种类型的庭院经济项目,使有条件的贫困户发展2至3个庭院增收项目,确保70%以上的贫困户家家至少有1个当年增收项目、1名技术明白人,庭院经济人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目前已有18675户贫困户63658人实施了此项目。三是金融扶贫政策“保”。设立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3420万元、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7000万元、信贷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3500万元,支持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户通过拆借、信贷放大、入股政府平台公司等方式发展产业,撬动银行信贷资金5.5亿元,同时非贫困村每村不少于400万元的标准安排扶贫资金,全部用于产业发展。四是多种就业渠道“稳”。利用农民夜校等开展技能培训,搭建就业供需平台强化转移就业,帮助贫困群众依托产业基地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优先吸纳贫困人口,实现贫困群众多元化就业。今年已组织贫困家庭劳动力参加就业培训8700人次,开发贫困村公益性岗位428个,实现贫困家庭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1635人。

      二、深入开展住房改善安居行动

      把住房保障作为解决“三保障”的关键举措。一是集中建。按照中心村不少于50户、小组团不少于20户的标准,统筹实施聚居点建设项目,集中解决11840户贫困户的安全住房和公共服务配套问题。2016年以来,建成各类聚居点160个,在建聚居点472个。年底可聚居农村人口12万人,农村常住人口聚居度达50%。二是分散安。充分尊重贫困群众居住意愿,对不具备集中居住条件和自身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户,采取统规自建、城镇购房、投亲靠友三种方式进行分散安置。目前,已安置2200户,年内将全面完成3087户分散安置任务。三是就地改。依法拆除“一户多宅、建新不拆旧”等违法住房,对未进聚居点的危旧土坯房进行重建、风貌塑造或修缮加固,实施改厨改厕改水工程,确保群众住得安全、住得舒适。按照以上三种方式,9月底前,23990户贫困户的安全住房问题将得到彻底解决。

      三、深入开展政策落地惠民行动

      把政策落实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保障。一是学习宣传政策。利用各类会议、农民夜校和培训机构组织学习扶贫政策,制作政策明白卡,组建政策宣讲队入乡进村宣讲,确保群众知晓政策。二是积极对接政策。围绕《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和省委“3+10”脱贫攻坚政策“组合拳”,派出相关部门主动向省级专项扶贫方案牵头部门衔接汇报,争取最大支持帮助。三是从严落实政策。及时足额兑现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兜底政策,加强政策落实覆盖面、精准度、时效性督查,确保各类政策公平惠及更多人群。今年以来,区财政设立医疗扶助基金2000万元、贫困人口卫生扶贫救助基金300万元,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16025人2400万元,兑现贫困人口医疗报费资金2511万元、低保兜底24924人1500万元、农村特困人员供养资金2962人550万元、残疾扶贫对象生活补贴1052人42万元。

      四、深入开展文明新风培树行动

      把移风易俗培树新风作为“四好村”创建的有力抓手。一是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组织优势,组织开展“干群一家亲、脱贫心连心”、机关“三会一课”到田间、“五讲五学”、法纪助力脱贫攻坚宣讲等活动,加强群众感恩奋进、脱贫光荣教育,提高群众对脱贫攻坚的知晓率和帮扶工作的满意度,收集并帮助贫困群众实现“微心愿”,进一步融洽党群干群关系。二是村民自治。指导修订村规民约,健全村务决策监督机制,严格落实“四评议两公开”,成立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开展“脱贫之星”“四好星级家庭”等创先评优活动,推动形成新风尚。三是文化浸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发挥乡贤、道德模范、好家训的带动作用,建好用好村级公共文化设施,开展送文化下乡等活动,组织群众自编自演文艺节目,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四是形象提升。实施村庄绿化美化工程,突出形态、生态、文态、业态“四态合一”,对聚居点外的散居农户,从家门口反向规划50米左右铺设水泥路、石板路等,优化人居环境。给非贫困户同等安排了1000元/户的入户道路建设补助资金。今年拟新创建“四好村”100个,总数达到140个。

      五、深入开展挂包驻帮暖心行动

      把挂包驻帮作为密切干群关系的有效途径。一是帮扶全覆盖。实施“5431”帮扶计划,按处级、科级、一般干部和学校医院在编财拨职工每人帮扶5户、4户、3户、不少于1户贫困户的原则,全区11249名党员干部职工帮扶25122户贫困户,实现“两个100%”。向超过20户贫困户的184个非贫困村各增派1名第一书记、1个农业技术巡回服务小组。二是任务一表清。厘清区级领导、挂包部门、驻村工作组、第一书记、农技员、党员干部等六大工作主体工作职责,并将其细化为具体任务表,使帮扶干部一看清易践行。三是奖惩两促进。出台《干部推动脱贫攻坚激励办法》,实行悬帽攻坚、论功行赏,组建7个督查组和3个暗访组,坚持每周一督查、一通报、一约谈。部门、乡镇(街道)、贫困村主要负责人作电视公开承诺。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脱贫攻坚简报2017年第64期

  • 2017年05月19日 15时20分
  • 来源: 四川扶贫移民网
  • 四川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7年5月9日

    巴中市巴州区深入开展“五大行动”

    倾注工匠精神推进脱贫摘帽工作

      巴中市巴州区是全省2017年16个计划摘帽县(市、区)之一。聚焦实现“区摘帽、50个贫困村退出、31828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低于3%”的目标,按照“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标准,巴州区采取超常举措,下足“绣花功夫”,深入开展“五大行动”,努力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提升满意度,以工匠精神全力推进脱贫摘帽工作。

      一、深入开展产业就业增收行动

      把发展产业促进就业作为解决“两不愁”的第一要务。一是新型经营主体“带”。大力培育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推行“公司+专合组织+农户”等经营模式,通过订单生产、劳务合作、入股分红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目前,全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600多个,其中引进培育秦巴中药、温氏集团等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3家,发展中药材23万亩、果蔬10万亩、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380个、小加工业项目2050个,贫困群众参与产业发展达70%。二是万元增收工程“促”。成立庭院经济发展办公室,因户实施“万元林”“万元水”等多种类型的庭院经济项目,使有条件的贫困户发展2至3个庭院增收项目,确保70%以上的贫困户家家至少有1个当年增收项目、1名技术明白人,庭院经济人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目前已有18675户贫困户63658人实施了此项目。三是金融扶贫政策“保”。设立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3420万元、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7000万元、信贷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3500万元,支持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户通过拆借、信贷放大、入股政府平台公司等方式发展产业,撬动银行信贷资金5.5亿元,同时非贫困村每村不少于400万元的标准安排扶贫资金,全部用于产业发展。四是多种就业渠道“稳”。利用农民夜校等开展技能培训,搭建就业供需平台强化转移就业,帮助贫困群众依托产业基地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优先吸纳贫困人口,实现贫困群众多元化就业。今年已组织贫困家庭劳动力参加就业培训8700人次,开发贫困村公益性岗位428个,实现贫困家庭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1635人。

      二、深入开展住房改善安居行动

      把住房保障作为解决“三保障”的关键举措。一是集中建。按照中心村不少于50户、小组团不少于20户的标准,统筹实施聚居点建设项目,集中解决11840户贫困户的安全住房和公共服务配套问题。2016年以来,建成各类聚居点160个,在建聚居点472个。年底可聚居农村人口12万人,农村常住人口聚居度达50%。二是分散安。充分尊重贫困群众居住意愿,对不具备集中居住条件和自身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户,采取统规自建、城镇购房、投亲靠友三种方式进行分散安置。目前,已安置2200户,年内将全面完成3087户分散安置任务。三是就地改。依法拆除“一户多宅、建新不拆旧”等违法住房,对未进聚居点的危旧土坯房进行重建、风貌塑造或修缮加固,实施改厨改厕改水工程,确保群众住得安全、住得舒适。按照以上三种方式,9月底前,23990户贫困户的安全住房问题将得到彻底解决。

      三、深入开展政策落地惠民行动

      把政策落实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保障。一是学习宣传政策。利用各类会议、农民夜校和培训机构组织学习扶贫政策,制作政策明白卡,组建政策宣讲队入乡进村宣讲,确保群众知晓政策。二是积极对接政策。围绕《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和省委“3+10”脱贫攻坚政策“组合拳”,派出相关部门主动向省级专项扶贫方案牵头部门衔接汇报,争取最大支持帮助。三是从严落实政策。及时足额兑现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兜底政策,加强政策落实覆盖面、精准度、时效性督查,确保各类政策公平惠及更多人群。今年以来,区财政设立医疗扶助基金2000万元、贫困人口卫生扶贫救助基金300万元,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16025人2400万元,兑现贫困人口医疗报费资金2511万元、低保兜底24924人1500万元、农村特困人员供养资金2962人550万元、残疾扶贫对象生活补贴1052人42万元。

      四、深入开展文明新风培树行动

      把移风易俗培树新风作为“四好村”创建的有力抓手。一是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组织优势,组织开展“干群一家亲、脱贫心连心”、机关“三会一课”到田间、“五讲五学”、法纪助力脱贫攻坚宣讲等活动,加强群众感恩奋进、脱贫光荣教育,提高群众对脱贫攻坚的知晓率和帮扶工作的满意度,收集并帮助贫困群众实现“微心愿”,进一步融洽党群干群关系。二是村民自治。指导修订村规民约,健全村务决策监督机制,严格落实“四评议两公开”,成立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开展“脱贫之星”“四好星级家庭”等创先评优活动,推动形成新风尚。三是文化浸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发挥乡贤、道德模范、好家训的带动作用,建好用好村级公共文化设施,开展送文化下乡等活动,组织群众自编自演文艺节目,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四是形象提升。实施村庄绿化美化工程,突出形态、生态、文态、业态“四态合一”,对聚居点外的散居农户,从家门口反向规划50米左右铺设水泥路、石板路等,优化人居环境。给非贫困户同等安排了1000元/户的入户道路建设补助资金。今年拟新创建“四好村”100个,总数达到140个。

      五、深入开展挂包驻帮暖心行动

      把挂包驻帮作为密切干群关系的有效途径。一是帮扶全覆盖。实施“5431”帮扶计划,按处级、科级、一般干部和学校医院在编财拨职工每人帮扶5户、4户、3户、不少于1户贫困户的原则,全区11249名党员干部职工帮扶25122户贫困户,实现“两个100%”。向超过20户贫困户的184个非贫困村各增派1名第一书记、1个农业技术巡回服务小组。二是任务一表清。厘清区级领导、挂包部门、驻村工作组、第一书记、农技员、党员干部等六大工作主体工作职责,并将其细化为具体任务表,使帮扶干部一看清易践行。三是奖惩两促进。出台《干部推动脱贫攻坚激励办法》,实行悬帽攻坚、论功行赏,组建7个督查组和3个暗访组,坚持每周一督查、一通报、一约谈。部门、乡镇(街道)、贫困村主要负责人作电视公开承诺。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